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建立禽腺病毒4型的禽源细胞感染模型,并考察细胞培养毒株对动物的致病性,将实验室2014-2017年间分离的5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接种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cells,LMH)并盲传,选取各病毒的LMH细胞培养物,按一定剂量经腿部肌肉注射接种4周龄SPF鸡;记录试验动物的发病情况,剖检采集发病或死亡鸡的脏器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并分析病毒细胞培养物感染SPF鸡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5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在LMH细胞上盲传至第4代时开始出现I群禽腺病毒所致的特异性细胞病变,提取培养物中病毒核酸并进行PCR鉴定,均能扩增出大小约564bp的特异性扩增片段,表明病毒能在LMH细胞上稳定增殖。选取各病毒第10代细胞培养物进行SPF鸡回归试验,发现细胞培养上清接种4周龄SPF鸡后第3天开始,有部分鸡开始精神沉郁,食欲消退、卧地不起瘫痪并迅速死亡,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HB-1、HB-2、HB-3和SD-1毒株保持对4周龄SPF鸡的致病性,病死鸡中能观察到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对照组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LMH细胞可用于禽腺病毒增殖传代,是开展禽腺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的理想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禽腺病毒三联灭活疫苗抗体免疫持续期,从而指导鸡病防控,试验将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试制的三批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禽腺病毒三联灭活疫苗经颈部皮下分别接种7日龄和21日龄SPF鸡,7日龄鸡于免疫后第7 d、11 d、14 d、21 d、28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采血;21日龄鸡于免疫后第7 d、11 d、14 d、21 d、28 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和5个月采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免疫鸡血清中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和禽腺病毒的抗体效价。结果显示:三批疫苗免疫7日龄SPF鸡后,免疫后11 d后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和禽腺病毒产生抗体,21~28 d三种病毒抗体均达到抗体高峰,高峰期持续至免疫后1个月,免疫后3个月下降到有效保护标准以下。三批疫苗免疫21日龄SPF鸡后,免疫后11 d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和禽腺病毒产生抗体,三种病毒的抗体在免疫后21~28 d达到抗体高峰,高峰期持续至免疫后2个月,免疫后3个月开始下降,免疫后5个月下降到有效保护标准以下。说明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禽腺病毒三联灭活疫苗免疫2周龄以下的鸡免疫持续期为2个月,免疫2周龄以上的鸡免疫持续期为4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禽腺病毒血清 2 型(FAdV-2)的发病模型,为评价 FAdV-2 的免疫原性和疫苗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对疑似禽腺病毒感染的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对分离株 Fiber 基因和 Hexon 基因序列进行遗传演化分析,使用 DNAStar 和 MEGA7.0 软件对分离株和其他 FAdV 代表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在确定分离到的病毒为 FAdV-2 后,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分离株在不同感染途径和不同感染剂量下对 6 周龄 SPF鸡的致病性,筛选出建立 FAdV-2 血清型发病模型的最佳感染方式和最佳感染剂量。【结果】从发病鸡组织样品中成功分离得到 1 株 FAdV-2 血清型毒株,命名为 KM 株。遗传演化分析表明,KM 株和 GX01 株同属于禽腺病毒Ⅰ群 D 种中的 FAdV-2 血清型;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KM 株和 GX01 株的 Fiber 基因和 Hexon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8.9% 和 99.3%,推导出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98.9% 和 98.8%。KM 株静脉注射感染途径的致病性高于肌肉注射,试验鸡出现明显的心包积液 - 肝炎综合征;KM 株发病模型的感染途径为静脉注射,感染剂量为 108.0 TCID50,感染后鸡群死亡率为 50%,剖检病死鸡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鸡群感染后 1 d 泄殖腔排毒阳性。【结论】首次验证了 FAdV-2 能引发心包积液 - 肝炎综合征,建立了 FAdV-2 感染 SPF 鸡的发病模型,可为药物研发和疫苗评价提供一定参考,将有效预防和减少 FAdV-2 传播。  相似文献   

