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蒙古绵羊胚胎发生的研究,已完成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轴形成、系统形态学、体形发生及胎龄的形态发生共七篇论文,该课题研究设计合理、目的明确、材料充足,方法正确,观察细致,叙述清楚,所得结果可靠,并有数项新的发现。如胚胎非特异性性免疫最早发生在原肠胚期等。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蒙古绵羊胚胎发生的空白,为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蒙古绵羊胚胎大肠黏膜上皮的组织发生。[方法]利用组织学常规方法。[结果]蒙古绵羊胚胎大肠黏膜上皮的发育经历了单层细胞到复层细胞再到单层细胞的过程;杯状细胞在37 mm胚初见;90 mm胚直肠腺开始发育,142 mm胚盲肠、结肠肠腺开始发育。[结论]蒙古绵羊胚胎大肠黏膜上皮经历了单层细胞到复层细胞再到单层细胞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晓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21+4023-4021,4023
[目的]研究绵羊胚胎胃肌间神经丛的发生。[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蒙古绵羊5~550 mm胚胎胃肌间神经丛的发生进行研究。[结果]32 mm胚胎,可观察到胃肌间神经丛组成细胞与周围的间充质细胞相似;164 mm胚的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细胞体与32 mm胚比较,增大了近1倍,分化更明显;发育到550 mm胚时,神经元显现出特有的形态。[结论]胚胎发育至550 mm时,神经元的形态已近成熟。  相似文献   

4.
绵羊胚胎移植产业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绵羊胚胎移植的产业化水平,对绵羊胚胎移植过程中的发情鉴定技术、供体和受体发情同期化调控技术、供体羊配种方法、超数排卵技术、输卵管胚胎移植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推广验证,结果表明:绵羊每只每次超排平均获得可用胚胎8.1枚;绵羊胚胎移植受胎率60.5%;产羔率56.0%。这一结果比国家“十五”期间的“万枚胚胎工程”产羔率提高了10%,进一步提高了绵羊胚胎移植的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蒙古绵羊胚胎胚中轴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绵羊胚胎胚中轴的形成,对各器官系统的发生起着定向发育的作用。原条最初发生于交配后12天23时47分。从胚盘后结开始外胚层表面的中线加厚並向前延伸形成原条。随后,原结、原沟、原窝、头突及神经板相继出现。原条是胚中轴发生的基础。交配后13时5分,原窝底部的头突向前延伸形成管索管。交配后14天15时,脊索在内外胚层间形成空心的脊索管。脊索管的底部与内胚层融合。进而消失开口于卵黄囊,形成临时性的神经肠管。脊索是胚胎椎柱形成的中轴。胚胎的第1对体节,发生于交配后15天3时20分。交配后15天15时35分为3对体节(图1),交配后16天14时3分,已出现6对体节(图2)。此时,体节两侧的间中胚层及侧扳分界清楚。胚内体腔仅见于前肠两侧。体节的发生是胚胎的骨骼、肌肉、及尿殖系统等对称发育的基础。早期的神经扳,大约发生于交配后14天2时20分。当胎胚发育到16天14时3分,神经沟两侧的神经皱逐渐在背中线吻合,形成神经管。神经管是胚体未来中抠神经系统的原基。交配后14天5时至16天14时5分,绒毛膜呈长囊状,长约35cm。卵黄管呈细长的管状,长约30cm。羊膜随胚体发育,比胚体稍宽大。尿囊呈半月形囊,发生于胚胎的后肠。  相似文献   

6.
蒙古绵羊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优良品种,有许多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特性。为了定向培育,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防治疾病,系统地研究蒙古绵羊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国外Sisson、Grossman、Robert、Getty、А.Ф.Климов、А.N.АкаевскийВ.Н.Жеденов和N.D.S.May等对绵羊的解剖记述,但没有蒙古绵羊的资料;国内张鹤宇、林大成等只对蒙古绵羊的局部结构作过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蒙古绵羊的形态结构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我们用一般解剖、照相、绘图的方法,在新鲜和福尔马林固定的12头蒙古绵羊的  相似文献   

7.
KSOM无血清培养液在绵羊胚胎体外培养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KSOM、TCM-199+20%人血清和KSOM+20%人血清培养绵羊体外受精胚胎,以研究KSOM作为绵羊胚胎体外培养无血清培养液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说明,KSOM支持绵羊胚胎早期发育至囊胚期,而在KSOM中添加血清后,胚胎可发育至孵化囊胚,而且孵化囊胚率高于常用的TCM-199+血清(24%vs 7%)(p<0.05)。说明KSOM可以用于绵羊胚胎早期发育的无血清培养液。  相似文献   

