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制预防鹅痛风病的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疫苗及卵黄抗体,试验对黑龙江省某养鹅场疑似痛风死亡鹅的肝脏及肾脏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鹅胚传代、RT-PCR检测、核苷酸序列测定与比对、病毒含量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一株鹅星状病毒;分离毒株可致传代鹅胚100%死亡;鹅胚传代尿囊液的RT-PCR检测为阳性;阳性产物核苷酸序列与鹅星状病毒AHDY株基因(登录号为MH410610.1)和FLX株基因(登录号为KY271027.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3%;分离株病毒含量为1×10~(4.83)ELD_(50)/0.2 mL;2日龄健康易感雏鹅接种分离毒株48 h后陆续死亡,剖检表现为心脏、肝脏与输尿管尿酸盐沉积及肾脏出血肿胀,与自然发病雏鹅症状一致。说明该分离毒株为导致雏鹅痛风病的病原,可作为研制鹅星状病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引起雏鹅痛风的新型鹅星状病毒流行株特征。本试验从安徽省鹅星状病毒阳性雏鹅组织中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随后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液接种9~11日龄鹅胚可成功分离到病毒,将其命名为GASTV-ZM株。IFA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鉴定为阳性。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ZM株鹅星状病毒基因组全长7 175 nt,ORF2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与2014—2020年间分离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7%~98.9%和96.9%~99.0%,ORF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3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与以往存在显著差异,ZM株与2016年以来在我国流行的新型鹅星状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2020分离株HNSQ-6株和XT1株同源性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从查哈阳农场某养殖场采集的疑似新型鹅星状病毒感染致死的雏鹅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病毒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病毒半数致死量测定、血凝性检测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测定病毒的半数致死量(EID50)为10~3.5;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发病死亡;ORF1b基因R T-PCR扩增条带大约为21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与在NCBI上已发表的新型鹅星状病毒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64%。说明该分离株为新型鹅星状病毒毒株。  相似文献   

