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中添加小肽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以及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5交叉设计,以底物的精粗比(40∶60、50∶50、60∶40)和小肽的添加水平(0、0.75%、1.50%、2.25%、3.00%)作为两试验因素,试验共1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发酵48 h后采集发酵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NDF和ADF的降解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1.50%和2.25%水平效果较佳。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产气量(GP)和干物质(DM)、粗蛋白(CP)的降解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2)随日粮精粗比的升高,pH逐渐降低(P<0.01),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逐渐升高(P>0.05),且50∶50和60∶40无显著差异。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pH和MCP均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以2.25%水平最高。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氨态氮(NH3-N)浓度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挥发性脂肪酸(VFA)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在3种精粗比条件下,随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乙酸与丙酸比(乙/丙)和乙酸、异丁酸、异戊酸比例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以1.50%水平时乙/丙最小,乙酸比例最低,2.25%水平时异位酸比例最高。综上所述,日粮精粗比和小肽添加水平对体外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着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精粗比为50∶50和60∶40时效果较好,小肽的添加水平以1.50%和2.25%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6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在3个精粗比(40∶60、50∶50、60∶40)饲粮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0.5%、1.0%、1.5%、2.0%和2.5%)的YC,制备出18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结果表明:1)饲粮精粗比对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DMD)、粗蛋白质降解率(CP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有显著影响(P0.05),50∶50组和60∶40组DMD、CPD、NDFD、ADFD显著高于40∶6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产气量、CPD、NDFD和ADFD有显著影响(P0.05),0.5%组产气量和CP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CPD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饲粮精粗比对pH及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60组pH显著高于50∶50组和60∶40组(P0.05),60∶40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M CP含量显著低于50∶50组和60∶4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NH3-N和M CP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0.5%组NH3-N和M 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3)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和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P0.05)。60∶40组TVFA含量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乙酸、异戊酸比例以及乙酸/丙酸显著高于60∶40组和50∶50组(P 0.05),50∶50组异丁酸和戊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60∶40组(P 0.05)。1.0%组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一定影响。饲粮精粗比以50∶50和60∶40为宜,YC添加水平以0.5%和1.0%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苍术精油对肉牛瘤胃发酵及养分降解率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在精粗比为20∶80的基础饲粮中添加苍术精油,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0%、1.00%、1.50%和2.00%.体外培养24 h后,检测瘤胃液的pH,菌体蛋白(MCP)、乙酸、丙酸、丁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瘤胃发酵参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一定水平苍术精油经体外培养24 h后,瘤胃液总产气量、氨态氮浓度、MC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瘤胃液pH,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均显著提高.(2)养分降解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各精油添加组的培养底物中干物质(DM)降解率无显著变化,但对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影响显著.其中1.50%精油添加组的ADF和NDF降解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0.59%(P< 0.05)和17.14%(P< 0.05),CP降解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添加苍术精油可调控锦江黄牛的瘤胃发酵功能,提高瘤胃养分降解率,并以1.50%添加水平最佳.