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胭脂鱼隶属于鲤形目、胭脂鱼科、脂鱼属。近年来,在川南地区随着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胭脂鱼已经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主要有精养、套养、网箱养殖。但随着胭脂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的扩大,鱼病已逐渐成了胭脂鱼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常见的胭脂鱼病原体为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的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或鳃部,病鱼体质清瘦,独游水面时缓时急转圈,行动呆滞,如不及时治疗,不久便死亡。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胭脂鱼池塘主养商品鱼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胭脂鱼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胭脂鱼池塘主养商品鱼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胭脂鱼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3.0cm的美国大口胭脂鱼夏花投放到小水面中进行养殖试验,经过近两年的试验,取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在小水面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两年可从夏花养成商品鱼,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02.7,可部分替代传统养殖品种鲢、鳙鱼.  相似文献   

5.
<正>采用土池进行美国大口胭脂鱼鱼苗培育,经过40 d的培育,规格达到2.4~2.5 cm,成活率为92.5%;鱼苗经过100 d培育,鱼种规格在25 g/尾;成鱼养殖平均规格577 g/尾,最大个体达650g/尾,成活率为98.6%。养殖试验研究证明,美国大口胭脂鱼很适合北方地区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又名巨口牛脂鱼,属鲤形目,胭脂鱼科,是原产于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口胭脂鱼(下文简称胭脂鱼)从美国引进,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易饲养、肉多味美等特点,是值得推广饲养的名优品种。其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口胭脂鱼(下文简称胭脂鱼)从美国引进,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易饲养、肉多味美等特点,是值得推广饲养的名优品种.其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配合饲料高密度培育一龄胭脂鱼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投喂配合饲料,在水泥池中高密度养殖胭脂鱼鱼种的技术,结果表明:胭脂鱼成活率90.06%,饵料系数2.086 0。并且得出脂胭鱼全长、体重关系式Y=0.044X2.604 5(R2=0.804 3)。  相似文献   

9.
2008—2010年进行分级网箱商品胭脂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商品胭脂鱼饲养阶段放养密度为30~40尾/m2,最高单产25 kg/m2,饵料系数平均为1.65,商品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01,(5)
美国巨口胭脂鱼,又名牛鲤、大口胭脂鱼。原产于北美,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个体大、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等优点。该鱼从美国引进后,经部分地区试养,表明其生长速度快,易养殖,易  相似文献   

11.
对安徽长江段胭脂鱼的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捕捞驯养胭脂鱼12尾,成活率75%.2005~2006年向长江放流规格为5~7 cm的胭脂鱼苗种72 500尾,年底监测规格已经达到350~450g.提出了对胭脂鱼进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了重庆渔政网2007~2009年的胭脂鱼误捕信息,以及1997~2009年的《长江三峡生态环境公报》中有关胭脂鱼的资料,着重分析了胭脂鱼在重庆的分布区域、资源现状与保护现状等,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效果研究、规范误捕记录、进行产卵场调查、增设保护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胭脂鱼精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胭脂鱼精子的结构进行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精子各部分的长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胭脂鱼的精子主要分为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头部在光学显微镜下近圆形,透射电镜下头部纵切似马蹄形;头部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核内有核空泡;核外可见清晰的核膜,头部几乎无细胞质存在;头部后端中央处有一较深的植入窝,深度占细胞核总长约2/3,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精子的中片紧连在核的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袖套两边接近对称;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近端中心粒与远端中心粒之间的角度近直角,呈"T"字形;精子尾部轴丝与细胞膜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轴丝与细胞膜之间还有囊泡等细胞器;精子尾部有侧鳍;尾部可分为主段和末段,尾部主段具有典型的"9+2"的轴丝结构.光学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精子头长约(2.56±0.14)μm,尾部约(52.69±5.59)μm,全长约(55.51±5.67)μm.  相似文献   

