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绿鳍马面鲀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属鲀形目,革鲀科,马面鲀属,英文名Bluefin leatherjacket。江浙及福建一带称象皮鱼、剥皮鱼;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称猪鱼、皮匠鱼、面包鱼、烧烧鱼。近些年,由于自然海域资源严重衰退,加之肉质鲜嫩,肝脏营养价值高,绿鳍马面鲀的市场价格明显提高,引起了部分养殖户与水产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绿鳍马面鲀隶属于辐鳍鱼纲、鲀形目、单角鲀科、马面鲀属,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是大洋洄游性外海近底层鱼,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而不腻,常用炖、烤、煎、火锅等方法加工后食用,是市场上的高档水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绿鳍马面鲀的捕捞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最高年产量达33万吨,由于过度捕捞导致了绿鳍马面鲀种质资源遭到破坏,现年产量仅几千吨。  相似文献   

3.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为2018TS-1和2019SS-1,分离菌株经16S rRNA测序、生理生化鉴定和vapA基因分析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2018TS-1和2019SS-1分别能引起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的死亡,被感染鱼呈嘴部红肿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8×105和0.89×105 CFU/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病例,是目前人工养殖绿鳍马面鲀的首个疾病报道,也是继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等品种后,在山东省海水养殖鱼类中再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宿主范围,也为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养殖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大规格苗种网箱养殖效果,以海上近岸小型网箱为养殖平台,在水温20.0℃~26.0℃的条件下,以1.5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样本进行50 d的培育试验。结果显示:(1)初始平均体质量2.6 g、平均全长5.4 cm的小规格苗种增长达到平均体质量41.10 g、平均全长15.10 cm的大规格苗种,平均日增重量0.75 g/d。(2)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201 5 x+5.244 5(R~2=0.996 4)。体质量与日龄呈幂指数关系:W=3.151 8 e~(0.053 8 x)(R~2=0.982 4),平均体质量瞬时增长率为0.05%。(3)其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770 5 e~(0.267 8 L)(R~2=0.991 8),表明体质量与全长呈正相关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4)试验样本的体质量增长量与体质量瞬时增长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20.0℃~23.0℃增重较快。研究表明:小规格绿鳍马面鲀苗种在海上近岸网箱生长速度快、饲料效率高、鱼病少、易于管理,培育的苗种可解决大网箱养殖大规格苗种短缺的燃眉之急,绿鳍马面鲀近岸网箱大规格苗种网箱培育是实现其走向大网箱或深远海养殖的一个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5.
<正>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与现有陆基工厂化养殖设施配套相结合,利用两种养殖模式的对接,实现两种养殖方式的优势互补,即利用陆地工厂化养殖设施为深水大网箱提供大规格鱼种,完成养殖阶段的越冬,又能起到避免集中上市、调节市场需求的作用,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绿鳍马面鲀营养价值高,产品综合利用程度高,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导致该鱼资源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慢性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肌肉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挖掘密度胁迫下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设置2个养殖密度组(即100尾/m3的中密度组和500尾/m3的高密度组)对绿鳍马面鲀肌肉转录组进行了研究。分别于第25天和第50天时获得养殖绿鳍马面鲀的肌肉组织,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肌肉组织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得到103.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对照开始时暂养的绿鳍马面鲀,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涉及破骨细胞分化、MAPK、PI3K-Akt等路径以及黏着斑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发现nfatc1、tgfbr2、map3k14、pparg、fos、flna、flnc、fn1、tln1、thbs1等关键基因在绿鳍马面鲀肌肉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细胞生长和分化、免疫能力等方...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对五岛对马渔场底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1979年冬季,主要捕捞对象是绿鳍马面鲀。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马面鲀等底鱼资源的分布洄游和资源状况,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向东海所下达了“东海北部及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鱼资源调查与探捕”课题。在这之前,东海所和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合作,于1983年12月、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进行了三个航次的第一阶段调查。本文用这三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内马面鲀等底鱼(包括部分头足类和上层鱼类)的现存资源量和年可捕量进行估算,供合理利用该渔场资源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绿鳍马面鲀 Navodon septentrionalis(Günther)又名皮匠刀、橡皮鱼、面包鱼,是一种暖水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在东、黄海和朝鲜、日本的近海。我国自1074年和1979年相继开发利用东海中外部和对马渔场的绿鳍马面鲀以来,年产量从开始时的4.5万吨逐年增长到20多万  相似文献   

9.
<正> 绿鳍马面鲀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非洲南部沿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量以东海最为丰富,南海、黄渤海次之,有关黄渤海绿鳍马面鲀群系资源和生物学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及以前的资料,对黄渤海群绿鳍马面鲀的资源状况、洄游分布、渔场渔期及生物学特性作一初步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面鱼,学名绿鳍马面鲀,属草鲀科,马面鱼属,地方名叫马面鱼、象皮鱼、皮鱼、面包鱼等,因其头酷似牛头,故又称牛鱼,是我国七十年代末开发的一种海洋鱼类,我国沿海各海域均有分布,主产于浙江、福建外海,每年1~5月为旺季,产量集中。马面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鱼类,同黄花鱼,鲅鱼等一样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见附表),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9.2克。其蛋白质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並且各种  相似文献   

