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在家畜外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培养棕色绿僵菌获得分生孢子,稀释至浓度为1×104个/mL后统计其萌发率,在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对草原革蜱幼蜱和成蜱的杀灭作用试验中分别设置1个对照组和5个浓度的试验组,即将草原革蜱幼蜱和成蜱分别放入5个不同浓度的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及0.5%孢子洗脱液中停留5 s,在25℃条件下每日定时观察幼蜱和成蜱的虫体死亡情况及作用时间。结果表明:棕色绿僵菌培养至第3天时所得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可达到90.40%;对草原革蜱幼蜱杀灭作用明显,用试验所得的最佳作用浓度1×106个/mL作用至第7天时草原革蜱幼蜱的死亡率高达100%,成蜱的死亡率为80.00%。说明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可以用于防治家畜外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鼠李糖乳杆菌GR-1(L.rhamnosus GR-1)在大肠杆菌感染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过程中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本试验将BEECs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加入5 mL培养基)、E.coli攻菌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L.rhamnosus GR-1单独处理组(提前3 h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和L.rhamnosus GR-1保护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孵育3 h后去掉上清液,再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E.coli对BEECs形态的损害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2和NF-κB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li攻菌6 h后,与E.coli攻菌组相比,L.rhamnosus GR-1保护组BEECs形态保持完整,且TLR2、TL...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及生长情况,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离株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g/L麸皮琼脂(WBA)培养基、10g/L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20g/L葡萄糖离子琼脂(DIA)培养基和20g/L葡萄糖琼脂(DA)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箱培养,观察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并测定其产孢量。对2个分离株在6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长度每天进行定时测量。结果表明,该菌在4种培养基中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生孢子在10g/L WBA产量最大。此外,对2个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该菌在10g/L麸皮自来水琼脂(WBWA)培养基和10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MW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马铃薯坏疽病鉴定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坏疽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等。结果表明,该病害在块茎上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病斑,病斑呈土黄色至淡紫色,大小约1~3 cm,其中央有小黑点。从甘肃省采集到的马铃薯坏疽病26份标样中分离得到8个茎点霉属真菌分离物,经形态特征比对和致病性测定鉴定为同一种真菌分离物,且在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学、生化特征及ITS序列分析基础上鉴定该病原物为Phoma foveata;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35%多菌灵磺酸盐、5%菌毒清、10%苯醚甲环唑、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对马铃薯坏疽病菌抑菌能力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2.43×10-5, 1.77×10-2, 7.40×10-2, 1.31×10-1和2.31×10-1 μg/mL;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萌发率均在20℃最高;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及生长速率有差异,但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其分生孢子在pH值为3~10时均可萌发,但pH为6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本研究为国内首次详细报道该病害,该结果为甘肃省有效控制马铃薯坏疽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蝗虫微孢子虫(Para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acridum’)对蝗虫的防治情况,在农业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分别进行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及两种药剂混合处理后,进行室内生测,记录28d的死虫数,并检测其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单施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短星翅蝗,每头蝗虫的施用量为4.44×105个孢子,防治效果达65.09%。单施蝗虫微孢子虫防治宽须蚁蝗,每头蝗虫的施用量为4.44×104个孢子,防治效果达55.64%。混合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时,二者对每头蝗虫的施用量分别为4.44×104和1.11×106个,防效均可达到100%。与短星翅蝗相比,蝗虫微孢子虫对宽须蚁蝗的防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水栀子多糖提取物(Gardenia jasminoide var.radicans polysaccharide extract, GJPE)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的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试验采用ELISA法测定了GJPE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将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维生素C组、不同浓度(安全浓度范围)GJPE组,分别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1×106 个/mL)和24孔细胞培养板(2×105 个/mL)中,除空白对照组加基础培养基外,其他各组分别加入1×103 TCID50 PCV-2病毒液,并设置PCV-2组(只添加PCV-2病毒液)作为病毒对照组,100μL/孔(96孔细胞培养板)或500μL/孔(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24 h;吸弃上清液,用PBS洗涤3遍,空白对照组和PCV-2组分别加入基础培养基,维生素C组加入200μmol/mL维生素C,不同浓度GJPE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GJPE[100μL/孔(96孔细胞培养板)或50...