4.
从疑似心包积液综合征的病死鸡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活性,提取其核酸经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偏肺病毒和包涵体肝炎病毒特异引物扩增均为阴性,而经禽腺病毒4型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则将其暂命名为禽腺病毒4型FJ1674株。将其扩增产物回收后克隆,经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株病毒与国内外禽腺病毒4型毒株的同源率为99.4%~100%;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禽腺病毒4型关系密切,共处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室制备的3批制品各经颈部皮下接种7日龄和21日龄SPF鸡,7日龄鸡于免疫后7、11、14、21、28 d及1、2和3个月;21日龄鸡于免疫后7、11、14、21、28 d及1、2、3、4和5个月时采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免疫鸡血清中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H9亚型)病毒和禽腺病毒抗体效价。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3批制品免疫7日龄SPF鸡后,免疫后11 d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H9亚型)产生抗体,21~28 d时3种病毒抗体均达到抗体高峰,高峰期持续至免疫后1个月,免疫后3个月下降到有效保护标准以下。三联疫苗免疫21日龄SPF鸡,免疫后11 d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H9亚型)产生抗体,针对3种病毒的抗体在免疫后21~28 d达到抗体高峰,高峰期持续至免疫后2个月,免疫后3个月开始下降,免疫后5个月下降到有效保护标准以下。因此,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禽腺病毒(Ⅰ群,4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TJ株+HY株)免疫2周龄的鸡免疫持续期为2个月,免疫2周龄的鸡免疫持续期为4个月。  相似文献   

6.
2018年11月,山东省某蛋鸡场80日龄左右鸡群出现采食下降、精神沉郁、消瘦等症状,日死亡率达1%,临床剖检病变主要为心包积液、肝脏有出血点、肾脏肿大等。为明确患病蛋鸡死亡原因及确定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鸡肝脏、肾脏等,并展开病毒分离、PCR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表明,病料接种鸡胚,胚体有明显出血症状,肝脏有出血点,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血清4型禽腺病毒Hexom基因同源性为99%。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将分离到的腺病毒对2周龄SPF鸡进行攻毒试验研究其致病性,每日观察鸡的精神状态,记录死亡情况,发现胸肌接种0.3 mL/羽的病毒剂量对SPF鸡的致死率高达100%,死亡时间在72~144 h;对死亡鸡剖检均可见明显的心包积液,肝脏出血坏死;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肝细胞核内形成嗜碱性包涵体。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mL 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从我国洞庭湖地区鸡和鸭中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2株病毒对SPF鸡及BALB/c小鼠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毒株均能使鸡感染并排毒,并且使同居鸡感染排毒,但不引起鸡明显的临床症状及死亡;2株毒株感染SPF鸡后能在鸡喉分离到高滴度病毒,明显高于泄殖腔,且排毒期主要集中于第1~7天;从感染鸡脏器中病毒复制情况看,供试的2株病毒均未在脑等组织脏器中复制,而2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在小鼠脏器中复制情况却不一致,A/CK/HuN/S4591/2011(H9N2)毒株在小鼠鼻甲及肺脏中均能检测到病毒,但是A/DK/HuN/S4111/2011(H9N2)毒株仅在小鼠鼻甲中检测到较高滴度的病毒。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 mL 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 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福建南平地区禽腺病毒(FAdV)血清8a型分离株的遗传演化情况及致病性,旨在为防控血清8a型FAdV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8月,采集福建南平地区部分肉鸡养殖场出现的以包涵体肝炎为特征的肝脏病料,采用PCR技术检测FAdV核酸,将获得的阳性样品接种在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上进行病原的分离纯化,利用hexon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并在测定分离株毒力的基础上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接种10 d后,鸡胚死亡,肝脏肿大、出血、坏死、呈土黄色;PCR鉴定和hexon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与GenBank上的FAdV E型8a血清型澳大利亚TR59毒株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5%,将该分离株命名为FJNP。FJNP株对1日龄SPF鸡的致死率为44%(11/25);剖检显示,感染鸡肝脏肿大、出血、边缘钝圆、呈土黄色、出现白色坏死点,脾脏和肾脏也出现肿大、出血等症状;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感染鸡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肝细胞核可见嗜碱性包涵体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感染鸡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均检测到病毒,且主要分布在肝脏,攻毒3、5、7...  相似文献   

