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胺与哺乳动物的孕体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胺是一类含有2个或更多氨基的低分子质量脂肪族化合物,包括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等。多胺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从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着床、胎盘形成及着床后胚胎发育等方面,对多胺在哺乳动物孕体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着床是指胚胎发育到胚泡阶段 ,与此同时子宫增殖和分化到可接受状态的同步化发育 ,并最后形成胎盘的过程。猪、马、牛、羊等都是表面着床 ,胚泡与子宫内膜只是表面接触 ,并未嵌入子宫内膜中。黄体产生的孕酮对于妊娠维持、子宫内膜接受态的建立以及着床后的妊娠维持都很重要。妊娠早期胚胎诱导母体的内分泌变化以维持卵巢黄体孕酮的持续分泌 ,这是母体对妊娠最早的生理反应 ,以使妊娠与正常的卵巢周期相区别 ,称为母体妊娠识别 ,它是着床起始必不可少的环节。最近证实 ,雌激素启动着床是通过诱导子宫上皮分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粘蛋白等…  相似文献   

3.
双核滋养层巨细胞是反刍动物胎盘特有的滋养层巨细胞群。作为母胎界面的第1层细胞,其从胚胎附着启动直接参与子宫上皮的变形和母胎交换过程。研究发现,牛、绵羊和山羊的该细胞群能特异表达胎盘催乳素等妊娠特异蛋白家族,以参与胚胎附着、胎盘形成、血管发生、免疫调节和母胎交换等生理过程,在妊娠维持中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但具体生物学功能和调节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双核滋养层巨细胞的特征和其妊娠特异蛋白家族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母-胎间的免疫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 -胎间的免疫关系是在长期物种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建立的一种相互适应 ,从孕体的抗原性分析 ,它对母体而言是一种同种异体移植物。妊娠的成功有赖于子宫局部的免疫平衡 /免疫抑制 ,通过母 -胎间的相互作用 ,使平衡随孕体生长、发育不断地调整、变化 ,使孕体能始终逃避母体的免疫攻击 ,而这种平衡的建立与调节则涉及多种免疫调节机制 ,胚胎如不能与该平衡调节同步适应 ,就会被排斥。孕体本身在局部免疫平衡中也发挥着必需的和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 ,母体的免疫反应不但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而且对孕体产生免疫营养作用。本文从几个方面综述了母 -胎间的免疫学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子宫内膜腺的发育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的子宫内膜腺可合成和分泌或转运一些蛋白及相关物质 ,这些物质在胎儿存活、发育、妊娠识别信号的启动及胚胎着床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子宫内膜腺的发育包括内膜上皮出芽形成内膜腺上皮、内膜腺上皮管穿过固有层及内膜腺上皮卷曲和分支等几个连续的过程。哺乳动物子宫内膜腺的形态发生受许多因素的调控 ,但确切的调控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生物素化的荆豆素-I(UEA-I)为探针,检测其结合位点a-L岩藻糖在小鼠妊振1~8d、假孕1~6d及发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摘除卵巢的小鼠为模型观察雌激素、孕酮对小鼠子宫a-L-岩藻糖表达的影响。结果,UEA-I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妊娠1~4d的子宫腔上及腺上皮中。在假孕小鼠,UEA-I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假孕1~2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假孕3~4d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逐渐减少或消失。另外,在发情周期各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也发现很多UEA-I的结合部位,在发情期明显增多,当用雌激素处理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明显增加,这些表明,UEA-I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上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的存在与否无关,而是受母体雌激素的调节。但胚胎着床后UEA-I的结合位点消失,以后又在初级蜕膜中出现,表明UEA-I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着床后的蜕膜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交感神经对小鼠胚胎着床和发育的作用机制,本文筛选出合适的L-苯丙氨酸浓度(320 mg/kg体重),处理孕鼠,观察胚胎着床和发育,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子宫局部肥大细胞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320 mg/kg体重L-苯丙氨酸能显著降低胚胎着床数目,分别下降了45% (E7)和58%(E9),并且显著延缓胚胎的发育;与对照组相比,着床后子宫局部肥大细胞数目显著降低,分别在E5~E9降低了36.62%、64.59%和23.30%,差异显著.