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 (50尾/桶)、0.24 kg/m3 (80尾/桶)、0.34 kg/m3 (110尾/桶)、0.42 kg/m3 (140尾/桶)和0.50 kg/m3 (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 逐渐升高到0.50 kg/m3 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 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 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 )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 )(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 )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 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 )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CYP1 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 )(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 )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 ,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60天、90天和120天采集样本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密度分别为5.64 kg/m3(SD1)、8.79 kg/m3(SD2)和11.21 kg/m3(SD3)。养殖前90 d,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0.05);30 d和60 d时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未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0.05);各密度组间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力没有显著差异(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0 d和60 d没有显著差异(<0.05),SD1组肝脏<0.05);切片结果显示,3个密度组实验鱼肝脏和肠道结构正常,未受到严重损害,SD3组实验鱼肝脏细胞间空泡稍增多,肠道杯状细胞变小,数量减少。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养殖后期,养殖密度会对加州鲈生理状态产生影响,高密度应激会导致鱼体抗氧化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肝脏、肠道组织产生轻微损伤,0.2 kg/m3密度组大口黑鲈的生理状况最好。综合考虑,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幼鱼的放养密度以0.2~0.4 kg/m3为宜。  相似文献   

3.
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7.67±0.85)g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缸(200 L)分别放养50、100、150、200、250ind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9、3.8、5.7、7.6、9.0 kg·m-3,依次记为G1、G2、G3、G4、G5,养殖时间为30 d。结果显示,G5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成活率也较低。血清溶菌酶活性、皮质醇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分别表现出降低、增加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养殖密度下日本黄姑鱼幼鱼的肾脏、肝脏、肌肉及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不同实验密度组间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存活出现了差异,但其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低温应激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2±0.0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硒0.028 mg/kg (对照组)、0.25 mg/kg (亚硒酸钠)、0.30 mg/kg (酵母硒)和0.52 mg/kg (酵母硒)的实验饲料,记为G0、G1、G2和G3组,养殖56 d。养殖结束后,进行低温应激实验。结果显示,亚硒酸钠和酵母硒的添加对幼鱼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影响不显著。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著提高全鱼和肌肉的硒含量,G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G1与G2组全鱼硒含量差异不显著,但G2组肌肉硒含量显著高于G1组。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著提高了幼鱼肝脏GPx活性,G1和G2组SOD活性显著高于G0组,G3组与G0组差异不显著。22°C时,各组间血浆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G2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G0和G1组,与G3组差异不显著,各组HSP70 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13°C时,各组黄颡鱼血浆总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但G1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G0和G3组,与G2组差异不显著;G2和G3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G0和G1组;G2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G1组,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G0组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综合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硒沉积、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鱼体抗低温应激效果方面,饲料中添加0.30 mg/kg酵母硒效果优于0.25 mg/kg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不同养殖密度的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吉富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的适宜养殖密度,以吉富罗非鱼为实验对象,设计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放养密度5尾/m~2 (SD1组),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放养密度180尾/m~2 (SD2组)和270尾/m~2 (SD3组),比较各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经过120 d的养殖,SD2组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显著高于SD1和SD3组。SD2和SD3组存活率、体质量差异系数和饵料系数低于SD1组。SD2组血清皮质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30 d时显著高于SD1组。SD3组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在60 d后持续上升,120 d时显著高于SD1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60、90 d时显著高于SD1组,甘油三酯在整个实验期显著低于SD1组。SD2组吉富罗非鱼在养殖前期受到环境胁迫,中后期适应环境;SD3组在养殖中后期受到环境胁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指标,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吉富罗非鱼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80尾/m~2,在该密度下罗非鱼能适应养殖环境,养殖效果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19.1~23.2℃下,将平均湿体质量为(19.9±3.5)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2kg/m~3(D1)、3kg/m~3(D2)、4kg/m~3(D3)和5kg/m~3(D4)kg/m~3的密度饲养在水库中长2.0m×宽2.0m×高2.0m的网箱中,投喂基础饲料;再按D2组的密度饲养上述规格黄颡鱼幼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K组,对照组)和添加10mg/kg(G1)、30mg/kg(G2)、60mg/kg(G3)和(G4)100mg/kg饲料抗菌肽(水溶)的饲料,研究养殖密度和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抗菌肽(水溶)用海藻酸钠(剂量250mL,0.5%)包埋,自然风干。70d的养殖结果表明:黄颡鱼末体质量、末体长、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K)随养殖密度增高而下降,饲料系数则上升;D1组黄颡鱼幼鱼末体长、末体质量、日增重率(DBW)、K、存活率(SR)显著高于D3和D4组(P0.05),但D1和D2组的鱼体K、饲料系数(FC)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0~30mg/kg抗菌肽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DBW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当添加量为30mg/kg时,SGR最高;当添加量为100mg/kg时,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证明,黄颡鱼网箱养殖适宜放养密度为3~4kg/m~3,饲料中抗菌肽添加量不超过60mg/kg能促进鱼的生长。添加抗菌肽10mg/kg组鱼的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60mg/kg、90mg/kg以及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30~60mg/kg时,DBW、SGR、K出现差异显著(P0.05),60mg/kg时DBW、SGR和K达到最高,高于其余各组,饲料系数FC下降。  相似文献   

7.
