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临麦33号为对照,对58个春小麦新品系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有32个品系比对照临麦33号增产,其中07-04-10、06-118-18、97元10-2矮选、06-111-5、08-053-12、08-010-18、06-075-12、03-24-18、08-009-8、08-099-2、05-53-25、04-39-17、08-59-8平均折合产量为5 950~6 650 kg/hm2,比对照增产15.09%~73.61%,居前10位,且均抗倒伏、较抗病、综合性状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松油烯-4-醇的研究成果,合成了其酰胺、硫酯、酯、醚等11种衍生物。检索结果表明,其中1-(1-甲基-1-羟基)乙基-4-甲基-3-环己烯基甲酸甲酯、1-(1-甲基-1-羟基)乙基-4-甲基-3-环己烯基甲酸乙硫酯、N,N-二甲基-[1-(1-甲基-1-羟基)乙基-4-甲基-3-环己烯基]甲酰胺、4-甲基-4-乙硫基环己基甲酸甲酯、4-甲基-4-乙硫基环己基甲酸乙硫酯和N,N-2-甲基-(4-甲基-4-乙硫基环己基)甲酰胺等6种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梁凤美  刘冉霞  丁立孝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98-202,205
选用不同采摘方式制作的海青绿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品质成分并采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绿茶酚氨比为4.6,适合制作绿茶;夏季机采绿茶酚氨比为7.8,适宜制作红茶;春季绿茶、夏季人工绿茶和机采绿茶3种绿茶分别鉴定出57、36、46种化合物,香气组分存在差异,春季绿茶中醇、酯、酮类含量平衡;夏季人工绿茶与机采绿茶差别明显,夏季人工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是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正壬醛、磷酸三丁酯、正癸酸、二乙基-乙酸、2-甲基,3-羟基-2,4,4-三甲基丙酸戊酯、十七烷、1-十二烷醇、十六烷等,机采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是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7,9-二叔丁基-1-氧杂螺(4,5)癸-6,9-二烯-2,8-二酮、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1,2-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基)酯、棕榈酸异丙酯、苯乙醇、正癸酸、磷酸三丁酯等.此外,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成本高,对于海青大宗夏季茶叶,可利用机械化采摘,来制作红茶,以改善夏茶产品品质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10年生银白杨和84K杨人工杂交初选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的抗病性进行调查,并对各个无性系发病率、感病指数和相对抗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度抗病无性系是02-09-22、02-11-10、毛-30、101杨、02-08-21和河北杨;中度抗病无性系分别为02-12-29、02-14-26、02-05-09和02-04-22;抗病无性系分别为02-08-30、02-08-26、02-13-26、02-04-32、02-04-05、02-04-36和02-10-20;中度感病无性系02-15-05、02-20-24、02-21-30、02-07-23、02-15-18、02-21-11、02-06-02、02-21-33、02-05-22、02-06-26、02-03-20和02-12-26;高度感病无性系是02-12-33和02-07-22。  相似文献   

5.
不同成熟期金太阳杏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静态顶空(SHS)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商熟期及完熟期的金太阳杏果实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金太阳杏的香气共47种,主要成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酸类,但在果实不同成熟期,香气组成及含量差异很大。金太阳商熟期检测出33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2.37%,主要香气物质为乙酸己酯、乙酸-4-己烯-1-醇酯、二羟乙酸、6-甲基-5-庚烯基-2-酮、2-己烯-1-醇(E)、1,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1-甲基乙基)-环己烯、3-己烯-1-醇(Z)、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2,6,6-三甲基-1-环己烯-1-酮。完熟期共检出香气成分18种,占总峰面积的71.84%,主要包括顺-3-己烯-1-醇酯、二羟乙酸、乙酸己酯、10-苯-4,8-(甲基亚氨基亚甲基)萘-9,11-二酮、1,2,4-三甲基苯、萘、2-苯并噻吩。  相似文献   

6.
在2005-2006年度冻害、干旱、干热风等灾害较重的条件下,对引进的28个冬小麦高代稳定品系进行鉴定的结果表明,2000-15-16-1、96-550C-1a-1-b-2、陇原033-9、99-467-14-2-2、99-27-1-3-1-1等5个品系稳产性、丰产性比较突出,可进入品比试验;2001-150-2、98-40-6-2-1-1-1、2000-430-1-1等3个品系抗寒性差,予以淘汰;其余品系应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配方复合肥在夏玉米上一次性施用的效果,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0-5-5、33-5-8、28-7-9、27-7-12、28-11-10、29-6-10配方处理,分析其对玉米产量和构成因素、穗部性状、养分累积量、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减氮增磷钾配方(28-7-9、27-7-12、28-11-1...  相似文献   