8.
自从Whittingham(1971)在小鼠胚胎冷冻上首次获得成功以后,国外在牛(1973)、绵羊(1974)、家兔(1974)、大鼠(1975)、山羊(1976)、马(1982)、羚羊(1983)、人(1983)、狒狒(1984)的胚胎冷冻方面陆继成功。在国内,对绵羊(1979)、小鼠(1980)、家兔(1980)、牛(1983)及山羊(1988)的胚胎冷冻亦相继成功。近十几年来,随着胚胎冷冻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对冷冻程序和除去冷冻剂的方法越来越要求简化。  相似文献   

9.
蒙古绵羊胚胎的原肠、消化及呼吸器官,内分泌腺的原基,发生在交配后的8~30d。胚胎发育到20~21d,胚长4~6mm;到22~23d,胚长7~9mm;到24~30d,胚长10~15mm。交配后8d12h,胚胎原肠呈球形,16d14h,原肠发育成管状,分前肠、中肠及后肠。胚长4~14mm,头侧5对鳃弓逐渐退化,口膜破裂与前肠相通,上下颌及舌已形成。感官及主要内分泌腺的原基也已发生。食道呈管状,胃芽由棱形变成椭圆形。分化出三室,背系膜中有脾芽发生。胚长4~5mm 时,前中后肠呈直管状,到6~9mm,肠襻似“V”字形;胚长10~15mm 时,“V”形肠襻以背系膜为中轴,顺时针旋转180°。胚胎发育到20d,前肠腹面的内胚层发生出1个肝憩室,到22d,肝芽内细胞索交织成网,其中形成静脉导管。到交配后30d,总胆管通向降肠起端。背胰芽发生于前肠背面的内胚层,腹胰芽发生于胆囊管后方的前肠腹面,腹胰芽从前肠右侧伸向背胰芽,合并为胰腺原基。从4mm 长胚胎开始,咽底面发生喉气管沟,进而形成喉气管芽,到胚长15mm,气管芽依次分支形成肺芽原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SOFaaBSA和CR1 aaBSA - FBS两种培养液对体外胚胎发育率及胚胎凋亡发生的影响,筛选适合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培养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细胞原位凋亡检测技术(TUNEL),分析这两种胚胎体外培养系统的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各发育阶段的细胞凋亡状况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SOFaaBSA和CR1aaBSA- FBS组的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孵化率均高与其它实验组,但这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在两种培养液培养的2细胞、3-8细胞期的绵羊体外受精正常形态的胚胎中均未发现凋亡信号,凋亡信号在两种培养液中都是首次出现在9- 16细胞胚胎细胞中,并且随着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凋亡细胞效随着胚龄增长越来越多.在SOFaaBSA培养液培养的桑椹胚和囊胚细胞胚胎凋亡率显著低于CR1aaBSA - FBS培养液培养的桑椹胚和囊胚(P<0.05),同时,在CR1aaBSA- FBS培养液中桑椹胚和囊胚细胞平均具有凋亡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SOFaaBSA培养液(P<0.05).[结论]CR1aaBSA- FBS培养系统显著的增加了绵羊晚期体外胚胎的凋亡.CR1 aaBSA - FBS能够支持绵羊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但SOFaaBSA培养液更适合绵羊体外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绵羊皮肤中凋亡细胞分布规律。[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研究了蒙古绵羊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凋亡细胞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结果]蒙古绵羊的表皮层呈黄褐色的凋亡细胞层,从基底层到角化层均有阳性细胞,且分布均匀。其凋亡细胞的数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真皮层的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毛囊的各层结构中。真皮层凋亡细胞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在4~5月开始增加,6~8月最多,10~12月逐渐减少至原来的水平。[结论]蒙古绵羊的皮肤表层细胞的凋亡是连续的,且每个季节均有发生,以夏天的凋亡现象最多。  相似文献   

12.
1990年6月,首批山羊卵核移植后代在西北农业大学顺利降生。经数月观察,这些羔羊生长发育情况良好。 家畜卵核移植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难度的胚胎工程。采用这项技术可使优良家畜的胚胎“克隆化”,数十倍地提高优良胚胎的利用率,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取得绵羊、牛和猪卵核移植成功,在山羊上未曾见到成功的报道。另据前人电镜观察结果,山羊胚胎性mRNA在2细胞期出现。这说明山羊胚胎转录本的转换要早于绵羊(8-16)、牛(8-16)和猪(4-8)。据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蒙古绵羊皮肤毛囊的超微结构,探讨其形态学特点在毛囊细胞凋亡和绵羊绒毛脱落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不同季节的蒙古绵羊皮肤毛囊进行电镜结构观察。[结果]蒙古绵羊皮肤表皮颗粒层中的细胞凋亡并不常见,不同季节的皮肤毛囊超微结构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蒙古绵羊皮肤毛囊细胞的凋亡主要取决于皮肤组织中蛋白与基因的表达,尤其是Bcl-2/Bax蛋白及Bcl-2/BaxmRNA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产药品和试剂对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和胚胎细胞核移植。以 McGrath Solter 和Willadsen 两种去(注)核方法,将8-细胞胚胎细胞核经电融合植入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内,并经琼脂包埋和中间受体培养,使移核胚胎发育。实验结果表明:(1)用国产激素和化学药品进行绵羊胚胎细胞核移植可使移核胚胎在中间受体内发育为囊胚或桑椹胚;(2)去核时卵母细胞质剩得过少可导致移核胚过早(6-细胞期)发生致密化或形成内细胞团细胞数目较少的小囊胚;(3)Willadsen 去(注)核方法的去核和注核操作成功率明显优于 McGrath-Solter 方法;应用McGrath Solter 法的去核率仅为60%;(4)强度为0.63KV/cm,持续160微秒(μs)的一次电脉冲获得的胚胎融合率最高,达71.2%;以同样电场条件刺激未去核卵母细胞的孤雌活化率在71.4%。  相似文献   

