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BDNF与TrkB蛋白在小鼠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子宫、输卵管及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NF与TrkB蛋白在子宫和输卵管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着床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中蛋白的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种蛋白在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DNF与TrkB蛋白在发情周期及妊娠3.5天和4天子宫腔上皮、子宫腺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在发情周期子宫内膜固有层基质细胞中不表达,但在妊娠3.5天和4天子宫蜕膜细胞中表达,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BDNF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发情间期;BDNF与TrkB蛋白在妊娠2天输卵管黏膜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两种蛋白在着床前胚胎各发育阶段都有表达,在囊胚期达到最高水平。说明BDNF和TrkB蛋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途径对子宫、输卵管尤其是着床前胚胎发育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幼龄和初情期猫子宫和卵巢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NF和TrkB在5月龄、10月龄雌猫子宫和卵巢上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BDNF和TrkB在原始卵泡和各级卵泡中均有表达,BDNF在窦状卵泡的颗粒细胞、膜细胞和卵母细胞中表达明显,10月龄蛋白表达强度强于5月龄,颗粒细胞的蛋白表达增强明显;TrkB表达部位与BDNF基本一致,但卵泡液和卵母细胞表面出现强表达,10月龄表达强度与5月龄基本一致。此外在猫卵巢发现含有多个卵母细胞的卵泡。BDNF在子宫内膜、腺体和小血管均有表达,10月龄子宫的蛋白表达强度高于5月龄,BDNF在10月龄子宫肌层有表达、5月龄无表达;TrkB在10月龄子宫内膜、腺体、肌层弱表达,小血管强表达,TrkB蛋白除了在5月龄子宫的小血管强表达外其他部位几乎无表达。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在妊娠期山羊子宫和胎盘中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分别于妊娠15、25、65 d采集子宫和胎盘样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BDNF和TRKB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妊娠15 d时,BDNF和TRKB蛋白在子宫内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中强表达,BDNF在肌层弱表达,而TRKB强表达;妊娠25 d和65 d时,2种蛋白在子宫内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中维持强表达,同时在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表达强烈;与妊娠15 d相比,妊娠25 d和65 d时2种蛋白均在浅层子宫腺强烈表达,深层子宫腺弱表达。综上可知,随着妊娠的进行,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情况也发生变化,提示BDNF对山羊妊娠活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与妊娠期山羊子宫和胎盘的组织结构变化相关联,可能通过与其受体TRKB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热休克蛋白(HSP) 27和HSP90在不同发育时期猫子宫中的表达情况,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HSP27和HSP90蛋白在5月龄、10月龄、1岁龄、1. 5岁龄、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中的分布与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27在5月龄和10月龄猫子宫中不表达,在1岁龄、1. 5岁龄和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中表达,不同强度阳性区域出现在腔上皮、腺上皮、固有层、血管内皮和子宫肌层中,妊娠期尿囊绒毛膜弱表达; HSP90在10月龄、1岁龄和1. 5岁龄子宫中未见表达,在5月龄和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中表达,5月龄猫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呈弱表达,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腔上皮呈强表达,浅层腺上皮中等表达,深层腺上皮和尿囊绒毛膜弱表达,在子宫固有层、肌层和血管内皮未见表达。说明HSP27和HSP90蛋白在猫不同发育时期子宫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提示两种热休克蛋白参与子宫重塑过程中子宫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过程。  相似文献   

5.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明犬子宫和卵巢在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其组织结构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达的变化特征。应用Masson’s、VVG、PA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乏情期、发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及卵巢的组织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L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发情期犬:乏情期、发情期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分别为0.762 0、0.924 3;乏情期子宫固有层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发情期,发情期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乏情期;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清晰完整;子宫腺在乏情期时浅层管腔小,深层较大、腺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强,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变大、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有PAS阳性反应;子宫黏膜上皮在乏情期和发情期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但胞核位置不同,乏情期胞核位于中央,发情期胞核位于顶部。患子宫蓄脓犬: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为1.615 0;子宫固有层和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少于正常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大,且形状不规则,管腔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有淋巴细胞位于基膜,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弱;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较正常发情期变薄,且有断裂现象;子宫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胞核位于基底。LF在乏情期子宫腺上皮和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发情期,而在子宫黏膜上皮中发情期的表达水平高于乏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和卵巢中LF的表达水平均较低。综上表明,犬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的子宫和卵巢组织结构特点显著不同,LF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雌性空怀双峰驼生殖道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双峰驼生殖道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但微细结构有差异。双峰驼输卵管粘膜皱襞极其发达,分支多而呈复杂的网状迷路。皱襞基部的迷路酷似固有膜而存在腺体,迷路网格内常见细胞团块。虽然双峰驼怀孕时胎儿位于左侧子宫角,但左、右子宫角以及子宫体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子宫内膜无肉阜,上皮下陷于固有膜内,形成大量长而弯曲的单管状腺。子宫颈固有膜浅层分布有许多小腺体,深层分布有成群的较大腺体。这些腺体为分支管状腺,腺上皮PAS强阳性。阴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从输卵管到阴道,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局部可见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由前向后逐渐减少,但在子宫颈仍可见到。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内夹有许多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后段局部甚至见到这些免疫细胞浸润于上皮细胞间。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出现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   

8.
