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家蚕单性发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单性生殖的研究在家蚕遗传育种以及蚕种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单性生殖可以获得和母体基因型完全一致的后代,可以使育种材料的基因型在很短的时间达到纯合。例如通过一次减数分裂单性生殖就可能发现并淘汰掉几乎所有的隐性不良基因。在理论上,通过单性生殖可以使F_1代的杂种优势在以后各代中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家蚕早期胚胎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以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AMP)和双精雄核发育(BSA)技术获得的家蚕单一性别早期(2~24 h)发育蚕卵为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正向和反向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在正向与反向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分别随机选择62个和46个克隆测序,分别获得43种和29种cDNA序列,其中25个为新的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与单性生殖有关的高温、低温、辐射等诱导表达基因出现的频次较高。对部分文库序列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两种单性生殖早期发育胚胎中存在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家蚕卵细胞的单性生殖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使用阿斯塔诺夫的方法产生单性生殖,并按马瑟尔的公式进行因子分析。在试验材料中间,卵子单性生殖率具有很大差异,且杂交种比原种高,表现出了杂交优势。通过比较遗传结构相同的正反交单性生殖发生率,发现高单性生殖原种的杂交种得到较高的单性生殖率。该结果表明,某些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4.
影响单性生殖的因素在完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品种间发生了单性生殖卵率差异显著、但其原因是在于细胞核之间呢?还是作为发生“场所”的细胞质(卵黄),这是很有趣的问题。笔者等就此问题,将单性生殖率高的品种(日106×柬埔寨)与单性生殖率低的品种(reg或日106)的雌个体间相互交换移植卵巢,调查其单性生殖卵发生率,结果发现:将单性生殖率高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育适合于家蚕转基因工程应用的高单性生殖率家蚕品种,通过对现有9个家蚕品种资源采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条件进行处理,发现不同蚕品种对处理温度敏感程度不同,9个家蚕品种表现出在46℃处理18~22min的时间范围内,单性生殖发生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MAPK和MPF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两种蛋白激酶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动物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包括促进生发泡破裂、抑制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复制、调节染色体的分离、维持MII期阻滞、诱发第2次减数分裂恢复等。本文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MPF和MAPK的作用和相互调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家蚕卵巢卵冷冻法单性生殖及其继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继业  小林胜 《蚕业科学》1994,20(4):243-244
家蚕卵巢卵冷冻法单性生殖及其继代研究吕继业小林胜,田中一行(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家蚕人工单性生殖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自本世纪2O年代以来,先后有许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然而,关于家蚕冷冻处理单性生殖并...  相似文献   

8.
家蚕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以经 7~ 8代孤雌生殖选育初步育成的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及其原两性繁殖系 ,分别与平衡致死雄蚕、常规品种雄蚕配制一代杂种 ,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各组合的生产性能 ,结果表明许多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超过其原系统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 ,若利用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与平衡致死雄蚕组配杂交种 ,将为降低雄蚕品种的制种成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蛋白激酶C(PKC)是一个广泛分布在真核细胞中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它在卵母细胞的生发泡破裂(GVBD)、染色体凝集、MⅠ期纺锤体组装和第一极体排放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PKC的活性变化调节着GVBD的发生,GVBD标志着第1次减数分裂的启动。PKC活性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逐渐升高,在第1次减数分裂中/后期转变时活性下降,使卵母细胞得以释放出第一极体,至此卵母细胞完成第1次减数分裂进入第2次减数分裂。作者就PKC在卵母细胞第1次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孤雌生殖     
在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中,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可自然发生或人工诱变发生。人工诱变的方法:在低等动物(如海胆、两栖类)有物理的(高渗、低溶、加温、降温、针刺、  相似文献   

11.
