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白羽肉用型鸡群中CAV、REV和REOV感染状况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了解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和呼肠孤病毒(REOV)在我国白羽肉用型鸡中的感染状态,在2003—2004年,检测了来自5省市8个公司不同年龄鸡群血清样品中3种病毒抗体的存在状况。结果表明,在送检的75个鸡群中,对CAV、REV和REOV呈现抗体阳性的鸡群分别有64个(85.3%)、36个(48%)和74个(96%)。在总共检测的1764份血清样品中,对这3种病毒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4%、9.8%和75.1%。在1日龄雏鸡,对CAV和REOV的平均母源抗体阳性率可达100%和81.1%,但对REV只有7.4%。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变化的动态分析表明,对REV和REOV的母源抗体在出壳后2~3周内消失,而对CAV的母源抗体则可持续3~4周。对CAV和REOV的抗体从5周龄起再次出现,到20周龄时,所有送检鸡群全部阳性,平均阳性率在90%以上。有近一半送检鸡群对REV呈现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率普遍较低,即使在达到开产年龄后,仍还有很高比例鸡为抗体阴性,即对REV仍为易感鸡。研究表明,我国多数鸡群中都同时存在着这3种病毒的感染,但它们在感染的程度和动态等流行病学特点上显著不同,应根据鸡群中抗体的阳性率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广西主要养鸡地区的514只可疑鸡传染性贫血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病/死鸡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二重或多重感染率达48.05%;CIAV阳性鸡群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的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IAV阴性鸡群,表明CIAV的感染与3种肿瘤病病毒的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CIAV与MDV的感染具有明显相互促进作用;被调查鸡群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也有一定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商业鸡群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很普遍.与鸡群临床上所表现的生长阻滞、疫苗免疫效果不佳、总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增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鸡传染性贫血在本地鸡群的感染情况,对宁波市7个区、县的15个鸡群进行了3种疫病4种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362份被检血清中,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抗体阳性率为55.0%,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抗体阳性率为21.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抗体阳性率为32.0%,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抗体阳性率为66.8%;15个鸡场AB亚群禽白血病和鸡传染性贫血共感染率为100.0%;12个鸡场共感染了3种免疫抑制性疫病,混合感染率高达80.0%。调查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病在宁波市鸡群中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它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是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它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是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白羽肉鸡中MDV、REV、CAV和ARV感染状况的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在山东省白羽肉用型鸡中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对淘汰的商品肉鸡、病死商品肉鸡及淘汰肉种鸡进行了上述4种病毒病原的检测。结果表明:ARV主要以单一形式感染,在病死商品肉鸡中感染率最高(30.07%),在3种类型鸡中ARV感染率高于MDV,REV,CAV。MDV在淘汰肉种鸡中感染率(12.82%)高于其他2种鸡群,而REV,CAV,ARV感染率在病死商品肉鸡中最高。混合感染亦相当普遍,以淘汰肉种鸡最高(混合感染率达10.25%),高于任一病毒单独感染率,其次为病死商品肉鸡。  相似文献   

7.
1早期的胚胎感染或孵化不良 1.1胚胎病主要指垂直传播的传染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鸡副伤寒、禽脑脊髓炎、呼肠孤病毒感染、鸡传染性贫血、传染性矮小综合症等。  相似文献   

8.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RV)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关节炎、腱鞘炎、吸收障碍为特征的免疫抑制病。该病毒主要感染2周龄的雏鸡,感染率可达100%,发病率为5%~20%,死亡率为12%-15%不等。  相似文献   

9.
禽呼肠孤病毒 (ARV)是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 ,在临床上主要引起鸡病毒性关节炎 /腱鞘炎、吸收障碍综合症等多种疾病。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鸡群的饲料报酬降低、生产能力下降、屠宰废弃率高和引起免疫抑制而造成其它疾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 ,使鸡群死亡率升高 ,其危害相当严重。目前 ,对于禽呼肠孤病毒的检测已建立起了常规的病毒分离鉴定、ELISA和荧光抗体检测方法 ,近年来 ,我们也建立了RT PCR、半套式PCR和核酸探针等技术。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加简便的一步法RT PCR检测禽呼肠孤病毒的技术。禽呼肠孤病毒为双链R…  相似文献   

