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生物全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提出了生物体相关部位的有序全息分布形式。本文从茶树形态探讨,无论叶柄与枝条,叶片着生角度与分枝角度,不同发育时期的叶形与叶在全株分布形式以及茶芽内部结构与枝条发育等都存在全息对应关系。同时,依茶树生理生化特征,如咖啡碱、碳水化合物、呼吸强度等也都具有明显的全息关系性。因而,应用全息规律,选择某些性状有较强遗传势的部位,进行组织培养和繁殖,将能获得某种性状优势。  相似文献   

2.
用张颖清(1988)和高之仁(1986)等全息生物学与数量遗传学研究方法对啤酒大麦源库性状进行全息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穗下节与植株性状间存在全息相关性,又与抗倒有关,是株型识别的指标之一。②熟期类型与遗传距离密切相关,又与生态因子相联系,它是啤酒大麦光温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大麦生态区划的重要指标。③旗叶和千粒重分别是“源”和“库”的缩影,叶的大小与千粒重的高低及相互关系是“源流库”关系的评价指标。④麦穗是啤酒大麦植株的缩影,籽粒长宽中下部大于上部,顶部粒长和中部粒宽易受环境影响。⑤叶与节间大小因着生部位呈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为中上部优势。⑥云南可春、夏、秋和冬四季种植大麦,高产品种与良种生态相结合易于发挥产量潜力,因此全息生态论与品种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调查和分析了不同荔枝品种结果母枝性状与果实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结果母枝的培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枝条粗度对果实性状的影响最大;枝条长度、复叶数、小叶数和总叶面积与果实性状的相关性,不同品种的荔枝表现各不相同,大丁香的枝条长度与果实性状相关性显著,三月红和草莓荔的复叶数、小叶数及叶面积与果实性状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结果母枝性状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当前国内广为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群体为总体,观察了26个品种幼龄树的28个性状。这些性状分为头年营养性状、当年营养性状和当年产量性状三组。营养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年的营养性状均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头年的株高、第一分枝数、最长第一分枝长度及节数和角度,当年的株高、头年所抽最长第一分校长度及节数。当年所抽最长第一分枝节数及角度等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些分析结果对培养咖啡树的理想株型及育种实践均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块茎是枝的变态 ,是营养生长型全息胚 ,不同部位其生理学机能不同。通过对薯块不同生理部位划分切割 ,进行种植观察 ,经统计分析认为 :块茎上不同的芽种植后植株性状、产量有显著差异 ,即存在着严密的全息生物学原理  相似文献   

