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了三类六种植物激素,试验了五种常用于鱼、虾、贝的活饵料——海水单细胞藻,证明了增产素、乙烯利对亚心形扁藻和钙质角毛藻的生长有增效作用。以10—50ppm增产素处理亚心形扁藻的净增产率为40—70%,并对细胞大小产生影响,它的细胞长度增加3-14%,宽度增加4—7%。  相似文献   

2.
李锋  刘淇  王群  董元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179-2180
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试验对象,测定了聚六亚甲基胍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在(20±1)℃条件下,聚六亚甲基胍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不产生抑制的最高浓度为5mg/L。聚六亚甲基胍对球等鞭金藻的48、961、44 hEC50为27.01、34.953、3.14 mg/L;对亚心形扁藻的48、961、44 hEC50为34.65、28.73、20.57 mg/L。聚六亚甲基胍在常规使用剂量下对养殖水体中的单胞藻不会造成直接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王友利  杨海波  于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47-12249
[目的]确定硝酸钠浓度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油脂和淀粉含量的影响.[方法]以亚心形扁藻作为试验材料,以海洋微藻培养常用的普适性康维方营养液为基础,考察硝酸钠质量浓度为10 mg/L、60 mg/L、110 mg/L、160 mg/L和210 mg/L的培养基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油脂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当硝酸钠浓度为10 mg/L时,有利于油脂、淀粉的合成,但此时扁藻生长慢,生物量低,使得这些生物组分的总产量低;当硝酸钠质量浓度为60 mg/L时,油脂和淀粉含量较高,并且扁藻生长快,油脂、淀粉的总产量高;继续增加硝酸钠浓度时,扁藻生物量和各组分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从微藻生物能源角度考虑,60 mg/L的硝酸钠质量浓度是培养亚心形扁藻的优化浓度.  相似文献   

4.
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饱和CO_2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细胞内、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每个光周期的光照阶段开始时通入CO_2至饱和,在每个光周期的黑暗阶段结束时取样测定亚心形扁藻细胞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碳酸酐酶比活性。[结果]与未通入CO_2的对照组相比,通入CO_2至饱和时亚心形扁藻的适应期缩短,进入生长期后生物量增加明显,至培养结束时的生物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细胞内外碳酸酐酶、总碳酸酐酶比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19、1.75、1.66、1.32、1.26、1.43倍。[结论]在培养体系中通入CO_2至饱和时,亚心形扁藻通过提高细胞内、外碳酸酐酶的活性来保持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自身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6.
亚心形扁藻中叶绿素优化提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亚心形扁藻中叶绿素的优化提取条件。[方法]在比较乙醇和丙酮提取亚心形扁藻细胞中叶绿素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确定提取亚心形扁藻中叶绿素的优化条件。[结果]乙醇比丙酮提取效果明显,乙醇提取亚心形扁藻中叶绿素的优化条件是乙醇浓度85%、提取时间9 min、提取温度35℃,在此优化提取条件下,总叶绿素的最高提取量为9.07 mg/g。[结论]利用乙醇作提取剂可以从亚心形扁藻中提取更多的叶绿素,该结果可为从其他海洋微藻中提取叶绿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含有重金属的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此类废水一旦流入天然水域,将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污染水体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以往曾有不少关于重金属对藻类毒性方面的报道,但较多地集中在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等,对亚心形扁藻的报道很少。而亚心形扁藻因其生长周期短、适口性好、含有较高的动物必需氨基酸等特点,是生产中为人们广泛采用的优良海产饵料。本文详细研究了不同浓度Cu~(2+)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以及Cu~(2+)在扁藻体内的蓄积,所得结果可为养殖业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Cu2+对亚心形扁藻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含有重金属的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此类废水一旦流入天然水域,将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污染水体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以往曾有不少关于重金属对藻类毒性方面的报道,但较多地集中在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等,对亚心形扁藻的报道很少。而亚心形扁藻因其生长周期短、适口性好、含有较高的动物必需氨基酸等特点,是生产中为人们广泛采用的优良海产饵料。本文详细研究了不同浓度Cu~(2+)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以及Cu~(2+)在扁藻体内的蓄积,所得结果可为养殖业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氮含量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方法]从无氮到富氮考察了5种不同NaNO3浓度对扁藻生长及细胞内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在流加培养方式下,适合扁藻生长和细胞内蛋白质积累的NaNO3含量为100 mg/L。在无氮和含50 mg/L NaNO3的培养液中,扁藻细胞内的可溶性总糖、总脂和淀粉分别在培养后期、培养前期和培养中期达到较高值,这可能与扁藻的代谢途径有关。[结论]从扁藻作为生物能源资源的角度考虑并兼顾扁藻生物量,应选择含50 mg/L NaNO3的培养液培养扁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氮含量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方法]从无氮到富氮考察了5种不同NaNO3浓度对扁藻生长及细胞内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在流加培养方式下,适合扁藻生长和细胞内蛋白质积累的NaNO3含量为100 mg/L.在无氮和含50 mg/LNaNO3的培养液中,扁藻细胞内的可溶性总糖、总脂和淀粉分别在培养后期、培养前期和培养中期达到较高值,这可能与扁藻的代谢途径有关.[结论]从扁藻作为生物能源资源的角度考虑并兼顾扁藻生物量,应选择含50 mg/L NaNO3的培养液培养扁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亚心形四爿藻对海水中重金属离子进行生态净化的可行性。[方法]以亚心形四爿藻为原料,在其培养液中加入Pb(NO_3)_2、HgCl_2、K_2Cr_2O_7、CdO 4种重金属离子,通过观察亚心形四爿藻的生长状况和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变化情况,研究最适宜的亚心形四爿藻净化浓度。[结果]当亚心形四爿藻浓度达到104个/mL时,藻体基本能够正常生长。在4种离子中,HgCl_2对亚心形四爿藻毒性最小,且其对HgCl_2的净化效果较为理想。