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是一种新出现的冠状病毒,能够引起猪只发生呕吐和水样腹泻,临床症状与猪流行性腹泻(PED)和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相关研究表明猪氨基肽酶N(pAPN)是PED病毒(PEDV)和TGE病毒(TGEV)入侵宿主细胞的功能性受体。为研究pAPN是否是PDCoV入侵宿主细胞的受体,本研究以TGEV为指示病毒,通过BHK-pAPN细胞感染试验、pAPNRNA干扰试验、ST细胞过表达pAPN试验、可溶性pAPN阻断试验,发现BHK-pAPN细胞是PDCoV非易感细胞,在易感细胞ST上沉默和过表达pAPN对PDCoV的增殖并无影响,可溶性pAPN不能阻止PDCoV感染ST细胞。这些研究结果表明pAPN不是PDCoV入侵宿主细胞的受体,而且对PDCoV的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一种新发现的猪肠道冠状病毒,能引起猪腹泻、呕吐、脱水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威胁。深入开展PDCoV的研究对该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PDCoV基因组编码的4种结构蛋白、15个非结构蛋白和3个辅助蛋白在病毒复制、增殖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DCoV致病机理复杂,笔者从其侵入宿主细胞以颉颃干扰素反应、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自噬、抑制细胞焦亡途径来逃避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其他影响PDCoV复制的分子机制方面对其致病机理进行总结。PDCoV呈全球性流行趋势,常用SMN基因作为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靶标进行诊断。目前,尚未开发出针对PDCoV的安全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和治疗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灭活病毒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载体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和乳酸菌载体口服疫苗上取得一定进展,且广谱抗病毒药物、抗病毒分子蛋白和新型抗病毒技术在PDCoV抗病毒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笔者总结PDCoV编码蛋白功能、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及PDCoV的疫苗开发和抗病毒治疗,以期为后续科学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作为最近几年新暴发的冠状病毒之一,虽然检出率和致死率低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但感染PDCoV的猪场越来越多,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PDCoV的结构蛋白可能起到免疫调节功能,但目前针对PDCoV病毒蛋白如何调控宿主功能,利用宿主机制逃避免疫反应利于自身存活和增殖的研究较少,对PDCoV各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转录中的具体功能尚无深入研究。文章对PDCoV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免疫调节病毒蛋白开发疫苗、通过病毒蛋白直接防控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圆环病毒2型靶细胞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统称为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几个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对PCV2配体表位和细胞受体在病毒入侵过程中的致病机理还不清楚,受体识别是病毒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的第一步,在病毒入侵和致病机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作者对近几年来PCV2侵染的靶细胞及其靶细胞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人们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研究的深入,其致病机制也逐渐被揭晓,即PEDV进入宿主体内通过抑制干扰素的表达和诱导小肠细胞凋亡等机制对宿主产生严重影响。文章综述了PEDV蛋白组成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和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以期为PED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主要引起牛的呼吸道、生殖道等炎症反应,也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及流产。IBRV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发现IBRV的非结构蛋白和结构糖蛋白与病毒毒力相关,不但影响病毒的复制及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同时也与病毒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除此之外,IBRV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凋亡造成持续性感染及激活炎症复合体诱导严重的炎症反应,造成宿主广泛病理反应的发生。因此,探索IBRV毒力蛋白结构功能、IBRV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及宿主炎性复合体激活的分子机制,将成为未来IBRV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决定了病毒的趋向性和发病机理,病毒感染细胞包括吸附、穿入、脱壳、复制、组装及子代病毒颗粒的释放等步骤,对病毒入侵机制研究可以为开发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思路。非洲猪瘟病毒作为一种有囊膜双链DNA病毒,其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与其他病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样也有其特殊性。目前,人们对非洲猪瘟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特别是入侵机制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为此,本文就ASFV入侵细胞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跨物种传播宿主谱及其致病性,将PDCoV(HN-17毒株)接种至6日龄SPF麻黄鸡并采集感染鸡的组织器官,通过临床症状、RT-PCR、病理组织切片分析等对其组织嗜性、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接种PDCoV的麻黄鸡出现腹泻等临床症状,在感染鸡的肺脏、空肠、直肠、肾脏中均检测到PDCoV的RNA,感染鸡的肺脏、空肠产生以出血、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证明PDCoV可以感染麻黄鸡并致病。证实猪丁型冠状病毒可感染麻黄鸡,为PDCoV的跨物种传播及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内容1.