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亚丁牦牛的遗传资源特性并为今后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试验随机选取6头(公母各半)5.5岁健康亚丁牦牛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亚丁牦牛的屠宰副产物和内脏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公牛的宰前体尺和体高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牛(P0.05或P0.01);屠宰后亚丁牦牛公牛头重、蹄重均极显著高于母牛(P0.01);胴体性状指标上,公牛胴体胸深显著高于母牛(P0.05);在产肉性能指标中,公牛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1)。说明5.5岁的亚丁牦牛公牛产肉性能要优于母牛。  相似文献   

2.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澳大利亚肉类标准(MSA)体系在我国川西北牦牛肉质量评价和等级分级应用中的可行性。选取舍饲育肥180 d的麦洼青年公牦牛、成年公牦牛、成年母牦牛各3头以及3头放牧麦洼成年公牦牛,取其背最长肌,在分析背最长肌理化指标基础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参考MSA体系以涮牛肉的形式对牦牛背最长肌的感官食用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个舍饲育肥组牦牛背最长肌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成年公牦牛(P0.05),红度(a*)显著低于放牧成年公牦牛(P0.05),4组牦牛肉的黄度(b*)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成年公牦牛肉的p H45min、p H24h、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都最高,并显著高于3个舍饲育肥组牦牛肉(P0.05);4组牦牛肉的剪切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大到小依次是放牧成年公牦牛、舍饲成年公牦牛、舍饲青年公牦牛和舍饲成年母牦牛;3个舍饲育肥组牦牛肉的嫩度、多汁性、风味、整体喜欢程度、MQ4和质量等级等感官评价指标评分都显著高于放牧成年公牦牛肉(P0.05),但3个舍饲育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嫩度、多汁性、风味和整体喜欢程度4项基础感官评价指标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本试验结果说明,MSA体系可以被借鉴用于川西北牦牛肉感官食用品质的评价,其中MQ4评分有被用于预测牦牛肉质量和分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减轻呼伦贝尔草原压力的羔羊舍饲育肥方式。选择50只日龄相近、体重为(17.00±1.55)kg的呼伦贝尔羯羊,随机分为5组(4个舍饲组和1个放牧组)。在4个舍饲组中,CK组饲喂基础日粮,AS组、LE组、VE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000 mg/kg苜蓿皂苷、3 000 mg/kg甘草提取物、400mg/kg维生素E;放牧组(GZ组)限时放牧4h并补饲精料。试验期60d,试验结束后羔羊全部屠宰。结果表明:GZ组羔羊30~60 d日增重显著高于CK组(P0.05);CK组羔羊的背膘厚度以及肾周脂肪重量显著高于GZ组(P0.05);GZ组羔羊的肌肉色泽(L*_(48 min)、H°_(48 min)、a*_(24 h),b*_(24 h)、C*_(24 h))显著高于CK组(P0.05);添加剂组(AS组、LE组、VE组)羔羊的肌肉色泽(a*_(24 h)、C*_(24 h))显著高于CK组(P0.05)。综上所述,呼伦贝尔舍饲羔羊脂肪沉积较放牧补饲羔羊高,但肉色差;抗氧化剂的添加明显改善了舍饲羔羊的肉色,提高了肉品质。建议对当地呼伦贝尔羔羊进行舍饲育肥,并合理添加抗氧化剂替代传统放牧饲养,来减轻草原压力,提高舍饲羔羊肉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评定阿什旦牦牛的舍饲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对阿什旦牦牛今后的舍饲养殖、育种提高、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四岁阿什旦牦牛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开展了舍饲育肥对其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舍饲育肥的阿什旦牦牛较对照组在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性别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2.5岁、初重为(150.30±9.27) kg的健康麦洼牦牛,按性别分为2组,每组6头。试验牦牛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进行舍饲育肥,预试期为14 d,正试期为168 d。结果表明:1)在整个舍饲育肥期间,公牦牛组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母牦牛组,第19周公牦牛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各周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公牦牛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料重比有低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80)。2)母牦牛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公牦牛组(P0.05),其余养分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公牦牛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胴体重和净肉重有高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78,P=0.058),而净肉率和屠宰率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母牦牛具有更好的屠宰性能并且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更高,而公牦牛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环县绒山羊冬季饲养效果,把6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杂种一代羔羊(简称F1代羔羊)作为试验对象,以环县农民群众传统采用的饲养模式——放牧加少量补饲(简称"放牧+补饲")作为对照,采用全舍饲方式对两个试验群体进行60d的育肥试验,综合测定绒山羊羔羊的生长结果、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计算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群体内,全舍饲组的育肥末重、育肥期增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极显著高于"放牧+补饲"组(P0.01)。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02.5g、10.75kg和47.66%,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87.2g、3.46kg和12.54%。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是117.2g、11.71kg和49.62%,分别较"放牧+补饲"组提高了96.7g、4.16kg和13.83%。全舍饲组的失水率和嫩度显著低于"放牧+补饲"组(P0.05),其它肉品质指标在全舍饲和"放牧+补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子午岭黑山羊羔羊和F1代羔羊全舍饲组的纯收入较"放牧+补饲"组同类型羔羊分别提高了110.2和75元。因此,较传统饲养模式,全舍饲育肥能够明显增加环县绒山羊羔羊冬季生长效果和产肉性能,改善部分肉品质,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8.