8.
贵州蜻蜓目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90种贵州蜻蜓区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蜻蜓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有4个区系型,其中东洋区33种、占36.67%,东洋区-古北区55种、占61.11%,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1种、占1.11%,东洋区-古北区-非洲区-澳洲区1种、占1.11%。贵州蜻蜓在中国地理区系中有18个区系型,其中华中区-华南区特有种所占比例最高,计17种、占18.89%;其次为华中区,计11种、占12.22%;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10种、占11.11%;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9种、占10%;华中区-西南区7种、占7.78%;华中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青藏区各6种,分别占6.67%;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与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各4种,分别占4.44%;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华北区-东北区各3种,分别占3.33%;华北区-西南区、华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各2种,分别占2.22%;西南区、华北区-西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蒙新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各1种,分别占1.11%。由此可知,贵州蜻蜓区系以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鉴定茶树品种(系)的抗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孝芳  贾尚智  石亚亚  陈勋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538-4539,4548
以4个优良茶树品系为试验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采用电导法进行抗寒性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5个茶树品种(系)的电解质外渗率变化趋势呈现"S"型曲线变化。利用电解质外渗率配合Logistic方程推算出20-2-1、20-3-1、03-7-4、05-9-1和福鼎大白茶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10.98、-12.81、-14.40、-7.93、-10.34℃,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03-7-4、20-3-1、20-2-1、福鼎大白茶、05-9-1。  相似文献   

10.
对2种香料植物蜂蜜即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 L. Herit)蜂蜜和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蜂蜜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并将其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与常见的苕子(Vicia cracca L.)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均未检出麦芽糖、BFF酶、SMR、SMB、BS、SMX及抗生素残留,苕子蜜的果糖、葡萄糖、还原糖含量高于香叶天竺葵蜂蜜和美国薄荷蜂蜜。通过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香叶天竺葵蜂蜜中共有11类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烷类含量最高,占香叶天竺葵蜂蜜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7.470 5%,桉树脑、丙氧基-8-柏木烷、反式-二甲基-四氢-5,6-2H-吡喃-2-酮、正丙基、草酸、单酰胺、戊酯、2,3-二氢-4-甲基-呋喃、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6-异丙基-1,4-二甲基萘等7种物质为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美国薄荷蜂蜜共有9类3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含量最高,占美国薄荷蜂蜜挥发性成分总量的0.351 7%,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顺-氯拉伦碱、顺式-α-三甲基-2-呋喃甲醇、5-乙烯基四氢呋喃、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缩水甘油、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芳樟醇、2,6,6-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6-乙烯基四氢-2,2,6-三甲基-2H-吡喃-3-醇、三醋酸甘油酯等9种物质为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12份玉米自交系,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研究了玉米自交系11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玉米倒伏率、茎秆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份自交系的11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在密度间、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且随着密度增加其相对表达量呈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合成酶-8、纤维素合成酶-7、纤维素合成酶-4、纤维素合成酶-5、纤维素合成酶-6基因的表达量与茎折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18,0.383,0.342,0.311,0.275;纤维素合成酶-11、纤维素合成酶-1基因的表达量与茎折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242,0.224。纤维素合成酶-4、纤维素合成酶-10、纤维素合成酶-8、纤维素合成酶-11、纤维素合成酶-9、纤维素合成酶-3、纤维素合成酶-7、纤维素合成酶-1、纤维素合成酶-2、纤维素合成酶-5基因的表达量与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00,-0.626,-0.601,-0.509,-0.483,-0.463,-0.455,-0.369,-0.363,-0.354。  相似文献   

12.
特种紫娟茶与大叶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紫娟茶(紫娟鲜叶制的蒸青茶、晒青茶)和大叶茶(云抗10号鲜叶制的晒青茶、蒸青茶)的香气成分,GC-MS联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紫娟茶香气物质较大叶茶丰富,且成分差异较大,紫娟茶中分离出大叶茶未检出的化合物有21种,分别为隐品酮、β-甜橙醛、3-乙酰氧基环氧庚烷、乳酸叶醇酯、(E)-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反-9-甲基-十氢萘-1,8-二酮、橙花叔醇、2,6,10-三甲基-1,5,9-十一烷三烯、2-甲基碘代十一烷、异植醇、6-硝基-环十六烷-1,3-二酮、柠檬烯、甘油、十五烷、十六烷、环戊基乙酸、蒽、邻苯二甲酸-十一烷二酯、Z,Z-4,15-十八炭二烯-1-醇、二十二烷、4-甲基-2-(2-甲基-丙烯基)-3,6-二氢吡喃。这21种化合物是否是形成紫娟茶特殊香气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栽培的水稻品种共计46份。通过在返青期叶片数量和穗长数据分析认为:02-011-2、04-582、485、05-397、01-107、龙粳21、03-805、01-806、00-108、05-4035、01-687、04-2182、04-107、06-2351、05-4076,在返青期耐低磷胁迫性较强,其中02-011-2分类等级最高。穗长分类处理中04-582、02-011-2、龙花00-446、龙粳21、01-687、01-558、06-2351、05-4076、垦稻14类别较高,因此低磷胁迫抗性较强。综合返青期叶片数和穗长分析认为:02-011-2、04-582、龙粳21、01-687、05-4035、06-2351等6份材料对低磷胁迫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10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进行抽穗期QTL鉴定,得到4个存在抽穗期QTL的单片段代换系:W11-15-7-39-2、W02-15-7-3、W08-16-3-2、W22-9-5-2-4-9-3,其上的QTL分别命名为qHD2-1、qHD8-1、qHD3-1、qHD10-1;基因聚合、互作分析结果表明qHD2-1对qHD8-1、qHD8-1对qHD3-1、qHD3-1对qHD10-1分别表现上位性。  相似文献   