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小肽对肉牛瘤胃发酵、微生物菌群数量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398±12)kg的肉牛1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肉牛饲喂以玉米-黑麦草为基础的日粮,各组肉牛日粮分别补充0、120、240和360 g/d大豆小肽。经过3周试验后,对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进行评估。结果 :大豆小肽添加水平对瘤胃pH、普雷沃氏菌、瘤胃球菌和纤毛虫数量无显著影响(P 0.05)。240 g/d大豆小肽组瘤胃丁酸弧菌数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22.67%(P 0.05),而对照组瘤胃链球菌数量较大豆小肽组分别显著提高20.90%、21.65%和19.67%(P 0.05)。随着日粮大豆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十二指肠和粪中干物质流量表现为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 0.05),同时干物质总消化率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 0.05)。360 g/d大豆小肽组十二指肠有机物流量最低(P 0.05),而对照组粪有机物流量最高,总消化率最低(P 0.05)。随着日粮大豆小肽水平的升高,氮摄入量、尿氮排泄量及氮沉积量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 0.05)。精氨酸消化率随着大豆小肽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 0.05),而赖氨酸消化率表现为显著的二次曲线升高(P 0.05)。结论 :日粮中补充大豆小肽对肉牛瘤胃发酵性能、十二指肠和回肠干物质、有机物、纤维和氨基酸消化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秦川肉牛甲烷产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秦川肉牛公牛、阉牛、母牛各3头,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头牛。3种粗蛋白水平相同(16.44%)的日粮,精粗比分别为30∶70(低能组)、50∶50(中能组)、70∶30(高能组)。试验牛饲养在环境控制代谢仓实时测定甲烷气体排放量;采用瘤胃穿刺技术采取瘤胃液分析瘤胃发酵情况。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的甲烷排放量(P0.05),且在高能组能量水平下,秦川肉牛阉牛的甲烷排放量显著低于母牛和公牛(P0.05);(2)在瘤胃发酵指标方面,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的瘤胃pH(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瘤胃NH3-N浓度(P0.05);(3)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提高了秦川肉牛公牛、阉牛和母牛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并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比值(P0.05)。在中等能量日粮下,阉牛和母牛的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公牛(P0.05)。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公牛、阉牛瘤胃发酵中的丁酸浓度(P0.05),母牛瘤胃发酵中丁酸浓度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P0.05),在高能组下,阉牛的丁酸浓度最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舍饲条件下,提高秦川肉牛日粮精粗比,可显著降低甲烷气体的排放,且阉牛甲烷排放量最低,其次为母牛、公牛;在舍饲育肥条件下,提高日粮的精粗比可以显著提高舍饲秦川肉牛瘤胃丙酸的浓度,且阉牛的乙酸丙酸比值最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平未酯化月桂酸对人工瘤胃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精粗比不同(3∶7和4∶6)的两种日粮类型分别用0%、3%、6%和9%(占基础日粮比例)的未酯化月桂酸(C12∶0)取代日粮精料作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发酵24、36、48、60和72 h,9%的C12∶0取代水平与不添加脂肪酸的对照相比可抑制总产气量的18.8%(P<0.01),且不受日粮类型的影响(P>0.05),发酵结束时(72 h),对瘤胃液pH值,氨氮浓度及干物质降解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6%的取代水平可从48 h到72 h显著抑制两种日粮类型总产气量的13.2%;3%的取代水平始终不能显著抑制总产气量(P>0.05)。粗型料(精粗比3∶7)中添加9%的C12∶0对总产气量的抑制作用最大,比对照减少22.2%(60 h,P<0.01)。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C3和C4植物粗料及底物精粗比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不同来源的C3(水稻秸秆和苜蓿)和C4植物(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为粗料,并分别设计3种不同精粗比(40∶60、45∶55和50∶50)的底物,进行48 h的瘤胃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体外产气参数、发酵特性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1)底物粗料选用苜蓿时,理论最大产气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种粗料(P0.01),且以精粗比为45∶55和50∶50时较高;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甲烷(CH4)产量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降低53.79%、24.30%和3.29%,且以精粗比为45∶55时最低。