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豆凝集素纯化及凝集活性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快速大豆凝集素(SBA)粗提液制备方法,利用N-乙酰-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 6B亲和层析制备体系制备大豆凝集素样品,采用聚丙烯酰胺(SDS-PAGE)及红细胞凝集试验分别对本试验制备的大豆凝集素进行纯度及凝集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试验制备的大豆凝集素的产率为135 mg/100 g;所制得的大豆凝集素样品的纯度较高,与大豆凝集素标准品基本一致;其凝集活性为256。研究成果可为大豆凝集素的量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豆凝集素在模拟猪胃肠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豆凝集素在体外模拟猪胃肠环境中的稳定性,将纯品大豆凝集素设为1,2,3,4,5 mg/mL 5个浓度梯度,分别与等体积的模拟胃液或模拟肠液混合(37℃),按时间梯度15,30,60 s和2,4,8,15,30,60 min准确记时并终止反应,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间接抑制ELISA方法定量检测反应体系中剩余的大豆凝集素.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在胃蛋白酶反应体系中的剩余量随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的不同都呈显著性变化(P<0.05).胃蛋白酶降解大豆凝集素主要发生在反应的初始阶段,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降解速率逐渐变慢,但反应一直在进行;随着大豆凝集素浓度的增加,降解速率增大,但彻底降解所需的时间延长,底物浓度从1 mg/mL增加到5 ng/mL,完全降解的时间为9.5~23 min.胰蛋白酶对完整的大豆凝集素不产生降解作用.大豆凝集素在猪消化道内有一定程度的降解,但与大豆凝集素的浓度和通过胃的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纯化方法制备大豆凝集素,其产率略有不同,其中采用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6B法制备产率最高,且N-乙酰基-D-半乳糖胺对大豆凝集素的亲和力较高,所制备的大豆凝集素活性测定与标准品一致,试验结果表明,该法是目前制备大豆凝集素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0日龄海蓝褐蛋鸡为材料,用胶原酶结合组织块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了鸡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分离的细胞进行纯度鉴定,并用荧光标记大豆凝集素对已鉴定的细胞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进行了标记.结果表明:试验获得了鸡小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物纯度>90%,可用于后续试验,荧光标记表明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大豆凝集素受体.  相似文献   

5.
水曲柳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其幼叶展开期间经常受到霜浆的危害,如何提高其幼叶的低温抗性对于延长其生长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水曲柳幼叶中分离完整叶绿体,然后使具有半乳糖专一性的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结合至水曲柳叶绿体外膜,此后经-10℃冰冻处理3h,经测试,它们对外膜膜脂的流动性的影响不同。大豆凝集素的 疏水性小于花生北集素的疏水性。大豆凝集素降低了膜脂酰基链和甘油主链的流动性,而花生凝集素则增强了这两个部位的流动性,这与它们的疏水性大小相关。这表明花生凝集素能在冰冻条件下增加水风柳叶的叶绿体外被膜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凝集素在猪消化道内活性残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 6B亲和层析体系纯化的大豆凝集素制备兔抗大豆凝集素多克隆抗体,建立大豆凝集素间接抑制ELIS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下限低于10 ng/mL。以含质量分数为20%的生大豆和1%Cr2O3(外源指示剂)的日粮饲喂长白猪(70日龄)2周,检测其胃、十二指肠、空肠前、空肠中、空肠后、回肠、盲肠、结肠内食糜中大豆凝集素的活性残留率分别为(35.35±1.06)%(、23.90±1.13)%(、16.30±0.82)%、(12.80±0.90)%、(11.20±0.66)%(、9.98±0.74)%(、6.20±0.68)%和(4.30±0.51)%。其中由胃到十二指肠和由十二指肠到空肠前的残留率变化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7.
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SBA)为大豆中含量较高、作用较强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影响大豆食品和饲料安全,降低或去除大豆籽粒和产品中凝集素成为大豆食品和饲料工业亟待解决问题。文章以合丰45号(高SBA含量)×太平川黑豆(低SBA含量)杂交组合及衍生201个稳定株系组成的F7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在3年(2011~2013)1个样点(哈尔滨)种植环境下对大豆凝集素含量作遗传模型和QTL分析。结果表明,SBA含量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利用134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RIL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对SBA含量相关作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与SBA含量相关QTL,每个QTL均重复检出2次,稳定性较好,其中SbaHTC1-1(Satt139~Satt578)和SbaHTD1b-1(Satt537~Satt189)2个QTL位点两年检测结果加性效应值均达显著水平,且遗传贡献率较高,为主效QTL。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与SBA含量相关QTL,为改良大豆凝集素含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RT-PCR克隆大豆子粒Le1基因核心保守序列515bp片段,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为基本载体,构建了抑制大豆Le1基因表达的RNAi载体。通过酶切检测及测序,证明表达载体构建正确。本研究为通过RNAi技术降低大豆中凝集素含量,改良大豆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由于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球凝集素、脲酶等抗营养因子,使大豆内的营养成分不能被仔猪充分吸收利用,膨化大豆破坏了其中的抗营养分子,大大提高仔猪对营养的吸收利用效率,在仔猪日粮喂养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大豆异黄酮、皂苷、磷脂、膳食纤维、寡聚糖、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露那辛等功能成分的结构、功效以及育种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为开展大豆功能成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溴氰菊酯分析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由于高效低毒、对光稳定等优点,溴氰菊酯广泛应用于各类害虫、寄生虫防治中。在溴氰菊酯的研究、生产、混配及使用过程中,必须对其异构体、含量、残留量进行分析。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溴氰菊酯的前处理及分析方法,并对新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及展望。  相似文献   