4.
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2020年江苏盐城一鹅场雏鹅痛风的病原,试验对病料样品进行宏病毒组测序,通过比对分析原始数据发现疑似病原;通过从头组装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相似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对疑似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验证。宏病毒组学测序结果显示,在获得的全部599 733条原始读长(reads)中,病毒reads有278 593条,其中鹅星状病毒序列占95%,未发现其他疑似病毒序列;经从头组装获得了一条完整的鹅星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YC20,该病毒基因组全长7 137 nt,GenBank登录号为:MW536497,基因组结构及特征与其他星状病毒相同。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YC20与新型鹅星状病毒SD01相似性最高,达98.2%;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YC20与其他新型鹅星状病毒在同一分支,属于新型鹅星状病毒。禽胚分离结果显示,用鹅胚进行病原分离时,前3代次未出现死亡,第5代次后,可对鹅胚100%致死,而用SPF鸡胚或SPF鸭胚分离病原时,均未出现病变或死亡,PCR检测亦为阴性;纯化的尿囊液经负染后,电镜下可见大小约25 nm的病毒粒子。雏鹅回归试验结果显示,YC20接种3日龄雏鹅后,第6~8天出现死亡高峰期,死亡率为58.3%,剖检死亡鹅可见心脏、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白色包膜,膝关节有大量白色颗粒样沉淀,肾脏充血肿大。以上结果说明,该鹅场痛风的病原为新型鹅星状病毒。本研究将宏病毒组学与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技术相结合,证实了鹅痛风的病原,对病原的鉴定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是引起当前雏鹅痛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其流行严重影响养鹅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研究鹅星状病毒在河南地区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从河南12个地市的养鹅场采集了36份雏鹅痛风样品,采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12个地市代表毒株的ORF1b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6份样品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12个地市代表毒株的ORF1b序列长度均为1 551 bp,各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99.9%,与河南地区的XX、AstV/HN01/Goose/0103/18、AstV/HB01/Goose/0123/19、AstV/AH01/Goose/0512/18等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5%,与国内其他地区的GD、AstV/SDPY/Goose/1116/17、AAstV/Goose/CHN/2017/SD01等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4%~99.7%;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2个地市代表毒株与河南及国内其他地区代表毒株,在进化关系上处于同一分支,属于禽星状病毒1群。本研究明确了河南地区鹅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情况,并为鹅痛风病的防治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东地区鹅星状病毒(GoAstV)的流行和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9年~2021年从广东清远、广州、江门和汕尾4个地区采集83份疑似患痛风雏鹅的肝脏和肾脏病料样品。制备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痛风雏鹅肝脏和肾脏组织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经RT-PCR检测鉴定到其中72份样品为Go AstV阳性。从4个地区各选1份阳性样品对鉴定到的Go Ast V进行全基因组的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4株长度均为7 033 bp的Go AstV全基因组序列。采用Meg Align分析的核苷酸同源性结果显示,4株Go Ast V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为98.4%~99.4%,与报道的Go AstV-2参考株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为97.1%~99.7%,而与Go AstV-1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仅为57.3%~57.7%。与其他禽星状病毒相比,Go AstV与火鸡星状病毒2型(TAstV-2)的同源性最高,其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约为65.0%~65.3%。Ca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4个鉴定株Ca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均发生了Y36H突变,其中Go Ast V/Guangdong/...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我国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es,GoAstV)的遗传变异方向,对2019年从我国不同地区发病鹅病料中分离到的10株新型GoAstV,采用PT-PCR技术扩增其ORF2基因,然后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ORF2基因全长2 115 bp,编码705个氨基酸;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2%~99.9%和96.3%~99.9%;分离毒株与参考毒株Goose/SDPY/1116/17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将分离毒株ORF2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后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有多处位点存在差异,表明当前我国GoAstV流行毒株已发生变异。本研究为后续新型GoAst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疫苗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36-1841
从1例未免疫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与鹅细小病毒活疫苗的临床病死雏番鸭脏器中成功分离到1株番鸭细小病毒(FJM3株)。为明确其基因组特征,运用PCR方法,扩增出番鸭细小病毒FJM3株全基因组。结果表明,FJM3株基因组全长为5017nt,其基因组结构和经典番鸭细小病毒参考毒株一致。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JM3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经典MDPV参考株(FM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0%,与番鸭源GPV参考株(Y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6%。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M3株处于MDPV遗传进化分支;VP1基因遗传分析表明,FJM3株处于经典MDPV遗传进化分支;VP3遗传进化表明,FJM3株处于GPV遗传进化分支。对FJM3株和参考株(FM株、Y株和SYG61v)进行遗传重组分析表明,该毒株于存在2处MDPV与GPV的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通过鸡胚矮小试验、血凝试验和RT-PCR等方法,从华北地区某鸡场发生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分离了1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SX01株.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能引起鸡胚典型的临床症状;经1%胰酶处理后的尿囊液可凝集鸡红细胞,而未处理的则无血凝活性;利用RT-PCR对分离株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SX01株的M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X-GL分离株同源性高达99.4%,与QX基因型毒株SDZB0808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1%,与H120株同源性仅为90.0%,与BJ/00/02株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90.6%.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中国地方型分离株(GX-GL、SDZB0808、CK/CH/LJL/110302、DY07、IBVSX7)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与H120代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是一株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  相似文献   

11.
对广西某种鸭场送检的入孵后死亡樱桃谷种鸭胚用血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为阴性。应用RT-PCR方法进行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等10种病毒的检测,结果仅鸭星状病毒(DAstV)为阳性。用鸭胚从阳性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GX1806株。对该毒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GenBank发布的鸭3型星状病毒(DAstV-3)CPH毒株序列同源性高达98%,与DAstV-1及DAstV-2毒株序列同源性在69%~72%之间,表明该批死亡樱桃谷种鸭胚存在DAstV-3感染。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将2011~2018年从山东地区分离到的8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进行了毒力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8株毒株对鸭胚、鸭胚成纤维细胞、雏鸭的致病性基本一致,鸭胚毒价为10-5.00~10-6.00/0.1 m L,鸭胚成纤维细胞的毒价为10-5.33~10-6.30/0.1 m L;对8株毒株的主要抗原σC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4.5%~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5.0%~99.4%;通过绘制遗传进化树发现,与全国其他地区毒株相比,山东地区分离的这8株分离株处于一个独立分支,并且这8株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时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暗示山东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着变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获得可在细胞培养中稳定、有效生长增殖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分离毒株,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应用Vero细胞从广西腹泻仔猪肠道内容物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和RT-PCR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分离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CH/GX/2015/750A。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Vero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已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2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7.50TCID50/mL。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8 038bp;与22个参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6.8%~99.8%,其中与YC2014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全基因组和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EDV CH/GX/2015/750A分离毒株属于Ⅱa亚群,与YC2014、PEDV-WS等变异毒株亲缘关系密切。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获得的CH/GX/2015/750A毒株是PEDV地方流行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鉴定鸽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扩增其基因组A、B节段cDNA.方法:采用SPF鸡胚尿囊腔接种分离IBDV,RT-PCR鉴定并扩增A、B节段全基因组DNA,进行同源性比较,初步分析分离株序列特征.结果:该分离株经RT-PCR特异性鉴定引物鉴定为强毒株,与强毒株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9%.  相似文献   