2)C3植物粗料的发酵液p H和氨态氮(NH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C4植物粗料(P0.01);精粗比对发酵液p H和NH3-N浓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底物粗料选用水稻秸秆时,发酵液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宽叶雀稗(P0.01),而与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为50∶50时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发酵液乙酸/丙酸均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P0.05),而与精粗比为45∶55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4)各底物体外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以选用水稻秸秆为底物粗料时最低,分别比苜蓿、玉米秸秆、宽叶雀稗低18.84%、4.37%、3.84%和11.12%、17.78%、15.56%。结果提示,以苜蓿为粗料,精粗比为50∶50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高,CH4产量也最高;以水稻秸秆为粗料时,精粗比为45∶55的底物瘤胃体外发酵降解率最低,CH4产量也最低。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MOS)对绵羊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采用4×6二因子析因试验设计,在4种不同精粗比(20∶80、30∶70、40∶60、50∶50)饲粮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0.4%、0.8%、1.2%、1.6%、2.0%)的MOS,制备出24种底物,以体外产气法对各底物培养3、6、9、12和24 h,对体外培养液p H、氨态氮(NH_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精粗比对培养液p H、NH_3-N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和丁酸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MOS水平对培养液NH_3-N浓度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精粗比与MOS水平对培养液NH_3-N浓度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培养液TVFA浓度和丁酸含量升高,而p H和NH_3-N浓度降低;随着MOS水平升高,培养液NH_3-N浓度略有升高。综合得出,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MOS对绵羊体外瘤胃发酵NH_3-N浓度有显著影响,其中MOS的影响较轻微,尚未呈现剂量效应,主体起作用的仍是精粗比;饲粮精粗比的提高增加了绵羊体外瘤胃发酵VFA浓度,降低了p H和NH_3-N浓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异位酸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25.48±1.51)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阉割南江黄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用体外发酵法考察在3个精粗比(30∶70、50∶50和70∶30)饲粮中添加异位酸(1%)后的体外发酵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4 h体外培养,不添加异位酸时,随精粗比由30∶70升高到70∶30,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乙酸/丙酸和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产气量及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和丙酸占TVFA的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30∶70时,添加异位酸pH无明显变化,NH3-N浓度下降,产气量及微生物蛋白质(MCP)和丁酸浓度上升,但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50∶50时,添加异位酸可显著降低NH3-N浓度(P<0.05),提高产气量及MCP、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P<0.05),而对pH、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当精粗比为70∶30时,添加异位酸NH3-N浓度显著下降(P<0.05),产气量及MCP、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显著上升(P<0.05),而对pH和乙酸/丙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异位酸有利于提高有机物的消化率和NH3-N的利用,增加MCP、乙酸、丙酸和TVFA的合成.在本试验中,对于MCP和TVFA的合成而言,精料比例越高,添加异位酸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利用长期人工瘤胃系统——Rusitec系统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产量和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2×2两因子试验设计,2个因子分别为饲粮精粗比[30∶70(低精料饲粮)和70∶30(高精料饲粮)]和是否添加壳聚糖(0和1 500 mg/罐),共构成4组,每组4个重复。结果表明:与低精料饲粮相比,高精料饲粮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质的降解率,发酵液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丙酸、氨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总产气量和丙酸含量(P<0.05);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的降解率、发酵液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丙酸、氨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丙酸含量(P<0.05);在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的降解率,0、6 h发酵液氨氮浓度,0、12 h发酵液乙酸/丙酸上,2个因子存在互作(P<0.0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对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降解率、发酵液氨氮浓度的降低幅度大于低精料饲粮,对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丙酸的降低幅度小于低精料饲粮。以上结果表明,改变饲粮的精粗比和添加壳聚糖均能够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壳聚糖在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中添加效果优于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MOS)对绵羊瘤胃养分降解率的影响。