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岗  郑乐 《海鲜世界》2004,(1):22-22
虾贝混养原理就是依据对虾与贝类不同的生理和生态特点,让贝类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微型病原体,实行虾贝混养。此方法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虾贝生长,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江苏省滨海县去年对虾与杂色蛤混养面积5700亩,收获杂色蛤4800吨,对虾125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近16万亩。多年来,由于对虾池肥水的利用和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富营养虾池肥水排入近海海域,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局部赤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近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利用对虾池肥水养殖贝类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贝类的摄食习性,采用虾贝混养、排水河养贝及低洼荒滩围塘蓄水养贝三级贝类过滤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所谓三级贝类过滤法:贝类在虾贝混养池中滤掉部分浮游生物(称初级过滤);混养池的肥水排入排水河,在排水河内养殖贝类,贝类进一步滤食掉浮游生物(称二级过滤);排水河的水进入围塘养贝池,围塘里养殖的贝类再进一步滤食掉部分浮游生物(称三级过滤)。通过混养池、排水河、围塘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3.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养殖缢蛏具有生产周期短,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在对虾塘里混养缢蛏,可充分利用水体,不但可以增加贝类的产量;还可避免因残饵腐败引起的水质恶化,减少虾病发生;贝类的排泄物又能促进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的繁殖,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有利于对虾生长,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虾贝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养鱼》2005,(2):41-41
近年来,三门县围塘养殖实行多品种仿生态立体混养,水底套养缢蛏、蚶等贝类,水面混养青蟹、小白虾、鱼类,实行贝类、鱼类、蟹类、虾类四大类三层次仿生态立体混养,养殖品种从过去的缢蛏、中国对虾、毛蚶、青蟹4个,发展到青蟹、文蛤、缢蛏、泥蚶、大黄鱼、黑鲷、美国红鱼、鲈鱼、小白虾等30多个。目前,该县围塘立体混养面积达8万余亩,  相似文献   

5.
虾贝混养原理就是依据对虾与贝类不同的生理和生态特点,让贝类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微型病原体,实行虾贝混养.此方法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虾贝生长,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江苏省滨海县去年对虾与杂色蛤混养面积5700亩,收获杂色蛤4800吨,对虾125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晓晨 《齐鲁渔业》2014,(11):25-27
随着滩涂贝类池塘养殖取得成功,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并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贝虾混养(以贝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获得成功,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贝类和对虾的不同生活习性特点,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减少化肥及药物的使用,提供无公害水产品。  相似文献   

7.
郑新城 《齐鲁渔业》2008,25(2):28-28
虾贝混养的原理是通过对虾与贝类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利用贝类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净化水质,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从而提高水域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此项生态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  相似文献   

8.
双壳贝类多是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对虾养殖池塘由于大量投饵,水质肥沃,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丰富,残饵和虾排泄物在水中形成悬浮或沉淀的有机碎屑,所以,滤食性贝类是最理想的混养对象。而且,由于具水管的贝类多有自切水管的功能,可起到为虾、蟹提供鲜活饵料的作用。目前与对虾混养的贝类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改良了池塘水质环境,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避免了虾蟹相残,使以虾为主的虾、蟹、藻混养试验池与对虾单养对照池的对虾成活率大体接近。试验塘和对照塘均养两造,试验塘年亩均综合产量222.05kg;亩均产值6085.13元,亩均盈利2472.61元。  相似文献   

10.
虾贝混养是利用对虾与贝类所栖息的水层、食性等生态与生物学特征,形成互利共生的环境,防止虾池富营养化,减少虾病发生和蔓延,提高虾塘综合经济效益.   ……  相似文献   

11.
《水产科技》2006,(4):9-9
1.全新的混养概念:科学的混养概念告诉我们,不但四大家鱼可以混养,甚至鱼、虾、贝、蟹之间也可合理搭配混养。如鳗鱼塘里混养胭脂鱼,胭脂鱼可摄食鳗鱼吃剩的碎料;对虾塘里混养小规格的尖吻鲈,尖吻鲈可及时摄食死虾,有效地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多年来进行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池塘虾贝混养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一、池塘标准进行虾贝混养的池塘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池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虾池内要有环沟和一定卣积的中央滩面,环沟深在60厘米,中央滩面平坦,略有斜坡更好,以利排水干露;②中央滩面底质要求泥沙或沙泥质,混养蛏、蛤等穴居性贝类,底质要以泥为主,软硬适中,过硬对贝类钻穴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由于气候、海区污染、种苗、人为等原因造成对虾病害频发,对虾偷死排塘现象极其严重,70%左右养虾户处于亏损状态。因而部分养殖户将养虾改为养鱼、贝、东风螺或鱼虾混养、虾蟹混养,效益都有所提高,风险也有所降低。阳江市渔乡子水产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珠三角、湛江、阳江、海南、广西等养殖区域走访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黄腊鲳鱼(卯形鲳参)与对虾混养。现将该混养模式的技术要点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虾与文蛤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丹东地区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为生态养虾新技术。虾池混养文蛤一般亩产文蛤1500kg~2000kg左右,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虾塘以养对虾为主,适当混养鱼类、贝类、藻类等,可充分利用虾塘水体空间、天然饵料生物及对虾残饵。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养殖种类生长,从而提高水体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对虾塘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根据我们的实践,利用对虾塘混养其他养殖种类是完全可能的,一灶山于对虾通常  相似文献   

16.
虾、贝混养是利用对虾与贝类所栖息的水层、食性等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具有投人少、产出高、易管理等优点。近年来,由于海水污染、病害严重,对虾养殖濒临毁灭状态。因此,温州等近海渔民充分利用虾池的水体空间和各种饵料,防止虾池富营养...  相似文献   

17.
虾贝混养技术推广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贝混养技术推广报告李曰忠、安永菊(营口市水产研究所,115000)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是利用对虾养殖池水质肥沃、浮游植物丰富特点,能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达到提高水域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所1989年~1991年在熊岳西海...  相似文献   

18.
陈萍  王芳芳  翁歆之 《中国水产》2016,(11):109-112
正目前,具代表性的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鱼虾混养模式、虾参混养模式、虾贝混养模式及多品种综合混养模式。本文从浙江省三门县最具代表性的海水围塘虾蟹贝混养模式出发,就模式发展历程、养殖特点做简要介绍,并重点对模式优势、存在问题做重点思考及分析。一、发展历程三门县是浙江省海水养殖重点县,该县海洋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现有海水围塘虾蟹贝(脊尾白虾、青蟹、缢蛏、泥蚶)立体综合生态混养面积8万多亩。发展初期以滩涂贝类增养殖为  相似文献   

19.
崔彦卿 《河北渔业》2002,(2):24-24,14
<正> 自90年代初期,全国沿海地区暴发病毒性虾病以来,对虾养殖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人们以改换养殖品种或实行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来提高养殖效益。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对虾与缢蛏混养的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我国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之为生态养虾新技术,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