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2020,(2)
正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深化"八八战略",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探索农村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和阵地建设的短板,使文化礼堂有效反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2014年以来,浙江省长兴县启动了"百场送教进文化礼堂"项目。项目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发挥社区教育系统优势,以送教的形式将社区教育优质学习资源送到农民家门口,有效实现了社区教育与农村文化礼堂的资源共享,使文化礼堂成为了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杭州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现状与问题,从共建、共享、共学、共育4个层面分析了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路径与策略,总结了杭州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经验:出台政策文件,落实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协同机制;设计活动载体,创新学习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培育特色品牌。未来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将进一步开展保留传统文化、接轨现代文明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开展精准服务,创新特色服务,推进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遍布浙江农村的文化礼堂正在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文化礼堂"用"的热度、"学"的广度和"育"的深度,是当前深化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必然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对此,需反思和审视三个实践问题: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谁进与怎么进,更有利于提升文化礼堂"用"的热度?谁学与怎么学,更有利于提升文化礼堂"学"的广度?谁教与怎么教,更有利于提升文化礼堂"育"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省温岭市温峤成校围绕"政府统筹、构建机制、促进发展、彰显特色"的思路,充分运用当地农村文化礼堂资源,发挥好文化礼堂的三大功能,即以"技"助人的增能赋权功能、以"学"聚人的关系协调功能和以"文"化人的价值凝聚功能,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共享,促进社区教育与农村文化礼堂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开创了具有温峤镇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20,(7)
正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在全省推行并实施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以"农民的精神家园"为目标定位,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2019年,省教育厅和省委宣传部发文要求推进社区教育与农村文化礼堂协同建设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进而不融"和"融而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21,(7)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培育和创建社区教育品牌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结合浙江省海宁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和思考,就培育社区教育品牌做实证研究。1.社区教育品牌的内涵社区教育品牌具有独特的本土文化特征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嵊州市社区学院建立了绍兴市首个"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培训工程,有力地推进了特殊群体社会管理创新,切实落实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各项帮扶政策,加大对适用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五种刑罚或措施的人员的教育管理力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17,(1)
<正>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是宁波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面积2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万,流动人口13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73个社区居委会。2003年12月被教育部定为第二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创建努力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海曙模式",为推进和谐海曙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几年来,区社区学院被评为浙江省  相似文献   

9.
<正>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渐趋完善的当下,如何让三级网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社区教育瞄准了社区教育末端网络的建设工作,具体做法是:借力打力,有效整合文化礼堂资源,让社区教育网络"末端神经"活起来。1.资源整合的基础(1)社区教育现状柯桥区社区教育发力于"十二五",稳健推出镇街成校以"四化"(标准化、综合化、社区化、现代化)标准进行提档升级行动,16个镇街成校都建成有编制、有校舍的独立法人单位。同时,镇街成校全面启动了村居(社区)教学点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21,(10)
正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早,建立了镇、村、户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和专兼职教师与志愿者三支教师队伍,广泛开展科普讲座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培育了一批地方特色的优秀项目。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应用,古老的宗祠焕发了活力,许多村民讲堂融入文化礼堂,借势合力,形成了集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为一体的农村文化教育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21,(7)
正为创新成技校教育发展的合作模式,十多年来,浙江省嵊州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开辟社会资源渠道,发挥单位部门、乡镇优势,积极打造合作共赢的办学模式,拓宽、滋润、肥沃了社区教育的田野,开展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区域性、经济性、实效性的社区教育培训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自2013年以来,全省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和有机制以及学教型、礼仪型和娱乐型的"五有三型"标准,建设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教育综合体,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和阵地建设的短板问题。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文化礼堂11 059家,2019年将  相似文献   

13.
正"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是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工作理念。近年来,甘霖成校突出成人培训这一主题,采取短期培训、阶段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探索社区教育的有效途经。1.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为统一协调社区教育工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2019,(11)
<正>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加快推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要求,提炼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非常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村居社区都相继建起了  相似文献   

15.
王柱国 《新农村》2011,(12):42-43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部分农民已得到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因此,利用农村社区教育平台,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务之急。湖州市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索。1.湖州市农村社区教育的培养模式(1)"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农民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与江苏省相邻,是湖州接轨大上海的前沿阵地。镇区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总人口13.74万,辖32个行政村和10个居民社区。南浔镇是著名的文化名镇和经济强镇。2007年被评为湖州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南浔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近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1.加强宣传、深入调研通过电视、广播、横幅等媒体手段,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宣传力度,让培训理念深入千家万户。从"要我培训"转变成"我要培训"。教师经常深入各村、社区、企业进行调研摸底,进农家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中心成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下简称天荒坪成校),以成校各功能培训室为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以辖区内各行政村文化礼堂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以村社区学校为平台,常态化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两山"理念,弘扬家风家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5,(8)
<正>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社区教育坚持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发展途径,不断拓展社区教育空间,现已基本形成了瓯海区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培训模式。1.社区教育现状瓯海社区学院自2007年12月10日成立以来,依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浙江省嵊州市教育体育局为了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依靠市、镇、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创新社区教育机制,设计活动载体,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为嵊州市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4月,嵊州市被确定为“浙江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相似文献   

20.
沈新军 《新农村》2022,(3):52-53
成校主要承担着教育培训服务功能,让当地乡村活起来、"乡土文化"留下来,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为乡村振兴助力.浙江省慈溪市的"卫城文化"就是观海卫镇的"乡土文化".观海卫镇地处杭州湾南岸,是浙东地区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有着1200多年的建镇史和600多年的建卫史.明洪武年间的抗倭斗争,为观海卫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