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84%,其中也出现了特异性扩增位点。  相似文献   

2.
柞蚕部分品种及杂交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宋宪军  聂磊  张涛  秦启联  秦利 《蚕业科学》2004,30(4):428-431
对柞蚕生产上的部分品种及杂交种进行RAPD分析表明 :供试的柞蚕品种未按体色系统聚类 ,而是按品种的来源聚类 ,胶蓝、烟 6、青黄、方山黄 1号、789聚为一类 ,青 6号、选大 1号、沈黄 1号聚为一类 ;来源相同、体色相同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小 ,亲缘关系较近。柞蚕亲本及杂交种F1代的RAPD标记为显性标记 ,通过筛选特定的随机引物 ,应用于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用RAPD标记分析部分柞蚕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3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9个随机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3个信息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4个,多态性比率92.68%;每一个引物可检测出3~9个位点,其多态性比率不尽相同,平均扩增出6.47条带;各品种具有不同数量的特异性带型。供试品种资源的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24 3±0.151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7 1±0.197 5,表明长期同地保存的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品种的Nei氏遗传一致性范围在0.495 9~0.837 4之间,达0.6以上的占96.59%,表明多数品种资源的相似程度较高。36份品种资源分别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种为主和以国内外引进种为主聚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标记分析几个家蚕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ISSR技术对6个家蚕品种和2个不同地域的野桑蚕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6条ISSR引物扩增,共检测到66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1条,其中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48%。基于Ne&Li遗传算法计算出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家蚕品种问的遗传距离为0.4286—0.6491。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方法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柞蚕SSR标记的开发对研究柞蚕的遗传与进化、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功能基因定位和克隆等有重要意义。从1 500条柞蚕表达序列标签(EST)中鉴定了71个SSR位点,平均5.2 kb出现1个SSR位点,在1~6个碱基的重复基元中,以3个和4个核苷酸重复为主导类型。设计合成了29对EST-SSR引物,通过PCR扩增和电泳检测鉴定了7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测序验证结果表明其中的4对为有应用价值的EST-SSR标记。建立的利用EST数据开发柞蚕SSR标记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大量开发柞蚕SSR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德钦苜蓿♀×Acrora♂杂交组合的杂交亲本与杂交F1代、F2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36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引物,共检测到199个扩增片段,其中,有17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0.5%,可以用于杂种后代遗传变异分析;(2)与杂交亲本比较,杂交F1和杂交F2代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遗传多样性增大,杂交F2代遗传变异程度最高,说明F2代发生了较大的性状分离;(3)杂交后代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18,基因流(Nm)为0.874,表明杂交子代出现了较高的遗传分化;(4)杂交亲本及杂交后代遗传距离分布在0.128~0.284,其中,F1代与亲本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28,而F2代与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84。表明F1群体变异较小,F2群变异较大。依据Nei′s遗传距离系统树图可以看出,在杂交子代中,F1代群体与亲本的系统发育关系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4种体色柞蚕品种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分别属于4种体色系统的13个柞蚕品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33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6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227条,占85.66%。根据扩增结果计算品种间的单匹配相似系数,用Ne ighbor-Join ing法构建了聚类树状图。4种体色13个品种并没有按所属体色系统聚在一起,即品种的遗传聚类划分与体色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表明柞蚕体色并不能真实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筛选出30对微卫星引物,以中国西部7个地方绵羊(Ovisaries)群体和1个外来对照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在30个位点中,MB067、BL6位点只得到部分扩增结果。其余的位点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和杂合性。利用DISPAN程序得出标准遗传距离(DS),并进行了NJ法和UP-GMA法聚类。结果各绵羊品种聚类结果与其来源、育成史和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其中有争议之处仍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技术对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的3个繁育世代和野生酸模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世代之间不存在多态性位点差异,3个世代是稳定遗传的;不同种和不同地点的同一个野生种之间存在着多态性位点差异;在合格种的12个单株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采用混合取样可消除品种内的个体遗传差异性,较好地代表群体遗传特征;从0PA组选出7个能扩增出清晰且稳定带谱的引物,7个引物共检测出4个位点,DNA片段的大小在300~200bp之间.  相似文献   

11.
