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蚁蚕催青期温敏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鲁成  岳树谷 《蚕业科学》1998,24(1):46-48
家蚕正常的蚁蚕体色为黑色,迄今发现的赤蚁突变有6种[1]之多。赤蚁突变基因作为标志基因在遗传分析、连锁检索及基因定位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黄君霆等[3]研究获得限性赤蚁系统及潘庆中等[4~5]发现sch(伴性赤蚁)品种的催青温敏性,为赤蚁蚕的应用展现了新的前景。蚕丝生产上雄蚕比雌蚕有更大的经济价值[6],家蚕的性别控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因此,伴性赤蚁催青温敏性研究对家蚕性别控制及实现雄蚕饲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伴性赤蚁基因与催青温敏性状的关系;以及赤蚁性状(包括各种赤蚁)与催青温敏性状的…  相似文献   

2.
陈萍 《蚕业科学》2007,33(2):284-287
以伴性赤蚁家蚕品种XT和将XT的sch基因导入家蚕品种夏芳获得的伴性赤蚁品种夏sch为父本,以常规黑蚁品种为母本,分析了家蚕胚胎期伴性温敏性与伴性赤蚁sch基因及亲本其他遗传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夏sch伴性赤蚁的温敏性不比XT伴性赤蚁的温敏性弱,即伴性温敏性状随伴性赤蚁性状一起表现,认为伴性赤蚁sch基因不仅控制伴性赤蚁性状,而且还有控制胚胎伴性温敏性状作用;除sch基因外,伴性赤蚁温敏性强弱还与父本、母本的其他遗传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湿度对伴性赤蚁sch系统致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讨家蚕伴性赤蚁(sch)致死的机理,比较了不同温度、湿度催青条件下,sch系统及其杂交F_1代和对照种黑蚁系统的孵化率、失水率、含水率、失水临界温度等。结果表明:伴性赤蚁sch系统在已_3至已_4期对温湿度敏感,受到高温和干燥的冲击,将获得“孵化不能”性状;温度、湿度因子对赤蚁sch孵化抑制均有较大的独立作用,sch表现出一定的“温度敏感性”和“湿度敏感性”;温度、湿度都能通过影响胚胎体内水分平衡失调而引起这种孵化不能;在不引起水分变化的情况下,温度还存在一条独立的抑制赤蚁孵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家蚕伴性赤蚁sch胚胎期致死特异蛋白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家蚕生态致死突变伴性赤蚁sch和正常黑蚁夏芳在常温常湿、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的蚕卵差异表达蛋白质,发现高温敏感伴性致死赤蚁的蚕卵在高温催青处理后,一个分子量50kD左右的蛋白点P34与正常相比有明显差异,高温干燥处理后该蛋白点浓度较弱,表达量较低;对照黑蚁夏芳的P34蛋白没有明显差异。对P34进行胰蛋白酶消化并测定了其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P34蛋白是一种新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利用sch基因具有胚胎期高温致死的特性,将伴性赤蚁(sch)导入实用品种中可实现专养雄蚕。通过常规和高温干燥催青处理sch雄蚕品种,找出降低雌蚕比率的有效途径,并对其孵化率进行t检验。得出结论:sch雄蚕品种在33℃、RH60%下雄蚕孵化率达到91.12%,雌蚕比率基本得到控制,雄蚕孵化率与常规催青技术处理sch雄蚕品种的雌雄实用孵化有一定的差异,经t检验中系差异显著,日系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根据两日的雌蚕比率不同,提出采用一日收蚁法技术提高sch雄蚕品种的雄蚕率。  相似文献   

