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潞江坝的Catimor系列品种咖啡鲜果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咖啡果实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熟期果实的物理性状差异为极显著,其中,早期和晚期成熟的咖啡鲜果和咖啡豆颗粒较小,物理性状较差,而中期成熟的咖啡鲜果和咖啡豆颗粒较大,物理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咖啡种植者对咖啡品种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认识不足、盲目引种而造成的生产中咖啡品种混乱,咖啡豆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普洱普遍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咖啡豆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生咖啡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Catimor系列品种之间杯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Coffea robust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烘焙方式(即快速烘焙、中速烘焙以及慢速烘焙)对咖啡豆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3种烘焙速度下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再以电子鼻技术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烘焙豆样品整体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烘焙方式下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快速、中速和慢速烘焙豆中分别鉴定出82、72、76种;烘焙豆样品间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在中速烘焙豆中检测出最高的挥发性成分总含量(1080.51 μg/g);电子鼻检测发现不同烘焙方式咖啡豆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PCA结果显示三者差异明显,其中中速和慢速烘焙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有部分重叠现象,二者与快速烘焙样品差别较大。本研究可为咖啡烘焙工艺改进及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系统调查了大豆蚜在3个大豆品种(辽豆15、辽豆18和辽豆22)上的种群发生动态,并在温室自然变温条件下利用小纱网笼罩法组建了大豆蚜在这3个大豆品种上的实验种群生殖力表,以了解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蚜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豆蚜在辽豆22上发生量明显低于辽豆18和辽豆22.种群净增殖率(Ro)、平均世代历期(T)和内禀增长率...  相似文献   

5.
取北方5种作物轮作茬口和休闲土壤种植不同大豆品种,出苗后22d制备植株的根渗出物观察对大豆孢囊线虫(SCN)卵孵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茬口土壤种植后获得的根渗出物对SCN卵孵化率不同,抗线3号在不同的茬口条件下根渗出物对SCN卵孵化率差异很大,豆麦米轮作、米豆米迎茬和豆麦豆迎茬条件下对SCN卵孵化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麦豆麦迎茬、连作12a大豆和休闲条件下根渗出物对SCN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合丰25只在连作12a大豆条件下对SCN卵孵化具有促进作用,而在豆麦米轮作、麦豆麦迎茬、米豆米迎茬和豆麦豆迎茬条件下均表现为对SCN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在休闲条件下与对照差别不大.抗线4号在6个茬口中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基本与对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耐旱基因型大豆生理性状对不同降雨气候条件的响应,田间条件下,以耐旱型品种辽豆14和干旱敏感型品种辽豆21为研究对象,探讨半干旱地区阜新和湿润半湿润地区沈阳对两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分别比较大豆植株V4、R2、R4和R6时期的叶绿素含量、株高、植株各部位鲜重、干重。结果表明:一般而言,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沈阳种植的大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半干旱地区阜新。一般情况下,植株根、茎、叶、叶柄和豆荚的含水量均表现为,同一时期,同一品种,沈阳的值高于阜新,但部分取样时期处理间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品种对根含水量的影响则因取样时期和地点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大豆植株茎、叶、叶柄、豆荚的含水量均表现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耐旱品种辽豆14的值高于干旱敏感型品种辽豆21,但多数情况下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植株各部位器官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除R4期植株的根生物量和茎生物量、R6期的豆荚生物量表现为,同一品种辽豆14阜新种植高于沈阳种植,且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时期各器官的生物量均表现为,同一品种辽豆14或者辽豆21,沈阳种植均高于阜新种植。成熟期大豆植株的器官分配比例表现为:子粒荚皮根、茎。子粒的分配比例为,辽豆14辽豆21;而荚皮、根、茎的分配比例则为,辽豆21辽豆14。大豆单株荚数与产量变化相一致。干旱胁迫降低了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却提高了百粒重。辽豆14的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均高于辽豆21,但百粒重却低于辽豆21。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耐旱型大豆应答干旱胁迫的生理优势,丰富了辽宁省大豆抗逆栽培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云南小粒种咖啡3个主要种植区采集了52个样品,在德国柏林由一个专业杯品测试小组对其进行测评。比较了不同海拔荫蔽和非荫蔽耕作系统中咖啡豆的质量。结果显示:荫蔽系统的优势明显。荫蔽系统下生产的咖啡豆在所有4个感官项目测试和“带衣豆总干重/咖啡鲜果重”(D/F)项目中都有较好的表现。此外,在比较来自相近海拔(约1 000 m)的不同卡蒂莫品系时,发现香味和D/F之间呈正相关。