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噬茵体疗法在对抗多重耐药病原茵引起的感染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从污水中分离到一株新的噬茵体,命名为NKP-1,并对噬茵体NKP-1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电镜观察确定NKP-1为短尾噬茵体,裂解试验表明该噬茵体为烈性噬茵体,具有很高的增值效率。体外试验表明它能够快速感染超强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株BAA-2146(NDM-1)并将其裂解。通过腹腔注射单一剂量的NKP-1(2×10~7 pfu/mL)就可以有效地保护BAA-2146(4×10~9 cfu/mL)感染引起的小鼠茵血症模型。在肺炎克雷伯菌BAA-2146与噬菌体NKP-1体外共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分离到对该噬茵体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通过动物试验确定该突变株表现为极低的毒力,且不影响NKP-1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为利用噬菌体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鸡白痢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鸡场粪样中分离噬菌体。结果获得1株噬菌体,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的鉴定,同时测定噬菌体对宿主的敏感性。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噬菌体无明显尾部,头部大致呈六角形,直径约为27.3 nm,其噬菌斑清晰透亮,周围无晕环,具有宽噬菌谱的特性,不仅可强裂解宿主菌,还可裂解1株大肠杆菌。获得的这株噬菌体可用于家禽生产中鸡白痢沙门菌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离副溶血弧菌及其噬菌体,并对分离到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采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并进行特异性PCR鉴定。以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体的分离,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和大小,并对噬菌体进行裂解谱、最适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以及对温度、pH值、紫外线及氯仿的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到噬菌体v B_VpS_PG08为长尾噬菌体,对22株副溶血弧菌的裂解率为32%;当最佳MOI是0.01时,噬菌体的效价可以达到2.2×10~9PFU/m L。该噬菌体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30 min,暴发量为55;v B_VpS_PG08高温耐受性较弱,p H值稳定性较强,在p H值3~12环境中仍有活性。噬菌体v B_VpS_PG08对紫外线照射敏感,对氯仿不敏感。表明噬菌体v B_VpS_PG08作为一株烈性噬菌体,对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广泛的裂解作用。本试验将为临床副溶血弧菌的噬菌体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噬菌蛭弧菌为一类杆形、弧形或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可以寄生并裂解其他细菌。本试验以禽源大肠杆菌、沙门菌以及环境水体中分离的1株大肠杆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培养法成功地从环境水体中分离到3株噬菌蛭弧菌,分别命名为BDD、BDE、BDH。电镜观察证明菌体大小约0.33μm×0.78μm,单个弧形,一端有一根长鞭毛。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与已发表的噬菌蛭弧菌属其他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范围分别为96.0%~99.9%。通过对不同细菌的裂解试验证明,3个分离株对大肠杆菌、沙门菌、摩根摩根氏菌、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均具有裂解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鸭疫里默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蛭弧菌的特性及其在动物养殖上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蛭弧菌(Bdellovibrio)是Stolp和Petold于1962年从土壤中分离噬菌体时首次发现的。它是一类攻击、侵染、裂解其它微生物的寄生菌,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蛭弧菌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蛭弧菌属,包括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斯托普蛭弧菌(BdellovibrioStolpii)、斯塔尔蛭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现代化肉鸡养殖场采集的粪便、污水和垫料样品中分离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谱分析、热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对分离纯化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命名STP98-a。该噬菌体噬菌斑直径4~5 mm,圆形透明,无晕圈,其头部偏椭圆形,长径约61 nm,横径约67 nm,尾长约112 nm,直径约10 nm,属于长尾噬菌体科;能裂解不同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肠亚种,噬菌谱宽;在30~60℃保持高活性;在pH 3.0~12.0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为135 min,裂解量为93。综上所述,STP98-a为一株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现代化肉鸡养殖场采集的粪便、污水和垫料样品中分离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谱分析、热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对分离纯化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命名STP98-a。该噬菌体噬菌斑直径4~5mm,圆形透明,无晕圈,其头部偏椭圆形,长径约61nm,横径约67nm,尾长约112nm,直径约10nm,属于长尾噬菌体科;能裂解不同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肠亚种,噬菌谱宽;在30~60℃保持高活性;在pH 3.0~12.0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5min,裂解期为135min,裂解量为93。综上所述,STP98-a为一株宽噬菌谱鸡白痢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鸡白痢沙门氏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8.
