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旨在对类芽孢杆菌SD-29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取最佳发酵条件。以类芽孢杆菌SD-29为出发菌株,对其所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以及初始p 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发现,最佳发酵条件为麦芽糖15 g/L、牛肉膏2.5 g/L、NaNO_3 2 g/L、KCl 0.5 g/L、Ca Cl_2 0.3 g/L,初始pH值为7,以2%的接种量接种,30℃、200 r/min培养18 h后,测得发酵上清液酶活为0.663 U/m L,与初始酶活0.144 U/m L相比,扩大了3.6倍。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类芽孢杆菌SD-29产酶发酵条件,木聚糖酶活力得到提高,该研究为后续木聚糖酶的性质研究和异源表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燕麦孢囊线虫生防真菌长枝木霉菌株 TL16 固体发酵最佳产孢条件,采用正交设计对其发酵基质、碳源、氮源及无机盐最优配比及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 TL16 最佳培养基质为麦麸∶玉米粉∶玉米秸秆粉=3∶1∶2(重量比),添加 2% 乳糖、4% 蛋白胨和 4% 硫酸锰作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初始固料∶水为 1∶1(重量比),发酵温度 28 ℃,接种量为 15%,黑暗条件下发酵 8 d 时,产孢量最大,为 2. 48×1010 cfu/g。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油菜秸秆最佳的预处理工艺及其发酵产酶的效果。在油菜秸秆粉末预处理中,以秸秆保留量、预处理秸秆酶解产糖量、初始秸秆比产糖量为预处理的评估指标,考察浸泡时间、处理液浓度、液料比、处理液、秸秆粉碎程度等5个因素对预处理后秸秆粉末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预处理工艺,以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处理液浓度作为考察因素。结果显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预处理的条件为以40~60目的油菜秸秆粉为原料,液料比10 mL/g,温度45℃,在1.1%的NaOH中浸泡36 h。在最优条件下,秸秆比产糖量达0.181 1 g/g。在固态产酶优化试验中考察碳源配比、氮源浓度、液料比、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6个因素对固态发酵产酶优化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固态发酵产酶优化条件,以碳源配比、氮源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作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油菜秸秆粉和麸皮比为5∶4、硫酸铵浓度为2.5%、液料比1.5 mL/g、接种量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5 d,产纤维素酶活提高至7.923 IU。研究表明,通过对油菜秸秆进行预处理及产酶发酵后,能够显著...  相似文献   

4.
黑曲霉固体发酵木聚糖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Y-2菌株产木聚糖酶的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麸皮和玉米芯(7:3)作为复合碳源,1%的(NH4)2SO4作为氮源,添加0.5%的无机盐KH2PO4,料水比为1:1.4,接种量为5%,32℃培养72h时,菌株产木聚糖酶活力达到了5213 U/g干物质,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27%。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麸皮添加量、氮源、含氮量、含水量和接种量等因素对一株经航天诱变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黑曲霉ZM-8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并在确定了最佳氮源的基础上对其他各组分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固态培养基组分为:氮源为(NH4)3PO4,含氮量0.6%,含水量250%(m/m),玉米秸秆粉与麸皮质量比为4:1,接种量1:30.在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上测定的滤纸酶(FPU)酶活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CMC)酶活分别为3.32 U/g和12.48 U/g,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约50%和56%.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桦剥管菌木材纤维素降解机制,试验分别于23℃和28℃培养桦剥管菌,用菌落直径比较生长速度;以白桦木屑、云杉木屑和麦麸为底物诱导培养,以不加木屑的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为对照,测定12 d内桦剥管菌在纤维素外切酶和纤维素内切酶两种纤维素酶活变化;以云杉木屑、白桦木屑、玉米秸秆和麦麸为诱导物,测定15~21 d内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两种半纤维素酶活变化;检测8种不同金属离子以及金属离子抑制剂EDTA对两种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并对白桦木屑诱导桦剥管菌产半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桦剥管菌菌丝更适合在28℃培养;纤维素外切酶和纤维素内切酶的最适底物分别为白桦木屑和云杉木屑,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最适底物分别为麦麸和玉米秸秆;两种半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50℃,最适反应pH值分别为5.0和6.0;8种金属离子中,仅Co2+对两种半纤维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EDTA对两种酶活性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期从自然界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 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SWU6菌株,为提高该菌株发酵产酶能力,本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DNS)对该菌株产酶所需碳源、氮源、温度、pH 值、装瓶量、接种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比较优化前后等量发酵上清液中 CMCase 酶活大小。结果表明:SWU6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培养温度为50℃,培养基最适初始 pH 值为5.0,最适装瓶量为20%,最适接种量为2%;在最优发酵产酶条件下,SWU6菌株发酵上清液中的 CMCase 酶活达到454.69 U/mL,明显高于优化前利用基础培养基发酵所产的 CMCase 酶活,且酶活提高约3倍。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SWU6菌株单位体积发酵液显示出了更强的纤维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L24,C.L24)产蛋白酶的活性,试验对其产蛋白酶条件进行了探索。采用Folin酚法测定酶活,分别对碳源、氮源、pH、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等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丁酸梭菌C.L24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是酵母膏,最佳培养液起始pH值是7.0,最佳培养温度是37℃,最佳接种量是2%,最佳培养时间是48h。在此条件下,C.L24产蛋白酶的酶活最高可达68.35U/mL,比优化前蛋白酶活提高了39.92%。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崂山奶山羊瘤胃真菌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测定,筛选出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的最佳发酵条件(N源、接种量、培养基起始pH值、发酵温度),并按筛选出的发酵条件对玉米秸秆、花生蔓、地瓜蔓和麸皮不同发酵底物的产酶活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活力最优发酵条件N源为(NH4)2-SO4,接种量5mL,发酵起始pH值为5,发酵温度35℃,产酶最高的发酵底物为秸秆。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最优发酵条件N源为(NH4)2SO4,接种量15mL,发酵起始pH值为7,发酵温度39℃。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研究了黑曲霉B-2所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4.8,在pH4.8~5.2范围内酶活性稳定,并且粗酶粉的热稳定性良好,100℃处理1h后酶活性仍保留73.6%;Co2+、Fe2+,Mn2+、Zn2+对该木聚糖酶有抑制作用,Cr2+能提高此木聚糖酶的活性,低浓度的Ba2+、EDTA二钠、Na+对木聚糖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