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3大病原菌,在链球菌属中无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由无乳链球菌导致的乳腺炎约占隐性乳腺炎发病率的56.25%。无乳链球菌入侵奶牛乳腺的过程主要包括感染、黏附上皮细胞、侵入上皮细胞、损伤机体和免疫逃避等过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具有附着和侵袭机体细胞的作用,使菌体在奶牛乳腺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进而干扰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并引起疾病。本文主要阐述了无乳链球菌在入侵乳腺组织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毒力因子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调控过程,旨在通过抑制其相关毒力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断无乳链球菌在乳腺中感染和传播,进而为预防和治疗链球菌型乳腺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黏附素是具有黏附宿主细胞能力的细菌表面结构的统称,是直接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黏附的物质,故又称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在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侵袭宿主组织并引起宿主发病的过程中,黏附是病原菌接触和感染细胞的第一步,因此,黏附素黏附宿主上皮细胞并使宿主致病的作用机理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论文通过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黏附素的组成成分、黏附机制、种类、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应的黏附素受体等进行相关综述,为研究禽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理及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羊口疮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囊膜蛋白是OrfV的主要抗原性蛋白,其机理主要是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创造一系列条件,同时降低宿主免疫力,增强了病毒的毒力。当病毒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粒子,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但主要以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宿主对病毒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病毒也会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形成一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该机制来躲避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粒子的捕获和清除,为病毒粒子在宿主体内的增殖、成熟及增强病毒毒力创造了各种条件。作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羊口疮病毒与宿主互作的研究,阐述了OrfV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免疫逃避机制和OrfV的其他一些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以期为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疫苗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布鲁菌引起的布鲁菌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之首。虽然宿主本身具有复杂的免疫机制,用以抵御病原体,并保持宿主抗性和布鲁菌毒力之间的平衡,但布鲁菌作为一种成功的细胞内病原体,已经进化出多种策略来逃避免疫应答并在宿主内建立持续感染和繁殖。论文将从布鲁菌的毒力因子、布鲁菌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中隐身策略,以及布鲁菌调控并抑制细胞凋亡、布鲁菌微小RNA(mircoRNA)在宿主免疫应答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了解布鲁菌病发病机理、开发新型疫苗和治疗布鲁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支原体可引起牛的肺炎、乳房炎和关节炎等一系列重要疾病,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黏附和侵入是牛支原体定殖和感染宿主的关键步骤,是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描述了牛支原体对不同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方式,并简单介绍了牛支原体黏附相关蛋白及其作用,以期为今后牛支原体致病及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光滑念珠菌逐渐发展成为禽念珠菌属第二大致病菌,该菌通常是口腔、食道、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即表现出对宿主的致病性,菌株一旦进入血液便会扩散到全身,造成系统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主要感染鸡和鸽,临床中以禽食欲减退、消瘦、发育迟缓、羽毛松散和精神沉郁为主要症状,剖检可见嗉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假膜或白色圆形隆起溃疡,形似地毯状病变,俗称念珠菌症。光滑念珠菌侵染过程中以酵母形态存在,未见其菌丝形态,入侵时通过形成生物膜来逃避医学灭菌、消毒作用,利用黏附素家族形成的黏附素吸附入侵宿主,依靠水解蛋白酶等相关毒力因子破坏宿主细胞,从而表现出致病性。动物机体以巨噬细胞吞噬及氧化应激反应来抵抗光滑念珠菌的侵染,该菌则通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两种解毒酶的表达及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硫氧还蛋白的产生来解毒活性氧化物,从而在机体免疫攻击中幸存。为了应对光滑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长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抗真菌药物导致光滑念珠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对一线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唑类药表现出高耐药性。研究者逐渐倾向于利用天然物质提取物来解决光滑念珠菌耐药性问题。现从光滑念珠菌病原学、毒力因子及致病性、流行病学、抗菌药物、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制有效抗菌药物防治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病原微生物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支原体、部分真菌等菌体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荚膜多糖有助于菌体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利环境,并通过在菌体表面形成物理屏障阻碍宿主补体的杀伤与吞噬作用。在长期多种应激-压力环境下,病原菌已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避机制并促进宿主感染;在非病原微生物中,荚膜多糖可正向调节宿主免疫作用,并拮抗机体免疫因子,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文将结合本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对荚膜多糖的结构、合成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免疫逃避机制和致病机制,特别是荚膜多糖正向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应用潜力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沙门氏菌感染猪后,宿主的免疫应答是决定感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在感染早期,机体通过激活天然免疫来抵抗沙门氏菌感染。由于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分泌毒力因子等来逃避宿主的杀菌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其中,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清除病原体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论文通过对猪免疫系统和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情况的综述,以期为沙门氏菌感染的免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体内的常在菌且也易分离到,但对Hps感染的具体致病机制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Hps的致病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毒力因子方面,而对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报道较少。本文从Hps感染宿主过程中其主要毒力因子是如何抵御宿主的防御机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厘清Hps的具体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乳腺炎是造成奶牛淘汰,给牧场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一种常见疾病。无乳链球菌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奶牛较高的乳腺炎发病率。因此了解无乳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及毒力作用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对无乳链球菌的特性和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进行了介绍,对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了阐述,对无乳链球菌的黏附因子、侵袭因子和免疫逃避因子等毒力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以上概述能够促进无乳链球菌的防治工作,降低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致病的病原主要是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pedemicus)和兽疫链球菌绵羊变种(Streptococcus zoopedemicus var.0 vis)。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是家畜和家禽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一般不会引起动物发生疾病。但是,近年来畜禽中粪  相似文献   

12.
