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鱼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丽华  金媛  毛勇 《福建水产》2012,34(5):420-427
本文概括了鱼类的选择育种、驯化及杂交育种等传统鱼类育种方法,叙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多倍体育种、雌、雄核发育、核移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育种;并提出了当今鱼类育种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出了鱼类育种必将走向基因组育种之路的展望,为鱼类育种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科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实验技术,它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移植、细胞杂交、DNA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一些物理图谱的建立,也都需要与细胞培养紧密结合。鱼类细胞培养也是开展鱼类病毒性病原、疫苗制备和鱼类细胞工程等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鱼类细胞工程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鱼类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状况,主要包括雌核发育、三倍体诱导、核移植、细胞融合4种育种技术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本文介绍了中国和世界上鱼类细胞核移植的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综述了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基本程序、方法和影响因素,包括胞质受体的准备、核供体的制备、核移植和核质杂种的培养。并对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应用、现存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余来宁 《水产学报》2007,31(4):431-436
为了保存濒危鱼类中华鲟种质资源,对其囊胚细胞和原肠细胞进行了冷冻保存和核移植试验。用二甲亚砜(DMSO)、1,2-丙二醇(PG)、羟乙基淀粉(HES)3种抗冻剂,配制4种冷冻保护液:CP1(12%D)、CP2(10%P)、CP3(8%D 6%E)、CP4(7%P 6%E),冷冻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7.4%±4.7%、64.4%±3.6%、54.7%±4.7%、76.7%±5.7%,CP4保存效果最好,说明添加非渗透型抗冻剂羟乙基淀粉能提高冷冻保存细胞的存活率。比较了两种冷冻方法,发现细胞在-7℃平衡30min之后直接投入液氮的一步冷冻降温法是可行的。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细胞冷冻存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原肠细胞冷冻存活率(64.4%±11.8%)明显比囊胚细胞的(57.1%±11.2%)高(P<0.05)。用冷冻复苏后的囊胚细胞和原肠细胞作供体,以中华鲟未受精卵作受体进行核移植,各移植了469和392枚卵,分别获得了5尾和2尾克隆鱼,核移植成功率分别为1.1%和0.5%。表明可通过冷冻保存胚胎细胞结合核移植技术保存鱼类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用超低温保存的囊胚细胞进行核移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低温冷冻保存囊胚细胞的方法、保护剂的选用以及核移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囊胚细胞进行核移植是解决核移植中供体与受体时间配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为改变染色体倍数的研究在两栖动物上早就取得了成功,而在鱼类方面Makino Ojima于1948年通过对鲤鱼卵低温刺激抑制了第二次减数分裂,诱导3倍体成功。Romashov等(1961)用泥鳅、库页岛鲟、鲤鱼,Golovinskaia(1969)用鲤鱼,Purdom(1983)用鲆,分别相继成功地诱导出多倍体。日本水产科研工作者也在多种鱼类上诱导出3倍体和雌核发育2倍体(附表),并把这种技术应用到鱼类养殖上。近来这种技术和方法又被称之谓染色体工程,它与核移植、基因导入、细胞融合等新技术一起统称为生物工程。  相似文献   

8.
草鱼、青鱼体外培养细胞的属间、亚科间核移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King和Briggs 1952年首次报道了细胞核移植在两栖类上获得成功以来,这项卓绝的技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并逐渐应用到两栖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在我国,童第周教授等1963年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于鱼类。他们在金鱼和鳑鮍鱼上的开拓性实验,证明鱼类细胞核同样可以进行核移植。七十年代起,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方面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以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鲫、鲤,鲢、草鱼、团头鲂等鱼类上进行研究,得到了几个不同组合的移核鱼或胚胎,其中某些移核杂交鱼是可育的。为了进行鱼类遗传改良研究,作者在草鱼、青鱼、团头鲂上着手进行了细胞核的移植,利用体外长期培养的体细胞作供体,在属间和亚科间鱼类上作移核实验,得到了不同发育期的胚胎。现将此工作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9.