12.
干旱对合丰42不同部位叶片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垄作、密植两种栽培方式的条件下,研究干旱对大豆不同部位叶片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垄作还是密植,干旱严重影响大豆叶片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及周长的大小、不同部位叶长、叶宽及比值、叶片形状因子等。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砧木对西瓜连作障碍消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新茬与连作2种栽培条件下,西瓜、葫芦、南瓜自根苗以及西瓜-葫芦、南瓜嫁接苗5种处理的植株生长情况、生理生化指标及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西瓜-南瓜嫁接苗生长势更强,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蔓长、地下部干质量与西瓜-葫芦嫁接苗、西瓜自根苗差异显著。同时,西瓜-南瓜植株叶片及根系中ABA的质量分数均高于西瓜-葫芦嫁接株。连作栽培条件下,西瓜-葫芦叶片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与新茬相比差异不显著,而西瓜-南瓜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低于新茬,差异显著。总体来说,南瓜比葫芦生长势更旺,开花结果期早,但是会更早地受到连作土壤的不良影响,而葫芦嫁接苗生长势弱于南瓜,但是后期生长能力更强,抗性更好。研究还表明,同一种作物的连续种植,特别是自根西瓜,导致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崩岗风化壳形成的地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福建省典型崩岗发育区的实地调查和局部钻探研究,探讨了深厚风化壳形成的地质成因.结果表明:构造活动历史是崩岗区形成深厚风化壳的主导因素;构造活动影响崩岗侵蚀动力势能以及各断块遭受侵蚀的历史;侵蚀动力势能和侵蚀历史确定了崩岗发育之前风化壳的厚度.当构造运动条件适合时,岩石的构造节理不发育的区域也可以形成深厚风化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染色体参数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在细胞水平上对双壳贝类进行分类。[方法]根据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以及它们的平均值、方差、极差、标准差等参数,计算了13种双壳贝类之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用UPGMA法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贻贝科、扇贝科的λ(0.980 0,蛤蜊科的λ(0.950 0,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帘蛤科的文蛤、菲律宾蛤仔和紫石房蛤三者聚为一类,而它们与青蛤、日本镜蛤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聚类分析法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分类的某些不足,有助于人们了解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它为研究双壳贝类的系统演化和数值分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三种镰刀菌引起的板栗内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板栗内腐病的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BL-5、BL-7和BL-9共3株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BL-5在PDA培养基上初期菌丝白色,菌落中心部位有淡红色素,后期菌落逐渐变成深红色,菌落中心可见黄色菌丝;BL-7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绒毛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梨形、颜色透明、具隔膜;BL-9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棉絮状,初期菌落呈粉红色,随着菌落的生长,后期菌落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或褐色,分生孢子中间粗、两头较细长,似镰刀形,弯曲或直立,具有厚垣孢子。BL-5、BL-7、BL-9的ITS序列分别与Fusarium graminearum KJ847741、Fusarium proliferatum MW686898、Fusarium equiseti KU984711的序列同源性均达99%。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判断引起板栗内腐病的3种镰刀菌分别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为板栗内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造成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芦笋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确定病原菌的属、种名,为防治该病害寻求理论依据。试验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搜索其同源性并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引起芦笋枯萎病的病原菌是镰刀属中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且病原菌之间的同源性高达89%,遗传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8种新型杀菌剂对2种玉米致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领  高扬帆  陈锡岭  陈军  孔凡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65-2266,2268
选用市售8种新型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玉米小斑菌和玉米新月弯孢霉的毒力,得到16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EC50,并筛选了极强毒力杀菌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烯唑醇对玉米小斑菌和玉米新月弯孢霉均有极强抑制作用,其毒力回归曲线的相关性系数及相应EC50分别为0.883、1.885 8 E+1和0.973、1.404 8 E+1。速克灵、百菌清对玉米小斑菌也属极强毒力,春雷霉素、腈菌净、新万生、甲基托布津属较强毒力,扑海因效果较差。扑海因对玉米新月弯孢霉属极强毒力,速克灵、新万生、腈菌净属较强毒力,春雷霉素、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抑制作用较弱。烯唑醇和扑海因55∶及91∶的混配比例对玉米弯孢霉为增效组合,且以55∶增效最显著。速克灵与烯唑醇对玉米小斑菌未发现增效组合,百菌清与烯唑醇64∶、速克灵与百菌清28∶的混配组合为玉米小斑菌的增效组合。  相似文献   

20.
3种野生国兰无菌播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西野生春兰、豆瓣兰、独占春3个国兰品种进行种子预处理及培养基成分筛选等无菌播种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子预处理、培养基基本成分、培养基激素、培养基水果附加物对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植物激素和添加椰子汁等对种子萌发有显著促进作用,氢氧化钠或次氯酸钠浸泡种子和低盐培养基可使兰花种子提早萌发并提高萌发数.较优试验处理为:种子在播种前用0.1 mol/L`氧化钠或1%次氯酸钠浸泡20 min,播种培养基采用改良Kyoto+ 6-BA2 mg/L+ NAA1 mg/L+椰子汁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