6.
正蚕业生产上,雄蚕茧品质好,净度优,纤度细,缫丝等级高且体质强健,虫蛹生命力强、茧层率高、茧丝长,出丝率较雌蚕高20%左右,实现专养雄蚕是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位于Z染色体21.5点位的伴性赤蚁sch基因(隐性),不仅控制伴性赤蚁性状,而且还有控制胚胎伴性温敏性状~([1]),利用sch基因的温敏特性,在催青后期高温干燥处理,抑制雌蚕孵化,达到实现单养雄蚕的目的。然而带有sch基因的资源素材茧质成绩不理想,健康性达不到实用化水平,将sch基因导入现行家蚕品种是实现单养雄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四川蚕业》2017,(1):18-20
大量的研究证明丝茧育中雄蚕的经济价值远高于雌蚕,雄蚕与雌蚕相比,据统计专养雄蚕比雌雄蚕混养,产丝量可增加15%,提高经济效益10%左右~([2])。因此在蚕业生产上实现专养雄蚕是21世纪家蚕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伴性赤蚁蚕温敏致死性的发现,为实现专养雄蚕的目标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方法将sch基因分别导入优良现行品种,以提高伴性赤蚁经济性状,获得新育种素材,为进一步培育伴性赤蚁雄蚕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家蚕sch基因为选择性标志基因,将温敏性特性导入蚕品种782内,育成782S赤系,782S黑系。并以782S赤系F4、782S黑系F4和(黑蚁雌×sch雄)F1为材料,分设30℃RH 60%恒温催青和催青前期常规条件己4胚子期42℃处理2d这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带有sch基因的雌性和sch基因的雄性纯合体,胚胎期均表现对高温干燥的敏感性,而不带sch基因的个体则不表现敏感性。说明sch基因与高温干燥敏感性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以用sch为标志基因将温敏性性状导入其他实用品种,达到控制孵化蚕的性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sch基因在家蚕性别控制及单养雄蚕品种选育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勇  陈萍  赵天福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1,27(4):253-256
将伴性赤蚁基因导入经济性状优良的实用家蚕品种 ,育成单养雄蚕实用系统纯系夏sch、秋sch ,其经济性状基本达到实用水平。配制的夏芳×秋sch、秋白×夏sch为单养雄蚕杂交种 ,实验室和农村小区试验证明其茧丝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并且可降低雄蚕品种的繁育成本。  相似文献   

10.
家蚕第2隐性赤蚁的遗传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著者从欧洲系统一化性蚕品种“保黄”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赤蚁突变体.蚁蚕全身暗赤褐色,头部黑色.食桑后赤蚁性状逐渐消失.到1龄盛食期后,与正常蚕不易区别.新赤蚁与黑蚁杂交,F1全是黑蚁,F2黑蚁赤蚁成3:1之比,而同ch赤蚁杂交后,F1是黑蚁;F2黑蚁、新赤蚁和ch赤蚁成9:3:4的分离比.所以将新赤蚁命名为第2隐性赤蚁(chocolate 2).基因记号ch_2.己知ch是ch_2的隐性上位基因,ch_2与第1、第13连锁群呈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1.
卓兵  王茜龄  朱勇 《蚕学通讯》2004,24(2):14-18
以夏sch、秋sch为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催青处理,分别在2、4、5龄起蚕期添食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10.0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不同催青温度处理的伴性赤蚁蚕对BmNPV的抗性差异.实验中,34℃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sch)蚕对BmNPV有最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2.
sch蚕胚胎期温敏性的mRNA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不同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sch系统进行研究 ,并以普通黑蚁系统夏芳作为对照。实验中分别抽提高温和常温催青处理 36h后的sch蚕卵和夏芳蚕卵的总RNA进行DDRT -PCR分析 ,其产物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展示 ,得到大量的差示片段。对高温催青处理后在夏sch蚕卵中特异表达的 2条能稳定重复的带进行了克隆 ,得到了长度分别为 2 73和 199bp的cDNA片段 ,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Northern杂交证实HAP82 80仅在高温催青处理的夏sch蚕卵中有转录 ,表明其为sch蚕卵经高温催青处理后特异表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用标记基因与数量性状关系的截尾分析法和常规统计法比较同一亲本、相同性别的 3个群体内相差 1个sch基因的两个子群体差异 ,分析sch基因对家蚕健康性、全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ch基因对健康性无不良影响 ;在高温、常温两种催青条件下 ,sch异质型茧重与正常型茧重无差异 ;sch纯合型的茧重低于异质型和正常型。由此探讨了伴性赤蚁sch基因用于雄蚕品种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家蚕sch基因对健康及茧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萍  朱勇 《蚕业科学》2001,27(1):11-15
用标记基因与数量性状关系的截尾分析法和常规统计法比较同一亲本、相同性别的3个群体内相差1个sch基因的两个子群体差异,分析sch基因对家蚕健康性、金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ch基因对健康性无良影响;在高温、常温两种催青条件下,sch异质型茧重与正常型茧重无差异;sch纯合型的茧重低于异质型和正常型。由此探讨了伴性赤蚁sch基因用于雄蚕品种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家蚕单交组合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降低杂交种制种成本和提高家蚕品种经济性状的目的,以家蚕非减数分裂孤雌生殖产生的雌蚕为雌性亲本,选取限性卵色蚕的雄蚕为雄性亲本,配制成杂交组合。经过近10年的研究,现已初步解决了这种单交型式中孤雌生殖系孵化率低下和限性卵色系经济性状不良等实用技术问题,组配成的单交组合无11×卵36在实验室饲养的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品种秋丰×白玉,特别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品种提高15.70%。  相似文献   