由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一定浓度的L-苯丙氨酸可以激活交感神经,影响妊娠早期子宫局部肥大细胞数量,从而改变子宫局部微环境,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BDNF与TrkB蛋白在小鼠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子宫、输卵管及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NF与TrkB蛋白在子宫和输卵管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着床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中蛋白的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种蛋白在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DNF与TrkB蛋白在发情周期及妊娠3.5天和4天子宫腔上皮、子宫腺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在发情周期子宫内膜固有层基质细胞中不表达,但在妊娠3.5天和4天子宫蜕膜细胞中表达,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BDNF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发情间期;BDNF与TrkB蛋白在妊娠2天输卵管黏膜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两种蛋白在着床前胚胎各发育阶段都有表达,在囊胚期达到最高水平。说明BDNF和TrkB蛋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途径对子宫、输卵管尤其是着床前胚胎发育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胚胎着床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哺乳动物繁殖后代的成败.胚胎着床涉及到胚胎发育、子宫生理及胚胎与子宫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具体包括胚胎在子宫内膜的识别、粘附、入侵等过程,笔者就胚胎着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胚胎着床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着床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哺乳动物繁殖后代的成败。胚胎着床涉及到胚胎发育、子宫生理及胚胎与子宫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具体包括胚胎在子宫内膜的识别、粘附、入侵等过程,笔者就胚胎着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生物素化的荆豆素-Ⅰ(UEA -Ⅰ)为探针,检测其结合位点α-L-岩藻糖在小鼠妊娠1~8 d、假孕1~6 d及发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摘除卵巢的小鼠为模型观察雌激素、孕酮对小鼠子宫α-L-岩藻糖表达的影响.结果,UEA-Ⅰ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妊娠1~4 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在假孕小鼠,UEA-Ⅰ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假孕1~2 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假孕3~4 d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逐渐减少或消失.另外,在发情周期各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也发现很多UEA-Ⅰ的结合部位,在发情期明显增多,当用雌激素处理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明显增加.这些表明,UEA-Ⅰ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上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的存在与否无关, 而是受母体雌激素的调节.但胚胎着床后UEA-Ⅰ的结合位点消失,以后又在初级蜕膜中出现,表明UEA-Ⅰ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着床后的蜕膜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探究番茄红素(LYC)对限制应激孕鼠着床期子宫内膜发育和胚胎着床数目的影响。选择8周龄昆明系孕鼠80只,在妊娠第1 d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为对照组、限制应激组(RS组)、玉米油+应激组(CRS组)、LYC+应激组(LRS组)。将LYC按10 mg/kg (体重)剂量给孕鼠灌胃(0.5 mL/只),灌胃2 h后进行限制应激处理(4 h/d),连续处理5 d,即胚胎着床期第5 d时,取血清和子宫组织。结果显示,与RS组相比,LRS组孕鼠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10.00%,胚胎着床数增加47.92%,子宫指数增加83.36%(P<0.05),子宫内膜结构趋向对照组,表现为子宫内膜疏松,在靠近子宫腔附近细胞出现明显蜕膜化,子宫腺数量增多。进一步经荧光定量PCR和分光光度法检测发现,LYC预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应激孕鼠子宫核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2 (Nrf2) mRNA表达,改变Nrf2下游信号抗氧化酶水平。与RS组相比,LRS组着床期子宫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分别增加21.10%、82.60%,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增加64.50%,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65.60%(P<0.05)。研究表明,LYC可增加限制应激孕鼠着床期子宫中Nrf2表达,降低子宫局部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子宫局部免疫水平,进而缓解应激对子宫内膜蜕膜发育的不利影响,增加胚胎着床数目。  相似文献   

13.
