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为水产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稻渔共生的新型复合立体稻田养殖技术模式,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三江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北部山区,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至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天津自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2022年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54.58万亩,以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河蟹“牛奶病”病害,导致引入的扣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且单一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无法支撑起天津地区稻渔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天津市旺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基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构建了稻-蟹-鱼、稻-蟹-虾两种多元化养殖模式,并通过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来探讨稻田多元化养殖模式的可行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  相似文献   

5.
<正>在稻-鳅种养系统中耦合黄鳝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黄鳝是肉食性鱼,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除去稻田的一部分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和农药用量;黄鳝和泥鳅的残饵、粪便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稻、鳅、鳝生态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和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本文通过对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促进贵州稻田养鱼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解决传统稻田养鱼经济效益比较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019年借助《山区稻渔配套模式集成与研究》项目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品种的研究工作,引进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中华鳖以及生长速度较快、抗病能力较强的福瑞鲤2号新品种,在铜仁市思南县项目示范单位的稻渔生产基地针对稻渔综合种养“稻+鱼+鳖”模式开展了水稻种植、福瑞鲤养殖、鳖的养殖混合共生种养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方面的效果,水稻与小龙虾轮作(即种植一季水稻再养殖一季小龙虾)是目前较好的模式。笔者在基层从事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工作时,对遇到的一些问题采取了解决方法,现将稻田养虾注意事项归纳整理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掌握相关政策2017年9月30日国家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SC/T1135.1-2017)发布,明确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水稻最低产量、水产养殖沟坑面积占比、渔药、饲料、农药、化肥使用、稻渔工程建设、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指标要求。其基本要求是水稻产量不能低于有机稻的产量(即粮食  相似文献   

8.
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一般可分为稻渔间作、稻渔连作和稻渔轮作3种。稻渔间作是在田间开挖"日"或"田"字形、面积不超过10%的鱼沟、鱼窝,进行稻渔生态种养模式。稻渔连作是一个田块的一部分面积实施水产养殖、一部分面积种植稻麦两茬进行粮、渔种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稻渔轮作是某田块长期种植或养殖某一农作物或水产养殖,为避免土质、底质僵化和减少病、虫、  相似文献   

9.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稻蟹、稻虾、稻鳖共生,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技术模式。2011年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京山县的2块稻田中进行了稻田生态种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稻渔生境优化改造和技术融合是决定稻渔综合种养成败的两大关键技术问题。由于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环境需求、管理方式和生产周期的不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一些传统稻田养殖模式因稻田水体环境过小、过浅,水质环境昼夜、季节性变动剧烈,不能满足水产动物的栖息存活需求;有些田间沟涵设施过多,纵横交错,不利于机械化、规模化连片耕作;南方地区水稻生产周期为110天左右,往往水稻收割时养殖产品尚未达上市规格,加之田间管理和排灌技术要求的稻田环境干湿变化频繁,宜渔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1.
<正>"稻渔共作"是由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养殖组成的互利共生复合生态农业系统,该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壤资源,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条件,其中"稻蟹共作"是根据稻蟹互利共生的原理发展形成的一种生态型种养技术。扣蟹是指是由蟹苗(大眼幼体)培育而成的性未成熟的一龄幼蟹,是成蟹养殖的苗种来源,扣蟹常见的养殖方式包括池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稻蟹综合种养的生产实践,介绍了扣蟹暂养和稻商品蟹育肥、稻蟹综合种养等技术措施,并指出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应选择辽蟹。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既不是简单的"稻田养蟹",也不是"蟹池种稻",而是建立起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的多元生态系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在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时,不仅注重"一水两用、  相似文献   

13.
湖北荆州市和潜江市稻虾综合种养情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种立体式种养结合的模式已经延续千年,在此种养模式下既能稳定稻田生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现已发展为稻田养虾、养蟹、养鱼、养鳖等17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其中小龙虾养殖已被推至水产行业的最高点。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特别是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水稻是湖北的主要作物,面积和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湖北又是水产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华中农大成立了"双水双绿"研究院,建立"双水双绿"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稻虾综合种养的养殖模式,湖北省便是调研首选之地。近期科学养鱼杂志社调研了湖北省荆州市和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最真实的一线养殖方法和养殖效益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在现有国家粮食价格政策下,单一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另外,化肥、农药使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农  相似文献   

15.
正东台市渔业技术指导站2017年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在东台市五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挖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0亩,开展稻田小龙虾轮作、共生综合种养试验,实现小龙虾亩产94.2千克,水稻亩产374.44千克。与传统稻麦种植对比利润提高10倍,投入与产出比1∶2.0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示范推广稻渔  相似文献   

16.
<正>稻渔综合种养俗称"稻田养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解释称,一般指的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17.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的复合生产方式,可有效利用空间资源,使共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形成良性循环。在江苏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日渐成熟并大面积推广,已成为江苏渔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但目前以淡水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为主。海水稻具有抗盐碱、抗倒伏、抗涝等多种优良性状,已成为沿海滩涂的首选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中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06年起,安徽开始实施小龙虾进稻田工程,大力发展稻虾轮作和稻虾共作。2016年以来,安徽小龙虾养殖可谓是发展迅猛,全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成倍速式增长(图1),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世纪以来,为解决水产养殖病害突出、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全国农(渔)业系统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业态,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取得了水稻稳产、农(渔)民增收、农药化肥、渔药饲料使用大幅减少的良好效果。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现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实现了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以来,六安市着力加强稻渔综合种养、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全面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创建活动,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水平,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超过80万亩。六安市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与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2019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8.55万亩,较2018年翻番,总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