6.
用张颖清和高之仁等全息生物学与数量遗传学研究方法对啤酒大麦源库性状进行全息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穗下节与植物性状间存在全息相关性,又与抗倒有关,是株型识别的指标之一。(2)熟期类型与遗传距离密切相关,又与生态因子相联系,它是啤酒大麦光温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大麦生态区划的重要指标。(3)旗叶和千粒重分别是“源”和“库”的缩影,叶的大小与 粒重的高低及相互关系是“源流库”关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地区薰衣草无性繁殖方法,验证在南方地区建立薰衣草育苗基地的可行性,在南宁地区研究了不同基质、枝条部位、IBA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齿叶薰衣草、甜薰衣草和羽叶薰衣草扦插成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甜薰衣草扦插成活效果要显著优于齿叶薰衣草和羽叶薰衣草,河沙和珍珠岩可作为薰衣草的扦插基质,枝条中部作插穗成活效果更佳,而IBA处理浓度和时间对不同薰衣草扦插成活效果的影响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表明,齿叶薰衣草最佳扦插条件为枝条中部+河沙基质+1000 mg/L的IBA处理60 s,甜薰衣草为枝条中部+珍珠岩基质+1000 mg/L的IBA处理30 s,羽叶薰衣草为枝条基部+河沙基质+500 mg/L的IBA处理15 s。本研究表明在南宁地区进行3种薰衣草的扦插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咖啡黑小蠹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黑小蠢是近年在兴隆华侨农场严重危害中粒种咖啡的重要害虫。据1989年对4—5年生咖啡树调查,植株受害率100%,枝条受害率29.7—82.5%,虫害枯枝率7.65—17.8%。该虫以雌成虫钻蛀咖啡枝条为害,幼虫和成虫取食蛀道壁上的真菌菌丝。田间种群数量通常在3月上旬开始剧增,3月中下旬为高峰期,7月至10月田间虫口极少,11月以后逐渐有虫口及虫枯枝出现。温度是影响虫口波动的主要因素。2.5%溴氰菊酶、25%杀虫双、40%乐菊酯各兑水1000倍对成虫直接触杀效果显著,死亡率均为100%。48%乐斯本、40%氧化乐果400—800倍液等12种杀虫剂田间喷雾对咖啡枝条蛀洞内的成虫、蛹、幼虫防效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物全息律,进行了甜菜的全息定域选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甜菜采种株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采收的种子,其千粒重分别为26.4g、28.5g和31.2g,发芽率分别为93.1%、95.6%和98.3%.将这三个不同部位的种子种植收获后,甜菜块根产量分别为43520.5、43983.5、49539.5 kg/hm2,含糖率分别为12.60%、12.89%和13.22%,产糖量分别为5580.1、5665.0、6520.6 kg/hm2.甜菜生长表现的这些规律,都是由甜菜的生物全息律所决定的,即甜菜全株遗传势的大小分布顺序为上部<中部<下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全息胚学说和全息生物学原理,运用全息律、遗传势理论,对花生清棵增产机理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花生清棵强化了第一对侧枝基部这一期望性状部位的高活性基因组合的表达,使清棵比不清棵第一对侧枝结果数增加1.86个,单株结果数增加1.74个,饱果率提高7.5%,荚果增产14.7%,籽仁增产16.35%,达显著水平。切除第一对侧枝与对照比较结果,是全息生物学的有力实验例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人们对咖啡的主要成分及功能的认识不足,以小粒种咖啡生豆、咖啡烘焙豆、可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有助于咖啡生产者及消费者了解咖啡饮品,同时也为咖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潞江坝的Catimor系列品种咖啡鲜果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咖啡果实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熟期果实的物理性状差异为极显著,其中,早期和晚期成熟的咖啡鲜果和咖啡豆颗粒较小,物理性状较差,而中期成熟的咖啡鲜果和咖啡豆颗粒较大,物理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3.
咖啡湿法发酵中使用果胶酶对脱胶时间与杯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阿拉比卡咖啡为原料,在咖啡湿法发酵环节中加入Pectinex Ultra SP-L果胶酶进行脱胶,并对加工出的咖啡豆进行理化及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脱胶相比,果胶酶脱胶能缩短脱胶时间,有效快速脱除咖啡果胶。其脱胶时间与果胶酶的浓度、脱胶温度、鲜果成熟度呈正相关。与自然发酵脱胶相比,果胶酶脱胶所得咖啡豆的内含物质无显著差异,杯品质量干净稳定。就咖啡豆的杯品质量而言,0.01%果胶酶添加量脱胶处理要高于自然发酵脱胶,而添加量为1.00%、0.10%果胶酶脱胶处理略低于自然发酵脱胶。综上所述,果胶酶脱胶能保证咖啡品质的稳定性及提高咖啡加工效率,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种间嫁接生产应用可行性,以解决连作咖啡园再植植株长势弱、死亡率高的问题,布置了以未嫁接的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对照,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大田试验。经过5 a的田间性状观测,结果表明:1年生种间嫁接植株株高、茎粗、冠幅、最长一级分枝长度大于未嫁接植株,但差异未达显著,种间嫁接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节数显著大于未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未嫁接植株显著高于嫁接植株,其余年份(2014年、2016年)差异不显著;干鲜比、百粒重、单株鲜果产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虽然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显著低于未嫁接植株,但种间嫁接促进了中粒种咖啡的生长,增加了单株结果节数,因而嫁接植株单株鲜果产量未显著减少。综上,嫁接不影响中粒种单株鲜果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性状,该组合的种间嫁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云南小粒种咖啡3个主要种植区采集了52个样品,在德国柏林由一个专业杯品测试小组对其进行测评。比较了不同海拔荫蔽和非荫蔽耕作系统中咖啡豆的质量。结果显示:荫蔽系统的优势明显。荫蔽系统下生产的咖啡豆在所有4个感官项目测试和“带衣豆总干重/咖啡鲜果重”(D/F)项目中都有较好的表现。此外,在比较来自相近海拔(约1 000 m)的不同卡蒂莫品系时,发现香味和D/F之间呈正相关。D/F比值因其结果简单、具体、客观,从而可作为咖啡质量中的物理性状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另外,荫蔽耕作制度能够明显增加D/F的比值,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当地的咖啡鲜果为原料,测定其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探索咖啡豆在不同干燥温度和载重量条件下热风干燥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咖啡豆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较快;由于咖啡鲜果单层摆放,不同载重量对干燥速率影响不显著;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多,其中醛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酯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均逐渐增加,烃类化合物略有增加;采用3种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以模拟咖啡豆的干燥过程,结果表明单项扩散模型(Henderson and Pabis)的拟合度最好。  相似文献   

17.
总结2010年以来云南河口民族地区小粒种咖啡技术创新亮点,分析认为:近年研究制定的《河口小粒咖啡综合技术规范》(DG5325/T 5.1-5.6—2013)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的高抗锈良种CIF7963(6),加快了本地区良种化进程;“水压自动补偿”灌溉系统,解决了本地区传统灌溉问题;对传统湿法加工实施背压式热风穿透风干燥技术(设备)改造,改变了传统上利用水泥晒场自然晾晒咖啡豆。这些创新亮点促进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可持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Coffea robust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烘焙方式(即快速烘焙、中速烘焙以及慢速烘焙)对咖啡豆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3种烘焙速度下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再以电子鼻技术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烘焙豆样品整体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烘焙方式下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快速、中速和慢速烘焙豆中分别鉴定出82、72、76种;烘焙豆样品间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在中速烘焙豆中检测出最高的挥发性成分总含量(1080.51 μg/g);电子鼻检测发现不同烘焙方式咖啡豆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PCA结果显示三者差异明显,其中中速和慢速烘焙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有部分重叠现象,二者与快速烘焙样品差别较大。本研究可为咖啡烘焙工艺改进及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3个主产区的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 L.)生豆为材料,通过分析同一品种在不同产地、环境条件下,咖啡生豆在感观、物理、化学和卫生指标上的差异,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主产区的咖啡豆均达到国标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优质咖啡制品的加工原料;同一咖啡品种在3个不同产区的自然条件下种植,得到的咖啡豆在感观、物理、化学和卫生指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均有各自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微波真空干燥对咖啡豆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微波功率、物料质量为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组合微波功率进行工艺优化,探索不同微波真空条件(单一功率、物料质量、组合功率)下生咖啡豆色泽、脂肪、蛋白质、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有机酸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一元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处理下生咖啡豆的风味成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功率干燥可以在缩短单一功率干燥时间的同时,对咖啡豆中色泽、脂肪、蛋白质、咖啡因、葫芦巴碱、新绿原酸、苹果酸保护较好;不同组合功率干燥条件下共定性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酸类、醛类、烷烃烯烃类及醇类为生咖啡豆中四类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其它类别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