实验旨在研究雌性山羊早期妊娠和发情周期中 Frizzled-5(FZD5)蛋白在子宫中的表达,以及类固醇激素对 FZD5 的表达调控。选取发情周期、早期妊娠及雌激素(50 μg/mL)与孕酮(50 ng/mL)处理山羊的子宫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定量 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 FZD5在山羊子宫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ZD5 蛋白在山羊妊娠早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FZD5 mRNA 和蛋白在胚胎与子宫的黏附前(D6)和黏附中(D16)表达较高,在黏附后(D19)和胎盘形成早期(D25)呈下降趋势;孕酮处理导致FZD5表达降低,表明山羊子宫中孕酮下调 FZD5的表达。研究提示FZD5可能在山羊胚胎着床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胚胎附植属于哺乳动物重要的生殖生理过程,是妊娠建立的标志和重要环节。早期胚胎发育、母体妊娠识别、胚胎附植和妊娠维持都严格依赖于母—胎间复杂的信号传导及关联。大量研究证明,在绵羊胚胎附植过程中,来源于胚胎、母体子宫及宫外组织的多种生殖激素、粘附分子、细胞外基质、细胞活素物质和生长因子均可通过期间精密的调控关系参与并维持孕体的发育、子宫内膜的重塑、分泌功能及子宫生长。这对胚胎附植分子调控信号的掌握以及引起妊娠失败因素的诊断确定提供了参考,从而可提高家畜和人类的妊娠率。本文就绵羊胚胎附植迁移的过程及影响附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 (EGF)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 ,在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哺乳动物卵巢内有 EGF的表达并调节卵巢的功能活动 ;EGF可促进哺乳动物卵泡发育 ,加速卵母细胞的成熟 ;EGF可促进卵母细胞受精和受精卵发育的能力 ,促进胚泡腔的形成 ;EGF在许多哺乳动物的子宫内均有表达 ,并参与胚胎着床过程的调节。 EGF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参与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子宫内膜增殖、早期胚胎发育及胚胎着床等过程的调节。文章对 EGF在雌性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早期胚胎发育、囊胚腔扩展、胚胎着床等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植入是胚胎与子宫内膜识别、接触并依附于子宫内膜上或进一步侵入、包埋于子宫内膜中的过程,是哺乳动物生殖生理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对于胚胎能够在子宫持续的发育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妊娠是必需的。成功的植入需要同步发育的正常胚胎、容受性的子宫内膜及母胎的和谐对话来实现。胚胎植入过程复杂而短暂,参与调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microRNA。论文介绍了与植入相关microRNA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microRNA对胚胎发育、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等方面的作用,将为我们理解植入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猪胎盘显微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盘是维系动物胎儿在子宫内正常发育的重要器官,胎盘性状的改变很大程度影响着多胎动物的繁殖效率。文章从绒毛膜/子宫内膜上皮双细胞层、血管和子宫腺体数量、母胎界面接触面积、绒毛晕等方面阐述不同妊娠期猪胎盘显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并分析总结其与胎盘物质交换及吸收等相关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改善胎盘功能性指标、提高母猪繁殖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是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个被发现的FGF分子,在促进滋养层细胞的增殖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已经证实,FGF4是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异常表达会影响早期胚胎的发育,并影响小鼠胎盘的发育及功能。截至目前,有关FGF4在牛胎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尚无报道。本试验运用石蜡切片HE、PAS、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妊娠早期牛胎盘组织结构特征及胎盘组织中FGF4的细胞定位和mRNA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各胎龄胎盘的羊膜、子叶及肉阜组织均检测到Fgf4 mRNA,各部位表达量依区域和孕龄而异;在牛胎盘块的单核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巨细胞、肉阜上皮、子宫内膜上皮及子宫腺等部位的细胞质均观察到FGF4阳性反应,滋养层巨细胞及子宫腺上皮呈强染色。可见,在妊娠早期的牛胎盘组织存在FGF4及其mRNA,随着胎龄的增加其表达量在胎儿胎盘(子叶)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增高的规律,而在母体胎盘(肉阜组织)则呈现先逐渐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 1 胚胎的发育与附植受精卵形成合子后,卵裂球不断时行分裂增殖,先后经过桑椹胚、囊胚、扩张囊胚等阶段,最后从透时带中孵出,形成了泡状透明的胚泡。初期的胚泡在子宫内的活动受到限制,在子宫中的位置逐渐固定下来。并开始与子宫内膜发生组织上的联系,逐渐附植着床在子宫黏膜上。牛受精后一般20~30天开始着床,着床紧密的时间约为受精后60~75天。胚泡由2部分细胞组成,一部分在胚泡的顶端聚集成团,将发育成为胚体,另一部分构成胚泡壁,覆盖上述部分,成为胚泡的外膜,将形成胎膜和胎儿胎盘。  相似文献   

20.
给休情期性成熟母犬肌注 PGF2α(0 .5 m g/ kg) ,2 4 h后肌注 e CG(5 0 IU/ kg) ,再经 12 0 h后肌注 h CG(2 0 U/ kg) ,诱导其发情。将诱导发情的母犬与公犬交配 ,于交配后 16 d,摘取卵巢、子宫 ,观察其卵泡发育和胚胎着床情况。结果表明 ,药物处理可明显促使母犬提前结束休情期而进入发情期 (9/ 10 ) ,促进卵巢内卵泡发育 (P<0 .0 1) ,并使更多的胚胎着床 ,每只母犬子宫胚胎着床点为 (17.4± 2 .2 )个 ,提示 3种生殖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母犬繁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