革胡子鲶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胡子鲶又称埃及胡子鲶、塘虱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齐殖周期短、产量高等优势,其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尚有药用功能,补血、调中、益阳、伤口愈合均具效力,属保健营养食品和滋补佳品,很受消费者欢迎。革胡子鲶养殖可当年放种,当年收获,当年受益,饲养3~5个月,体重一般可达1~3kg,池塘养殖单产可达2500~3000kg,最高可达5000kg,养殖效益高,市场前景广。现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7a-甲基睾酮对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MT)对生长发育期间的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臀鳍雄激素受体基因(ARα)mRNA表达水平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使用浸浴法以0.5、5、50和500 nmol/L 4个MT浓度为雌性食蚊鱼幼鱼染毒,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暴露实验持续21 d,定量测定了幼鱼体长(BL)、体质量(BW)、身体健康指数(CF)以及臀鳍第3鳍条长度(FL)、分节数(FJ)和最宽处宽度(FW);AR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幼鱼暴露21 d后BL、CF均没有显著变化,只有高浓度组(50和500 nmol/L)食蚊鱼的BW有显著下降(P<0.05);雌性幼鱼臀鳍第3鳍条FJ显著增加,FL随之延长,并且FW也出现显著增宽(P<0.05);雌性幼鱼暴露于MT 21 d之后,ARαmRNA表达水平呈现与剂量相关的上升(P<0.05)。MT的雄激素效应明显,导致雌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形态雄性化;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有效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17α-甲基睾酮(17 α-methyltestosteron,MT)对生长发育期间的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及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臀鳍雄激素受体基因(ARα) mRNA表达水平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使用浸浴法以0.5、5、50和500 nmol/L 4个MT浓度为雌性食蚊鱼幼鱼染毒,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暴露实验持续21 d,定量测定了幼鱼体长(BL)、体质量(BW)、身体健康指数(CF)以及臀鳍第3鳍条长度(FL)、分节数(FJ)和最宽处宽度(FW);AR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幼鱼暴露21 d后BL、CF均没有显著变化,只有高浓度组(50和500 nmol/L)食蚊鱼的BW有显著下降(P<0.05);雌性幼鱼臀鳍第3鳍条FJ显著增加,FL随之延长,并且FW也出现显著增宽(P<0.05);雌性幼鱼暴露于MT21 d之后,ARα mRNA表达水平呈现与剂量相关的上升(P<0.05).MT的雄激素效应明显,导致雌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形态雄性化;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养殖水体雄激素类污染物有效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取体质量为10.0~10.7g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450尾,设置4个养殖密度,依次为15尾/缸(1.49 kg/m3)、30尾/缸(3.00 kg/m3)、45尾/缸(4.84 kg/m3)、60尾/缸(5.81 kg/m3),研究密度胁迫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代谢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养殖密度对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特定生长率具有与增重率相类似的变化规律。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FCR=0.02G+0.11(n=15,R2=0.983,F<0.05)。2) G6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并显著高于G15组、G30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谷丙转氨酶活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具有与谷丙转氨酶相类似的变化规律。3)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血清溶菌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G60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密度胁迫对血清补体C3、C4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密度过高会对黄姑鱼幼鱼的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造成负面影响,而养殖密度过低又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30尾/缸(3.00kg/m3)为较适宜的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生长激素(GH)对鱼类肌肉生长影响的分子机理,应用外源GH注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注射1~7周后GH试验组和对照组鱼的肝脏、肌肉中GH-IGFs生长轴通路因子(GHR1,GHR2,IGF-1,IGF-2)和肌肉中成肌分化因子基因(MyoD1,MyoD2)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外源GH注射后,肝脏、肌肉中GHR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GHR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肝脏、肌肉中IGF-1 mRNA、IGF-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肌肉中MyoD1 mRNA、MyoD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试验证实,肝脏和肌肉均为GH的效应器官,可能的作用途径为GH-GHR1-IGFs-MyoDs。  相似文献   

12.