<正>1流行特点1.1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由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引发,该菌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力,但常用杀毒剂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灭。该病发病较急,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多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呈散发,地方性流行。各个品种的羊均易感染本病,绵羊发病率相对较高。1.2羊支原体肺炎致病病原一般为圆形和杆状,缺乏细胞壁,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差,常温环境下2 d左右失去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13.
牛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支原体是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论文对近期国内外关于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牛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对牛支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可为研制有效的疫苗和新型绿色药物及其他防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在临床上有效控制牛支原体引发的疾病。论文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牛支原体黏附蛋白的黏附作用;二是牛支原体在黏附基础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损伤和相关蛋白介导的宿主细胞凋亡;三是免疫学致病机制,包括黏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逃避机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及炎症损伤和宿主的抗炎反应及免疫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ExoS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靶向输入真核细胞的毒性蛋白之一,该蛋白有助于细菌进入宿主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抑制细胞分裂、导致细胞凋亡,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近年来有关ExoS蛋白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难治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布鲁氏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文章围绕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F-κ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羊链球菌病是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吸呼道传染,链球菌最易侵害是绵羊,山羊也很容易感染,多在羊只体况比较弱的冬春季节呈现地方性流行,老疫区一般为散发,临床上表现的特征为羊发热,下颌和咽喉部肿胀,胆囊肿大和纤维素性肺炎。  相似文献   

17.
布鲁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兼性胞内寄生,无典型毒力因子,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对阐明布鲁菌持续感染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流产布鲁菌S2308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流产布鲁菌LysR家族转录调控子基因bab_RS24670缺失株ΔlttR8,基于广宿主质粒pBBR1MCS构建成互补株ΔlttR8-Com。免疫印迹试验表明:ΔlttR8为光滑型菌株;体外培养分析发现lttR8缺失不影响布鲁菌的生长;细胞感染试验发现lttR8缺失不影响布鲁菌黏附、入侵细胞和胞内存活的能力。耐受性试验分析发现:lttR8缺失不影响布鲁菌对过氧化氢(H2O2)和多粘菌素B(polymyxin B)的敏感性。小鼠感染试验分析发现lttR8缺失显著减弱流产布鲁菌的毒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一个新的与流产布鲁菌致病性相关的转录调控子,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布鲁氏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文章围绕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F-κ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逃避机体免疫的能力,包括潜伏感染、抗原变异、干扰抗原加工和呈递、调节宿主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补体抗体系统等.本文以禽病毒为例对病毒免疫逃避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寄生虫在入侵机体时必须具备逃避机体免疫,破坏宿主免疫屏障才能感染,这种入侵过程必然和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联系,不但使宿主的先天免疫细胞功能缺失,而且获得性免疫也受到抑制。寄生虫感染均不同程度地伴随免疫损伤,宿主在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过程中的介质起到关键作用,主要是调节机体细胞免疫抗虫,保护机体不被感染,其中巨噬细胞是主要功能的承担者。本文将阐述细胞因子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免疫作用,为解决寄生虫感染的防控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为寄生虫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