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流产奶牛胎儿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采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和16S~23S rRNA测序、药敏试验和小鼠致死性试验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与GenBank中肺炎克雷伯氏菌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序列一致性分别高达99%和96%,16S~23S rRNA基因被扩增出3条不同长度条带;该菌生化特性均符合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生化反应特性;对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多粘菌素等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卡拉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米诺环素等耐药;对小鼠有很强的致病性。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细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  相似文献   

2.
致病性哈氏弧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2尾病死的观赏用长鳍真鲨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牙鲆及大菱鲆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在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的同时,使用API-ID32E对分离菌做了进一步鉴定;同时,测定了该菌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与相关细菌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比较了2种基因在相似细菌的检测和鉴别能力,结果gyrB基因用于细菌种间鉴定更具优越性.根据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特征,判定分离菌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 1854)的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 Johnson and Shunk 1936).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DNA酶和卵磷脂酶,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以哈氏弧菌溶血素基因的保守区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能够扩增出特异性片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影响伴侣动物化脓性疾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试验从天津市天津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采集患子宫蓄脓的送检病例的脓汁,采用划线培养、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纯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蓄脓病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均符合粪肠球菌的特征,其16S rRNA基因与参考菌株同源性达到99%,确定被检菌为粪肠球菌;病原菌对苯唑西林、四环素及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耐药,仅对左氧氟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4.
采用病理剖检、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的培养特性、菌落形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均与拟态弧菌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链霉素、罗红霉素、丁胺卡那、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敏感,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耐药;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与弧菌科弧菌属的同源性为92.8%~99.9%,其中与中国分离的2株拟态弧菌的同源性最高(99.9%)。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与霍乱弧菌、易北河弧菌、溶藻弧菌、拟态弧菌等自成一个分支,其中在这分支下与中国分离的拟态弧菌SCCF04(KC503059.1)、拟态弧菌XQ(KJ604709.1)单独另成一个小分支。从黄颡鱼中分离出1株拟态弧菌,并将命名为201811,试验结果可为黄颡鱼拟态弧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柞蚕空胴病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将引起柞蚕空胴病的致病菌鉴定为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 sp.nov)。分别提取已分离柞蚕空胴病的5株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肠球菌、链球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的5株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5%~99.9%之间,相互之间存在着10个可变位点,推测5株菌株属于同一个菌种;5株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肠球菌属(Enterococcus)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较高,在92.4%~99.8%之间,而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相对较低,在87.3%~87.8%之间;5株菌株与肠球菌属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类。基于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柞蚕空胴病的病原菌应归属于肠球菌属。  相似文献   

6.
何芳  周望平  邱美珍  杨俊 《养猪》2015,(3):108-109
从湖南某猪场病猪组织中分离出6株细菌,通过培养形态、菌落特征、细菌染色特性、镜检、16S rRNA基因扩增及序列BLAST分析等系统鉴定,确定为猪链球菌,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收录菌株同源性为99%以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细菌对头孢喹肟、先锋霉素、青霉素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引起雏鸡死亡的病原菌,从发病致死的雏鸡体内分离1株病菌,采用细菌常规的分离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致病性试验、K-B药敏纸片法等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致病性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鉴定为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12株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同源性在98%~99%之间,与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KP262416.1聚于一支,与KJ803938.1聚于一大支,且与2株参考株存在密切的遗传进化关系;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恩诺沙星等4种药物敏感;对环丙沙星、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3):95-99
本研究从某猪场发病保育猪的脓肿肺脏器官中分离到1株革兰阳性杆状菌,并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及16S rRNA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细菌在兔血琼脂平板和马血清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可以致小鼠死亡,对头孢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菌株与棒状杆菌属细菌遗传进化关系较密切,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棒状杆菌代表菌株的同源性在91.7%~98.3%之间,表明分离菌为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于2009年7月~2010年4月针对广东、广西、福建等养鸭密集地区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RA)流行病学调查,并分离到5个RA分离株。经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和血清学鉴定表明,5个分离株与血清9型RA相似。对16S rRNA部分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5株分离株与报道的RA H-1785、H-2199、H-2565和P-2123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较高,同源性达99.1%~99.7%,进一步证实这5个分离株为血清9型RA。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番鸭肠道内优势益生菌株,用益生菌替代抗生素,将番鸭肠道细菌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用微量生化法及16S rRNA基因序列检测分析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纸片扩散法与牛津杯法做体外抑菌试验;用口腔灌服法进行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4株菌生化特性与乳酸杆菌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唾液乳杆菌同源性大于99%;菌株生长速度快、产酸能力强,对胃蛋白酶、胆盐有一定的耐受性;对阿莫西林等敏感,对卡那霉素等耐药;对常见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上清液抑菌活性受pH和蛋白酶的影响,试验小鼠生长状况良好。说明分离菌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可以与卡那霉素等配合用药,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多种病原菌疾病的防治,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免耕及覆盖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定西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埋片法和平板表面涂抹法测定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研究不同覆盖及耕作制度下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次序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影响不大,免耕结合秸秆覆盖的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比传统耕作提高39.7%-95.2%,免耕结合地膜覆盖比传统耕作高出11.9%-79.0%,而纤维素分解强度在个别土层虽然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但是处理之间效果不显著。纤维素分解菌主要集中在表层,随着土层的加深纤维素分解菌数逐渐减少,纤维素分解强度由于水热条件、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在0-5 cm表层土中最小,总体表现出纤维素分解菌多的土壤表层,纤维素分解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12.
扁穗雀麦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穗雀麦种子形态成熟后15 d对其进行质量评定,结果表明,其千粒重为11.6 g,在常温(25~30℃)下种子发芽率为15.5%。3个月后,通过几种不同的处理,测定其处理后的发芽率,结果表明对照发芽率为35%,较15 d试验种子发芽率明显提高,说明其休眠和种子收获后的贮存时间相关,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其休眠程度下降。KNO_3处理种子发芽率提高了6%,土床培养提高了23%,灭菌片+KNO_3处理提高了25%;H_2SO_4、灭菌片和H_2O_2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扁穗雀麦种子的发芽,分别降低了31.25%、10%和30%。这说明种子的休眠和种子内抑制物的存在具有密切关系,但具体抑制物的种类和存在部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研究了不同退化梯度的高寒草地不同层次(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容重和pH值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亦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以0-10cm土层的降低最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该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分别下降36.1%,66.79/6和73.5%;草地0-10cm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黑土滩”退化草地,全钾变化趋势不明显。轻度、中度、“黑土滩”退化草地0~10cm土层速效氮分别比未退化草地降低了21%,54%和64%,10-20cm土层中度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分别降低了37%和21%;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大,速效钾含量在各土层的变化趋势不同,但不同土层的最大速效钾含量均出现在轻度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四会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高效还原Fe(III)和腐殖质(HS)的兼性厌氧菌,编号为CY01,该菌株被鉴定为Comamonas koreensis(韩国丛毛单胞菌)。以Comamonas koreensis CY0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厌氧条件下HS(腐殖质)的模式物AQDS对微生物介导的2,4-D (2,4-二氯苯氧乙酸)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CY01具有使2,4-D 进行脱氯降解的能力,CY01引起的2,4-D 的脱氯降解过程是伴随着电子供体葡萄糖的氧化同时进行的;2)反应体系中加入AQDS,会促进2,4-D 的降解过程,AQDS在Fe(III)/HS还原菌和2,4-D 之间充当电子穿梭体。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Y01菌株引起的2,4-D 的还原脱氯过程的完成是随着电子供体的氧化产生电子,然后AQDS将产生的电子加速传递至2,4-D,使2,4-D 发生还原脱氯降解。  相似文献   