10.
禽类的跛行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原因。非传染性原因包括遗传、日粮、环境以及外伤。已知的传染性因素则是某些细菌——尤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有时也会是大肠杆菌、霉形体(特别是滑液霉形体)和呼肠孤病毒。几乎在所有病例中,最易受感染的关节是跗关节,而它正是鸡体的主要支撑关节。从受感染的关节中一次次分离出除呼肠孤病毒以外的毒。20年前的一个调查发现可从肿胀的关节中分离到腺病毒,这几乎与呼肠孤病毒一样常见,但一直不能证明腺病毒能如呼肠孤病毒一样造成关节的损伤。奇怪的是有时会从青年鸡的附关节骨髓中分离到传染性喉气管炎…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关节炎是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肉用鸡的一种传染病。以胫跗关节腱鞘肿胀和腓肠肌腱断裂为其特征,故又称传染性腱鞘炎、腱裂综合症或腱滑膜炎等。目前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鸡发达的国家。我国于80年代中后期,于部分肉鸡群中发现琼脂扩散阳性鸡群和具有临诊症状的病鸡,并从病鸡中分离到呼肠孤病毒,从而证明我国鸡群中也存在有本病。由于病鸡生长迟缓,体重减轻,淘汰率高,经济效益降低,对肉鸡饲养业危害甚大。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属成员之一。已证明有11个血清型,各血清型病毒间具有共同的沉淀抗原,用同一琼脂扩散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国鸡群中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的抗体水平,本研究利用ELISA方法对2010-2013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鸡血清样品进行了ARV抗体检测。在检测的17 058份鸡血清样品中共检出ARV抗体阳性血清156 80份,阳性率为92.83%,其中免疫鸡群的阳性率为98.50%,非免疫鸡群的阳性率为74.72%。除山东省和广东省外,其他各个省市的样本阳性率均在90%以上。商品肉鸡、肉种鸡、商品蛋鸡和蛋种鸡的A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66%,98.48%,93.40%和95.53%。部分地方品种鸡群的ARV抗体水平也较高。结果表明,我国鸡群ARV感染情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定比例的免疫鸡群抗体过高、未免疫鸡群存在较高的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鸡场4种免疫抑制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养鸡业的迅猛发展,鸡只数量不断增长,高密集型的饲养比例逐年增加,加之近几年来很多种鸡场通过各种途径,从省外及国外引进许多品种的雏鸡、种鸡,致使某些疫病的发病率较高,另外,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呼肠孤病毒(REO)等均可能引起鸡群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使感染鸡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其他病原的并发或继发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甚至出现一些新病,给养鸡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1-3].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禽呼肠孤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禽呼肠孤病毒的细胞中,以SDS和酚提取病毒核酸,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将分节段的核酸分开,经银染色显示,呈3-3-1-3分布,此法可用于禽呼肠孤病毒的快速检测、鉴定。同样方法未能使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核酸显示。  相似文献   

15.
作者概述了引起免疫抑制病的RNA病毒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等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新的免疫抑制性病毒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16.
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七种常见病毒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方法对2009年6月到2009年9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45个疑似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病鸡病料进行检测,同时对ALV-J与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呼肠病毒(REOV)等病毒的混合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ALV-J的特异性引物H5/H7,在45份送检病料中,有3份检出ALV-J,阳性率为6.67%。绝大多数病例检测出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部分病例检测有其他7种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感染病例中以IBHV和IBV混合感染的比率较高,其中ALV-J与H9N2亚型AIV混合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法氏囊病毒主要感染雏鸡.刚出壳的雏鸡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保护不容易感染.12周龄以后的鸡法氏囊逐渐退化也不容易感染或成为隐性感染,3~6周龄的鸡最易感,在特殊情况下.1~15周龄的鸡也可被感染。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卫生管理和接种免疫工作,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肌注抗体和抗生素等。  相似文献   

18.
法氏囊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毒属于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不同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发病,高发日龄在3~6周龄之间,特别是30日龄左右当母源抗体消失后极易发生。明显的死亡高峰多发生在出现症状后2~4天,多数鸡群在发病后6~7d病情趋于平稳。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  相似文献   

19.
杨克礼  潘玲  李玉 《水禽世界》2005,(12):31-32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骨髓脂肪变性引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胸腺等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鸡主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CIAV在鸡群中广泛存在,可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且病毒通过种鸡卵巢或精液传给子代是造成雏鸡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种鸡开产前不久或产蛋初期感染CIA,会有3~6周左右的垂直传播,种鸡本身生产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子代缺乏母源抗体,易感染该病毒并继发细菌感染.笔者在临床中曾遇到一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继发细菌感染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收集2007~2008年度烟台、潍坊、青岛等胶东地区的不同周龄种鸡群的血清,通过禽肺毒抗体检测,发现在胶东种鸡群中禽肺病毒的感染的是普遍存在的,多个鸡群的血清检测达到100%的阳性率,鸡群普遍在开产前已经感染,最早的感染时间在6~12周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