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适应于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上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的鹅细小病毒(GPV)弱毒疫苗株与番鸭细小病毒(MPV)弱毒疫苗,按适当比例混合,试制了MPV-GPV二联弱毒细胞苗,并测定了各项免疫指标.结果显示试制出的二联苗对1日龄雏番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遗传稳定性;免疫后5 d和7 d攻击GPV强毒,保护率分别为75%和100%,同时免疫后7 d血清中MPV-胶乳凝集抑制(LPAI)抗体效价均大于21,21~28 d抗体达高峰,有效免疫期超过60 d.疫苗于-20℃保存期大于12个月.上述结果表明,二联弱毒细胞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番鸭细小病毒(MPV)和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DGPV)二联活疫苗(以下简称"二联苗")对1日龄胶乳凝集抑制(LPAI)抗体阴性的雏番鸭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进行了血清学效力检验与靶动物免疫攻毒保护相关性的研究及免疫持续期试验。不同抗体水平的雏番鸭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当免疫鸭血清MPV-LPAI和GPV-LPAI抗体效价分别达1.0 Log2和2.0 Log2以上时,即可有效抵抗MPV和GPV强毒的攻击。免疫期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以0.2 m L的剂量免疫雏番鸭,接种后各实验组雏番鸭均产生较高的LPAI抗体,其免疫期能持续360 d。上述结果表明该二联苗能够诱导雏番鸭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可以有效预防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小鹅瘟病。  相似文献   

3.
鹅细小病毒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鹅细小病毒(GPV)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免疫111只2月龄鹅群,制备了GPV免疫血清,第二次免疫后68 d采取血清,经检测ELISA抗体效价达1:8000以上,经保护试验后初步应用于鹅细小病毒感染的田间防治,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 Muscovy duck parvovrius,MPV)引起 3周龄内雏番鸭以喘气、腹泻及胰脏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俗称番鸭三周病 )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40 %~ 5 0 %以上 ,是目前番鸭饲养业中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是发现和研究番鸭细小病毒病最早的国家 ,据林世棠等报道 ,1980年在福建省菁田县就发现该病。 1985年后 ,在我国番鸭饲养较多的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浙江等省流行。由于 MPV与鹅细小病毒 ( GPV)非常相似 ,最初认为病原是 GPV,后经病原分离鉴定 ,于 1988年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 MPV非GPV…  相似文献   

5.
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生化及基因组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番鸭细小病毒莆田株(MPV-P)和鹅细小病毒莆田株(GPV-P)分别感染的番鸭胚尿囊液经氯仿处理、PEG沉淀和Sepharose4B柱纯化。纯化样品在电镜下观察,均见到实心和空心2种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圆形,立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20-24nm。经SDS-PAGE分析,MPV和GPV均呈现3条结构蛋白带。MPV结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VP1 89000、VP2 78000和VP3 61000,其中VP3为主要结构蛋白。GPV要相对分子质量与MPV有微小差别。MPV和GPV核酸均为单链DNA,长度约为51000bp。分别以MPV核酸和GPV核酸为模板,加到无引物的DNA聚合酶Ⅰ大片段合成体系中,合成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长度约为5600bp的双链DNA带,证明MPV和GPV核酸的3'末端具有发夹结构。对这2种病毒核酸及经Klenow合成的双链核酸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两者的酶切结果明显不同,表明MPV和GPV核酸在一级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证明,MPV和GPV不但在致病性上有显著养异,而且在核酸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快速鉴别番鸭和鹅细小病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已发表的番鸭和鹅细小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通用引物(PC1/PC2)和1对MPV特异引物(PS1/PS2),以MPV-DNA,MPV尿囊液,MPV尿囊液和GPV尿囊液混合液,GPV-DNA,GPV尿囊液和GPV细胞培养物,DHV尿囊液和H2O为模板在同一条件下分别以2对引物进行扩增,PCR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在PC1/PC2系统中,除DHV尿囊液和H2O外,所有样品均出现长约480bp的特异核酸带,对MPV-DNA的敏感性为0.2pg,对GPV-DNA的敏感性为2pg;对MPV尿囊液的敏感性为100ELD50/2ul,PS1/PS2系统中,只有MPV-DNA,MPV尿囊液及MPV尿囊液和GPV尿囊液混合液出现预期约1100bp特异扩增产物,对MPV-DNA的敏感性为0.2ng,对MPV尿囊液的敏感性为1000ELD50/2ul,而GPV-DNA,GPV尿囊液,GPV细胞培养物,DHV尿囊液和和空白对照均未见到条带,分别以1ngMPV0DNA,1ngMPV--DNA,1ngGPV-DNA,MPV尿囊液,GPV尿囊液,DHV尿囊液和空白对照样品进行扩增,3次重复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PCR检测技术可准确,快速鉴别番鸭和鹅细小病毒,为临床上准确,快速鉴别诊断番鸭和鹅细小病毒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市番鸭养殖从原先一家一户少量饲养到目前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饲养,在近二三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我市种番鸭年存栏2.5万余羽,年产雏番鸭在230万羽左右。但自1997年8月以来,我省各地及福建等地普遍严重发生一种3周龄左右雏番鸭以腹泻、喘气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初步诊断为番鸭细小病毒(MPV)或鹅细小病毒(GPV)感染,但在临床上难以明确区分,因而用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进行预防、番鸭细小病毒卵黄抗体或小鹅瘟卵黄抗体进行预防或治疗,有时有一定效果,有时无效,死亡率高的达40%~70%,给…  相似文献   

