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明湖北荆州市某养殖基地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烂身、腹水为主要症状且持续性死亡的确切病因,本研究对患病黄颡鱼进行了病原筛查,从患病黄颡鱼组织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分离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命名为Et-4。结果显示:分离菌株Et-4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携带esaV、fimA、gadB和katB四种主要的毒力基因。分离菌株Et-4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并能从病鱼中再次分离出该菌,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是引起此次黄颡鱼持续性死亡的致病原;分离菌株Et-4对黄颡鱼的LD50为3.9×106 CFU/g,结合毒力基因谱判定其为弱毒株。分离株Et-4携带耐药基因tet A、sulⅠ和add A1,对头孢类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敏感;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万古菌素等耐药;中药抑菌实验表明乌梅和丁香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t-4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不敏感。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8种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显示:石榴皮、五倍子、黄芩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抑菌杀菌效果最佳,其次为山茱萸、地榆和芦荟。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引起拉萨裸裂尻鱼患病的病原菌,自濒临死亡的病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LS-01,经回归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综合鉴定,同时探究菌株LS-01的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LS-01为革兰氏阴性菌,基于16S rRNA和gyr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中间气单胞菌聚为一支,相似率超过99%,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综合鉴定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中间气单胞菌LS-01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8×10~6 cfu/mL。药敏试验表明,中间气单胞菌LS-01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5.
对从患病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体表患病部位和肾脏分离到菌株进行了鉴定及药物筛选。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呈短杆状。综合该菌形态、生理生化分析结果初步鉴定两株菌均为杀鲑气单胞菌(American salvelinus)杀鲑亚种。用引物AP1和AP2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550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NCBI BLAST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各株A层蛋白部分编码基因有99%以上的序列同源性。进一步证明了鉴定结果。该菌对强力霉素、左氟沙星、氟罗沙星、庆大霉素等13种药物均敏感。  相似文献   

6.
一株致病性异育银鲫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急性患病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胰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对该菌株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生理生化表型鉴定、16S rRNA和毒力基因分析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呈短杆状、两头钝圆、端生鞭毛,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高盐浓度不生长;16S rRNA序列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基因相似性为98%以上,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在该菌中可检测到肠毒素基因,且回接感染能导致健康银鲫发病,表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序列,BLAST显示其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高于99.5%和98.3%。根据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45个理化项目的鉴定结果、羊血琼脂平板溶血实验呈β-溶血的结果,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并结合补充理化鉴定结果,可判断此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 veronii bv. sobria)。人工回归感染实验采用低、中、高3种菌液浓度(3×10~7、1.5×10~8和3×10~8 CFU·mL~(-1))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可分别导致7%、40%和100%的死亡率,证实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暴发性死亡的致病原。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在所检测的17种抗菌药物中,该菌株对大观霉素、氟罗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江苏省泗洪县多家养殖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以濒死的克氏原螯虾进行病原检测分析,从濒死虾肝胰腺中分离到优势生长菌(菌株编号CPA2020),经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gyrB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克氏原螯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CPA2020对克氏原螯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6.31×105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与肠道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肝细胞裂解,空泡化严重,部分肝细胞坏死,肠壁结缔组织萎缩,皱嵴减少,肠上皮细胞坏死,与自然患病虾的病理变化相同。毒力基因检测表明分离菌CPA2020携带lip、hly、flgN、ompA、flgM、flaH、aha和flgA 8种毒力基因。此外分离菌CPA2020可分泌卵磷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对链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等12种药物耐药,对头孢唑林、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中介,对...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鱼源气单胞菌毒力基因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以2009—2018年从不同患病鱼分离的17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毒力相关基因、测定溶血活性、腹腔注射感染异育银鲫等方法开展评价。通过管家基因gyrB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73株气单胞菌中维氏气单胞菌(119/173,68.9%)和嗜水气单胞菌(50/173,28.9%)是主要流行的菌株。10个毒力基因aer(162/173,93.64%)、act(131/173,75.72%)、ast(55/173,31.79%)、alt(58/173,33.53%)、lip(152/173,87.86%)、exu(154/173,89.02%)、fla(143/173,82.66%)、gcaT(148/173, 85.55%)、 eprCAI(41/173, 23.70%)和ahyB(51/173, 29.48%)普遍存在于173株气单胞菌中。依据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数量从多到少分布情况,这些菌株可分为7大类(Ⅰ~Ⅶ)53个毒力基因型。大部分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到8~10个毒力基因,主要分布于Ⅰ、Ⅱ和Ⅲ类基因型;维氏气单胞菌的eprCAI、ahyB、 ast和alt等4个毒力基因检测率低,主要分布于Ⅳ、Ⅴ和Ⅵ类基因型。大部分气单胞菌(94.22%,163/173)具有溶血活性。代表性毒力基因型的38株维氏气单胞菌和20株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异育银鲫攻毒结果显示,3.0×106 CFU/尾的剂量下,3株维氏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80%~100%,16株嗜水气单胞菌使鲫死亡率达90%~100%。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目前最主要流行的气单胞菌,但其检测到的毒力基因普遍少于嗜水气单胞菌,且对异育银鲫的致病力普遍弱于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能够为气单胞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鱼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方法对患病金鱼(Carassius auratus)内脏组织(肝脏、肾脏、性腺)中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共分离了8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3株细菌(菌株LK-T、PL-R和PK-T)具有致病性。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K-T和菌株PL-R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菌株PK-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这3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对奈替米星、头孢呋肟、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先锋必等药物均高度敏感。其中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等常规渔药可作为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2.
