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方法由四川绵阳丝绸公司叶永林于1992年首先提出。四川、江苏等省因农村蚕茧生产微粒子病流行而陆续开展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作为母蛾微粒子病检疫的补充和监督,对蚕种微粒子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部1997年发布的部颁标准NY/T 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把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列为备检项目。  相似文献   

2.
张学清 《四川蚕业》2009,37(2):25-25,39
<正>蚕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是我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由于对蚕卵实施直接检验,可规避母蛾检验间接判定的风险,该项技术现已被国内广泛采用,对控制桑蚕微粒子病的蔓延、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行业标准将病卵率列入NY326—1997质量指标的备检项目,并在NY/T327—  相似文献   

3.
黄自然 《广东蚕业》2005,39(3):8-11
1997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蚕种行业标准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和NY/T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定于1998年5月1日实施。同时建立了农业部蚕丝产业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标志着我国蚕种质量管理工作上了—个新台阶。1987年,广东省丝绸公司公布广东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及细则,十多年来坚持执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桑蚕一代杂交种病卵率检疫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结果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已经成为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实施蚕种微粒子病的检疫项目.笔者结合几年来的试验情况,就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散卵)微粒子病检疫标准作如下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试验调查,剖析《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附录A——母蛾微粒子病检疫的两个抽样装盒规定与合格标准(表A1和表A2)的各自特点;通过对广西、广东两省现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散卵种和平附种两种制种形式都可以对表A1或表A2的抽样装盒规定与合格标准任选其一进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6.
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关于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规定和不合格判定标准存在一些数据错误,本文提出了修改方案。  相似文献   

7.
吴冰 《四川蚕业》2005,33(4):3-7
2005年四川省蚕种生产中开始执行《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和《蚕桑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这两个行业标准。笔对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193—94《蚕种检验规程》和DB51/192—94《蚕种质量》在标准上的差异和生产、检验工作中的差异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8.
高伟 《中国蚕业》2011,32(3):60-63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广西地方标准DB 45/T 80—2003《桑蚕种检疫技术规程》与行业标准NY/T 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中平附种母蛾微粒子检疫一些相关的数理关系,说明了广西的地方标准平附种母蛾微粒子检疫指标要比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平附种母蛾微粒子检疫指标要严。同时,结合家蚕母蛾胚种传染率平均30%来分析,2个标准只要执行的好,都能保障桑蚕生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1997年12月农业部颁布了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和NY/T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并于1998年5月起实施。统一了蚕种质量标准,对促进我国蚕种质量的提高,防止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保护广大蚕农的利益,稳定蚕桑生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统一质量标准,有利于各省、蚕种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桑蚕一代杂交种》和《桑蚕一代杂  相似文献   

10.
李掌林 《中国蚕业》2003,24(2):43-46
1997年颁发的《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规定:桑蚕一代杂交种(散卵种)的病蛾率参数——“病蛾率小于0.5%、判别信赖度大于98.5%(风险率小于1.5%)”。笔者以为,深刻理解桑蚕一代杂交种病蛾率质量标准的正确含义,事关执行质量标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1.
1997年农业部颁布了NY 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和NY/T 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农业行业标准,1998年起农业部委托其蚕桑产业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镇江)每年对我国蚕桑主产省、区蚕种质量抽查一次,在配合对我省抽查工作的同时,省丝绸(集团)公司蚕业产品检验中心继续每年一次  相似文献   

12.
大凡商品都关注或注重包装及标识。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作为商品,也应按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包装及应有的标识。对此《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均作了规定,且杂交种的包装和标识工作已经和正在实施。但杂交种成品卵的标识工作尚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信息量不足和规范性不够。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192-94蚕种质量》和农业部部颁农业行业标准《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规定,普通蚕种(桑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指标合格判定标准为≥95%。四川省从1996年开始,由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组织,对全省各蚕种生产单位生产的越年普通蚕种实施了杂交率的抽样检验,凡是杂交率低于95%的蚕种,  相似文献   

14.
桑蚕原种国家标准的实施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7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蚕种业第一个行业标准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和NY/T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并于1998年5月1日实施;2003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全国蚕种业第一个国家标准GB19179-2003<桑蚕原种>和GB/T19178-2003<桑蚕原种检验规程>(以下简称桑蚕原种国家标准),并于2003年12月1日实施.这2个国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蚕种行业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迈向了标准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正>在蚕业生产中,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大敌,是唯一能通过胚种传染的蚕病,防微工作稍有放松,就会给蚕种及蚕桑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微粒子病卵率超标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不但会给广大蚕农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造成疫病流行的隐患,影响蚕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多年的蚕种检验检疫工作中发现,不仅存  相似文献   

16.
母蛾第一、二样本检验结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规定桑蚕一代杂交种病蛾率合格的蚕种--按批病蛾率小于0.5%、置信度大于98.5%,根据批量(母蛾数)对应的检验第一样本量(母蛾集团数)和允许的病蛾集团数,若第一样本检出的病蛾集团数不大于允许的病蛾集团数C1则判定该批蚕种合格;若第一样本检出的病蛾集团数大于第一、第二样本累计允许的病蛾集团数C2则可判为不合格;若介于C1与C2两者之间则需检第二样本--且第一、第二样本检出病蛾集团数之和不大于其允许的病蛾集团数C2则判为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相似文献   

17.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2):40-40,42
现行对桑蚕一代杂交种质量的评判是通过病蛾率、病卵率的检疫,来判定家蚕微粒子病带毒情况;通过蚕种成品检验,判定良卵数、良卵率、孵化率和杂交率是否达标。每一份检验报告所表达的蚕种质量信息,只是单一参数。可否对蚕种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比打分,计算出一个综合评判蚕种质量的量化指标,使制种批之间蚕种质量有可比性。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我场是四川省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场之一,承担着全省50%原种和10%一代杂交种的生产任务。因此,我场蚕种生产任务完成的好否和所生产蚕种质量的高低,对全省蚕业生产的影响举足轻重。近几年来,我场原种微粒子病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一代杂交种无微粒子病超标;蚕种的成品检验、成品检疫合格率均为100%,杂交率调查合格率均在99%以上。回顾过去几年的蚕种生产与管理,我们坚信加强管理和勇于探索是提高蚕  相似文献   

19.
安春梅 《广西蚕业》2009,46(3):43-44
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负责全区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为了切实保证蚕桑生产安全,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在管理、硬件、技术操作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改进,以求检疫结果更加准确,为蚕桑生产的安全把好关。  相似文献   

20.
家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检验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涛 《中国蚕业》2001,22(4):36-38
家蚕杂交种繁育过程中杂交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质量.由农业部颁布的<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和<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2个农业行业标准(1998年5月1日起实施)中,杂交率作为必检项目;并且标准规定,所有类别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95%以上为合格,低于规定指标为不合格.近几年,各省(市)蚕种主管部门在狠抓蚕种质量中都加强了对杂交率的检验,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就杂交率的检验技术作试验,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