旨在分离鼠伤寒沙门菌烈性噬菌体,为控制该病原菌感染或污染提供生物制剂。以1株从市售散装牛奶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性鼠伤寒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人工诱导方法,连续1周每日给3只试验鸡饲喂宿主菌悬液,7 d后,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试验鸡粪便中分离培养噬菌体,并对其效价、核酸类型、宿主谱、热稳定性与酸碱耐受性以及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鼠伤寒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KM104。该病毒在体外高效裂解同源宿主菌株及另1株受试鼠伤寒沙门菌,形成清晰透明、直径约1 mm圆形噬菌斑,核酸类型为DNA,基因组约为28 kb,最佳感染比(MOI)为1∶10,对宿主菌感染的潜伏期约为6 min,70 min时效价最高,达4.6×108 PFU·mL-1,在20~60℃、pH2.0~8.0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并有效减轻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小鼠十二指肠组织损伤。结果提示,噬菌体KM104能在体内外高效裂解鼠伤寒沙门菌,且增殖迅速,对环境适应性强,其耐酸特性利于抵御胃酸的分解,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从商品肉鸭场采集鸭粪及垫料,以实验室保存的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到1株烈性噬菌体。对分离到的噬菌体进行纯化、效价测定、裂解谱测定、形态观察,并且进行了最佳感染复数、温度跟p H值稳定性和一步生长曲线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形成的蚀斑均匀透亮,效价能达到109PFU/m L以上,并能裂解多株沙门菌菌株,为宽裂解谱噬菌体,透射电镜显示,该噬菌体为长尾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测定表明,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5 min,暴发期为30 min,暴发量约为320;该噬菌体的温度、p H值耐受性良好;紫外线照射60 min后效价降低3个梯度,由此可见该噬菌体分离株可作为潜在开发的生物消毒剂菌株。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控制沙门氏菌感染的新途径,本试验进行了高效价宽裂解谱噬菌体的分离。首先利用点斑试验和成斑率(EOP)测定法对环境样品进行了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裂解效价和裂解谱的测定,然后对其中1株效价较高、裂解谱较广的噬菌体进行了电镜形态特征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及温度、pH和紫外线敏感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该株噬菌体对不同沙门氏菌的裂解率不同,裂解效价在109~1012 PFU/mL;对检测的32株沙门氏菌菌株的裂解率为59.4%;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该噬菌体为头部直径约70 nm、尾部长约140 nm的长尾噬菌体;以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4028为宿主菌测得最佳感染复数为0.01;在宿主菌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4028中的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100 min,暴发量为113 PFU/cell;在40~60 ℃效价稳定在1010 PFU/mL,pH 5.0~13.0效价在106 PFU/mL以上,紫外线照射50 min效价仍有106 PFU/mL。综上可知,该株噬菌体分离株具有效价高、裂解谱宽且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良好等特性,符合噬菌体制剂的相关特征,具备作为噬菌体制剂后备菌株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7,(6):138-143
应用双层平板噬菌斑试验,从养殖场粪便、污水中分离到85株能裂解沙门菌的噬菌体,并筛选到1株裂解性强、噬菌谱广的噬菌体SQC73。随后测定了其酸碱耐受性、热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SQC73酸碱耐受性和热稳定性良好,最佳感染复数为100∶1,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70 min,平均裂解量为25.3;灭菌效果试验显示SQC73可以有效消灭平板上99%以上的沙门菌,模拟污染试验表明可以有效消灭96%以上的沙门菌,具有作为环境灭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实验室保存的奶牛乳房炎源大肠埃希氏菌为宿主菌,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奶牛圈舍内的污水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大肠埃希氏菌噬菌体,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噬菌体,对噬菌体进行噬菌斑及电镜观察,测定其裂解率、核酸类型、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形成的噬菌斑透亮、近似...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是一种近年新发现的南美白对虾疫病,其病原为一种特异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本试验根据文献建立的PCR方法,对福建省9家规模化南美白对虾养殖场进行了AHPND检测,分析不同样本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90份样本的27份中分离鉴定出81株VP,表明该地养殖场幼虾具有较高的VP感染风险;经PCR检测,在23份样本中,检出阳性菌株72株,其中16份样本的所有受检VP均为特异性菌株,6份样本的部分受检VP为特异性菌株,1份样本的所有受检VP均非特异性菌株,表明患病幼虾存在不同基因型VP同时感染情况;以肝胰腺DNA进行PCR检测,在90份样本中检出8份阳性,而以肝胰腺增菌液进行PCR检测,在90份样本中检出25份阳性,表明直接以肝胰腺DNA进行PCR检测的灵敏性较低。本研究为AHPND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从山东某貉子养殖场发病貉子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的1株致病菌的特性,通过培养特性、形态特征、16S rRNA测序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相关鉴定,同时针对该菌进行了药敏试验以及相应噬菌体的分离,并进行了噬菌体的体外裂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公布的13株奇异变形杆菌的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8.1%~100%,其中KJ626258与该菌株同源性最高,为100%;该菌株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噬菌体体外裂解试验结果表明,作用2.5~5 h的时候,病原菌开始减少,噬菌体开始增多,吸光度开始下降,且当MOI=1∶100时吸光度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有效裂解沙门氏菌的噬菌体,为探索新的沙门氏菌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鸡白痢沙门氏菌X-1014为宿主菌,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中分离并纯化出噬菌体。采用噬菌斑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宿主谱测定、生物学特性测试、体外抑菌试验及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评估该噬菌体。