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开展猪瘟和伪狂犬病等猪重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病毒的遗传进化、毒力变异和抗原性变化,提出疫苗更新策略;追踪新发和突发猪病疫情,揭示其病因,并研发防控策略。2.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研制预防猪瘟、伪狂犬病、非洲猪瘟等烈性猪传染病的新型标记疫苗及其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高通量检测技术。3.病毒入侵和复制调控机制及其致病和免疫分子机制研究猪瘟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复制、拮抗天然免疫、宿主抗病毒应答及其调控机制;揭示其致病性和毒力相关基因及免疫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分离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将RT-PCR检测PDCoV阳性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猪肾(PK-15)细胞并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M基因序列分析及耐热、耐酸等试验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PDCoV的TCID50,应用5×104.0TCID50/mL的病毒悬液接种11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将其命名为TJ1株,该病毒的第5代病毒效价为104.5 TCID50/mL;TJ1株对脂溶剂氯仿和乙醚不敏感,耐酸,在pH 3.0的环境下稳定,对热较敏感,在50℃条件下1h便可将其灭活;其M基因和GenBank中已发表的PDCoV 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99%;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发病率100%。本研究成功分离了1株PDCoV毒株TJ1株,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PDCoV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一种新出现的猪冠状病毒,于2012年首次在香港的猪群中发现。2014年2月美国在腹泻仔猪和母猪的粪便中首次检测到PDCoV,随后,韩国和我国大陆也从腹泻猪的临床样品中检测到PDCoV。目前,只有美国成功分离到2株PDCoV。为分离鉴定PDCoV,本研究将PDCoV阳性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猪肾细胞(LLC-PK)并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基因序列测定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分离到国内首株PDCoV并将其命名为NH株。M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H株与中国、美国及韩国的PDCoV亲源关系较近。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DCoV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ERV)是与猪-人异种移植病原安全性密切相关的一类病毒。env基因编码病毒的囊膜蛋白,它与病毒的亚型分类、宿主感染范围、细胞的嗜性以及对宿主细胞的感染机制、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抗体等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五指山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PERV的囊膜蛋白基因并进行测序,随后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和方法,对PERV-Env蛋白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经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发现PERV-Env蛋白有18个可能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区域,7个可能的糖基化位点。该分析预测结果不但有利于PERV疫苗的设计、单抗及诊断试剂研制,而且将有助于分析Env蛋白的功能及PERV对人源细胞的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1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冠状病毒科甲型冠状病毒属的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对全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PEDV与宿主之间的致病机制和免疫调节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可以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并且与病毒的复制有着密切的联系,病毒与细胞自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病毒感染与细胞自噬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广泛,但细胞自噬在PEDV感染中的作用报道较少。研究PEDV与细胞自噬的相互作用可以加速对PEDV感染入侵机制的理解,为未来研究病毒治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细胞自噬|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猪丁型冠状病毒纤突蛋白S1亚基C端结合域(S1-CTD)是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主要区域,为研究与其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采用HEK-293T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S1-CTD,提取了猪回肠上皮细胞膜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筛选了可能与S1-CTD相互作用的蛋白并进行质谱分析,发现32个疑似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构建其中可能与S1-CTD互作的蛋白KIF1 binding protein (KIFBP)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免疫共沉淀和激光共聚焦验证上述宿主蛋白与S1-CTD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表明KIFBP和S1-CTD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转染时在细胞质共定位。进一步研究表明,过表达KIFBP能够有效降低病毒RNA水平和病毒滴度,其中mRNA水平降低了约70%,病毒滴度降低了101.6TCID50。