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北方大连养殖群体(N)和南方莆田养殖群体(S)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NN(N♀×N♂)、SS(S♀×S♂)、NS(N♀×S♂)和SN(S♀×N♂)4个试验组,比较了自交与杂交F1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与存活,研究了蛤仔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效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幼虫期NS组和SN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分别为11.23%和-6.05%,双亲生长优势为2.12%,正交组NS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反交组SN表现出杂种劣势;在稚贝期,正反交组都表现出杂种优势,NS组和SN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分别为24.89%和15.12%,双亲生长优势为19.9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杂交F1的存活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蛤仔南北方群体杂交育种的方法,可有效地改良蛤仔的生长性状,并为蛤仔速生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中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野生苗种产区的群体和潜在可作修复用途的日本、朝鲜群体的种质遗传基础,以中国山东莱州(LZ)、广西北海(BH)、辽宁营口(YK)、天津(TJ)4个野生群体,以及日本北海道(JH)和朝鲜新义州(NKS)野生群体(各10个)为材料,通过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较了各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16S rRNA序列扩增片段为535 bp,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33.3%、10.9%、33.8%和22.0%,A+T含量为67.1%,60个个体共确定了20个单倍型,不同个体间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78~0.911,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5~0.010 60,核苷酸差异数(K)为0.400~5.578;菲律宾蛤仔中国天津、营口、莱州及北海4个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朝鲜新义州和日本北海道群体遗传多样性(Hd<0.5,Pi<0.005)较低.研究表明,中日朝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可划分为南、北方谱系,即北海群体为南方谱系,其他5个群体为北方谱系,中国北方的3个群体(营口、天津和莱州)及日本、朝鲜群体间存在距离隔离模式基因流,中国人工异地移养菲律宾蛤仔活动对本地野生群体基因资源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家系间杂交的遗传效应,以生长和抗逆性状优良的壳面具有斑块花纹的蛤仔家系子一代(C31、C32)及壳面背景颜色为橙色的蛤仔家系子三代(Or)作为基础群体,采用单对单双列杂交方法构建选育家系,对建立的蛤仔家系进行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5日龄时,C32(♀)×Or(♂)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30~90日龄时,C31(♀)×C32(♂)家系Kung育种值最大;6日龄时,各杂交家系一般配合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9~90日龄时,除60日龄杂交家系特殊配合力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各测量日龄杂交家系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0日龄后,C31(♀)×C32(♂)杂交家系子代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研究表明,以斑块花纹C31(♀)与斑块花纹C32(♂)为亲本的杂交家系表现出较好的Kung育种值、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是较好的杂交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盐度对不同发育时期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称蛤仔)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在水温24℃条件下,对不同盐度(5、8、11、14、32、38、41、44、47,盐度32为对照组)胁迫下蛤仔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10 mm)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蛤仔的生长和存活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胁迫72 h时,盐度38组蛤仔幼虫、稚贝、幼贝的存活率均最高,分别为97.87%±3.69%、100%、100%,且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盐度5组蛤仔幼虫、稚贝、幼贝以及盐度8组的幼贝全部死亡;盐度38组蛤仔幼虫及稚贝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长平均日生长分别为(4.83±0.03)μm和(6.81±0.11)μm,仅次于对照组(盐度32),并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蛤仔幼虫、稚贝和幼贝对盐度的耐受范围随着蛤仔受盐度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盐度胁迫21d时,盐度38组幼虫存活率为50.27%±3.7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盐度组幼虫全部死亡;盐度胁迫30 