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牛白血病病毒(以下简称 BLV)传递给绵羊的模拟机械传播试验中,应用下列蚊种:野生疟蚊(Anopheles freeborni)、史氏疟蚊(A.step-hensi)、四斑疟蚊(A.quadrimaculatus)和白魔疟蚊(A.albimanus)。从一头感染 BLV 患慢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的牛采血喂蚊。饲喂后,立即取下蚊子的头和口器,放于 RPMI 1640溶液中,然后给绵羊皮下接种。将37至122只蚊子的口器和头接种于9头绵羊,用血清学确定是否感染。每月采一次血,共三次。应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查 BLV 抗体的存在。三个月内,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阴性的绵羊血清再用放射免疫法硷查。放射免疫试验结果与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结果一致。9头绵羊中有4头出现 BLV 抗体。甚至接种了54只蚊子的口器和头就能使绵羊出现血清变化。  相似文献   

2.
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病毒(BLV)感染绵羊胎肺细胞已至第65代。在传代过程中,与国外带毒细胞株——FLK/BLV(下称国外株)进行了多项对比试验。结果,除对裸鼠致癌性有明显不同外,其余各项试验结果均与国外株一致:电镜下见有BLVC型病毒粒子、有较好的抗原性、200个细胞即可感染绵羊、在指示细胞中能形成合胞体和有明显的BLV逆转录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患有牛白血病(BL)黑白花奶牛的全血腹腔接种绵羊,可使之感染发病。发病绵羊的病料经腹腔或静脉连续在绵羊体内传11代次,各代次绵羊都能形成肿瘤;共有14/29绵羊发生肿瘤,发瘤率为48%,其中有8/29绵羊出现临床症状,占24.6%。BL 病毒(BLV)经腹腔、静脉、皮下和皮内分别接种绵羊均可引起绵羊感染发病。所有接种的 BLV 绵羊均能产生 BLV 抗体。  相似文献   

4.
牛白血病病毒(BLV)接种家兔可产生 BLV 抗体;FLK/BLV 细胞株以静脉接种为最好;感染家兔细胞数不应低于8×10~6个;不同品种的家兔在感染性上无明显差别:BLV阳性兔复归绵羊和家兔可使少数绵羊产生 BLV抗体,而对家兔则无反应.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200和1000个含牛白血病病毒(BLV)FLK/BLV细胞和BLV阳性绵羊的白细胞感染绵羊,可产生BLV抗体。经3~33个月同居感染试验的28只绵羊均未感染。牛白血病严重污染的牛场,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经3年定期用免疫琼脂扩散(ID)检查感染率每年递增10%左右。  相似文献   