[结论]该研究可为净化污染海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稚贝对6种微藻的清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清滤率反而下降;在相同浓度下,稚贝对中规格的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清滤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大规格的亚心形扁藻(P<0.05).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的存活率顺序为微绿球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新月菱形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绿色巴夫藻.初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的稚贝经30 d的生长试验,8个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出现明显差异(P<0.05);亚心形扁藻组的日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壳长增长率和绿色巴夫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本试验可知,小球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适宜投喂浓度为30×104、15×104、10×104、6×104、40×104和10×104cell/mL,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生长效果要好于其他微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鲢、鳙鱼对扁裸藻的消化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链、鳙鱼能够较好地消化钩状扁裸藻,琵鹭扁裸藻,长尾扁裸藻,奇形扁裸藻,三棱扁裸藻,其消化率在50%以上,高者可达90%以上;但对梨形扁裸藻,粒形扁裸藻的消化率却不到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特征。[方法]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作为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的饵料进行室内静置培养。[结果]海洋尖尾藻静置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先由饵料藻培养液的颜色变为淡粉红色至粉红色,最终变为无色。海洋尖尾藻培养过程中瓶底首先出现少量沉淀物,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沉淀物上附着的饵料藻开始逐渐增多然后慢慢减少直至消失。[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海洋尖尾藻培养液的基本牲征,为海洋尖尾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3种微藻兼养培养及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mman、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1品系分别进行自养培养和兼养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在兼养培养条件下,其生长速度都不同程度地增加,EPA和DHA含量也显著地提高;而亚心形扁藻在兼养培养条件下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生长速度没有改变,EPA的含量极低,并且不含DHA。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浓度硒盐处理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eO3在0.1~1.0mg/L.的范围内.盐藻细胞生长良好.生长速率高于对照;而大于10.0mg/L的Na2SeO3处理,生长速率低于对照,表明高浓度的硒抑制:盐藻的生长。硒对β-胡萝卜素的作用效应表现为,在0.1mg/L的Na2SeO3处理时色素含量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低硒浓度没有响应,但当Na2SeO3浓度超过10.0mg/L时,其活性明显提高;各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Na2SeO3浓度0.1~1.0mg/L的范围内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上升。Na2SeO3浓度超过1.0mg/L时,酶活性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药浴方式,研究了一种新型消毒剂--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无节幼体、幼虾、成虾的毒性及饵料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 h的LC50为64.1 mg·L-1和31.13 mg·L-1,安全浓度Sc为2.20 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成虾24、48 h的LC50为66.17 nag·L-1和32.16 mg·L-1安全浓度sc为2.28 mg·L-1,为了保证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聚六亚甲基双胍的用量应控制在0.5 mg·L-1之内;聚六亚甲基双胍在125 mg·L-1浓度内对受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0.5 mg·L-1浓度以内对无节幼体的变态率无明显影响.聚六亚甲基双胍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不产生抑制的最高浓度为5 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对球等鞭金藻48、96、144 h的ECho为27.01、34.95 mg·L-1和33.14mg·L-1亚心形扁藻为34.65、28.73 mg·L-1和20.57 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对两种藻类的安全浓度分别3.5 mg·L-1和2.9 mg·L-1,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对亚心形扁藻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Cr3+·Zn2+对亚心型大扁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金属离子Cr^3+、Zn^2+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为渔业生产及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试验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浓度(C=0.01~100.00mg/L)的Cr^3+、Zn^2+处理绿藻门亚心型大扁藻(Rlztymonas sp.)。[结果]0.10mg/L Zn^2+溶液促进亚心型大扁藻生长的效果最好,Cr^3+、Zn^2+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亚心型大扁藻的生长。[结论]充分利用各种海洋及淡水藻类对污水进行净化是一条高效、节能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鲢、鳙鱼对扁裸藻的消化利用情况 ,结果表明 :鲢、鳙鱼能够较好地消化钩状扁裸藻、琵鹭扁裸藻、长尾扁裸藻、奇形扁裸藻、三棱扁裸藻 ,其消化率在 5 0 %以上 ,高者可达 90 %以上 ;但对梨形扁裸藻 ,粒形扁裸藻的消化率却不到 10 %。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船舶压载舱的黑暗密闭环境对绿藻生长的影响,以青岛大扁藻为模式生物,设置不同的初始密度(5 cells/m L、50 cells/m L、5×10~2cells/m L、5×10~3cells/m L和5×104~cells/m L),研究青岛大扁藻在黑暗条件下的相对生长抑制率及在不同生长期和初始密度处理下的种群响应。并对黑暗处理后的青岛大扁藻进行光照恢复研究,探索在不同的起始密度下,未经黑暗与经黑暗处理后的扁藻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黑暗处理的低密度(3 cells/m L)的青岛大扁藻在光恢复两周后仍然可以达到较高的种群密度水平(1×10~3);经黑暗处理的青岛大扁藻在光恢复初始密度为3及3×10~4cells/m L时的种群恢复能力较未经黑暗处理的弱,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