15.
栓皮栎软木地板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栓皮栎软木地板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乙醚作溶剂进行多次萃取,利用GS-MC联用技术对栓皮栎软木地板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出并鉴定了23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23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丙二醇,含量为68.79,其次为N-苯基苯胺,含量为3.47,其他含量在1以上的有1-(1-甲基乙基)-4,7-二甲基-1,2,4a,5,6,8a-六氢-(1α,4aα,8aα)萘、(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甲氧基-1-丁醇、1,2,3,3,4-五甲基环戊烯、2-羟基丙酰胺、(S)-2,3-二羟基丙醛、百里香酚、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和4-(1-甲基乙基)-1,6-二甲基萘.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湖南省1950-2013年农业水灾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移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灾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4年来以农业轻灾频率最高,重灾和特大水灾多发生在1982-2005年间,约4-5年一次。农业受灾率异常指数于1955-1963年、1965-1968年、1970-1979年、2004-2013年出现4个低谷值,分别为-0.773 6、-0.751 9、-0.817 2、-0.793 7;于1980-1984年、1987-1999年、2001-2004年出现3个高峰值,分别为0.845 0、2.150 4、2.316 5。农业成灾率异常指数于1950-1953年、1955-1987年、1988-1990年、1996-1998年、2000-2001年、2008-2013年出现6个低谷值,分别为-0.657 1、-0.747 8、-0.262 3、-0.600 9、-0.324 8、-0.327 6;于1953-1955年、1987-1989年、1990-1995年、1996-1998年、2001-2004年出现5个高峰值,分别为0.757 8、1.888 2、1.100 7、2.730 1、2.862 4。2005至2013年受灾率和成灾率两异常指数呈同步下降趋势。并运用最优气候均态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和2023年可能发生农业重水灾,其余年份的受灾和成灾情况均为轻灾。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确认了68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9.51%.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化学成分主要为3-己烯-1-醇、顺式-α,α,5-三甲基-5-四氢呋喃-2甲醇、天然壬醛、十六烷、二噻吩乙酸,3-三癸酯、柏木脑、2-乙氧基丁烷、β-紫罗酮、1-乙氧基丙烷、苯乙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十五烷、(2R,3R)-(-)2,3-丁二醇、杜松烯、六氢合金欢丙酮、(E)-呋喃基芳樟醇氧化物,以上16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66.78%.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8个白杨无性系水培条进行室内人工接种溃疡病菌,观测病原菌在各无性系间的潜伏期及发病高峰期,计算各无性系间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等,比较白杨各无性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差异,为杨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抗病性依据。无性系‘03-6-11’、‘04-16-10’、‘02-9-22’和银毛杨平均感病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1.96、17.99、18.57、19.39,表现为高抗水平;无性系‘03-4-9’、I-101、‘04-19-14’、‘03-4-22’、秦白杨3号、‘03-5-17’、‘02-8-21’、‘04-17-12’、84K平均感病指数分别为22.90、24.24、24.89、26.45、28.32、29.38、33.72、38.39、40.32表现为抗病水平;毛白杨30号、‘02-12-29’和‘02-21-13’表现为感病水平;无性系‘02-3-32’和‘04-14-15’平均感病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68.90、71.62,表现为高感水平。结果是无性系‘03-6-11’、‘04-16-10’、‘02-9-22’对溃疡病抗性较高,可作为候选抗病性好的白杨新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从王草(Cynodon dactylonL.)根际砖红壤土壤中筛选到21株解磷菌,对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最后将筛选出的解磷能力较强且无拮抗反应的4株解磷细菌组合成为解磷菌群,对其最适温度、最适pH值和最适生长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2-5、2-6、2-8-1、2-9、3-8、3-8-1、4-1-2、4-2、4-5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2-7-1、2-8、3-6-1、4-1-1、4-3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sp);菌株4-4、2-7、2-8-2、3-6、4-3-1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解磷菌群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6.5~7.0,最适生长时间为90 h.  相似文献   

20.
樊秉芸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19-11220,11286
[目的]比较海北地区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新品种(系)的产量性状、主要经济性状、生育期和抗逆性,筛选优良品种(系)。[方法]采用田间记载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试的11个品种(系)分别为33-2、95H1-29-9-1-6、95H1-49-7-6-3、03予115、95H1-49-7-8-7、2000-11-2、2000-23-21、2000-3、2000-24-42、2000-24-37、95H1-49-7-8-2,以北青六号(CK1)为主对照,北青四号(CK2)为辅对照,以上品种(系)均由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结果]参试品种(系)中2000-24-37、2000-11-2在海北地区的适应性好,平均产量达到5 893和5 520 kg/hm2。尤其是品系2000-24-37株高最高,达到121 cm,而且抗倒伏性最强,符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所提出的粮草双高的育种目标。[结论]青稞新品系2000-24-37、2000-11-2综合表现较好,可以参加青海省青稞区域适应性试验,这为优良青稞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