d时,盐度38组稚贝存活率为68.75%±5.2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盐度组稚贝全部死亡;盐度胁迫30 d时,盐度14组幼贝存活率为94.36%±2.03%,与对照组接近(P0.05),而盐度38组存活率为60.00%±14.53%,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其他盐度组幼贝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蛤仔的生态养殖及抗逆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N)和非洲品系(F)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4个子代群体NN(N♀×N♂)、NF(N♀×F♂)、FN(F♀×N♂)和FF(F♀×F♂)。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7个测量性状对其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共构建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8.35%;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自交群体的准确判别率相对较高,杂交群体的正确判别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N独立聚为一支,FF与NF聚为一小支后与FN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6.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3个地理种群杂交与自交后的9个群体的1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P(洞庭湖♀×鄱阳湖♂)与PD(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态距离最短,分为一支,其次为DD(洞庭湖♀×洞庭湖♂)和PP(鄱阳湖♀×鄱阳湖♂),分为另一支,而TT(太湖♀×太湖♂)与PT(鄱阳湖♀×太湖♂)、TT与DP的遗传距离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21.13%,主成分2为15.33%,主成分3为17.59%,累积贡献率为54.05%.在第一主成分中,FG(全高)与FB(帆状顶点到后端)的影响最大(77.88%、73.46%);第二主成分中,OB(顶点到后端)与OD(顶点到铰合部后缘)的影响最大(85.38%、88.06%);第三主成分中,OH(壳高)与OC(顶点到铰合部前缘)的影响最大(70.32%、78.14%).判别分析结果表明:9群体三角帆蚌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对这9个群体按杂交组合分成A、B、C 3组,建立了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6.41%~90.24%,P2为61.22%~97.30%,综合判别率为68.75%~79.78%,判别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不同群体仿刺参幼参某些生理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对仿刺参的中国群体(C×C)、俄罗斯群体(R×R)、中俄杂交群体(R×C)和韩国群体(K×K)幼参的影响.试验最低温度为-2 ℃,各试验组仿刺参幼参在0 ℃以下持续时间分别为48~57 d.试验期间,溶解氧为7.5~10.5 mg/L,pH为7.30~8.20.结果表明:低温下不同群体仿刺参都出现排脏、皮肤溃烂(化皮)和死亡等现象;在1.8~1.0 ℃以下,仿刺参幼参紧缩不动并停止摄食活动;体重为(0.813±0.043)g的不同群体仿刺参,低温下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仿刺参的韩国群体(95.8%),最低的是仿刺参中俄杂交群体(R♀×C♂)(20.8%),对低温耐受能力的顺序是:R♀×C♂>C♀×R♂>R×R>C×C>K×K;平均体重为0.21、0.80、2.00 g 3个规格仿刺参的中国群体,其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3.5%、16.7%和10.0%,说明大规格的仿刺参比小规格的耐低温能力强.低温过程以后,当温度缓慢上升到14.0 ℃时,仿刺参恢复活力,轻度溃烂的皮肤可再生、痊愈.  相似文献   

8.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其杂交F1代早期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两个壳色品系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组间仅两道红组与对照组(混合壳色)D形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斑马蛤和两道红4日龄及7日龄幼虫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和两道红之间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4日龄幼虫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变态率斑马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日龄时,斑马蛤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6日龄时,斑马蛤和两道红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与两道红壳长差异不显著;135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5),斑马蛤壳长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93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1)。稚贝期和养成期的存活率均以斑马蛤最高,对照组次之,两道红最低。  相似文献   

10.