选取6只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羯羊(白萨福克×小尾寒羊♀),采用4×6双因子析因试验设计,共设饲粮精粗比和MOS添加水平2个因子,其中饲粮精粗比分别为20∶80(A1)、30∶70(A2)、40∶60(A3)和50∶50(A4),MOS添加水平分别为0(B1)、0.4%(B2)、0.8%(B3)、1.2%(B4)、1.6%(B5)和2.0%(B6)。结果显示:饲粮精粗比对不同时间点绵羊瘤胃干物质(DM)、有机物(OM)和粗蛋白质(CP)的降解率、降解参数[DM、OM:快速降解部分(a)、慢速降解部分(b)和可降解部分(a+b);CP:a、b和b的降解速率(c)]及有效降解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其变化规律均为随饲粮精料比例的升高而升高,在A4组达到最高;MOS添加水平仅对不同时间点绵羊瘤胃CP的降解率及降解参数a+b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其变化规律均为随MOS添加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B5组达到最高。饲粮精粗比和MOS添加水平对绵羊瘤胃养分降解率没有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由此得出,饲粮精粗比为50∶50时绵羊瘤胃干物质、有机物和粗蛋白质的有效降解率最高,MOS添加水平达到1.6%时绵羊瘤胃粗蛋白质的降解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5,(7):36-40
为了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我国杂交后备母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内主要纤维降解菌数量的影响,选取15头健康杂交(广西本地水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后备母水牛,按照体重、年龄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Ⅰ、Ⅱ、Ⅲ共3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0∶10、3.5∶6.5和5∶5的混合饲粮。结果:随着饲粮精料水平的增加,原虫数量、氨态氮浓度逐渐升高,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逐渐降低,不同饲粮组间差异显著(P0.05);瘤胃中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丁酸弧菌数量随着精料水平的升高而降低,Ⅱ、Ⅲ组分别较Ⅰ组降低70.72%、39.51%(P0.05),但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不同饲粮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饲粮精粗比能显著影响我国杂交后备母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和主要纤维降解菌数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采集泌乳期奶牛的瘤胃液,按2×4×2因子设计,用体外尼龙袋发酵技术研究了60:40和50:50两种精粗比日粮,棉籽油作为能源在奶牛日粮中分别添补0%、2.5%、5%、10%和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0.5%的酵母培养物及其互作对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高产泌乳期奶牛而言,精粗比为60:40的奶牛日粮其干物质降解率高于50:50的精粗比日粮;奶牛日粮中添补植物油和酵母培养物均能显著提高体外干物质降解率(P<0.05);日粮精粗比与能量的互作对6小时的干物质降解率有显著影响(P<0.01);日粮能量添补与酵母培养物添补亦对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有显著互作影响(P<0.05);而日粮精粗比与酵母培养物添补的互作影响则不明显;植物油作为奶牛日粮能源其添补量不宜超过10%。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在不同精粗比日粮中添加α-亚麻酸,对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模式及α-亚麻酸(ALA)氢化过程的影响。试验设5个底物精粗比,即精料∶粗料分别为2∶8、4∶6、5∶5、6∶4和8∶2,各组均添加3.0%的α-亚麻酸,每组3个重复。体外培养12 h,取3、6、9、12 h时间点培养液测定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在各时间点,随着精料比例的增加,pH值呈上升趋势,且8∶2组与其他4组比,分别高(3 h)3%、4%、4%、3%,(6 h)9%、6%、4%、3%,(12 h)5%、4%、3%、2%(P0.05)。添加α-亚麻酸条件下,不同粗精比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UFA)无显著影响。6 h和12 h,乙酸浓度与精料添加比例呈反比。6∶4组丙酸浓度分别比其他4组高(6 h)29%、24%、19%、15%,(12 h)19%、17%、4%、4%(P0.01)。8∶2组NH_3-N浓度在各时间点分别比4∶6组高43%、30%、37%(P0.01)。随精料比例升高,各时间点的CH_4、CO_2和产气量均呈上升趋势,CH_4产量一直低于CO_2的产量。t11-C_(18)∶1浓度在整个培养时间内随粗料比例的下降而减少,在6 h时2∶8组比8∶2组高64%(P0.01)。6 h、12 h,各组共轭亚油酸(CLA)浓度无显著差异。各时间点,c9,c12-C_(18)∶2浓度随粗料添加量下降而减少,在6 h、12 h,2∶8组比8∶2组分别高81%、93%(P0.01);总Cln A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各时间点2∶8组比8∶2组分别高32%(P0.05)、87%(P0.01)、119%(P0.01)。由此可见,不同精粗比日粮和α-亚麻酸影响体外瘤胃发酵参数,高精料日粮可以提高总产气量和CO_2产量,同时抑制CH_4的生成。高精料日粮通过降低TVFA含量增加瘤胃pH值。试验中添加α-亚麻酸,促进了氢化微生物对亚麻酸的氢化作用,同时抑制了亚油酸的氢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索2种类型底物下添加不同水平白藜芦醇(RES)对体外产气和发酵参数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天然植物提取物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提供依据。选取3只体况良好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杂交肉用公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2种类型底物[精粗比分别为68∶32(高精料)和28∶72(高粗料)]中分别添加0、7.7%、14.3%和25.0%(干物质基础)的RES进行体外产气试验。