15.
任宝仓  冯秀玲  杨成德 《草业科学》2014,31(7):1248-1253
对青稞(Hordeum vulgare)褐穗病菌(Corticium rolfsii)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利用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稞褐穗病菌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 ℃,最适温度为20 ℃;在自由水中可以萌发,但在100%相对湿度中不萌发;pH为4.53~9.18时均可萌发,最适pH为5.59;48 h萌发率为76.5%;蔗糖、土壤浸渍液、青稞叶浸渍液和牛羊粪浸渍液4种营养液及光照处理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担孢子在温度15.5~21.0 ℃、相对湿度31%~71%下,最少能存活69 d。果糖培养基褐穗病菌菌丝生长显著高于对照(P<0.05),山梨糖、淀粉和乳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硝酸铵和硫酸铵对褐穗病菌菌丝生长略有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谷氨酸、酪氨酸、尿素和碳酸氨对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梭梭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左旗吉兰泰地区天然梭梭根系形态特征与生长状况,选取不同龄级标准木,采用全根挖掘法观察根系形态特征、风干称重法计算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烘干法(105℃)测定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梭梭垂直根系发达,具有迂回生长的特点;侧根少,水平根系主要分布在50~100cm土层;不同树龄梭梭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变动为35%~40%;梭梭土壤水分稳定层为40~100cm,该层土壤含水量为2%~3%。此外,还对梭梭根长与树高、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拟在大豆分离蛋白培养基上筛选出一株生长良好、对大豆蛋白水解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KF01。本文研究了KF01对豆粕原料进行固态发酵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固态豆粕物料初始含水量49%、KF01菌种接种量10%、料层厚度20cm、发酵时间48h、翻料次数4次的条件下,酸溶蛋白含量由3.5%提高到8%以上。该菌株可以用于豆粕原料蛋白的发酵生产富含小肽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18.
光照和温度影响昆虫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昼夜节律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生物钟节律。模式昆虫果蝇(Drosophila)的昼夜生物钟即是一种"转录-翻译-抑转录"调节机制。其中,光照是一种调控生物钟的重要授时因子,能引起时间相位的延迟和提前;环境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授时因子,只需1~2℃的改变就可影响生物钟的时间相位。温度诱导生物钟的机制与光照相似,都需要隐花色素(CRY)蛋白的参与,周期蛋白(PER)-永恒蛋白(TIM)-CRY蛋白复合体在光线和温度的诱导路径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温度与光照可以协同发挥作用,共同调节生物钟,但光照与温度在诱导生物钟基因per和tim表达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光照条件下per与tim基因的表达节律变化为平行关系;而温度条件下per的表达峰比tim的表达峰早出现。家蚕(Bombyxmori)滞育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环境温度和光照进行主动适应的机制,因而家蚕有可能成为研究这2种授时因子协同作用的模式生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复合生物菌给新生仔猪喂服,测定其对肠道三种主要菌群的影响;同时用致病性大肠杆菌攻毒,测定其抗病力。结果表明:复合生物菌能显著地降低仔猪直肠中的大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有效地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形成,使仔猪下痢的发病率降低87.47%,治疗显效率达100%,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发病桑树上分离到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纯菌种 ,并对该菌的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适于在PDA培养基和桑叶汁培养基上生长 ,其生长温度范围为 8~ 30℃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0~ 2 5℃ ,生长pH值范围为 1~ 12 ,最适生长pH值为 5~ 8,菌丝与菌核的生长情况大致相同 ;菌核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能够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 ,大小 7~ 14 μm× 3~ 7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