15.
在胚胎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发情绵羊血清(ESS)有利于提高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后期的发育潜力.为了探讨在ICSI胚胎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SS对绵羊ICSI胚胎桑椹胚率的影响及其最优的ESS浓度,本试验采用ICSI技术得到ICSI胚胎,然后在ICSI胚胎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SS(A组0%、B组5%、C组...  相似文献   

16.
光照控制对蒙古羊发情排卵及相关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绵羊繁殖季节前后的光照条件,研究光照控制对蒙古绵羊血液褪黑激素(ML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浓度分泌的影响,探讨光照条件在控制绵羊繁殖季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光照控制可诱导蒙古羊在非繁殖季节发情并排卵,对蒙古羊血液MLT分泌影响显著,而对血液FSH和LH分泌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66Shc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受精后28 h为节点,将早期胚胎分为早卵裂胚胎和晚卵裂胚胎,观察不同时期卵裂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情况,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来源的4-8细胞阶段胚胎中p66Shc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分子干扰技术将特异性siRNA分子通过显微注射到绵羊合子细胞质中,以敲减早期胚胎p66Shc基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6Shc基因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活性氧(ROS)和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表达的影响.[结果]早卵裂胚胎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晚卵裂胚胎(P<0.05);晚卵裂胚胎中p66Sh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早卵裂胚胎(P<0.05);将绵羊早期胚胎中的p66Shc基因敲减后,与对照组相比,其胚胎内p66Shc mRNA水平、p66Sh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ROS和8-OHd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基因敲减后桑椹胚发育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水平的p66shc可以提高绵羊早期胚胎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并进一步提高其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家畜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对于优良品种胚胎库的建立及品种推广有重要意义,同时冷冻胚胎便于在生产中应用。哺乳动物胚胎冷冻保存始于实验动物。50年代Ferdow等初次成功地使冷冻家兔受精卵发育成胎儿。Whittingham(1972)冷冻移植小鼠胚胎成功。同一时期Wilmut也成功地进行了小鼠胚胎冷冻试验,1973年又成功地进行了牛冷冻胚胎的移植。此后在绵羊(Willasen et al.1974)、山羊(Bilioan et al.1976) 和马(Ra ma moto,1982)等动物的胚胎冷冻移植相继成功。英、美和西德等国已建立奶牛胚胎移植公司,向国外输送冷冻胚胎。目前国内在奶牛、兔和绵羊方面均有成功的报道,但在奶山羊还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解决奶山羊胚胎冷冻和解冻的方法问题,为建立我国优良奶山羊品种西农萨能奶山羊胚胎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科苑荟萃     
《中国畜禽种业》2006,2(7):55-56
云南水牛的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试验;无角道塞特绵羊超数排卵技术研究;胚胎移植技术在云南半细毛羊上的应用研究;受体品种、体重及移植季节对杜泊羊胚胎妊娠率和新生羔羊体重的影响;波尔山羊胚胎徒手分割试验;波尔山羊胚胎回收和移植器械研制与应用;OPS法玻璃化冷冻绵羊胚胎的移植效果观察;影响绵羊、山羊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效果因素分析;安胎散提高羊胚胎移植受胎率及其机理的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定SOF和CR1培养系统对绵羊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的影响,筛选适合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培养体系,为相关试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分析研究SOF和CR1两种培养系统在添加不同蛋白和血清成分时对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并采用一种简化的差异染色方法,对SOFaaBSA和CR1aaBSA-FBS组培养液培养的绵羊扩张囊胚和孵化囊胚的总细胞数,滋养层细胞与内细胞团细胞数的组成和比例进行深入比较.[结果]SOFaaBSA和CR1aaBSA-FBS组的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孵化率均高于其它实验组,但这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SOFaaBSA组的扩张囊胚和孵化囊胚的总细胞数和滋养层细胞(TE)数均显著高于CR1aaBSA-FBS组(P<0.05),但内细胞团(ICM)数和ICM与TE细胞的比例在两组培养系统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R1aaBS A-FBS培养液能够像SOFaaBSA培养液一样支持绵羊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CR1培养系统可以用于绵羊体外受精胚胎的生产,但SOFaaBSA培养液相比较CR1aa BSA-FBS培养液而言更加适合绵羊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