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体质量(15±0.5)g,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缸(直径60 cm×水深50cm)分别放养10尾、20尾、30尾、40尾幼鱼,密度分别相当于1.1 kg/m~3,2.1 kg/m~3,3.2 kg/m~3,4.2 kg/m~3,并分别标记记为G,O,G_20,G_30,G_40,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对幼鱼进行生长性能、饲料系数、血液指标及肝脏中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研究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G_10组幼鱼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G_20组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间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增重率的变化趋势类似.G_10和G2_2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_30组(P<0.05),G_40组饲料系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G_30和G_40组间血浆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G_10组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G_20组((P<0.05).血糖含量呈现与皮质醇含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G_30和G_40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_10和G_20组(P<0.05),各组谷草转氨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G_40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与G_30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G_40与2个低密度组(G_10和G_20)差异显著(P<0.05);乙酞胆碱酯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与代谢造成负面影响,20尾/缸(2.1 kg/m~3)是较为适宜的养殖密度.本研究旨在为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为15.60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45.55%和51.00%,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2.30 kg/m^3(每桶30尾鱼)和3.06 kg/m^3(每桶40尾鱼)。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56 d,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初始体重为7.89±0.45 g/尾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1.16 kg/m3)、中密度组(1.74 kg/m3)和高密度组(2.32 kg/m3)三个密度组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生产实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生长指标、体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低密度组幼鱼终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各密度组实验鱼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水分和灰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和粗蛋白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T)的酶活力在实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MDA和CAT在实验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结果还发现,高密度组与生长相关的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组与应激相关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水平在45d出现差异(P<0.05),90 d后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表达水平在30d时显著低于中、高密度组(P<0.05),实验末期,3个密度组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中、低密度条件下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因此建议,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养殖密度控制在1.16 kg/m3-1.74 kg/m3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对黄颡鱼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功能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梯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50、100和200μg/kg)的4种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6.00±0.10) g的黄颡鱼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AFB1对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等均无显著影响,但使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而高含量AFB1(100和200μg/kg)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2)随着AFB1添加量的上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3) AFB1添加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200μg/kg AFB1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4) AFB1添加组肝脏sod基因及炎性因子il-1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200μg/kg AFB1组cat基因及炎性因子il-8、il-10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5)通过组织学观察,AFB1会引起部分肝细胞出现轻微萎缩、肝细胞核移位、细胞界限模糊和肝细胞内空泡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AFB1含量低于200μg/kg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但饲料中AFB1≥50μg/kg时会影响黄颡鱼幼鱼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引起肝脏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造成肝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处于最佳生长阶段的斑马鱼用于药物代谢研究,本实验考察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全鱼、肝脏和肠道组织中CYP3A65及其上游核受体基因(PXR、AH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实验测定CYP3A65、PXR和AHR2相对表达量,并通过比较核受体基因与代谢酶基因mRNA之间的相关性来证实核受体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144 hpf和75 dpf两个生长阶段的斑马鱼中CYP3A65、PXR和AHR2 mRNA表达量最高;斑马鱼生长阶段中代谢酶基因和核受体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且受肝脏、肠道组织占全鱼比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幼鱼期144 hpf斑马鱼及稚鱼期75 dpf的斑马鱼最适用于CYP3A65代谢研究;CYP3A65与PXR、CYP3A65与AHR2的mRNA表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与AHR2的相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快速生长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研究了泥鳅β-actin基因启动子介导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重组基因。采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泥鳅β-actin基因近端启动子、3′-UTR及革胡子鲶GH基因编码区,构建一个长为2 418bp的GH重组基因DPRK。首先,构建了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 AF(pβ-actin promoter-EGFP),然后转染DF1真核细胞,同时经酶切线性化后显微注射到斑马鱼(Danio rerio)和泥鳅的受精卵中,以评价泥鳅β-actin启动子的启动活性。其次,将重组基因DPRK显微注射到泥鳅受精卵中。结果显示:泥鳅β-actin启动子能在DF1细胞、斑马鱼和泥鳅的受精卵中启动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泥鳅的荧光表达率(78.44%)显著高于斑马鱼(29.62%);泥鳅受精卵显微注射DPRK 20d后,在m RNA水平检测到GH基因的表达。这表明泥鳅β-actin基因近端启动子具有显著的启动活性,且重组基因DPRK能在泥鳅体内表达,为下一步泥鳅的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酵母硒和茶多酚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肌肉营养品质和抗病力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75±0.01)g的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在基础饲料(Se含量为0.08 mg/kg)中分别添加酵母硒(按硒计)3个水平(分别为0、0.25和0.50mg/kg),茶多酚3个水平(分别为0、50和100 mg/kg),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到9组饲料.连续投喂60 d后,检测团头鲂生长、肌肉营养成分、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以及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团头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成活率,以综合评价酵母硒和茶多酚对团头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硒和茶多酚均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肌肉中粗蛋白含量,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酵母硒和茶多酚交互作用也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酵母硒和茶多酚均可以通过诱导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来提高生长性能,不同的是,酵母硒主要上调脑垂体MaGH和肝脏MaIGF-I基因的mRNA表达,茶多酚主要上调脑垂体MaGHR2基因而显著下调肝脏MaIGF-Ⅰ基因的mRNA表达(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硒显著提高团头鲂血清中GH和IGF-Ⅰ的含量(P<0.05),而茶多酚显著降低血清中IGF-Ⅰ的含量(P<0.05).攻毒实验表明,酵母硒和茶多酚均能提高攻毒后鱼的成活率,且两者交互作用明显.综合生长性能和抗病力分析,团头鲂幼鱼饲料中酵母硒和茶多酚配伍的适宜添加量为0.50 mg/kg酵母硒和50 mg/kg茶多酚.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各地相当重视生态农业建设,视之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为此,水产站在实施庭院生态养殖项目中,以本地胡子鲶为养殖对像,通过"猪—沼—鱼"、"猪—沼—桑—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展庭院生态养殖推广研究,投入16万尾胡子鲶,经3个多月的饲养,成活率82%,单产7.87 kg/m2,利润7.02万元,投入产出比1∶2.26,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