舍饲与放牧条件下藏猪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测不同饲养方式对藏猪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舍饲(10头)和放牧(8头)饲养的藏猪共18头,于300日龄左右屠宰,并测定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舍饲组藏猪活体重、胴体重、活体背膘厚及屠宰后背膘厚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头、肾、胃、皮重率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肝重和花板油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肌肉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组藏猪肉色评分均为3分左右,属于优质猪肉。综上表明,舍饲可提高藏猪的个体体重和胴体重,增加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评分,改善肌肉嫩度。考虑到放牧饲养藏猪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建议在推广藏猪舍饲模式的同时,可以适当放牧,保持藏猪原有的习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柯乐猪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屠宰性能及肉质性能,本研究选取圈养组(6头)和放牧组(6头)共12头38日龄保育小猪(公母各半),每头体重均在10 kg左右。圈养组舍饲育肥,饲养期间任其自由采食;放牧组日常补饲日粮,补料营养水平与圈养组相同。2个处理组饲养至10月龄,且体重在100 kg左右屠宰,进行胴体性能及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放牧组小肠(翻后)重、小排部肉重占小排比例显著高于圈养组,左胴体重、前颈部皮重占前颈比例显著低于圈养组,背腰部骨重极显著高于圈养组,右胴体重、脾重方面极显著低于圈养组;放牧组的肉色L*值、滴水损失方面显著低于圈养组;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活重与瘦肉率呈显著正相关,瘦肉率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2组柯乐猪肉质均为优质猪肉,无PSE肉和DFD肉。综上表明,圈养可以提高柯乐猪脾重、前颈部皮重占前颈比例、个体体重和胴体重,提高屠宰率。  相似文献   

10.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舍饲、放牧+补饲及放牧的饲养方式,对30头24月龄牦牛进行育肥试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484.83 g,放牧+补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358.27 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117.11 g,舍饲组与放牧+补饲组及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与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舍饲及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显著提高育肥牦牛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不同营养水平全混合日粮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将45头舍饲牦牛随机分成A、B、C 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低、中、高营养水平的混合日粮,检测各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耗料量、料重比、粗灰分表观消化率、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总磷表观消化率、钙表观消化率、宰前活体重、胴体重、骨重、净肉重、屠宰率、肉骨比、净肉率、胴体产肉率、pH_1、pH_(24)、剪切力、熟肉率等指标。结果显示:B组与A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平均日耗料量、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宰前活体重、胴体重、净肉重、肉骨比、熟肉率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较,平均日增重、平均日耗料量、粗灰分表观消化率、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总磷表观消化率、宰前活体重、胴体重、骨重、净肉重、屠宰率、肉骨比、净肉率、pH_1、pH_(24)、熟肉率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C组与B组相比较,平均日增重、粗灰分表观消化率、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宰前活体重、净肉重均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随着舍饲牦牛全混合日粮中营养水平的逐步提高,舍饲牦牛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α-硫辛酸对肥育猪胴体性状与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6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96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00、600和900mg/kgα-硫辛酸,试验期28d。结果表明,硫辛酸对育肥猪屠宰率无显著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600mg/kg和900mg/kgα-硫辛酸添加组背膘厚显著降低(P<0.05)。600mg/kgα-硫辛酸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pH45min和pH24h显著提高(P<0.05),24h肉色L*值、b*值极显著降低(P<0.01),a*值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硫辛酸能改善育肥猪的胴体性状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暖季补饲精料对放牧牦牛肉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选取玉树州称多县体重相近的2岁放牧牦牛30头,随机分为补饲组和放牧组,每组15头,分别采取放牧+自由采食精料和放牧的方式喂养,120d后两组各屠宰3头公牦牛,测定肉产量和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暖季补饲精料极显著(P0.01)提高了牦牛的生长速度,补饲组牦牛的暖季平均日增重达571.43g,为放牧组(248.68g)的2.3倍;显著(P0.05)提高了牦牛的屠宰性能,补饲组牦牛的屠宰率较放牧组高出3.26个百分点;显著(P0.05)降低了牦牛肉的pH_(24),而对pH_1、L~*、a~*、b~*、解冻损失、失水率、熟肉率及嫩度等加工食用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对肉的蛋白质、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及18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可以得出,暖季补饲精料可以在不影响放牧牦牛肉优良品质的情况下,实现牦牛的快速生长,提高产肉量、改善生产效率,有效推动三江源区牦牛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7,(5):26-29