以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西沙群体(XS)、台湾群体(TW)、海南群体(HN)和越南群体(YN)4个不同地理种群杂色鲍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在5个杂交组合中,杂交效果优劣顺序为:XS♀×TW♂〉XS♀×YN♂〉XS♀×HN♂〉TW♀×YN♂〉YN♀×HN♂;受精率最大值出现在TW♀×YN♂组合,为(98.15±7.4)%;幼体附着率最大值出现在XS♀×YN♂组合,为80.41%;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出现在XS♀×TW♂组合,分别为73.76%,81.2%和140.7μm.d。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clam 3种壳色品系幼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由7.6℃逐渐降低至-2.1℃,并且在冰水混合状态下胁迫7 d时,3种壳色蛤仔的存活率依次为白斑马蛤(98.6%)斑马蛤(93.3%)白蛤(74.6%);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壳色蛤仔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低温能力强的蛤仔,其接近冰点时(-1.6℃)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随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较小;3种壳色的蛤仔O∶N值为6.8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422,总体平均为1.724;温度由0.6降至-1.6℃时,Q10值异常升高,以白蛤升高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蛤仔耐低温的生理机制和定向选育抗低温的蛤仔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5日至10月27日共114 d,对中华鳖洞庭湖群体、黄河群体及其杂交种绿卡鳖(洞庭♀×黄河♂)的稚幼体阶段进行了生长比较试验,整个生长过程在自然温度下进行。结果表明,生长速度表现为洞庭>绿卡>黄河,存活率为绿卡>洞庭>黄河,其中绿卡的存活率为100%;在整齐度方面,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黄河>绿卡>洞庭,而绿卡的非常接近黄河;饵料系数则为黄河>绿卡>洞庭。综合来看,在稚幼期阶段,绿卡群体要优于洞庭湖群体和黄河群体。中华鳖背甲长、背甲宽、体高与体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体重的影响因子高低表现为体高>背甲宽>背甲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长岛(C)、大连(D)、威海(W)、胶南(J)4个中国不同地理种群刺参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建立16个杂交和自交群体组,测定不同日龄(30日龄,60日龄,80日龄,105日龄)的杂交及自交后代生长情况,分析后代生长杂种优势和各组合配合力。结果发现,不同组幼参的生长速度不同,30至80日龄杂交组与自交组差异不显著,105日龄时杂交组D(♀)×J(♂)(DJ)组、WD组、JD组、JC组显著高于自交组(CC组、WW组、JJ组);不同杂交组的杂交优势率在同一生长阶段各不相同,而同一组在不同生长阶段也存在差别,CD组、JC组和JD组始终为正值,CW组始终为负值,随着各组刺参的生长杂种优势率为正值的组增多,其中105日龄JC组最高,为9.69%;D(♀)、J(♀)和D(♂)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30至60日龄JD组特殊配合力较高,80至105日龄WD、JC、CW和DJ组特殊配合力较高。综合分析认为C(♀)×D(♂)、D(♀)×J(♂)、J(♀)×C(♂)和J(♀)×D(♂)杂交组合具有良好的生长和较高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4.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15.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及确定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真实影响效应,为合浦珠母贝的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三亚(SY)和广西北海(BH)2个地理野生合浦珠母贝群体为亲本,经双列杂交获得4个F1代群体(SY♂×SY♀、SY♂×BH♀、BH♂×SY♀和BH♂×BH♀),各随机挑选100只养殖至14月龄的个体进行数量性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体质量和软体质量)测量,并采用SPSS 18.0进行K-S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型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计算.[结果]4个F1代群体的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其中又以软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SY♂×SY♀群体壳长与体质量和软体质量间的相关性最大,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和0.529;而其他3个F1代群体的壳宽与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剔除对体质量和软体质量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分别建立针对各F1代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回归方程,总决定系数(R2)均小于0.85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SY♂×SY♀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是壳高和壳长,对其他3个F1代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均是壳宽;SY♂×SY♀群体壳高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壳长对软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其他3个F1代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决定系数最大的也均是壳宽.[结论]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中软体质量最具选择潜力.在只考虑形态性状选育时,SY♂×SY♀群体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应选择壳高,以软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则应选择壳长,同时加强对壳高的选择;其他3个F1代群体在以体质量或软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均应选择壳宽.  相似文献   

17.