15.
自死亡的红毛鸭胚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株(命名为JX-JA-2017株),经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呈鹅细小病毒(GPV)阳性,经中和试验测定可被GPV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表明该毒株为GPV。对其进行非结构基因(NS)特征分析发现,其NS基因与GenBank登入的13株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4.8%~99.5%;经分子进化分析发现,该株病毒与亚洲型GPV分离株共处于一个进化分支。以上结果揭示,红毛鸭胚存在GPV感染,且其JX-JA-2017株病毒与经典的GPV具有共同的遗传起源,丰富了GPV的流行病学与分子生态学内涵,为加强我国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江苏徐州地区分离到的以引起樱桃谷鸭产蛋下降和死亡为特征的1株病毒,命名为XZ株。对该病毒进行电镜观察、血凝试验、ELD50测定、RT-PCR扩增特异性目的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毒株能致死鸭胚和鸡胚,电镜下观察到球形病毒粒子,不具有血凝性,对病料和接毒鸭胚尿囊液进行RT-PCR,均可扩增出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奉贤株的相似性最高,为98.7%,与其他坦布苏病毒的毒株也具较高同源性,为86%~98%。用鸭胚分离毒株接种健康产蛋鸭,能复制出同样的疾病。结果表明分离病毒为鸭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9,(1):46-51
为了研究我国新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性,对2016年从主动监测中分离到的1株新出现的鸭源新城疫病毒(duck/China/NX2209/2016)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全长15 198nt,F基因ORF全长为1 662bp,共编码553个氨基酸,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为:~(112) ERQERL~(117),符合低致病性新城疫病毒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新型毒株同北美分离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F基因高变区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ClassⅠ,但不属于基因型1~10,为新型毒株。完整F基因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基因1c亚型,与北美分离株高度同源。  相似文献   

18.
用患病雏番鸭肝脏和胰脏病料接种易感番鸭胚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鉴定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番鸭细小病毒。本毒株首先在番鸭胚传3代适应后,转在鹅胚传38代,使12日龄鹅胚的致死时间稳定在第5~9天,致死率约98%,毒价ELD_(50)可达10~(6~7/0.2ml;M_(91)G_(26)鹅胚绒尿液接种1日龄易感雏番鸭已不引起发病,接种后20天,血清中琼扩抗体均为阳性。  相似文献   

19.
从辽宁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检测初步鉴定其为鸭肝炎病毒,命名为YK株,应用易感鸭胚和雏鸭进行传代及病毒含量测定,E_1~E_5代鸭胚适应毒病毒含量在10~(6.5)~10~(6.9)ELD_(50)/0.2 m L之间,E2代鸭肝组织毒病毒含量为10~(6.3)LD_(50)/0.1 m L。动物试验结果表明,YK株鸭胚适应毒E_2代对7日龄雏鸭的致死率高达100%。序列测定分析表明,YK株与DHV-A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4%~72.3%之间,与DHV-B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9%~72.3%之间,与DHV-C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4.3%~98.8%之间。试验表明,YK株与韩国新型鸭肝炎病毒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C型DHV。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16-1921
鹅细小病毒(GPV)主要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高死亡率。本研究对2013年采集的苏皖地区疑似GPV感染的病鹅组织,通过鹅胚病毒分离以及PCR扩增,共分离鉴定出11株GPV病毒。这11株GPV病毒的鹅胚致死时间为43159h。与NCBI中检索到的21个VP3进行的序列分析发现,这些GPV的VP3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59h。与NCBI中检索到的21个VP3进行的序列分析发现,这些GPV的VP3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进化树分析表明,新分离的GPV VP3与分离于1982年的台湾GPV毒株82-0308最接近。与其他分离株VP3比较,这11株中有3株VP3中存在N35D、V261L、Y293H共突变现象。这些苏皖地区GPV毒株的分离、鉴定以及序列特征,对进一步探究苏皖地区GPV病毒的分子演化特征以及流行病学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