14.
万全  李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22-1123
[目的]研究胭脂鱼精子的低温保存方法,为胭脂鱼的人工繁殖和人工授精提供基础依据。[方法]试验配制了A、B、C、D4种精子保存液,以0.7%的NaCl溶液作为对照,以精子被激活后的活率为指标,对4种精子保存液保存成熟的胭脂鱼精子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低温(0~4℃)条件下,4种精子保存液之间及其与对照溶液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保存效果最好的是B液,能在120h内使精子的活率保持为80%;D液次之,能在84h内使精子的活率保持为80%。胭脂鱼在淡水中快速运动时间为(24.0±3.5)s,寿命为(128.0±9.5)s。2007~2008年精子保存B液在胭脂鱼的人工授精中进行应用,受精率为53%~85%。[结论]用精子保存液低温保存胭脂鱼精子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万全  张家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27-18228,18232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在室温条件下,进行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共3种渔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对胭脂鱼24 h的LC50值分别为3.05、3.14和0.031 82 mg/L;48 h的LC50值分别为2.86、3.10和0.028 23 mg/L;96 h的LC50值分别为2.46、2.93和0.021 8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5、0.91和0.006 67 mg/L;3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阿维菌素〉KMnO4〉二溴海因。[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体内可能与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互作的内生细菌,为黄龙病菌的人工培养及其病害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方法比较不同地理来源带黄龙病菌(带菌)和不带菌黄龙病菌(不带菌)的木虱中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差异。其次将带菌状况不同的木虱分别分为头、胸、腹3部分,经PCR扩增其16S rDNA的V6-V8区,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比较带菌状况不同的木虱内生细菌的差异和木虱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的差异。选择3种差异的内生细菌:Bacillus sp.、Salmonella sp.、Enterobacter sp.,在8份带菌状况不同的木虱样品中通过q-PCR分别对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再以总细菌量为校正计算包括黄龙病菌在内的4种细菌的相对含量,数据经LSD检验,以各种细菌相对含量的-lg值作图,先比较同一样品中3种细菌分别与黄龙病菌的相对含量关系,再比较同种细菌在不同样品中的特性,分析3种内生细菌和黄龙病菌的互作关系。【结果】不带菌木虱中可培养内生菌菌落丰富度和菌落形成单位均大于带菌木虱中。在不带菌木虱中共获得14株形态不同的菌株,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欧文氏菌属(Erwinia,1株)、克雷伯氏杆菌属(Klebsiella,1株)、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2株)、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株)、泛菌属(Pantoea,2株)、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1株)、沙门氏菌属等(Salmonella,1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株)、Massilia brevitalea(1株)等10个细菌属。在带菌木虱中分得的4株细菌在不带菌木虱中均分离到,分属于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果胶杆菌属。其中Dc-11(嗜气芽孢杆菌属)在带菌木虱和不带菌木虱中分离频率均达到100%,表明其为木虱体内常驻细菌;对木虱不同部位(头、胸、腹)内生细菌16S rDNA的PCR-DGGE图谱显示,带菌与不带菌木虱中细菌种群差别明显,带菌状况相同的木虱不同部位之间差别不明显。其中优势条带10 (Wolbachia sp.)、12(Wolbachia pipientis)、13(Syncytium endosymbiont of Diaphorina citri)、14(Uncultured bacterium)、19(Serratia marcescens)、21和22(均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在木虱体内稳定存在,带菌木虱腹部特有优势内生细菌为Enterobacter sp.,木虱中同样也存在次级内生菌Wolbachia。q-PCR的结果验证了所选的3种细菌在前期传统分离培养和16S rDNA-PCR-DGGE中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表明肠杆菌属在8份样品中与黄龙病菌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黄龙病菌进入木虱体内会改变木虱内生细菌菌群种类和结构;嗜气芽孢杆菌(B. aerophilus)在柑橘木虱体内稳定存在,为木虱体内常驻菌群;Enterobacter sp.与黄龙病菌带菌量呈正相关,推测其可能与黄龙病菌互作。  相似文献   

17.
An active 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MITE), MCLas-A, was previously identified from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citrus Huanglongbing(HLB, yellow shoot disease). To explore the recent transposition status of MCLas-A, 389 ‘Ca. L. asiaticus' strains collected from nine regions in China were amplified using a specific primer set and three representative ‘Ca. L. asiaticus' strains were analyzed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approach. PCR and geno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ntire MCLas-A was only present in 1.80%(7/389) and the jumping-out type of the MITE was predominant(81.23%) in samples tested, suggesting high frequency transposition occurred in ‘Ca. L. asiaticus' strains recently collected from China. Biological roles of transposition of the active MITE remain to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受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侵染后多酚氧化酶(PPO)基因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根据不同作物多酚氧化酶基因PPO序列的相似性,筛选出长春花多酚氧化酶基因Pw PPO引物,PCR扩增得Pw PPO基因片段,运用qRT-PCR和生理生化方法分析长春花嫁接黄龙病芽后,不同时间长春花叶、主茎和根中Pw PPO基因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变化。【结果】长春花受黄龙病菌侵染后,叶、主茎和根中Pw PPO基因的表达分别在嫁接后30、35和40 d上调表达4.23、12.64和33.80倍,不同组织中Pw PPO基因上调表达的时间和幅度不同。染病长春花的叶、主茎和根中PPO活性分别在嫁接后30、35和45 d为对照的2.87、2.10和1.89倍。【结论】Pw PPO基因表达量与PPO活性成正比,与长春花抵抗黄龙病菌侵染的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