D/F比值因其结果简单、具体、客观,从而可作为咖啡质量中的物理性状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另外,荫蔽耕作制度能够明显增加D/F的比值,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当地的咖啡鲜果为原料,测定其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探索咖啡豆在不同干燥温度和载重量条件下热风干燥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咖啡豆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较快;由于咖啡鲜果单层摆放,不同载重量对干燥速率影响不显著;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多,其中醛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酯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均逐渐增加,烃类化合物略有增加;采用3种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以模拟咖啡豆的干燥过程,结果表明单项扩散模型(Henderson and Pabis)的拟合度最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豆主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2010年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5个省份2 039个大豆农户的面板数据,运用Tobit模型对豆农的种植结构调整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豆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农户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的豆农对大豆相对价格的调整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豆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局部地区具有集聚性,大豆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的农户进行结构调整的难度更大,受大豆进口冲击的影响越大,耕地规模经营能够有效促进结构调整。今后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将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在国内主产区尤其是集中度较高产区进行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做好替代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储备,掌握好农产品进口与结构调整的节奏,同时在主产区要创造更适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以海南兴隆地区的咖啡豆为试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对不同烘焙度(浅度、中度、深度)下的咖啡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烘焙咖啡中共检测出123种化合物,浅度豆检测出90种化合物,主要为酸类和吡嗪类,中度豆检测出103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呋喃类、吡嗪类和吡咯类,深度豆检测出118种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吡啶类和酚类;电子鼻传感器可有效分析咖啡挥发性成分变化(除传感器LY2/g CT外),主成分分析(PCA)可有效区分不同烘焙度的咖啡香气。随着烘焙程度加深,咖啡中吡咯类、吡啶类、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吡嗪类和酸类逐渐减少,呋喃类和酮类先增加后减少,进而改变咖啡的特征性香气。HS-SPME/GC-MS与电子鼻技术结合可根据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为判断指标,以较好的区分海南兴隆地区不同烘焙度咖啡,为海南兴隆咖啡的烘焙加工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全球咖啡产业已经进入“精品”和“4C”等认证时代。中国的咖啡产业历经60余年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云南省近20余年的规模化种植,小粒种商品咖啡豆的质量已经被国内外客商知晓。“十二五”云南的咖啡产业进入大发展阶段,普洱和临沧两市将新增种植面积6.67万hm2。今后各种植区在生产大宗商品豆的同时,可在局部种植生产“精品”商品豆,以提升云南咖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息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了咖啡树枝条不同部位叶片的面积、座果数量和光合速率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均存在中部优势,体现了生物全息相关性。咖啡树枝条中部区段存在较强的遗传势,选取枝条中部咖啡豆(或芽条)培育种苗,可能有利于提高咖啡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3.
总结2010年以来云南河口民族地区小粒种咖啡技术创新亮点,分析认为:近年研究制定的《河口小粒咖啡综合技术规范》(DG5325/T 5.1-5.6—2013)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的高抗锈良种CIF7963(6),加快了本地区良种化进程;“水压自动补偿”灌溉系统,解决了本地区传统灌溉问题;对传统湿法加工实施背压式热风穿透风干燥技术(设备)改造,改变了传统上利用水泥晒场自然晾晒咖啡豆。这些创新亮点促进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可持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是中国仅有的小粒种咖啡生产省份,也是世界上咖啡种植纬度最北的地区(世界其它咖啡种植最北的纬度为22°N,而云南为25.5°N),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类型。在这次调查研究中,笔者从小粒种咖啡主要种植区普洱、德宏和保山搜集了52个样品,在德国柏林由一个专业杯品测试小组对其进行测评。在对比相同海拔下(大约1 000 m)的不同Catimor7963样品时,发现纬度与杯品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这说明与相同海拔低纬度地区相比,高纬度地区的咖啡豆具有较好的杯品质量。因此纬度可作为杯品质量的一个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人们对咖啡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的认识不足,以小粒种咖啡生豆、咖啡烘焙豆、可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有助于咖啡生产者及消费者了解咖啡饮品,同时也为咖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咖啡湿法发酵中使用果胶酶对脱胶时间与杯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阿拉比卡咖啡为原料,在咖啡湿法发酵环节中加入Pectinex Ultra SP-L果胶酶进行脱胶,并对加工出的咖啡豆进行理化及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脱胶相比,果胶酶脱胶能缩短脱胶时间,有效快速脱除咖啡果胶。其脱胶时间与果胶酶的浓度、脱胶温度、鲜果成熟度呈正相关。与自然发酵脱胶相比,果胶酶脱胶所得咖啡豆的内含物质无显著差异,杯品质量干净稳定。就咖啡豆的杯品质量而言,0.01%果胶酶添加量脱胶处理要高于自然发酵脱胶,而添加量为1.00%、0.10%果胶酶脱胶处理略低于自然发酵脱胶。综上所述,果胶酶脱胶能保证咖啡品质的稳定性及提高咖啡加工效率,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