【结果】分离纯化出1株能裂解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ZH5(GenBank登录号:OM864357.1)。双层平板法结果显示,噬菌斑透亮且边缘清晰。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ZH5头部呈二十面体、头部直经约50 nm,尾部长度约20 nm。宿主谱分析结果显示,噬菌体ZH5能裂解3株沙门氏菌和1株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和爆发期分别为20和60 min,裂解量约为139 PFU/cell;酸碱耐受范围为pH 4.0~10.0,且在温度为4~50℃的环境中能存活30 min。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当感染复数为10时,噬菌体ZH5对沙门氏菌X-1014和CVCC 1806抑制效果最佳。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全长为42 949 bp, GC含量为51.41%,其中已...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撒坝猪源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自撒坝猪源大肠杆菌中分离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利用PCR扩增噬菌体衣壳蛋白gp23基因,并通过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来鉴定噬菌体。经增殖纯化培养后测定噬菌体的效价和对菌株的裂解效应,而后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绘制生长曲线以探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衣壳蛋白gp23基因与噬菌体slur14亲缘关系最近,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T4-like噬菌体;分离株具有较高的效价,达8.67×10~9 pfu/m;针对实验室保存的92株已确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裂解率为61.95%,完全裂解率为27.17%;在60℃条件下作用30 min,或在pH5和pH9时,噬菌体的效价表现明显下降;生长曲线绘制后可知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时间约为30 min,爆发时间约为120 min,裂解量为41 pfu/cell。该试验成功分离得到裂解能力较强、裂解谱较广且对理化因素耐受力较强的T4-like噬菌体。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到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V_EcoM_C1,并进行了噬菌斑、噬菌谱、形态学(透射电镜)、遗传物质、酸碱及热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V_EcoM_C1呈现出典型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无晕环,空斑边缘整齐清晰;噬菌体V_EcoM_C1噬菌斑直径为1.0~1.5 mm;噬菌体V_EcoM_C1头部椭圆形,长径约86 nm,横径约54 nm;噬菌体V_EcoM_C1具有可收缩性尾,尾长约76 nm,直径约10 nm,头部与尾部被颈圈隔开;噬菌体V_EcoM_C1可裂解5种不同血清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且噬菌斑透亮,具有较宽噬菌谱;噬菌体V_EcoM_C1在30℃~50℃保持高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在pH5~10稳定;噬菌体V_EcoM_C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10 min,爆发持续时间约60 min,平均爆发量为26,具有较高的裂解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可以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证明该噬菌体可以有效杀灭养殖环境(奶牛料槽表面)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综上所述,V_EcoM_C1为1株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18.
诸氏鲻虾虎鱼致病性创伤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的诸氏鲻虾虎鱼分离病原,研究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HSP60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系统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从患病的诸氏鲻虾虎鱼肝脏组织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杆菌,编号PYMc14-2,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为诸氏鲻虾虎鱼的病原菌,毒力基因hemo检测结果阳性。生化特性结果与创伤弧菌类似,PCR扩增获得的486bp的HSP60基因序列与创伤弧菌(登录号AF230955.1)同源性达9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YMc14-2与创伤弧菌(登录号AF230955.1)聚为一簇,初步鉴定该菌为创伤弧菌。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机会性病原体,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噬菌体在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应用前景。本试验以实验室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PA31为宿主菌,通过点滴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水样中分离纯化噬菌体;以PA31和实验室保存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菌(Salmonella)、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临床分离株作为宿主菌,通过点滴法分析噬菌体的裂解谱;利用负染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噬菌体形态,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测定pH和温度对噬菌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测定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A5-MiSeq、SPAdes、GeneMarkS、Rfam、Diamond、BLASTp和MEGA 11.0生物信息软件进行拼接、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出1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eM_Ty,其仅能裂解宿主菌PA31和Escherichia coli-39、Enterococcus faecal...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某种鸡场新孵病雏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检测其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鸡白痢沙门菌,利用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2株沙门菌噬菌体对其进行敏感性测定,发现噬菌体PC07对其敏感。体外裂解试验发现,180 min内PC07可完全裂解该株鸡白痢沙门菌,裂解增殖后的噬菌体效价高达2.63×10~(10)pfu/m L。结果为该种鸡场鸡白痢的噬菌体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