分别在体外发酵0、2、4、8、12、16、24 h时记录产气量,计算产气参数;在发酵24 h后测定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在2种类型底物[精粗比分别为68∶32(高精料)和28∶72(高粗料)]条件下添加14.3%的RES进行RES体外降解试验,分别在发酵0、12和24 h时检测发酵残余物中RES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结果显示: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2种底物的产气量均增加。高精料条件下,随RES添加水平的升高,24 h产气量、产气速率均呈线性降低(P0.05),但各产气参数在高粗料的各RES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高粗料条件下,随着RES添加水平的升高,发酵液pH无显著变化(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中乙酸摩尔比例以及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在发酵12和24 h时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丙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发酵液中丁酸摩尔比例在发酵12 h时表现为14. 3%和25. 0%RES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 0.05),在发酵24 h时表现为各RES添加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高精料条件下,随着RES添加水平的升高,在发酵12 h时,14.3%和25.0%RES组发酵液pH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各RES添加组发酵液pH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 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乙酸摩尔比例在发酵12 h时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在发酵24 h时14.3%和25.0%RES组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丙酸摩尔比例在2个发酵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未添加RES组(P0.05);各RES添加组发酵液丁酸摩尔比例以及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在2个发酵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未添加RES组(P0.05)。3)RES在2种类型底物条件下均发生了降解,且在高精料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强的降解特性,主要降解产物为二氢白藜芦醇(DH-RES)。由本试验结果发现,底物精粗比会影响RES调控体外产气和发酵的效果,高添加水平的RES对体外瘤胃发酵具有一定抑制作用;RES可以在瘤胃环境中降解代谢,且RES及其代谢产物DH-RES在高精料条件下显示出更强的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小麦秸/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中苜蓿的补饲水平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共设6个精粗比(Concentrate∶Roughage,C∶R)(70∶30、60∶40、50∶50、40∶60、30∶70、20∶80)和4个苜蓿水平(Alfalfa)(0%、10%、20%、30%)。小麦秸/氨化小麦秸与苜蓿干草为粗饲料部分。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不同精粗比下48个饲粮组合(24个小麦秸组和24个氨化小麦秸组)和4种饲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h的产气量,并通过24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饲粮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在小麦秸基础日粮中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C∶R为70∶30时,2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30%、10%、0组(P0.01),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10%、0组(P0.01),1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0组(P0.01);C∶R为50∶50时,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10%组(P0.01),显著高于0组(P0.05);C∶R为40∶60时,3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0组(P0.01),10%、20%苜蓿组显著高于0组(P0.05)。2)在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中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C∶R为70∶30时,30%、10%苜蓿组显著高于0组(P0.05);C∶R为60∶40时,10%苜蓿组显著高于30%组(P0.05);C∶R为50∶50时,10%、20%、0苜蓿组极显著高于30%组(P0.01);C∶R为40∶60时,0苜蓿组显著高于20%组(P0.05)。结果显示,氨化小麦秸基础日粮比小麦秸基础日粮补饲更少比例的苜蓿(前者为10%,后者为30%与20%)就可以达到正组合效应,有利于节约优质苜蓿干草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不同精粗比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液对瘤胃发酵体系的影响,试验通过体外发酵法研究在精粗比为3∶7和7∶3的底物条件下,4种不同添加量(0.3,0.8,1.0,1.5 mL)益生菌复合菌液(即0.3 mL组、0.8 mL组、1.0 mL组、1.5 mL组)对培养液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8 h的体外培养,在精粗比为3∶7的底物条件下,随着复合益生菌液添加量的增加,pH值显著降低(P0.05);0.3,0.8,1.0 mL组产气量显著增高(P0.05);各组氨氮浓度逐渐升高,0.8,1.0,1.5 mL组显著高于0.3 mL组(P0.05);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和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精粗比为7∶3的底物条件下,随着复合益生菌液添加量的增加,各组pH值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产气量显著升高(P0.05);1.0,1.5 mL组干物质降解率及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 mL组氨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添加水平之间菌体蛋白浓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最终根据体外发酵参数进行综合组合效应(MFAEI)评定,在精粗比为3∶7的底物条件下1.0 mL的菌液添加量效果较好,在精粗比为7∶3的底物条件下1.5 mL的菌液添加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添加2%豆油基础上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和共轭亚油酸产量的影响。