11.
1.东海绿鳍马面鲀产卵群体自从开发利用以来,体长、年龄和体重组成出现了两次增大两次变小的过程。即1974—1976年和1981—1983年的个体较大,1977—1980年和1984年的个体较小,而1985年的个体最小。但性腺成熟系数却在提高,表明资源的密度在降低。 2.绿鳍马面鲀不同生活阶段的性比不一样,产卵期雄鱼的比例最高,越冬期居次,索饵期雌雄比例基本相等。 3.从产卵个体、仔稚鱼和产卵盛期渔获量的分布判断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场在25°30′—30°00′N、122°00′—126°30′E海区,范围较广,主要产卵场在25°45′—27°00′N、122°00′—123°30′E,水深100—120米的海区。 4.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期在3月底至5月下旬,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 5.从雌鱼性腺V_A、V_B期比例的周日变化判断绿鳍马面鲀产卵的主要时间在23时至翌日11时。 6.从绿鳍马面鲀人工授精卵附着实验的结果和产卵场环境条件的对照,说明海洋里的贝砾类、海藻、海绵体和珊瑚等物体是马面鲀卵的良好附着基。  相似文献   

12.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绿鳍马面鲀苗种生产计划,并及时监测和掌握其人工繁育群体在养殖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变化,笔者利用公布的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微卫星序列并设计引物,在随机挑选的50个候选微卫星位点中有20个可以高效、稳定地扩增出目的产物。利用绿鳍马面鲀野生群体对开发的20个微卫星标记进行评价,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758~12.000,观测杂合度为0.267~0.833,期望杂合度为0.413~0.932,多态信息含量为0.361~0.910,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0.806~2.520。绿鳍马面鲀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8.2和7.3,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7.168和6.239,观测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63和0.561,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819和0.719,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780和0.684,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914和1.647。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群体,但仍然维持在较高的多态性水平,表明绿鳍马面鲀的人工繁育会对其遗...  相似文献   

13.
王守民 《海洋渔业》1988,10(1):16-19
绿鳍马面鲀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非洲南部沿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量以东海最为丰富,南海、黄渤海次之。有关黄渤海绿鳍马面鲀群系资源和生物学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及以前的资料,对黄渤海群绿鳍马面鲀的资源状况、洄游分布、渔场渔期及生物学特性作一初步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11月10日,山东日照市岚山海洋发展局组织相关专家,在日照腾飞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岚山分公司(岚山海州湾)对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日照水产集团合作开展的"绿鳍马面鲀网箱养殖技术"课题进行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并通过网箱现场抽样测量、计数等方式,确认网箱养殖存活  相似文献   

15.
绿鳍马面鲀     
<正> 绿鳍马面鲀属鲀形目、革鲀科、马面鲀属。俗称橡皮鱼、剥皮鱼(上海和江苏、浙江、福建)或猪鱼、皮匠鱼等(辽宁、河北、山东)。外形较特殊,体颇侧扁,口小,牙门齿状。鳞小,呈绒毛状。第一背鳍有1粗大鳍棘,第二背鳍具34~41鳍条。臀鳍具32~38鳍条。两腹鳍退化成1不能活动的短棘,体呈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胸鳍均呈绿  相似文献   

16.
红鳍东方鲀集约化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日本海域,是鲀科鱼类中可进行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并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精品,全国年成品鱼产量达4000t左右,养殖产量已接近河鲀消费大国日本。红鳍东方鲀大规模集约化网箱养殖是我国近年来新增的养殖模式,它具有养殖成本低、鱼体生长快、鱼肉品质好、养殖管理方便和易于活鱼运输等优点。笔者总结在辽宁大连、山东荣成等地进行红鳍东方鲀的集约化网箱养殖经验,具体结合2002年在山东荣成桑沟湾海区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的数据,就集约化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技术及体会介绍如下:一、海…  相似文献   

17.
《水产养殖》2011,(9):3-3
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主实施的东海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研究获得成功。研究人员自2010年下半年始,全面开展了东海绿鳍马面鲀野生鱼的驯养、饲料开发、性腺促熟、孵化及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最终在2011年7月底育出平均全长2.5cm的苗种4.7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约为20.9%。  相似文献   

18.
<正> 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e(Cope)1992年春汛总产量高达5万吨,目前已成为东海新的主要捕捞对象。东海黄鳍马面鲀的开发利用是东海水产研究所于1981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新资源。在80年代绿鳍马面鲀资源比较丰富的时期,它仅作为主捕绿鳍马面鲀的兼捕对象,年产量甚低,兼捕多  相似文献   

19.
绿鳍马面鲀曾经是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最高年产量达33万t。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种群资源锐减,现已不能形成渔讯,活鱼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本文对黄海野生绿鳍马面鲀的人工驯养和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洋渔业》1985,7(3):140-140
<正> 近年来我所进行了绿鳍马面鲀标志放流的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回收到不少标志放流鱼,从而对马面鲀的洄游路线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它的生长情况,今年我们又进行了量好体长再放流的工作,请各有关部门和渔业工人回收到东海所放流的绿鳍马面鲀时,能把重捕的标本设法送给我所,或者量好体长,把体长的数值,重捕的时间、地点,连同标志牌寄给上海市军工路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