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鉴定5类牛源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多重PCR检测方法,对陕西关中奶牛场犊牛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以EAEC(astA、aggR、pic)、EHEC(stx1、stx2)、EPEC(escV、bfpB)、EIEC(invE)和ETEC(lt、stp、sth)5类DEC中11种毒力基因为目标,uidA基因为阳性对照,建立两体系(体系Ⅰ和Ⅱ)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改变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体系Ⅰ检测EAEC、EHEC,体系Ⅱ检测EPEC、EIEC、ETEC,除astA引物浓度为0.5μmol/L,其余均为0.3~0.4μmol/L;退火温度以59℃最佳;ETEC的检测下限最低(1.09×103 CFU/mL),其余依次为EHEC(1.27×103 CFU/mL)、EIEC(2.43×103 CFU/mL)、EPEC(5.71×103 CFU/mL)、EAEC(7.98×103 CFU/mL);经验证该方法只...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血清1型、2型贵州流行株制备二价灭活疫苗,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研究资料。【方法】以血清1型RA(RA-G06株)、血清2型RA(RA-HS01株)地方流行株为菌种,通过涂板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利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菌株对鸭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将2株菌培养至终浓度为1×1010 CFU/mL后等比例混合,以卡波姆为佐剂制备二价灭活疫苗,经疫苗质量检验后进行雏鸭免疫试验;通过检测免疫鸭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攻毒保护试验评价疫苗的保护率,对攻毒试验鸭心脏、肝脏、脾脏和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RA-G06株和RA-HS01株均在培养12 h时到达峰值,活菌数分别为2.1×1011和3.3×1011 CFU/mL,LD50分别为1.44×1010和2.63×108 CFU/mL;制备的疫苗安全性良...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对动物饲料中添加的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正交试验对两种杆菌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并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5%、蔗糖1.5%、淀粉0.5%、牛肉粉0.5%、蛋白胨1.5%、酵母粉1%、硫酸铵0.5%、培养时间18~20 h,活菌数可达1.3×1012CFU/mL,较优化之前的8×1011CFU/mL提高了62.5%。嗜酸乳杆菌最佳生长条件为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大豆蛋白胨、2%葡萄糖、20%番茄汁、发酵时间22 h,最大活菌数达1.9×1011CFU/mL,较优化之前的1.3×1011CFU/mL提高了46.15%。使用优化的条件进行蜡样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进行发酵,可以极大地提高发酵水平和活菌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质控菌猪鼻支原体生长规律,以活菌浓度,菌液pH值为指标,比较了不同代次与不同传代方式猪鼻支原体生长情况。结果显示:3%与10%浓度传代,0~48 h内,活菌浓度持续上升,菌液pH值持续下降,3%浓度传代的支原体生长较均匀,更利于菌种生长;1~5代支原体活菌浓度无显著差异;通过0.3 mL菌液加9.7 mL培养基传代,20组菌液平均浓度为(24.4±5.7)×10~8CFU/mL,通过0.9 mL菌液加29.1 mL培养基传代,菌液平均浓度为(7.2±2.1)×10~8CFU/mL,两种浓度差异极显著,前种传代方式更有利于支原体生长。本次试验为支原体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质控工作标准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野生桑黄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菌是一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药用真菌。以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指标,比较野生桑黄菌在玉米粉综合培养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木生菌标准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野生桑黄菌在玉米粉综合培养基上的日均生长速度最快。在选择葡萄糖为碳源,玉米粉+蛋白胨为氮源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野生桑黄菌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20g/L葡萄糖,20g/L玉米粉,1g/L蛋白胨,0.3g/L MgSO4,2g/L KH2PO4,20g/L琼脂。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为研究对象,旨在建立1种快速、稳定、灵敏度高的活菌计数方法,并探讨MTT-分光光度法用于活菌计数的可行性。试验筛选显色反应终止液最适浓度、最适反应波长、最适反应时间、最适菌液浓度等,考察不同培养基、培养液保存后和其他干扰物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比MTT-分光光度法与稀释平板法测定发酵菌液中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数结果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最大吸收波长550 nm处测定OD值,反应时间为1 h,反应终止液为1.0 mol/L盐酸,MTT添加量为0.2 mL,新鲜的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OD值>0.04。菌液浓度为108~109 CFU/m L时,OD550 nm值与稀释平板法得到的活菌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对应关系,当菌液浓度<108 CFU/mL时对应关系不再成立。研究表明,活菌量>108 CFU/mL时,MTT-分光光度法不受地衣芽孢杆菌生长阶段的影响,可准确计量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液活菌量相对应的吸光度,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活菌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高温季节在广东广州2个养殖场患病宝石鲈(Scortum barcoo)病灶处共分离到2株细菌Py1和Py2。宝石鲈攻毒试验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均具有较强毒力(半致死量分别为7.42×106和1.72×106 CFU/mL),且都对罗非鱼具有高度感染性(半致死量分别为3.39×106和8.66×105 CFU/mL)。经ATB生化鉴定及cfb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药敏试验检测,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诱导的子宫内膜炎的损伤机制,将24只8~10周龄、体重30~35 g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3个炎症模型组分别使用留置针向小鼠子宫内灌注1×106、1×108、1×1010CFU/mL的大肠杆菌25μL,对照组向小鼠子宫内灌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进行剖检,通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细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炎症通路核因子κB(NF-κB)的水平。