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24-48h为感染鸭死亡高峰,试验发病的死亡率为80%;感染雏鸭肝、脾、胰、肾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坏死性脾炎,胰局灶性坏死及肾小叶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肝、肾组织的脂肪染色结果表明,肝脏有脂肪蓄积,而肾脏未见有脂肪蓄积。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试验采用新型鸭肝炎病毒清远1株、高要1株感染雏鸭,观察感染雏鸭不同时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24小时时开始死亡,死亡高峰期为24~48 h,发病死亡率高达85.8%;发病雏鸭表现为精神萎靡,厌食,嗜睡,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死前抽搐,双脚做划水样,死亡鸭只呈角弓反张姿势;肝脏、肾脏、脾脏病变明显,出血性坏死严重,胰脏局灶性坏死,肝脏有脂肪蓄积。  相似文献   

3.
在湖北某养殖场的雏鸭群中,出现以角弓反张和肝脏树枝状出血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临床病症初步判断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使用本实验室建立的RT-PCR方法对鸭胚分离毒株进行鉴定,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929bp的目的片段。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基因C型株序列同源性达98%,由此可以确定该雏鸭群感染了新型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尿囊液接种非免疫7日龄雏鸭,48h后试验组出现症状,60h出现雏鸭死亡,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能观察到特征性病理变化,对照组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呼肠孤病毒感染雏番鸭进行了肉眼病变观察和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雏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除机体出现临床症状外,主要呈现明显的脚软、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病理剖检发现肝、脾表面坏死、纤维素性心包炎为主要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脏汇管区出现明显卵圆细胞及胆管细胞增生,汇管区细胞肿胀变性、呈空泡状;脾脏脾小体中心溶解坏死;心脏纤维素性心外膜炎;肾脏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其他器官无明显的异常与病理变化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6.
对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樱桃谷雏鸭的胰脏损伤特点进行了研究。对感染雏鸭在接毒后12、24、48、72、96、168h以及14d时胰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感染雏鸭的胰脏组织在接毒后24h出现胰腺细胞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且在接毒后48h分布广泛而严重;接毒后72~168h期间,胰脏组织中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并且逐渐增多,而胰腺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逐渐减少;接毒后14d,仅见到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应用透射电镜对接毒后48h胰脏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胰腺细胞发生坏死.同时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时,胰脏的局灶性坏死是典型病理变化之一,胰腺细胞在发生坏死的同时,可能也发生凋亡,二者同时出现在同一胰脏组织内。  相似文献   