旨在研究比较晋南牛公牛和阉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晋南公牛和阉牛各10头,通过300 d的强度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公牛组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而优质切块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排酸72 h后,阉牛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高于公牛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公牛组(P0.05)。而pH值、失水率和肉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大理石纹等级平均达到三级以上,接近于生产高档牛肉的标准。因此,晋南牛可通过阉割育肥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抗生素饲粮中添加德氏乳杆菌对育肥猪胴体性状、肉品质及背最长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平均体重为(65.34±3.64)kg的"杜×(长×大)"育肥猪12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无抗生素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无抗生素基础饲粮中添加0.1%德氏乳杆菌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2组育肥猪的胴体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的脾重率和胰重率显著升高(P0.05);宰后45 min时2组育肥猪的肉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24 h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肉的黄度显著升高(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甘氨酸、丙氨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葵酸和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棕榈油酸、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无抗生素饲粮中添加0.1%德氏乳杆菌对育肥猪的胴体性状、肉品质及肉中营养成分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南方农区舍饲育肥和农田放牧饲养下的波徐杂交羊、波尔山羊和徐淮山羊3个类群的6月龄羔羊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波徐杂交羊(Ⅰ)和波尔山羊(Ⅱ)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GR值等指标极显著优于舍饲徐淮山羊(Ⅲ)和农田放牧杂交羊(Ⅳ)(P0.01);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与农田放牧饲养的羔羊在肌肉失水率、熟肉率和嫩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舍饲育肥羔羊的肌肉保水力有增加趋势,肌肉嫩度也得到一定提高;农田放牧饲养方式有助于提高羔羊肌肉的红度(P0.05);两种饲养方式饲养的羔羊的肌肉在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灰分和水分含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肌内脂肪含量上舍饲育肥方式更具优势(P0.05),其风味和多汁性更佳;在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方面,农田放牧杂交羔羊(IV)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的各个组(P0.05),舍饲的3个组中,波徐杂交羔羊(I)和波尔山羊羔羊(II)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徐淮山羊羔羊(III),但差异不显著(P0.05),I组与II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及羊肉风味优于放牧加补饲的羔羊(P0.05)。在不同类群方面,同在舍饲育肥条件下,波尔山羊和波徐杂交羊比徐淮山羊表现出较高的胴体品质(P0.05)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肉色的红度值低于徐淮山羊(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的影响,获得江城牛最优肉品质的饲养方式。选取年龄在2.5岁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24头江城牛,其中公牛9头、母牛15头,根据性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公牛3头、母牛5头),第1、2组舍饲,在自由采食全株玉米青贮的基础上,每头牛每天分别补饲肉牛精料补充料2 kg(精料补充料组)和浓缩料1 kg(浓缩料组),第3组在人工草地上放牧饲养(放牧组),饲养90 d后从精料补充料组和浓缩料组分别选4头,从放牧组选6头,公母各半,共14头进行屠宰试验,测定江城牛的肉品质。结果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有一定影响,补饲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后,江城牛在失水率、剪切力、粗脂肪、粗蛋白质方面与放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成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眼肌面积、背膘厚度、大理石花纹等表现为补饲了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的牛肉品质优于放牧组。不同饲养方式对江城牛肉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补充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后,在肉品质方面,精料补充料组和浓缩料组优于放牧组。说明在饲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补充精料补充料和浓缩料改善江城牛的肉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江城牛的合理饲养和提高肉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丰富牦牛矿物质营养调控技术及提供相关理论依据。选择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期公牦牛16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8头牛。2组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T组在试验开始时投喂矿物质缓释丸,C组不投喂。2组牦牛均舍饲,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1)T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且料重比显著低于C组(P0.05)。2)T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较C组分别提高了7.50%、12.93%和5.14%(P0.05),且眼肌面积较C组有升高的趋势(P=0.056)。3) T组和C组牦牛之间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pH_(45 min)和pH_(24 h)差异均不显著(P0.05)。T组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亮度、黄度值均显著低于C组(P0.05);T组的背最长肌红度值较C组显著高于C组(P0.05),股二头肌红度值有升高的趋势(P=0.091)。4) T组的背最长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C组(P0.05),股二头肌滴水损失较C组降低了4.52%(P0.05)。综上所述,矿物质缓释丸可以提高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提高奶公牛育肥效率,拓展奶公牛高档牛肉市场。[方法]本研究通过对32头奶公牛分三组进行育肥、屠宰和分割肉实验。[结果]发现95%精料的A组屠宰率显著高于80%精料的B组(P〈0.05),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均数高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P&gt;0.05);80%精料饲养10月龄的C组在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B组(P〈0.05);在高档分割肉占胴体重比例上:B组&gt;A组&gt;C组。[结论]实验证明影响奶公牛育肥屠宰性状的主要因素是月龄,利用奶公牛育肥生产高档部位分割肉可以达到胴体重的2.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