散穗高粱与苏丹草杂种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明确散穗高粱(Sorghum bicolor(L.)与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棕壳苏丹草、红壳苏丹草4个种间杂种F1在DNA分子水平上的差异程度,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散穂高粱与4种苏丹草(S. sudanense(Piper) Stapf)杂种F1及其亲本间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个I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41条带,其DNA片段长度为200~2000 bp,多态性条带416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2.2%;9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变幅为0.1818~0.7838,平均为0.6892;散穗高粱与红壳苏丹草GD值较大,而与白壳苏丹草GD值较小;以GD值0.44为基准,9个材料聚为3类:第一类为散穗高粱、棕壳苏丹草、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第二类为散穗高粱×黑壳苏丹草F1、散穗高粱×白壳苏丹草F1、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1、散穗高粱×棕壳苏丹草F1,第三类为红壳苏丹草.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技术对10个地区的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以期查明我国栗蚕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运用11个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9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8.05%。遗传距离(D)在0.178 9~0.414 6之间。通过聚类分析,7个东北地区的栗蚕聚在一起,重庆巫溪和广西南宁地区的栗蚕聚在一起,湖北恩施地区的栗蚕自成一类。研究结果表明,RAPD标记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可用于栗蚕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河北地区的24个白桑(Morus alba L.)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的13条ISSR引物共扩增86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3条,多态性比率为73.25%,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6706~0.9529。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分析,24份材料聚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14.
多花黑麦草品种(系)间杂交及其杂种后代SRAP遗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季杨  张新全  马啸  初秀娟  李芳  蒙宇 《草业学报》2009,18(4):260-265
以多花黑麦草12个杂交组合的亲本与后代共70个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种与双亲之间的扩增谱带多态性,以甄别真假杂种。结果表明,1)用10对引物组合共得到多态性条带101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0.1条多态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7.1%。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多态性较高,能够很好的揭示材料间的差异,利用SRAP进行品种和杂种鉴定是可行的。2)所鉴定的62个后代中SRAP扩增电泳带型表现出同父、同母、综合和不同于亲本的新带型等多种类型。结合多对引物综合分析所鉴定的62个后代中,有48个后代具有父本的特征带,这48个后代可以鉴定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15.
DDRT-PCR技术用于寻找小鼠印迹基因的原理,主要通过观察小鼠亲本及它们杂交后代等位基因的多态表达,就能清楚区分基因的母源表达与父源表达,从而筛选出印迹基因。本研究通过DDRT-PCR技术克隆到了一个新的印迹基因,并对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和表达等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桑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桑树种质资源保存、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以13个ISSR引物从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中共扩增出12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4条,多态性比率为73.44%,表明供试的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85 9~0.937 5,平均为0.761 7。基于供试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93份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93份种质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64处被划分为6个组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85处,第Ⅲ、Ⅳ、Ⅵ组群分别被分成2个亚组。研究结果显示,供试广东桑桑树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花性等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郭海林  丁万文  陈静波  陈宣  刘建秀 《草地学报》2012,20(4):724-728,734
为进一步研究结缕草属(Zoysia Willd.)植物的耐盐性遗传机制,通过结缕草耐盐亲本Z105(Z. japonica)和敏盐亲本Z061(Z. japonica)进行人工杂交,以构建结缕草的耐盐分离群体。首先通过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所获得的F1群体杂种真实性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培法对F1群体的耐盐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1群体164个后代中132个后代为真杂种,这些后代的耐盐性表现出连续性的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分离现象,成功地构建了结缕草的耐盐性分离群体。这为结缕草耐盐性的遗传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耐盐性遗传标记的QTL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李波  赵洪波  杨蔚然  杨曌 《草地学报》2012,20(1):96-10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Medicago L.)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2条带,其中59条带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平均值为74.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1.2条带。用POPEGENE 32软件分析多态性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727和1.4280,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利用扩增结果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了分子树状图,可以把30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包括准格尔、敖汉、肇东等19份种质材料;金达苜蓿单独划分为1类;第3类包括和平、德宝等10份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