7.
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鸭后的病理变化情况。选取37日龄健康绿壳蛋鸭灌喂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人工感染,观察不同时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感染72 h后病鸭开始出现腹泻症状,随着时间的增加,临床症状表现越来越明显。96 h后出现褐色粪便,剖检可见部分组织间有纤维素性渗出液。120 h后剖检可见部分组织有出血点。144 h后鸭出现死亡,剖检可见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出血点及坏死最为严重,该时期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主要为:十二指肠肠腔充满变性、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肠绒毛发生崩解脱落并有血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间杂大量淋巴细胞;回肠绒毛总体结构较为完整,部分肠绒毛发生断裂,并伴有充血现象;空肠肠腔充满变性、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肠绒毛发生崩解脱落,并有血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间隙较大、断裂、密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
2016年3月,广东茂名某鸭场雏番鸭出现大量死亡,死亡雏番鸭多呈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症状。解剖死亡雏鸭可见肝脏点状出血、肾脏肿大出血。初步诊断疑似鸭病毒性肝炎。采集病死鸭肝脏、脾脏等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病毒RT-PCR检测。结果显示,送检样品能扩增出约321 bp大小的鸭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条带,细菌分离为阴性。结合临床剖检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群雏番鸭发病的病原为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和肝脏肿大出血.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不同血清型毒株具有不同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且无免疫交叉反应.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且已完成了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随之出现RT-PCR诊断技术,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致病机理,以14日龄试验鸭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6、12、24、36、48、60、72、84h,7d扑杀试验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胰腺,常规病理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雏鸭经嗉囊和气管注射2种途径感染血清Ⅰ型RA,均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消化道感染的潜伏期为6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36~72h,死亡率85%,72h后停止死亡。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为12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60~84·h,死亡率65%,84h后停止死亡。与消化道感染途径相比,呼吸道感染途径的潜伏期多6h,死亡高峰时间延后24h,死亡率低20%。心、肝发生病理变化最早,肺、肾、脑、胰较晚,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最晚。组织学病理变化比解剖病理变化提前6~12h。纤维素性心包炎比纤维素性肝周炎早24h出现,时间依次为感染后24、48h。各器官首先表现充血,轻度肿大,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及生理性炎症反应。组织细胞先是肿大,继而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导致细胞核浓缩、核裂解。呼吸道感染途径的各种动态病理变化,比消化道感染途径晚6~24h。感染后84h,病鸭开始产生一定免疫力,至7d产生较强免疫力而耐过。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一例疑似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病死番鸭病例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对病毒的理化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该病毒与Gen Bank上发表的鸡源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同源性最高,达97.2%;病毒ELD50为10-7.83/0.2 m L;病毒对热(56℃处理30 min)、乙醚和氯仿敏感,对酸(p H3.0)和胰蛋白酶不敏感。肌肉接种雏番鸭,在人工感染48 h后,番鸭出现头颈震颤、走路不稳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番鸭脑部充血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胰脏灰白色点状变性坏死和脾脏斑驳状坏死等病变,发病症状和病变与自然感染病例特征相似。研究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小鹅瘟病毒只感染雏鹅和雏番鸭,但是近年来小鹅瘟病毒出现了变异,不仅会感染鹅和番鸭,而且会感染半番鸭、樱桃谷鸭、北京鸭、麻鸭等,对我国养鸭业危害很大。该文介绍一起半番鸭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检查确诊为小鹅瘟,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迅速并对雏鸭具有高度致死性病毒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文报道重庆地区雏鹅暴发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疾病发生于3~14日龄雏鹅,发病率20%~30%,死亡率20%~25%,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及病死鹅肝脏出血。利用RT-PCR能从肝组织中检测到鸭肝炎病毒A型(DHV-A)和C型(DHV-C)的VP1基因。利用鸭胚从肝组织中分离出A型病毒CQ1株和C型病毒CQ2株,二者人工接种能引起6~7日龄雏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与病变。这是首次报道A型和C型鸭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导致雏鹅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5.
从洛江区临床发病鸭分离到2株病毒,2株分离病毒能够致死鸡胚,能被Ⅰ型鸭病毒性肝炎标准强毒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分离毒株在鸡胚上传代培养,并测定ELD50分别为10-6.32/0.2 m L、10-5.49/0.2 m L;经动物回归试验,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70%,雏番鸭出现明显的角弓反张姿态,剖检可见肝脏出血斑、出血点,为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表明分离到的病毒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I)。  相似文献   

16.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英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2):177-179
为调查发病鸭场的病原,本试验从发病鸭场中分离到1株鸭肝炎病毒,Reed-Muench法测定该病毒对鸭胚ELD50为10-5.53/0.2 mL,动物回归试验显示攻毒雏鸭复制出原发病鸭场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Ⅰ型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无中和作用,RT-PCR鉴定分离株病毒为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7.
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简称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对各品种的雏鸭均有易感性,主要感染5周龄以内的雏鸭,尤以2周龄以内的雏鸭最易感,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常在出现角弓反张症状后死亡,主要病变特征为肝脏肿大和出血。该病常给养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999年11月长沙市某鸭场饲养的1服500只雏番鸭突然发病,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番鸭病毒性肝炎。现就该病的情况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1999年11月长沙市某鸭场饲养的1 500只雏番…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广东某养鸭场发病雏番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利用RT-PCR、基因序列分析、病毒中和试验及动物回归等鉴定为1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1).3D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1年分离自黑龙江的1型DHV Du/CH/LGD/111238和Du/CH/LGD/111239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6%.分离株F3代尿囊液病毒价为105.5ELD50/0.2 mL,能够被DHV-1阳性血清中和.接种病料研磨上清的鸭胚在接种后3d~5d内全部死亡,胚体充血萎缩侏儒.该分离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番鸭表现为角弓反张和肝脏肿大出血等与临床病症.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Ⅰ型鸭肝炎病毒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RT-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建立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获得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 I)RNA聚合酶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了1对引物,RT-PCR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快速检测.以正常鸭胚尿囊液、正常鸭肝组织、鸭瘟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鹅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