以海洋橙品系( O)和珍珠白品系( W)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 WW和杂交组OW、 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单亲生长优势,杂交组OW在浮游期和变态期表现出生长优势,在稚贝期却表现出生长劣势,但正反交组总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中亲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正反交组的中亲存活优势和杂交组WO的单亲存活优势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杂交组OW除了在3、6日龄时表现出一定的单亲存活劣势外,在其他日龄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在变态期,正反交组的变态率表现出一定的中亲及单亲杂种优势;综合生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三方面来看,正反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WO>OW。研究表明,杂交组蛤仔生长和存活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到卵源(母本)效应的影响,且卵源(母本)效应不仅存在于幼虫期,还贯穿于变态期和稚贝期。橙色品系自交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3.1,与壳面颜色为隐性纯合子的珍珠白品系杂交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1.1,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明橙色对白色为显性,壳色是由简单的遗传基因控制,且与控制壳面花纹或条带的遗传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之间无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探究属间杂交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的泥鳅(M)与大鳞副泥鳅(P)优良个体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建立了泥鳅自交M(泥鳅♀×泥鳅♂)、大鳞副泥鳅自交P(大鳞副泥鳅♀×大鳞副泥鳅♂)、正交MP(泥鳅♀×大鳞副泥鳅♂)与反交PM(大鳞副泥鳅♀×泥鳅♂)4个试验群体,并对其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4个群体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2,3,4,5,12月龄等生长阶段,4个群体生长速率差异趋势相似,且MP与PM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显著(P0.05),MP生长速率显著高于PM、M(P0.05)、显著低于P(P0.05),PM生长速率显著高于M(P0.05)、显著低于P(P0.05)。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MP群体与PM群体鳍条数目皆偏向于M亲本。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P与PM聚为1支,再与M聚为1支,最后与P聚为1支;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806%,其中主成分1方差贡献率为43.000%;在27个测量参数中挑选21个对主成分1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83.33%~93.33%。【结论】综上所述,杂交后代生长性状体现出了明显的超单亲(泥鳅)优势,且两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泥鳅更相似。研究结果为杂种泥鳅的鉴定、育种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 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Cl-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鳃组织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及血细胞总数等指标,比较了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的低盐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斑马蛤的死亡率最低(3.92%);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24h时,斑马蛤渗透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都与海水渗透压接近;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中Na+浓度均呈现升高过程,第24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的Na+浓度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蛤仔Cl-浓度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而斑马蛤和珍珠白Cl-浓度呈现先降低后恢复的过程,第24h时,斑马蛤和珍珠白血淋巴C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ATP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6h和24 h时,珍珠白鳃组织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也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1.5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0.
易逝期干露对菲律宾蛤仔活品净化及贮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采捕后可容忍的干露时间,以研究干露对净化及随后的活品贮藏特性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蛤仔原料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湿藏对照组(CW)、干藏对照组(CD)和干露0、1、3、4 d组(即E0、E1、E3、E4组),湿藏及净化条件均为室温海水,干露及干藏条件均为4℃湿布覆盖,分析各组的存活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核苷酸能荷(AEC)值和K值,并对各组蛤仔从外观、气味、滋味、质地和回味5个方面进行风味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干露3 d内蛤仔有近100%的存活率,4 d干露存活率仍可保持90%左右,与初始原料相比,干露静置后的蛤仔均呈现恢复态势,E1、E3和E4组具有相同的ATP、AEC和K值水平,蛤仔呈现非愉悦性特征(苦、腥、土),经1~3 d静置后恢复了愉悦特征(甜、鲜、咸、香),干露4 d时则呈现臭味特征;原料经1、3、4 d干露,净化后蛤仔存活率分别为100%、91%和85%,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净化过程ATP消耗增加,E4组的K值高于其他组,AEC值则未发现明显差异;感官评价结果显示,2 d内干露处理的净化产品具有良好的风味品质,而3 d以上的干露会导致风味下降,而E4组依然突出臭味;7 d活品湿藏的E0和E1组均具90%以上的存活率,E3组存活率在70%以上,而E4组存活率急剧下降至0;干藏下的E0、E1组同样具有90%以上的存活率,E3、E4组则可维持80%以上的存活率;E3、E4组在活品贮藏阶段的K值明显高于E0和E1组,除E4湿藏组外,其他所有组均呈现相同的ATP和AEC值平稳水平,而E4组则明显下降;此外,2 d内湿藏的E0、E1、E3组均可呈现愉悦特征;干藏的E0和E1组同样具有愉悦风味,E3组风味开始下降,E4组则突出臭味。研究表明,易逝期的菲律宾蛤仔品质可恢复,期间原料可容忍的干露期限是冷却条件下2 d左右,该阶段的干露暂存或运输不会影响后续的活品净化,且无论是干藏还是湿藏均具有7 d的活品货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