6.
国外已有用乳牛白血病病毒(BLV)接种动物获得成功的报道。M.Mammerickx等用几种动物间交叉传染试验表明,只有绵羊有血液学变化并且能诱发形成肿瘤。所以绵羊是理想的实验动物。Creech and Bun-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使用3~6月龄健康易感牛9头(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抗体均阴性),共分3组,每组3头犊牛。第1组首免肌肉注射IBRV-LNM弱毒疫苗株种毒,接种1周后,每头牛接种BVDV-SM弱毒疫苗株;第2组只接种BVDV-SM弱毒疫苗株种毒,接种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为对照组,接种MDBK细胞培养液。接种BVDV-SM疫苗毒后每周采血至疫苗毒接种后28 d,测定接种后BVDV抗体效价,并采用BVDV-JL检验用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第1组与第2组试验动物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能够抵抗BVDV-JL强毒攻击达到免疫保护的效果,说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M弱毒疫苗株接种后在牛体内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M疫苗毒不产生免疫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青海省牛痘大流行时,1950—1951年用兔化毒免疫牦牛后,发生一种特异的神经症状。在防疫陷于停顿急待一种疫苗作预防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兔化毒在实验室接牦牛后,有61.1%发生了神经症状,免疫反应也较严重。兔化毒虽经稀释10,000倍,仍有1/2发生神经症状。山羊化兔毒接种牦牛后,有17.86%严重反应,虽经稀释至10,000倍,尚有1/2发生严重反应。用不同接种方法;口服有60%、皮内注射有13.33%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点眼无严重反应,而只获得70%免疫力。山羊化兔毒回归家兔9代接种牦牛,有20%的严重反应,证明兔化毒与山羊化兔毒单独使用,均不能作为牦牛免疫之用。山羊化兔毒与少量抗牛瘟血清共同注射,无严重反应,32—42天后攻毒,有坚强的免疫力,可在疫区使用。绵羊化兔毒能用藏系绵羊继代,感染率可达95.2%。继代羊原血与100倍淋脾毒2毫升肌注牦牛,无严重反应,除体温反应与短期内泌乳量有所减少外,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并有100%的免疫力,其最小免疫量为原血10倍1毫升,淋脾毒100,000倍1毫升。免疫期已测至5年零32天,因免疫牛已尽而停顿,估计免疫力持续很久。综上所述,绵羊化兔毒较兔化毒、山羊化兔毒为优。自1953年大量应用于全省,至1956年即在全省内消灭了这一谈虎色变的急性传染病——牛瘟。从当时情况来看,这一成就在国内外都是先进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将6只8月龄公绵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肌肉注射和滴鼻两途径,每只羊给予BVD/MDV长春184毒株第14代肾细胞培养毒澄清液20mL。结果,两种途径感染羊皆出现牛粘膜病的类似症状,并产生明显的抗体反应,中和抗体消长规律因接种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感染羊在接种后第2周产生抗体,10~15周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在1:160以上至少能持续11~17周。肌注组抗体产生较早,升高较快,持续时间短,至第27周抗体降至1:20。滴鼻组抗体升高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至第27周抗体滴度仍在1:160以上。实验还证明,BVD/MDV长春184毒株及Oregon毒株均能在MDBK、BT及牛睾丸细胞上繁殖,并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0.
从牛白血病病毒(BLV)传代绵羊肿瘤组织中提取了肿瘤细胞相关抗原(TAA),它在聚丙烯酰胺电脉中出现一条带,分子量为73500,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胞膜。经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试验等证实,TAA 具有抗原性和反应原性,与 BLV 抗原无交叉反应。建立了检测血清中抗 TAA 抗体的 ELISA 方法和用抗 TAA 相应抗体的 F(ab′)_2片段标记物检查组织和血液中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法,为进一步提高肿瘤细胞诊断及研究肿瘤细胞的病理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确定用于检测牛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盒是否可用于检测绵羊的抗体。血清来源于用回肠粘膜涂片的抗酸染色,组织学检查或细菌学培养证实有副结核病的27只绵羊,7只有副结核病症的绵羊,55只分别来自于5群未感染的绵羊。血清用商品性试验和以前已证实的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同时多次检测6年以上的13只感染绵羊的血清以比较每种方法出现阳性的检测效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55只未感染绵羊的血清均为阴性,有副结核病症的34只绵羊中的32只为阳性,2只为阴性。从13只未感染绵羊收集的54个样本中有50个结果一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致的4个样分别是1号绵羊10份样中的第4,8,9份,2号绵羊6份样中的第1份。所有的4个样,商品性试验产生弱阳性结果。但琼扩免疫试验产生阴性结果。由此可知,检测牛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琼扩试验可以用于鉴别诊断绵羊的副结核病。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云南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蓝舌病病毒:(BTV)羟胺灭活苗接种绵羊178只。接种后42天以琼扩试验检测免疫接种前琼扩阴性羊45例和琼扩阳性羊15例.均无改变。接种后205天攻毒,免疫羊保护7/10,对照羊蓝舌病阳性数为8/10.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牛白血病病毒检定的一种新方法,合胞体检出是以被感染牛和羊的淋巴细胞来评价的。只有当采用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牛和BL实验感染羊的淋巴细胞时,始在指示细胞中诱发合体形成。合胞体形成数与BLV—感染牛接种淋巴细胞数显示一种用量的正比反应关系。成熟型淋巴肉瘤牛的胚淋巴细胞用抗BLV血清处理能抑制合胞体形成,然而用牛合胞体病毒的抗血清或用散发性淋巴肉瘤牛血清均不能引起抑制。这些结果表明这种检出方法对BLV感染的检定是特异性的和有用的。关于牛白血病病毒的作用与在数个指示细胞上可形成合胞体已有报导[2,6,7],在其试验体系中,正常牛胚胎细胞和变态细胞被用作指示细胞。已往的研究已经确认合胞体检出(SA)对定量BLV的感染性是一种简易、可靠的技术。了解具有抗BLV抗体的牛是否在它们的淋巴细胞中携带有BLV是很重要的。电子显微镜及合胞体检出揭示了在具有BLV抗体牛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培养中病毒复制物已有产生。[4,10] 这篇论文是关于用BLV所感染的牛和羊的淋巴细胞测定SA的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合胞体检查法是检查牛白血病病毒(BLV)感染的一种新方法,对该方法用受感染牛和绵羊的淋巴细胞进行了评价。只有患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牛和人工感染白血病病毒的绵羊的淋巴细胞,才能在指示细胞中引起合胞体形成。牛白血病病毒感染牛的淋巴细胞接种数与合胞体形成的数量成正比。用抗牛白血病病毒的血清处理患成年型淋巴肉瘤牛的淋巴细胞可以抑制合胞体的形成。但抗牛合胞体病毒血清和患散发性淋巴肉瘤血清均不能抑制合胞体形成。这些结果表明这种检查对白血病病毒感染的检查是特异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用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CAEV)接种2只绵羊,3 ̄4个月后,可观察到接毒绵羊发育迟缓和消瘦,其中1只绵羊在接毒后第8个月出现呼吸困难。未接毒对照绵羊发育正常。用CAEV琼扩抗原检测,2只接毒绵羊于接毒后第7周血清抗体阳转。病理剖检在1只接毒绵羊的多种器官中观察到比较轻微的病变,组织学检查可看到轻微的间质性肺炎、脑膜炎和滑膜炎的病变。实验结果表明,CAEV可感染绵羊,对绵羊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用C  相似文献   