11.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培育具有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甜(辣)椒病毒病最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抗(耐)病毒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是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首要任务,而快速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源、评价育种材料和品种抗病性乃至抗病育种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1个经济适用的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甜(辣)椒CMV和TMV为病毒病毒源,研究确立了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结果表明:CMV适宜接种浓度为5~1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5~6叶期;TMV适宜接种浓度为20~3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3~6叶期。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方法应主要采用单一接种技术;也可采用复合接种鉴定技术,应先接种CMV再接种TMV,混合接种鉴定技术应2种病毒按1∶1混合进行;复合接种、混合接种等鉴定技术必须建立在单一接种鉴定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为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该方法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AB91-W22-49176、AB91-W22-48123、AB91-DL-6428、HY031-2-8-1-6、BYT-4-1-3-6-8、JFG-2-1-2-6、JF8S-1-1-5-4-8和T502-1-1-3-5。  相似文献   

12.
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致敏猪红细胞作诊断液,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检测了可疑猪场80份血清样本,PRRS阳性32份,阳性率40%,与ELISA试验比较符合率98%。用此方法检测PRRS疫苗免疫猪血清,发现其抗体水平在初免后15天升高,二免后15天达最高峰,二免后45天抗体水平消失。  相似文献   

13.
施氮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_0,N_(90),N_(180))对9个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晚稻苗期接种强致病菌株76-25 SR-l后15d,N_(180)处理病斑长度显著(P=0.01)高于N_(90)和N_0处理,但晚稻成株期剑叶接种该菌株后20d,仅中间反应型品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早稻成株期用该菌株处理得到类似的结果,而用弱致病力菌株83-5接种时均无显著差异。各试验中品种抗病强弱次序不受施氮水平影响。TLC结果表明施氮后游离氨基酸尤其是Clu和Asp含量显著上升,而还原糖尤其是蔗糖含量显着下降。因此,可得出结论;氮素可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苗期影响水稻对强致病力菌株的抗性表现。高游离氨基酸和低还原糖似与病斑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用差速离心法提纯6个大豆花叶病毒株,提纯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以260mm的OD值计算病毒汁液浓度.影响提纯病毒浓度的因素有:(1)不同毒株同一提纯方法得率差异很大;(2)采病叶的时间:症状最明显时采叶提纯得率最高;(3)PEG处理时间以3.5小时较好. 将提纯病毒免疫兔子(以6号兔为例),共注射8.34mg,心脏采血,取得抗血清,通过微量凝聚、微量沉淀反应及琼脂扩散试验,在方法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20个油菜籽产区,采集了用低温机榨饼(低温饼)、95型和200型机榨饼(机榨饼)、预榨-浸提粕(粕)三种不同生产工艺生产的菜籽饼样品179个。并用世界公认的分析方法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含量,包括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并从中选出20个有代表性的样品,用强饲法测定了鸡对菜籽饼粕各氨基酸的真利用率(TAAA)。并用化学-色谱法测定了74个样品中可利用赖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总氨基酸含量,低温饼比机榨饼和浸提粕均高,且差异显著(P<0.01)。特别是赖氨酸含量,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43%和153%(P<0.05)。低温饼各氨基酸利用率均高于机榨饼(P<0.01)。与粕相比,除甘氨酸、胱氨酸、色氨酸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氨基酸均差异显著(P<0.01)。机榨饼与粕相比,除蛋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均差异显著(P<0.01)。氨基酸总利用率的顺序是:低温饼>粕>机榨饼,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1)。由此可见生产工艺对菜籽饼氨基酸利用率有明显的影响。实验结果还发现,不论是可利用赖氨酸含量(化学 - 色谱法)还是赖氨酸鸡的真利用率,均与菜籽饼(粕)中赖氨酸在蛋白质中的含量(x)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等于0.68(P<0.01)和0.93(P<0.01)。回归公式:可利用赖氨酸% = 28.15+12.5x;赖氨酸真利用率(鸡,%)= 42.92+8.28x。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Tn5B_(1—4)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接种36h 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TnSNPV—NOV)的增殖达到高峰;在60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中,TnSNPV-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但不明显。传至60代时仍可保持感染力1×10~5TCID_(50)(组织感染中量)/mL;而多角体的毒力变化十分显著,前几代能使粉纹夜蛾幼虫死亡率迭95%以上,传递到30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粉纹夜蛾的幼虫几乎失去毒力;多角体的产量也明显降低,前几代病毒在每个细胞中可达670PIB,但20代以后,每细胞中多角体的产量仅在100PIB 以下.  相似文献   