综上,本研究筛选并鉴定出一种与PDCoV S1-CTD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KIFBP,为了解PDCo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反刍动物和猪体内广泛存在的危害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体.BVDV感染牛后主要引起牛的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繁殖障碍及急慢性黏膜病等临床症状,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其致病机理非常复杂,给该病的治疗和根除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猪瘟病毒和黄病毒科其他成员的研究,人们在BVDV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此,作者从BVDV入侵细胞、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及与宿主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阐明BVDV致病和在体内持续存活的机制,为该病的防治和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分离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将RT-PCR检测PDCoV阳性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猪肾(PK-15)细胞并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M基因序列分析及耐热、耐酸等试验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PDCoV的TCID50,应用5×104.0 TCID50/mL的病毒悬液接种11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将其命名为TJ1株,该病毒的第5代病毒效价为104.5 TCID50/mL;TJ1株对脂溶剂氯仿和乙醚不敏感,耐酸,在pH 3.0的环境下稳定,对热较敏感,在50℃条件下1 h便可将其灭活;其M基因和GenBank中已发表的PDCoV 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99%;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发病率100%。本研究成功分离了1株PDCoV毒株TJ1株,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PDCoV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于广西某猪场采集疑似感染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的腹泻仔猪小肠及其内容物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细胞病变(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命名为CH/GX/1468B/2017(简称PDCoV 1468B)。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LLC-PK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CPE;该毒株已在LLC-PK细胞连续传代1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8.10)TCID_(50)/mL以上。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5 399 nt;与23个GenBank中登录的参考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7.2%~99.4%,其中PDCoV 1468B分离毒株与Vietnam/Binh21/2015株同源性最高,为99.4%。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CoV 1468B分离毒株属于Ⅱ群,与东南亚国家PDCoV毒株亲缘关系密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出PDCoV 1468B株并进行了全基因序列分析,为进一步开展PDCoV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为PDCoV的遗传进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于广西某猪场采集疑似感染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的腹泻仔猪小肠及其内容物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细胞病变(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命名为CH/GX/1468B/2017(简称PDCoV 1468B)。该毒株可稳定有效地在LLC-PK细胞生长增殖,并引起典型CPE;该毒株已在LLC-PK细胞连续传代15代,病毒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逐渐提高并稳定在108.10TCID50/mL以上。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25 399 nt;与23个GenBank中登录的参考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97.2%~99.4%,其中PDCoV 1468B分离毒株与Vietnam/Binh21/2015株同源性最高,为99.4%。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CoV 1468B分离毒株属于Ⅱ群,与东南亚国家PDCoV毒株亲缘关系密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出PDCoV 1468B株并进行了全基因序列分析,为进一步开展PDCoV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为PDCoV的遗传进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旨在分析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在悬浮培养的猪肾细胞LLC-PK1上的增殖特性,为PDCoV灭活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细胞材料。采用逐步降血清法优化LLC-PK1细胞悬浮培养工艺;利用有限稀释法筛选PDCoV适应性细胞株;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PDCoV对LLC-PK1细胞的感染性;分别对PDCoV接种LLC-PK1悬浮细胞的初始密度、MOI、收毒时间、TPCK胰酶浓度等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悬浮培养条件。成功筛选出可高效增殖PDCoV的单克隆悬浮细胞株LLC-PK1Sa,且利用其增殖的PDCoV可特异性的感染LLC-PK1细胞;PDCoV按MOI为10-3接种于密度为2×106 cells·mL-1的LLC-PK1Sa细胞,当TPCK胰酶终浓度达到7.5 μg·mL-1时,接毒后48 h收获的病毒液滴度最高。本研究首次实现了PDCoV在LLC-PK1Sa悬浮细胞中的高效增殖,并对悬浮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可为PDCoV灭活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猪博卡病毒是2009年发现的博卡病毒属病毒。临床上该病毒与其他病毒共感染现象十分严重,感染猪多呈现胃肠道与呼吸道疾病。目前猪博卡病毒尚未在体外细胞系中被成功分离纯化,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疫苗还在研发中。猪博卡病毒检出率逐年升高,对生猪养殖带来巨大影响,并可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对公共卫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将对猪博卡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与检测、防控手段5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猪博卡病毒感染防控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