16.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养蚕生产的蚕种催青,通常是将蚕种放在25~26℃、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保护孵化。对普遍品种而言,催青温度如果超过30℃或低于20℃、相对湿度高于90%或低于60%,均不利于蚕胚胎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蚕卵不能孵化。为进一步探讨高温干燥催青对蚁色限性雌雄蚕体的影响,我们就蚁蚕生命力进行了试验调查。  相似文献   

18.
家蚕伴性温敏基因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蚕一些特殊品种中,存在着一种伴性温敏性性状,该性状在蚕卵胚胎的发育阶段,当用30℃左右的高温和特殊的干燥环境条件催青时,便可以明显地从表现型上观察出来。敏感性认为是由位于Z性染色体上的一个主基因控制的,暂称为伴性温敏基因。该基因的敏感性表达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后期。当用带有温敏基因的品种为父本与非温敏性的品种为母本杂交,组成杂种一代,可利用高温干燥的催青条件控制雌蚕基本不孵化,而雄蚕正常孵化。雌雄的孵出比率为5∶95左右。  相似文献   

19.
家蚕蚁蚕体色突变之一的第2隐性赤蚁(ch-2)有作为特殊遗传系统的实用价值。采用家蚕正常黑蚁品种P50和第2隐性赤蚁品种k04为亲本组配正反交群体,回交后获得回交群体(k04×P50)×k04和k04×(k04×P50),分别记作BC1F和BC1M,基于雌性家蚕的W与Z染色体不发生交换的特点,用已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ch-2基因进行定位和连锁分析。在第18连锁群上的20个多态性标记中共筛选出7个与ch-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根据第18连锁群上已有但不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序列,寻找其所在Scaffold上的其他SSR位点并设计引物,结果找到2个新的多态性SSR标记。BC1F群体中的所有黑蚁个体均表现出与F1(k04×P50)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赤蚁个体带型与亲本k04一致,为纯合型,说明家蚕ch-2基因位于第18连锁群。利用另一个群体BC1M构建了ch-2基因的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70.7cM,ch-2基因位于69.6 cM处。2个与ch-2最近的SSR标记为S1814和S1819,与ch-2的距离分别为7.9、1.1 cM。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业》2018,(1):54-58
正芳·绣·×白·春(川蚕27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西南大学育成的强健、生产高品位茧丝、二化性四眠四元杂交家蚕品种,适用于四川、重庆及长江流域春、秋季饲养,2014年2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审定证书号:川蚕品审(2014)02号。1原原种性状及饲育要点1.1芳中国系统,含多化性血缘二化性,四眠。越年卵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催青湿度过低,易出现生种和再出卵。蚁蚕黑褐色,克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