家蚕孤雌生殖系在家蚕性别控制、基因纯化及杂种优势产生机制研究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为了筛选适合云南蚕区饲养的家蚕孤雌生殖系育种材料,以云南省保存的20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以温汤处理法处理蚕卵,调查不同品种(品系)的孤雌生殖发生率。供试家蚕品种(品系)中,B黄2的孤雌生殖发生率达77.3%,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夏芳B的孤雌生殖发生率仅为3.1%,品种间孤雌生殖发生率最大相差74.2个百分点;孤雌生殖发生率40%以上的品种多数为日系品种,且多数日系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率在60%以上,中系品种除B黄2外其余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率均低于37.0%。相关性分析表明,温汤处理诱导的家蚕孤雌生殖发生率与品种所属地理系统及总卵数都有一定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日系品种较中系品种更易诱导发生孤雌生殖,总卵数高的品种孤雌生殖发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对 3个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蚕品种的 3个茧质性状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 ,并建立起一个包括微环境效应在内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生物统计模型 ,对该模型的参数作最大似然估计认为 :在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中 ,除独立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外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是影响家蚕茧质性状的表现型的重要因素 ,而且这种互作效应有时要大于独立的基因型效应 ,即在茧质性状的表现型中基因型与微环境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家蚕现行品种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运用温汤处理方法对 16个现行家蚕品种进行了孤雌生殖研究 ,调查了不同品种的孤雌生殖发生率 ,提出了适合现行蚕品种的诱导条件及使处女蛾自然产下较多的未受精卵再进行诱导的方法 ,并且初步选育了几个孤雌生殖系。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解析家蚕孤雌生殖的发生机制,采用双向电泳(2-DE)、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的家蚕孤雌生殖系与其有性生殖系亲本的血液蛋白质组成进行比较分析。较其有性生殖系亲本,孤雌生殖系幼虫在5龄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血液中的差异蛋白不完全相同。对6个持续表达和差异明显的蛋白进行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其中2个蛋白分别是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8A,推测这2个蛋白及其余4个未被鉴定出的蛋白与2种生殖方式家蚕品系的生长发育、生殖等过程的调节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孤雌激活发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影响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发育因素很多,国内此方面的报道较少,文中就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旨在为研究体外孤雌胚发育和孤雌胚胎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就马尾藻类多糖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1证明。体外培养时。成熟液添加马尾藻类多糖能促进卵丘细胞扩展,成熟培养47-48h,添加20g/L马尾藻类多糖能提高核成熟率(41.8%),与对照组29.3%的核成熟率相比,二者差异显著;试验2证明,进行化学联合激活时,添加20g/L马尾藻类多糖(未添加LH)W获得60.4%孤雌激活分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6%的孤雌激活分裂率。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陆上与海上通道,而这都要归功于我国古人对家蚕的利用。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其产品丝绸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对家蚕的研究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我国蚕丝品质和产量,在国际家蚕研究中取得领先地位便成了关键问题。为解析21世纪国际家蚕研究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策略进行文献可视化研究。本文在WOS核心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检索,利用VOSviewer、Excel2016等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家蚕研究的开展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我国应更加重视家蚕研究,提高育种水平,对家蚕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家蚕研究方面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8.
蚕蛹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蚕蛹的化学成分。综述了利用蚕蛹制备蚕蛹蛋白粉和多肽,分离家蚕抗菌蛋白和诱导生产生物活性蛋白,生产蚕蛹氨基酸及氨基酸络合物,提取蚕蛹油与壳聚糖,开发蚕蛹蛋白纤维、蚕蛹虫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蚕蛹及其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工、生物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9.
秦俭  袁联伟 《蚕业科学》2010,36(1):115-119
2008年12月,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宣布了世界上第1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诞生。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2003年发布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相比,具有基因覆盖度高、基因组组装更加完整、基因鉴定更加准确等特点。2009年,该研究团队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中国野桑蚕品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共获得了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中国野桑蚕地理品系的全基因组序列,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1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同时还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性状影响的基因组印记,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2009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南大学的研究论文"40个蚕类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家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标志着家蚕基因组计划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