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黏膜免疫在鸡新城疫免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大类。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是诱导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参与体液免疫。哈德氏腺是禽特有的免疫器官。位于眼窝中腹部,能接受抗原刺激,分泌特异性抗体,在上呼吸道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雏鸡免疫时可以不受母源抗体影响。鸡的淋巴样组织广泛分布于体内,有的呈弥漫性如消化道管壁中的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2.
猪瘟兔化弱毒苗好的抗原性,在国外也深入广大用户的欢迎。应用4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免疫结果。但在通辽地区一些成规模的养猪场,年年有猪瘟疫情发生,症状只见被毛粗乱,皮肤发红或贫血,剖检有的病例有轻微的出血变化,大部分病例只有肺脏有出血点,通辽市三元种猪示范场年饲养量为3万口,是该地区最大的养殖场,该场使用黑龙江生物一厂生产的猪产毒细胞苗,3年来无一次猪瘟发生,该场与其他场不同之处是每次免疫前和免疫后定期进行抗体监测,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3.
新型鸭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治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试验通过鸭胚尿囊腔接种,对我国部分省市采集的死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获得9个病毒分离株。这些分离株对10日龄鸭胚的致死率为100%,人工感染6日龄雏鸭的致死率为0~100%不等。死亡鸭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可见肝脏肿大,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将9株分离株经鸭胚传至第5代,收集鸭胚尿囊液毒测定这些毒株的ELD50为10^-7.32/0.2ml~10^-3.5/0.2ml不等。用鸡抗1型DHV及新型DHV的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有7株为新型DHV,有2株为1型DHV。对实验室早期分离的新型鸭肝炎病毒B株经过鸭胚传代致弱后,收集鸭胚尿囊液毒稀释成不同倍数对1日龄雏鸭进行免疫,并于10日龄时用新型鸭肝炎强毒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B20株在20倍稀释时,保护率达100%。采集免疫的雏鸭血清,中和试验测定血清的效价,雏鸭在免疫后可检测到中和抗体,第1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结果表明,B株经过鸭胚传代致弱后在毒力下降的同时仍保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疫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4.
猪伪狂犬病fPR)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和脑脊髓炎,无剧痒。本病在成年猪中一般呈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母猪可出现流产、死胎等症状。新生仔猪及28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此病,病情极严重,种猪场常可发生大批死亡。近年来,猪伪狂犬病在吴江市时有发生,笔者于2003年曾对我市发生猪伪狂犬病的防制作以报道。  相似文献   

5.
鸭传染性浆膜炎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A)又名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鸭的传染病。本病呈急性败血症或慢性过程,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特征。1~8周龄雏鸭易感,恶劣环境条件可诱发此病。死亡率最高可达75%。慢性经过的鸭主要表现脑膜炎症状,即斜颈,生长缓慢成僵鸭,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药物防治是我国目前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虽然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多种药物敏感,但实际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加上肉鸭在养殖全程均对该菌易感,要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反复投药,既增加了成本…  相似文献   

6.
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用量与免疫效果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ND都是发生在免疫鸡群,往往表现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症状,发病率较低,一般在10%~30%,病死率也低,通常在15%~45%。据报道,在安全地区以使用弱毒苗免疫为主的鸡群,目前普遍认为,鸡群HI抗体平均值在7~9 log2以上才能有效地防制非典型ND。因此,在养鸡生产中,为了保证免疫效果,特别是在成年产蛋鸡阶段,一般都采用了增加弱毒疫苗免疫用量的措施,有的用到规定用量的5~6倍,甚至8~9倍。这种现象首先是可能会浪费疫苗,  相似文献   

7.
正1猪瘟的免疫问题过去几年猪瘟流行呈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减低。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也不典型。近几年猪瘟在一些地区和猪场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出现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  相似文献   

8.
疫苗免疫     
《中国牧业通讯》2004,(5):57-58
在家禽机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的情况下,疫苗免疫家禽后其有效率可达到80%或更高,但由于家禽的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环境因素、疫苗质量、母源抗体、机体状态等原因,也会有一定差异。我国使用的H5N2灭活疫苗对鸡的免疫效果很好,但对鸭等水禽的免疫效果还有待评估。目前,我  相似文献   

9.
基因免疫与基因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免疫是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免疫学技术,它是将编码目的抗原的基因以重组表达载体的形式经各种基因转移途径转入机体细胞,借用容量主细胞表达加工合成抗原分子,以MHC~I或(和)MHC~II类分子抗原处理和输送途径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细胞和B细胞。全过程模拟了病毒自然感染提呈过程,既产生了体液免疫,又启动了细胞免疫,使得免疫效果极大的改善。因此,基因疫苗也被誉为第三次疫苗革命,它将成为我们今后预防疾病的重要武器。基因免疫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其化学结构是比蛋白质稳定得多的DNA,便于保存和运输,很适合做疫苗…  相似文献   

10.
根据抗体监测实施猪瘟免疫效果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瘟兔化弱毒苗有很好的抗原性,在国外也深受广大的欢迎,我国应用40多年取得令人满意的免疫结果,但在通辽地区一些成规模的养猪场年年有猪瘟疫情发生,我场扑饲养量3万头,是本地区最大的养猪场,使用黑龙江省生物一厂生产的猪瘟弱毒细胞苗,三年来无一次猪瘟发生,我场与其他场不同处是每次免疫前和免疫后定期进行抗体监测,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1.
猪乙型脑炎属RNA型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临床症状怀孕母猪突然停食,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一般母猪发病后3~5d流产,产死胎。病程长者可达10d以上。发病后母猪精神萎顿、嗜睡,尿呈深黄色,排便困难,有的病猪呼吸急促且伴有咳嗽,也有的病猪后肢跛行严重。公猪以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特征。2乙型脑炎免疫失败的原因2.1种猪早期隐性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因种猪在6月龄前受该病毒侵袭,处于隐性感染状态,所以,在6月龄时对该种猪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效果往往欠佳。2.2母源抗体干扰留作种用的仔猪…  相似文献   