养殖鲟鱼暴发病病原菌分离及药敏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濒死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心、肝、肾、脾等组织中分离到细菌性病原20株,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分别包括致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6株、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c)5株、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5株、亲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16种常见药物的药敏实验显示,分离菌株均对多粘菌素B、妥布青霉素等6种药物较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等6种药物耐药,仅有部分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敏感度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养殖鲟细菌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细菌继发性感染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均最高,达99%以上;分离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舒伯特气单胞菌聚为一族,进一步确认分离株为舒伯特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鱼后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从发病鱼内脏组织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综合理化特性分析、基因鉴定和人工感染实验确认舒伯特气单胞菌是杂交鳢内脏类结节病的致病菌。药敏实验发现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1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2种药物耐受。  相似文献   

14.
《淡水渔业》2021,51(3)
为确定连云港市墩尚镇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白头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采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方法,对患病泥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筛选了该病原菌的拮抗菌。从患病泥鳅病灶部位分离到1株病原菌并命名为W1,经人工感染发现体腔注射浓度为1.6×10~7 CFU/mL 0.1 mL菌液时泥鳅死亡率为80%,在1.6×10~7 CFU/mL浓度下创伤和浸泡感染死亡率为100%。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克肟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链霉素、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等不敏感。筛选该病原菌的拮抗菌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X8对维氏气单胞菌W1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各种养鳖池中的水体进行细菌分离,共获得四种优势菌,经细菌学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费氏枸椽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各水体中均存在此四种优势菌,且其对小鼠的毒力反应一致,24h内供试小鼠全部死亡。此四菌株亦可诱发中华鳖发病死亡,当感染菌数为5×107个/只,7d内幼鳖发病死亡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专门检测发酵性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微量菌鉴系统——CDRC-菌鉴系统,鉴定水产养殖中分离自患病动物血液、肝胰腺和养殖水体的9个菌株,鉴定结果为9个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4株属于气单胞菌属,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其余5株属于弧菌属,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患病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病原,本研究从患病鱼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CQ200825,对该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实验、毒力基因检测、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CQ200825为短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和生理生化特性,确认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感染实验组与自然发病鱼都表现为鳍条基部出血、肝脾肿大、有腹水等症状,同时从人工感染濒死鱼体内分离到与菌株CQ200825理化及分子特性一致的优势菌株,表明CQ200825为患病翘嘴鲌的病原菌,并计算出菌株CQ200825对翘嘴鲌的半数致死量为2.7×106 CFU/mL。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株CQ200825携带外膜蛋白(ompA)、溶血素(hlyA)、热稳定性肠毒素(ast)和细胞毒性肠毒素(act) 4种毒力基因。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翘嘴鲌的肝、脾、肾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即肝细胞肿胀、坏死,血管中血细胞凝集,脾脏红白髓界限不清、胞核有轻微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颗粒变性,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CQ200825对多西环素等17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4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本研究可为翘嘴鲌维氏气单胞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广西南宁市、浦北县和玉林市暴发性死亡胡子鲶的病原菌及其所携带6种毒力基因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用常规方法从病鱼的心脏、肝脏等部位分离细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 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中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3株嗜水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CP000462)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为99.8%,2株温和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sobria NO.106(AB472903.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达99.9%。6种毒力基因在5株病原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Act和Aer基因100%,ahal、hly和Alt基因均为80%,ahp基因仅20%;毒力基因型共3种,在5株气单胞菌中分布情况为Act+ahal+hly+Alt+ahp-Aer+3株,占实验菌株的60%,为主要的毒力基因,Act+ahal+hly+Alt+ahp+Aer+和Act+ahal-hly-Alt-ahp-Aer+各1株,各占20%。携带全部所检6种毒力基因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只携带Act和Aer 2种毒力基因的菌株致病力最弱。ahp基因在菌株的致病力中起重要作用,病原菌的致病力是多种毒力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鲟细菌性败血综合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HK3-R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这2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对先锋必、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奈替米星、新霉素等6种药物均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