17.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的效力,制定疫苗的最小免疫日龄。【方法】随机采集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二免后135日樱桃谷种鸭的种蛋孵化,随机取5、7、10和15日龄免疫种鸭后裔雏鸭10只和相对应日龄非免疫种鸭后裔雏鸭5只,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母源抗体,并以0.1mL/羽(含100DID50)的剂量经腿部肌肉攻毒。观察雏鸭攻毒后的临床表现(采食量、粪便、精神和死亡情况),观察至攻毒后10d。攻毒后2d经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每份血清接种5枚6日龄SPF鸡胚,0.1mL/枚,37℃孵化,24h以内死亡鸡胚视为非特异死亡,孵化至168h。只要有1枚及以上鸡胚死亡则判该鸭感染。计算母源抗体雏鸭组的攻毒保护率和无母源抗体组的发病率。攻毒后5d,分别称量雏鸭的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对成对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母源抗体对雏鸭增重的影响。通过试验鸭中和抗体、增重变化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评价母源抗体的效力。【结果】(1)1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最高,1、5、7、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1%(37/66)、40%(4/10)、50%(5/10)、30%(3/10)和0%(0/10),5-7日龄抗体阳性率处于平台期,15日龄时母源抗体降低至全阴性;(2)攻毒后对照鸭表现精神沉郁(20/20)、仰翻和侧翻等神经症状(6/20)及死亡(2/20),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临床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3)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115.5、142.8、177.8和162.2g。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54.5、91.0、165.0和118.8g。(4)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50%(5/10)、60%(6/10)、20%(2/10)和0%(0/10); 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发病率均为100%。(5)5和7日龄雏鸭平均增重和攻毒保护率最高,分别为50%(5/10)和60%(6/10),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尽管低(20%和0%)或阴性,仍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1)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能够保护10日龄内雏鸭;(2)疫苗首次免疫的时间以7-10日龄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利用鸡产蛋下降综合症(EDS_(76))病毒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建立了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用各种不同血凝价的病毒制备平板抗原,通过方阵试验,确定了全血平板凝集抑制试验抗原的测试单位。该法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而且具有比现有的血凝抑制试验(HI)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更快速、更简便易行的优点,适用于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尤其适于净化种鸡群,淘汰阳性种鸡。  相似文献   

19.
<正> 红壤的改良利用是当前全国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红壤肥力的生态特点之一是磷的固定严重。目前化学方法测定土壤速效磷已经广泛用于探索土壤磷素的供应能力,并为作物施用磷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国外测定土壤速效磷的方法多达(?),但各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有限,不同土壤应采用不同的浸提剂,所以各地采用的方法也不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20.
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七套工夫红茶色素物质、色泽指标等与品质的关系,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并对工夫红茶等级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