8.
鹅细小病毒弱毒株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C)培育出适应MDEFC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的鹅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株,同时测定了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米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反强现象;该弱毒株对MDEFC的TCID50稳定在10^-5-10^-6/0.1ml;1日龄雏番鸭免疫接种后7天攻毒可获100%保护,表明该弱毒株安全、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根据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基因组的非同源序列各设计了1对引物MDPVF1/R1和GPVF1/R1,建立了一种PCR方法,用该PCR方法分别对GPV、MDPV、鸭瘟病毒(DPV)、鸭肝炎病毒(DHV)、鸭呼肠孤病毒(DRV)、犬细小病毒(CPV)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的病毒培养物及其核酸进行扩增。结果,引物MDPVF1/R1仅特异性扩增出MDPV的900bp核酸片段,引物GPVF1/R1仅特异性扩增出GPV的465bp核酸片段。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可用于GPV和MDP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选择180±10日龄后备母猪105头,将其随机分成7组(每组15头)进行对比试验,Ⅰ组在初配前60d和30d同时分点注射2ml细小灭活苗和1头份乙脑弱毒苗,Ⅱ组仅在初配前30d分点注射2ml细小灭活苗和1头份乙脑弱毒苗,Ⅲ组在初配前60d和30d注射2ml细小灭活苗,Ⅳ组在初配前30d注射2ml细小灭活苗,Ⅴ组在初配前60d和30d注射1头份乙脑弱毒苗,Ⅵ组在初配前30d注射1头份乙脑弱毒苗,Ⅶ空白对照组,在间隔最后一次免疫的20、40、60、90、120d以及初产后20d采集血清检测猪细小病毒、猪乙型脑炎抗体,研究抗体消长规律。结果表明:(1)同期分点注射细小灭活苗和乙脑弱毒苗并对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干扰作用;(2)在初配前60与30d分别免疫注射2ml猪细小病毒灭活苗与1头份猪乙型脑炎弱毒苗后,能在最后免疫接种后迅速产生高水平抗体,抗体产生阳性率最高,有效免疫抗体能持续时间最长,因此母猪在初配前60与30d分别免疫注射2ml猪细小病毒灭活苗与1头份猪乙型脑炎弱毒苗为最近免疫方案。  相似文献   

11.
细胞自噬在病毒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仍然没有鹅细小病毒(GPV)与细胞自噬关系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番鸭小鹅瘟病毒(MDGPV)PT株与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 M15株细胞适应毒感染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s)后对细胞自噬的影响,以及细胞自噬对病毒增殖的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方法观察自噬标记物LC3-Ⅱ特异绿色荧光聚集颗粒,借助蛋白免疫印迹检测LC3蛋白与p62蛋白的表达量,以及LC3-Ⅰ/LC3-Ⅱ蛋白转化分析,确定GPV感染能够促进细胞自噬发生。利用膜通透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阿洛司他丁、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以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调控自噬来研究细胞自噬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自噬有利于GPV在MDEFs中的复制。结果表明GPV感染能够诱导细胞自噬,同时细胞自噬有利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12.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鸭,发病时间集中在2~4周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40%~50%,严重危害雏鸭饲养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工作,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严禁到疫区引进番鸭苗、种鸭和种蛋,做好种鸭免疫接种,为易感雏番鸭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对孵化场、孵化箱、孵化室和孵化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在雏鸭出壳后48 h内皮下接种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以防止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该病,对发病番鸭可立即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紧急防控,同时,可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4.
番鸭细小病毒琼扩抗原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番鸭细小病毒鹅胚适应毒M91毒株接种易感鹅胚,收获鹅胚尿囊液毒经浓缩后制成琼扩抗原。此抗原与抗番鸭细小病毒免疫血清和鹅细小病毒免疫血清有共同交叉反应并成功应用于番鸭细小病毒疫苗的免疫检测。  相似文献   