12.
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病已经不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呈区域性大面积流行了,其特征已呈由爆发型趋向温和型及小区域散发。与此同时,人们对该病的免疫也产生了麻痹意识,以为免疫程序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按固有的程序做疫苗,就能防止该病的发生;如果上批鸡做苗后发病了,这批鸡就提前做或者加大免疫剂量、增加免疫次数,实在是防不住了,他们就配上干扰素和针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抗病毒药物。从临床上看,这种免疫意识显然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1 病原 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粒子一般为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长度约为12~14nm,突起可分两类,一类呈棒状(HA),另一类呈磨菇状(NA)。病毒基因组为8个负链的单股RNA片段组成,占0.8%~1.1%,蛋白质占70%~75%,除了NA和HA外,还有核蛋白(NP)、病毒膜蛋白(M)及其结构蛋白(NS),脂质20%~28%,碳水化合物5%~8%。AIV的HA决定病毒的致病性以及亚型的抗原特异性。该病毒与其它有囊…  相似文献   

14.
动物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多层次性,即它的研究是同时向各个层次扩展,各层次间的相互渗透.影响、促进、共同探讨、解决一定的问题。现代免疫学是以细菌学和微生物学中逐步发展成一门具有其自身理论体系和特殊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现代免疫学不仅已发展成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前沿学科,而凡广泛渗透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并形成许多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5.
<正> 怀来县某鸵鸟场存栏成鸟300只,雏鸟150只,今年6月份突然发病。畜主口述:有一栋成鸟舍50只几乎全部精神沉郁,不愿走动,食欲降低,腹泻,粪便呈水样。体温有的达40℃,死亡3只,还有几只病情较严重。用抗菌类药治疗无效,45天前注射了鸵鸟专用新城疫蜂胶灭活苗。剖检症状病死鸟喉头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气管环出血,肌胃黏膜脱落,膜下有出血斑。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有渗出性出血,回肠和盲肠交界处出血,泄殖腔出血。心冠脂肪有出血点,心外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诊断根据病鸟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非典型新城疫。为于进一步确诊,采病鸟和同群鸟血做血清学诊断。用微量法作新城疫HA和HI试验,测得30%的鸟HI效价大于11(log2),30~的鸟HI效价小于5(log2),40%的鸟在6~10(log2)之间,根据鸟的抗体效价不整齐,鸟群已受到强毒侵袭,因此诊断为非典型新城疫。治疗 1.补液。给病鸟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肌注200毫克维生素。2.止血。病鸟肌注维生素K30毫克。3.中药辅助治疗。荆芥10克,防风10克,栀子10克,藿香10克,苍术10克,桔梗10克,茯芩5克,甘草5克,川芎5克。  相似文献   

16.
Kuhn等于1933年首次从酵母、蛋清和乳清中分离出纯的核黄素,并于1935年人工合成核黄素。因其结构中含有核糖且呈黄色,故取名核黄素。核黄素(Riboflavin),又称VB2,它在动物机体内含量微少,是维持动物良好营养状况和生产性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核黄素缺乏,动物口鼻粘膜、口角和眼睑出现皮脂溢性皮炎,被毛零乱,脱毛,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髓鞘退化,出现运动障碍,胃肠粘膜发生炎症,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因废食和脱水发生死亡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吴永明 《养猪》2005,(6):45-46
对仔猪进行猪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胺)灭活苗和猪瘟犊牛睾丸细胞苗的梯度剂量免疫,分别以肌肉注射和后海穴注射,定期采血检测血清抗体。结果表明,不同的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效价及抗体持续时间不同,后海穴注射的免疫效果好于肌肉注射;大剂量免疫时,其抗体高峰出现比正常剂量滞后,剂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免疫抗体水平不再上升,似有免疫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18.
银翘解毒合剂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多种病毒性传染病的共性,依据中兽医瘟病学理论,运用现代药物实验手段进行系统筛选,并用传统工艺研制成了“银翘解毒合剂”。本方剂自1998年6月以来,在周边地区数家养鸡场试用,结果表明对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治愈率为90.9%)、传染性支气管炎(治愈率为90.0%)、传染性喉气管炎(治愈率为91.0%)、非典型新城疫(治愈率为90.5%)等疾病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其临床应用效果确切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免疫学试验。结果证明,该合剂对鸡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即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而降低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9.
猪旋毛虫病疫苗后海穴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对猪旋毛虫病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经后海穴免疫注射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大鼠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后3或7d剖杀,收集成虫。经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将抗原与等体积FCA乳化,按0.25mg/头及0.50mg/头的抗原量分别进行后海穴注射(AP)及腹腔注射(IP),免疫猪只,使之经受旋毛虫的实验室攻击感染及自然感染。结果表明,3日龄及7日龄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基本一致。采用后海穴注射疫苗具有减少抗原用量、增强免疫效果的作用。免疫后猪血清抗体滴度增加,呈暂时的细胞免疫抑制现象。后海穴注射疫苗猪群保护率达100%,增加一倍抗原量经腹腔注射的猪群保护率为75.26%。  相似文献   

20.
白毒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浓度的白毒注射液分别与鸡新城疫病毒、犬瘟热病毒作用2h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同时设对照组,72h后观察细胞病变(CPE);另将不同剂量白毒注射液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配合使用,同时设对照组,定期对免疫鸡群新城疫血清抗体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白毒注射液对鸡新城疫病毒、犬瘟热病毒引起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病变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白毒注射液对鸡群有免疫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快免疫反应和增强免疫反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