我国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核移植是指应用显微操作技术 ,将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去核成熟卵细胞内的精细技术。细胞核移植所得到的杂种细胞称作核质杂种[1] 。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 ,用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探讨有关遗传、发育和细胞分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随着此项研究的深入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内得到应用 ,在水产研究中 ,利用该技术进行鱼类杂交种的选育 ,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目前 ,核移植技术在鱼类和两栖类上的应用已经成熟 ,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生物工程是廿一世纪最主要的基础性技术革新之一,由于它蕴藏着可能使石油、化工、食品等所有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潜力,影响之深远,据说可以同十九世纪的产业革命相提並论。近年兴起的鱼类不育三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育成,人工性转变以及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核移植等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得向来认为不可能的新个体的育成成为可能,向来认为落后于农业的水产领域,也许能取得预料之外的迅速进展。不育三倍体如果能够生产出性不成熟的鱼,似乎就  相似文献   

11.
脂质体介导的鲫CAB细胞转化及转化细胞的核移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浩斌 《水产学报》2001,25(5):402-407
采用脂质体法成功地使gfp基因转入鲫囊胚细胞株CAB细胞基因组,获得了具有G418抗性的细胞。以转化细胞为供体,银鲫卵为受体,核移植得到了转基因的囊胚和原肠胚;并发现4℃处理细胞24h能显著改善核移植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核移植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猪细胞核核移植的难度较大,有关猪的报道较少。由于猪胚胎卵裂球脂滴太多,Nagashima等眼2演通过离心处理并用显微操作技术去除细胞内脂滴,再进行冷冻,解冻后将胚胎分成单个卵裂球作为核供体,重构胚的囊胚发育率高于正常胚胎细胞核移植。猪细胞核移植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移核胚重构后核、质相互作用和细胞同期同步化,受体母猪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8月份以后即进入鱼类饲养中后期,也是鱼类育肥的阶段,该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也会影响到鱼类越冬的效果。因此,鱼类中后期饲养管理是渔业生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鱼类种质资源是宝贵的生产资料,是发展渔业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保护鱼类天然群体的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是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主题之一。在现代鱼类保护生物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上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上游公伯峡至寺沟峡河段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渔业生态环境脆弱,鱼类组成简单,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年龄偏晚,鱼类生长缓慢等,涉及国家保护性鱼类1种,地方性保护鱼类8种,采集鱼类标本16种属,以鲤科和鳅科鱼类为主,是我国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典型代表,一旦资源被破坏,将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16.
鱼类资源是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与所有的生物资源一样,需要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鱼类资源的重要作用。如果人为的无限制捕捞和鱼类赖以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无限制破坏,那么,鱼类资源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以至鱼类种质资源下降,甚至出现种群灭绝现象。鱼类的繁殖与保护是合理利用鱼类资源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到渔业生产发展和鱼类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鱼类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进化发展至今,分布在全世界各个水域中的鱼类形成了能够在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各种类型:如温水性鱼类、广温性鱼类、冷水性鱼类/耐低温鱼类和暖水性鱼类/耐高温鱼类。水温的变化不仅导致鱼类的夏眠和冬眠,而且还影响鱼类的繁殖和水体溶氧量,是与鱼类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并进而影响鱼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良国  赵俊  崔淼 《水产科学》2003,22(2):42-45
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是鱼类育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本文概述了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及鱼类生理性别的表现方式,同时介绍了鱼类性别的多种人工控制方法,为育种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20.
东海高营养层次鱼类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东海120°~126.75°N、25.75°~31°E范围内的两次大面积调查基础上,以占渔获量90%的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东海春、秋两季2个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结果表明,东海高营养层次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即鱼食性鱼类、虾/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虾蟹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广食性鱼类。其中东海近海春季鱼类种群由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和虾食性鱼类4个功能群组成,秋季鱼类种群由虾/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虾蟹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食性鱼类6个功能群组成;东海外海春季鱼类种群由鱼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虾食性鱼类4个功能群组成,秋季鱼类种群由浮游动物食性鱼类、虾/鱼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食性鱼类5个功能群组成。从生物量组成上分析,在各鱼类群落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功能群不同,春季东海鱼类群落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功能群为主,而秋季以鱼食性鱼类功能群为主。其中带鱼、白姑鱼、六丝矛尾■虎鱼、多棘腔吻鳕、龙头鱼、小黄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花斑蛇鲻、短鳍红娘鱼、竹荚鱼、条尾绯鲤、黄鳍马面、黄条等15种鱼为各功能群的主要种类。群落种类组成的差异,同种类体长分布的差异,以及饵料基础的时空变化是导致东海各鱼类群落功能群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