15.
1986年,解放军兽医大学研究所等单位选用犬科动物细小病毒自然弱毒CR86/06株)为种毒,初步研制出一种细小病毒弱毒疫苗。经实验研究及田间临床初步应用试验,证明本疫苗安全性好,免疫效果确实。1987年7月至1989年11月,我们应用该疫苗在本基地进行了安全性试验,免疫后CPV HI抗体滴度消长规律观察,免疫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番鸭细小病毒病弱毒苗进行了不同母源抗体鸭群免疫效果试验研究,以及在高母源抗体水平下,不同含量的细小弱毒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母源抗体对1日龄免疫细小弱毒苗(无论是高含量还是低含量)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尤其是在低母源抗体的背景下,1日龄免疫鸭小威弱毒苗会导致弱毒苗将母源抗体全部中和,导致7日龄将抗体中和为零。因此,本研究发现1日龄进行番鸭细小病毒弱毒苗免疫存在免疫缺陷,提高鸭群的母源抗体水平的同时低日龄免疫细小灭活苗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雏鸭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气喘、脚软和渗出性肠炎,死亡率约50%~80%,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分布,其预防和控制已直接关系到水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临床和实验室试验证实番鸭细小弱毒疫苗是预防控制该病最有效措施,而对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的监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鸭群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2]。目前国内已经报道[3]的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抗体的方法有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微量点凝试验、胶乳凝集反应、琼脂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18.
选用从犬科动物貉中分得的貉细小病毒CR86106株为种毒,用猫肾传代细胞F81系培养增殖,制成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M-CPV)。该苗对猪红细胞的HA效价平均156,对F81细胞系的TCID_(50)平均为4.02。对离乳幼犬的最低免疫剂量为5×10~(3·8)TCID_(50)。苗注后2周即可获得免疫,血清HI抗体达32即可抵抗CPV强毒感染。疫苗的免疫期为1年。于-15℃以下冰盒保存,疫苗的有效期为9个月。CR80106株遗传性稳定,经CPV易感幼犬和F81细胞系连续传5代和22代,对犬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不变。病毒蛋白经SDS—PAGE和HPLC分析,均未发现与原始毒株有不同。M-CPV对母源抗体干扰有较强的抵抗力,母源抗体达32的幼犬,100%可对该亩产生免疫应答。HI抗体<2的CPV易感幼犬接种该苗后除粪便轻度阳转外,无其他异常,同居CPV易感幼犬也不会感染发病。两次免疫后作同居感染攻毒,可获得完全保护,不会由粪便排出强毒。于产前20d给怀孕母犬接种,也未见有流产、早产、死胎和弱胎现象发生,所产仔犬全部生长发育正常。全国16个军、警犬场队用本疫苗累计免疫各类犬3320只,全部安全,没有一只因注苗而发病,经1~2年临床观察,3296头获得保护,保护率为99.28%。  相似文献   

19.
猪细小病毒N株弱毒苗田间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猪细小病毒感染普遍流行于世界各地猪群,为了有效防制该病,我们研制出能预防该病感染的猪细小病毒N株弱毒疫苗(PPV-N株)[1].该弱毒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2].我们按要求制备三批PPV-N株弱毒疫苗对三个规模化猪场的后备母猪进行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鹅细小病毒(C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可致鹅鸭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Bames,1997)。60年代,在欧洲许多国家报道了一种能致小鹅雏、番鸭高度死亡性的疾病,此病称为Derzsy病(Derzsy等,1970)。该病原体被确定为一种细小病毒(Schettler,1971),1978年建议将此病称作鹅细小病毒(GPV)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