【方法】 试验共设7个饲粮精粗比组(精粗比分别为2∶8、3∶7、4∶6、5∶5、6∶4、7∶3、8∶2),称取300 mg不同精粗比饲粮于尼龙袋中,并添加2%豆油于玻璃发酵管中,吸取30 mL培养液,体外发酵48 h,每种精粗比设4个平行,并进行2次重复试验。【结果】 ①4∶6组乙酸浓度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戊酸浓度随精粗比比值增加先增加后降低,4∶6组显著高于6∶4组和7∶3组(P<0.05)。4∶6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2∶8组、3∶7组、6∶4组、7∶3组(P<0.05)。其他处理组之间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8∶2组瘤胃液pH最高。②4∶6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3∶7和5∶5组(P<0.05)。4∶6组甲烷产量最低,且极显著低于6∶4组(P<0.01)。6∶4组总产气量显著高于2∶8、3∶7和5∶5组(P<0.05),但与4∶6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氨态氮浓度随精粗比增加先增加后降低,4∶6组氨态氮浓度最高,极显著高于2∶8和8∶2组(P<0.01),显著高于3∶7和6∶4组(P<0.05)。4∶6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④共轭亚油酸浓度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添加2%豆油基础上饲粮精粗比为4∶6水平时最有利于绵羊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开展了3个试验,探讨了高粱单宁提取物(STE)与聚乙二醇(PEG)的协同作用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体况相近的成年肉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精粗比为40∶60(干物质基础)的混合料作为发酵基质,采用两步消化法模拟瘤胃发酵和真胃消化过程。试验1:分别向发酵基质中添加0、0.50%、1.00%和2.00%STE作为处理;试验2:在向发酵基质中添加1.50%STE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3.00%PEG作为处理;试验3:在发酵基质中分别进行不添加STE和PEG(对照)、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和3.00%PEG、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处理。在上述3个试验中,STE和PEG的添加量均以干物质为基础,每个处理均设置8个重复,另外设置3个空白。试验1结果显示:发酵基质中添加STE对培养液的pH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STE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均呈线性下降(P0.05),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和粗蛋白质消化率(CPD)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下降(P0.05),乙酸/丙酸及氨态氮(NH3-N)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2结果显示:在发酵基质中含有1.50%STE的条件下,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TVFA、NH3-N浓度线性升高(P0.05),乙酸浓度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添加PEG对培养液中丙酸、异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丁酸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PEG具有线性提高培养液中戊酸(P=0.088)和异戊酸(P=0.067)浓度以及体外CPD(P=0.089)的趋势,对体外DMD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3结果显示:添加1.50%STE显著降低了体外DMD和CPD(P0.05)。在瘤胃发酵阶段或者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均缓解了STE对体外CPD的抑制作用。由此得出,STE抑制碳水化合物在体外瘤胃中的发酵,降低VFA产量及体外DMD和CPD,而PEG能够缓解STE对体外瘤胃发酵及CPD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维生素B12对体外瘤胃发酵和微生物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即3个底物精粗比(玉米∶羊草=35∶65、50∶50和65∶35)和3个维生素B12添加量(0、40和90 ng/mL)。体外试验用瘤胃液取自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湖羊。体外培养24 h后测定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酶活力。结果显示:1)随着底物精粗比和维生素B12添加量的提高,体外培养24 h的产气量、潜在产气量和有机物消化率极显著地增加(P<0.01),且维生素B12添加量与上述指标存在线性剂量效应(P<0.01)。2)当底物精粗比为50∶50和65∶35时,添加维生素B12显著提高了发酵液中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但对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无显著影响(P>0.05)。3)当底物精粗比为35∶65和50∶50时,添加40 ng/mL维生素B12使发酵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当精粗比为65∶35时,添加90 ng/mL维生素B12使发酵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结果提示,底物精粗比和维生素B12添加量影响体外瘤胃发酵。添加维生素B12可增加瘤胃微生物酶的活力,从而提高有机物消化率以及微生物蛋白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产量。当底物精粗比(玉米∶羊草)较高(50∶50和65∶35)时,维生素B12的添加效果更明显,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