应用HE染色方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小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子宫组织结构的发育以及极性调控蛋白Crb1的定位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个体发育,子宫管腔及子宫腺腔不断扩大,子宫内膜上皮持续增厚、固有层内子宫腺逐渐发达;4周龄时子宫腔面出现纤毛,随发育进程越来越发达;在各发育阶段的小鼠子宫组织中均有Crb1的表达,随个体发育表达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8周龄时达到最强;Crb1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子宫腺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提示Crb1可能与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极性建立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犬的生殖生理学,试验以诱导发情后母犬生殖器官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诱导发情后母犬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诱导发情后犬卵巢外观呈葡萄串状,镜下可见大量黄体、少量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诱导发情后母犬输卵管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主要是由纤毛上皮细胞、分泌细胞构成的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可见由纤毛上皮和分泌细胞围绕形成的管状腺,PAS反应可见分泌细胞的游离面和管状腺内有少量的阳性物质;诱导发情后母犬子宫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内可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发达的管状腺,子宫黏膜上皮细胞内含有少量PAS阳性物质,表面覆盖一层PAS阳性物质,而腺腔内含大量PAS阳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观察母兔妊娠20、26、29天和15、30、60、90日龄八点黑獭兔的子宫组织,以探讨八点黑獭兔子宫的形态学发育特点。结果表明:獭兔的子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膜的粘膜上皮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逐渐分化成紧密规则的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在15~30日龄之间出现.内含大量间质细胞;妊娠期固有层发生水肿和充血;子宫肌层在幼龄时分层不明显,各层肌纤维互相交织,随平滑肌细胞分裂增生,3月龄时肌层出现明显的内环、外纵两层,中间形成一层环状排列的血管:獭兔出生后其子宫内膜腺由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内陷形成,随后腺上皮细胞经有丝分裂增生,15日龄幼兔已形成单管子宫腺。该研究结果可为兔的解剖学、生殖生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也为进一步研究兔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哺乳动物子宫内膜腺的发育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的子宫内膜腺可合成和分泌或转运一些蛋白及相关物质 ,这些物质在胎儿存活、发育、妊娠识别信号的启动及胚胎着床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子宫内膜腺的发育包括内膜上皮出芽形成内膜腺上皮、内膜腺上皮管穿过固有层及内膜腺上皮卷曲和分支等几个连续的过程。哺乳动物子宫内膜腺的形态发生受许多因素的调控 ,但确切的调控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OB-R)在小尾寒羊组织的定位和表达。本试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瘦素受体在小尾寒羊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中的表达进行研究。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显示:下丘脑、脑垂体的腺垂体、卵巢中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卵泡和子宫黏膜固有膜的子宫腺均有深浅不等的大量棕黄色OB-R阳性细胞;Western Blot试验发现:下丘脑、脑垂体、卵巢和子宫在120、110和98ku均有深浅不等的3条蛋白表达带,组织不同表达量略有差异。瘦素受体在小尾寒羊体内多组织的大量表达,说明瘦素及其受体在小尾寒羊的繁殖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妊娠早期子宫内交感神经对PCNA的调控效应,选取180~200日龄健康的性成熟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采用静脉注射6-OHDA损毁交感神经。采用免疫组化法和qRT-PCR法,观察和分析交感神经对妊娠早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学结构以及PCN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固有层浅层的蜕膜细胞及肌层的外纵肌细胞核内存在。损毁交感神经后,子宫腺较正常的妊娠状态减少,腺上皮变薄,PCNA免疫阳性细胞减少,子宫内膜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特别是着床前的妊娠第4天(处理组)大鼠子宫腺数量减少,但腺上皮内PCNA免疫阳性细胞增强,子宫正常的组织学微环境被打乱,导致囊胚不能与子宫建立联系,出现着床数下降而排卵数基本正常的状况。免疫组化观察和mRNA相对表达量的统计分析均显示损毁支配子宫的交感神经后,导致子宫组织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打破了正常生理状态下子宫内膜发育与胚泡发育的同步性,影响妊娠早期的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瘦素受体在小尾寒羊组织中的表达,试验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方法对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皱胃和十二指肠的瘦素受体(OB-R)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H.E.染色显示各组织结构正常,细胞形态均清晰可见;SABC染色可见在下丘脑的神经元胞质、脑垂体的腺垂体细胞、皱胃胃体部固有层的壁细胞和十二指肠固有层肠腺的柱状细胞均可见大小不等的棕黄色颗粒,呈阳性表达。表明瘦素对小尾寒羊的消化系统具有调节作用,瘦素受体对小尾寒羊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鼠子宫内膜慢性缺血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腺体数目的 变化、同时检测端粒酶(TERT)、POU5f1、c-kit和caspase3的表达.