16.
犬瘟热病毒小熊猫株(LP)的动物感染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从死亡小熊猫肝脏病料中分离到CDV LP株第9代MDCK细胞培养毒,按不同剂量各接种7只2~3月龄的健康幼犬,接种犬全部发病。于接种后7天时各捕杀2只犬进行检测,电镜检查、CDV RT-PCR、CDV的分离及中和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说明接种犬发生了CDV感染。结合接种犬出现的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学变化结果进行的分析表明,CDV LP株是一株强毒,并且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人工感染犬试验结果表明某动物园  相似文献   

17.
9株猪瘟分离毒株的致病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9株临床表现强、中、低致病特点的猪瘟野毒分离株第3代细胞毒作为种毒,按3mL/头剂量分别注射猪瘟抗原及抗体阴性猪,再用上一代传代猪发病后的血毒作为下一代接毒用种毒接种试验猪1头或2头,或上一代传代猪发病后,同圈放入1头或2头试验猪进行同居感染.如此进行,GDGZ1/95、BJCY1/96和JL1/94传至8代;FJFQ1/99传至7代;HeBHH1/95、HeNBY1/96、BJTX3/96、GXBH1/98和HeNXH2/98传至3代.结果显示:上述分离株传至3~5代过程中均表现出毒力增强的趋势,从3~5代传代到8(7)代的过程中毒力进一步增强并保持稳定,且均超过了标准石门强毒株的发病特点.所有试验猪均出现较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解剖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死后或解剖后的各种脏器经HCFA检查均为强阳性,这种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猪是猪瘟病毒的敏感动物,各毒株之间毒力没有明显差异.对其中7株分离株传代血毒部分代次E2基因主要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仅GDGZ1/95株从F1~F8代中的F6代有2个核苷酸的差异,引起1个相应氨基酸的变异,其余毒株的不同代次没有碱基发生变异,初步说明猪瘟病毒基因型表现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牛白血病病毒(BLV)能否经牛精液传播的问题引起人工授精行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一成年母牛生殖道接种感染BLV的白细胞后发生BLV感染的报告发表后,这一问题更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后来的研究不断表明,BLV不会通过牛精液传播。在一次模拟繁育试验中,将精液实验性地经无细胞的BLV或BLV感染的淋巴细胞污染,再授精母牛,母牛没有出现血清学变化,而该牛所产的犊牛仍是BLV血清学阴性。据推测,在牛精液中可能存在一种非特异性BLV抑制素和(或)在发情期母牛生殖系统对BLV感染可能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庆市某牧场牛白血病病毒(BLV)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大庆市某规模化牧场泌乳期奶牛107头,采用ELISA方法进行BL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加以验证。[结果]ELISA检测结果阳性率为31.78%(34/107),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阳性率为37.38%(40/107),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重合率为85.00%;BLV高载量牛占总数的26.17%,低载量牛占总数的11.21%。[结论]调查结果表明,该牧场奶牛存在一定程度的BLV感染,在牛群中传播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牛支原体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引起牛的多种呼吸道疾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是预防牛支原体感染的最有效的手段。[目的]通过人工感染牛体试验,了解牛支原体NM2012株的致病性,为后续疫苗研究提供生产用菌种。[方法]将牛支原体NM2012株第6代、第12代、第20代菌株分别经人工气管注射感染2周龄犊牛,攻毒后连续观察27 d,记录攻毒后犊牛的临床症状,在感染后第14天,从各攻毒组分别选取3头犊牛、空白对照组选取2头犊牛进行扑杀,第27天将剩余实验犊牛处死,观察肉眼病理变化和组织学病理变化。[结果]3个代次的NM2012菌株均对犊牛具有致病性,可引起比较典型的牛支原体肺炎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NM2012株6-20代仍然具有对牛的致病性,可以作为今后疫苗研究的潜在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