结果表明:1×1010CFU/mL大肠杆菌可使子宫内膜层与肌层无明显界限,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增加(P<0.05),促进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P<0.001),促进炎症通路NF-κB的激活(P<0.05)。综上,使用1×1010CFU/mL大肠杆菌灌注小鼠子宫24 h可成功建立子宫内膜炎模型,为进一步探究由大肠杆菌诱导的子宫内膜炎的损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LMH细胞进行驯化,获得一株可全悬浮培养的LMH细胞,命名为LMH-S。此细胞可适应无血清、高密度悬浮培养,以初始细胞密度0.5×106/mL~1×106/mL接种,细胞密度最高达6×106/mL。研究确定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LMH-S细胞制备FAdV-4抗原的最优参数为:接毒时细胞密度2×106/mL~3×106/mL、接毒量0.1MOI~1MOI、接毒后48 h~72 h收毒,所获抗原病毒含量不低于109.25TCID50/mL。试验鸡分别免疫0.02 mL、0.05 mL、0.1 mL、0.3 mL疫苗,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10、10/10、10/10、10/10,表明疫苗有效性良好。本试验成功建立了LMH全悬浮培养细胞株,确定了FAdV-4抗原的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工艺,验证了悬浮培养抗原的免疫原性,为高效FAdV-4灭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厚垣普可尼亚(Pochonia chlamydosporia)ARSEF3539真菌的生长特性——菌丝生长过程、形态、分生孢子与厚垣孢子的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发现,该菌在0.4 g/L玉米粉琼脂固体(CMA)培养基和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培养基2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略有不同,S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为厚重的白色棉絮状;CM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略慢,菌落为较单薄的棉絮状。2种培养基上菌丝皆呈放射状生长,菌丝致密,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梗单个或轮生于菌丝,每个孢子梗有4~5个分支,每个分支顶端分生孢子聚生,孢子透明,呈卵圆或圆形。老的气生菌丝膨大处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内部砖格状、多室、厚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6)、中国草业统计(2009)和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草地资源、冬闲田资源、林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35.58×106 hm2,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2.59%,可利用草地面积29.04×106 hm2,各省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比例都在70%以上;2)按照以服务畜牧业为主要原则,将天然草地资源划为4个区域: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半湿润灌草丛区和高原温带湿润灌丛草甸区;3)西南地区岩溶面积达52.23×106 hm2,占土地面积的29.50%,共有292个岩溶县。石漠化面积达11.11×106 hm2,占岩溶面积的21.27%,有88个石漠化严重县;4)西南地区农闲田可利用面积为961.46×104 hm2,农闲田已利用面积为193.11×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20.09%。冬闲田种草已利用面积共计118.58×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12.33%,占农闲田已利用面积的61.40%。5)西南地区灌丛、疏林草地面积合计为1 894.84×104 hm2,占草地面积的29.81%,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6.0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生防菌株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ZA1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氯化铵14.25 g、玉米粉19 g、马铃薯237 g、水10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7、培养温度28℃、转速180 r/min及发酵时间36 h,ZA1优化后活菌数为4.12×1010 CFU/mL。通过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ZA1在10 L发酵罐中的最佳溶氧量为60%和转速为180 r/min;最优条件下,发酵ZA1的放罐时间确定为36 h,活菌数达到1.59×1011 CFU/mL。该结果为利用ZA1开发生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腺病毒疫苗(Ad5-M/eno重组腺病毒疫苗)对仔猪的免疫效果,试验将12头仔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d5-M/eno重组腺病毒疫苗组、重组空载体腺病毒组和PBS对照组,分别于3组仔猪的颈部肌肉注射Ad5-M/eno重组腺病毒疫苗(浓度为1×1010 pfu/mL)、空载体重组腺病毒(浓度为1×1010 pfu/mL)和PBS各2.5 mL,于试验第0,21天分两次免疫。第2次免疫后第14天,麻醉后手术切除仔猪脾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猪脾脏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仔猪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含量。于第1次免疫前(第0天)及免疫后第7,14,21,28,35,42,49天无菌采集各组试验猪的颈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每组仔猪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性抗体IgG效价及IgG1、IgG2a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评价Ad5-M/eno重组腺病毒疫苗对...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评价1株从杜仲中分离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试验从菌株溶血性、氨基酸脱羧和明胶液化试验、抗菌药物敏感性、腹腔注射、经口灌胃、抑菌活性等进行安全性综合评价。腹腔注射试验分为腹腔注射组(1.0×1010 CFU/0.3 mL)和生理盐水组,一次性注射,连续观察5 d。经口灌胃试验分为高剂量组(1.0×1010 CFU/0.2 mL)、中剂量组(1.0×109 CFU/0.2 mL)、低剂量组(1.0×108 CFU/0.2 mL)和生理盐水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28 d。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小鼠均健康存活,未见临床变化,试验期间体重正常增加,各组小鼠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未发生易位,氨基酸脱羧和明胶液化试验均为阴性。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对所测的8种抗菌药物均表现敏感。除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外,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上清液对其余6株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DZ01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