方法 实验组通过结扎8周龄SD大鼠双侧子宫动脉构建慢性子宫内膜缺血性损伤模型(实验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通过阴道细胞涂片判定性周期.3个月过后,于发情期处死SD大鼠,取子宫内膜组织HE染色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端粒酶和caspase3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c-kit、POU5f1和caspase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端粒酶、c-kit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膜厚度( 502±148)、腔上皮厚度(17.20±4.98)、腺上皮厚度(9.17±1.96)、内膜腺体数目(18.9±4.8)以及内膜腺体体积分数(0.15±0.02)和对照组内膜厚度(800±130)、腔上皮厚度(29.46±9.27)、腺上皮厚度(15.68±2.50)、内膜腺体数目(30±5.5)以及内膜腺体体积分数(0.40±0.16)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c-ki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0.23±0.01)、(0.31±0.13)]较对照组[(1.00±0.06)、(0.75±0.09)]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1.43±0.22)、(0.67±0.23)]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16)、(0.40±0.08),P<0.05],端粒酶蛋白表达水平(0.64±0.19)明显低于对照组[(0.87±0.12),P<0.05].结论 子宫内膜慢性缺血以及子宫内膜慢性缺血引起的端粒酶和c-kit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增加可能是薄型子宫内膜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月龄山羊睾丸生精小管、固有层的结构及成分变化,及睾丸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分布情况。选用1月龄和2月龄(幼龄)、12月龄(成年)山羊睾丸,利用特殊组织染色、免疫荧光、透射电镜并结合形态学计量统计分析,研究性成熟前后山羊睾丸生精小管、固有层细胞的结构成分及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睾丸发育,生精小管管径增大,生精细胞种类、数量增多;支持细胞发育完善,体积增大,但轮廓不明显;睾丸间质细胞逐渐发育成熟,胶原纤维广泛分布于生精小管固有层基膜和睾丸间质中。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可见:在1月龄、2月龄山羊睾丸中,α-SMA在管周肌样细胞、小动脉血管管周平滑肌细胞中表达阳性,在支持细胞、各级生精细胞、睾丸间质细胞中无表达;在12月龄山羊睾丸中,α-SMA在管周肌样细胞、小动脉血管管周平滑肌细胞中表达阳性,在支持细胞、各级生精细胞、睾丸间质细胞中无表达。本试验为深入研究睾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讨黑熊胆囊的组织学特点,试验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黑熊胆囊壁的微细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熊胆囊壁是由黏膜、肌层、外膜构成,黏膜层分为黏膜上皮和固有层,黏膜上皮主要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无杯状细胞,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含有较发达的由单层矮柱状上皮细胞围绕形成的管状腺;黏膜上皮和管状腺上皮细胞核均位于细胞中下部,核上胞质内均含有PAS反应强阳性颗粒,且在黏膜上皮表面和黏膜固有层管状腺腔内可见少量PAS阳性分泌物。肌层为平滑肌,肌纤维方向不规则。外膜为浆膜。  相似文献   

19.
实验旨在研究雌性山羊早期妊娠和发情周期中 Frizzled-5(FZD5)蛋白在子宫中的表达,以及类固醇激素对 FZD5 的表达调控。选取发情周期、早期妊娠及雌激素(50 μg/mL)与孕酮(50 ng/mL)处理山羊的子宫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定量 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 FZD5在山羊子宫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ZD5 蛋白在山羊妊娠早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FZD5 mRNA 和蛋白在胚胎与子宫的黏附前(D6)和黏附中(D16)表达较高,在黏附后(D19)和胎盘形成早期(D25)呈下降趋势;孕酮处理导致FZD5表达降低,表明山羊子宫中孕酮下调 FZD5的表达。研究提示FZD5可能在山羊胚胎着床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HSP70在牦牛肠道组织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选择6头份健康成年(3~6岁)牦牛的肠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印迹(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HSP70在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SP70在牦牛小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中均有表达,其中小肠黏膜上皮的柱状细胞呈强阳性表达,杯状细胞未见表达;小肠腺的肠腺细胞和肌层的平滑肌细胞也呈阳性表达,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HSP70在大肠中的定位表达与小肠相似,在大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三层结构中也均有表达,其阳性反应主要位于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内散在分布的结缔组织细胞中,而固有层内大肠腺细胞仅在细胞核有表达,细胞质呈阴性。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分析得出,从小肠的前端到大肠末端,HSP70的表达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盲肠中的表达量达到峰值,且盲肠和结肠中HSP70的相对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SP70mRNA在盲肠中的相对转录量最高,分别是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2、1.68、1.06、1.43和1.52倍。本试验显示牦牛肠道中HSP70呈广泛性阳性反应,HSP70基因和HSP70蛋白在牦牛小肠和大肠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揭示了HSP70在牦牛小肠和大肠中所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异同,为HSP70在反刍动物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