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羊诺维梭菌病又称羊黑疫或水肿梭菌病,是由B型诺维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诺维梭菌分为A、B、C 3型。A型菌能产生α、γ、ε、δ4种外毒素;B型菌产生ε、β、η、ζ、θ5种外毒素;C型菌不产生外毒素,此型菌与脊髓炎有关,但无病原学意义。1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2012年10月中旬起,新疆和丰县发生以成年  相似文献   

2.
诺维梭菌又称水肿梭菌、第二恶性水肿杆菌,主要侵害大的肥育猪和种猪,猪发病率高.诺维梭菌能产生极强的外毒素,根据所产生的毒素可分为A、B、C、D4个菌型.  相似文献   

3.
羊黑疫又名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特征是肝实质的坏死病状,病原是B型诺维氏梭菌。1流行特点诺维氏梭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为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本菌严格厌氧,可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  相似文献   

4.
山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又名羊黑疫,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养羊业的发展。诺维氏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严格厌氧,能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分为A、B、C3型。现将1例山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羊黑疫预防     
正1病原引起羊黑疫的B型诺维氏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其严格厌氧,可形成芽孢,不产生荚膜,周身鞭毛,能运动。2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多发,发病常与肝片吸虫感染相关。病菌能引起1岁以上的绵羊发病,以2~4岁、营养良好的绵羊多发,山羊可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羊黑疫又被称为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毒血症,特征为羊体内肝脏坏死。病死羊其皮下血管充血,从而导致表皮发黑,故而称为黑疫。该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呈地方流行性,绵羊和山羊均能感染该病。发病羊多为营养良好的肥胖羊只,1岁以上羊只感染发病,以2~4岁的绵羊最易感染。山羊也可感染发病,羔羊和1岁羊通常不感染。1病原学(1)本病的病原体为诺维梭菌,该菌种分为A、B、  相似文献   

7.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α毒素是第一个被赋予酶活性的细菌毒素 ,194 1年Mac Farlane和 Knight将其命名为磷脂酶 C。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厌氧粗大杆菌 ,大小 3~4μm× 1~ 1.5μm,分布广泛 ,恶劣时可产生高抵抗力的内生性孢子。该菌产生的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 12种以及肠毒素 (也称为芽胞相关蛋白 ) ,但主要起作用的是α、β、ε、ι4种。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 ,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 A、B、C、D、E等 5型。各型菌均可产生α毒素 ,其中以 A型菌产生的最多。毒素…  相似文献   

8.
<正>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原为B型诺维氏梭菌。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羊采食被此菌芽胞污染的草料后,芽胞穿过胃肠壁到达肝脏,正常肝脏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高,不利于其发芽变为繁殖体,而仍以芽胞形式潜藏于肝脏中;当肝片吸虫在肝脏中移行使其损害发生坏死而导致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时,存在于肝脏中诺维氏梭菌芽胞获得适宜的条  相似文献   

9.
羊黑疫主要是由于感染B型诺维氏梭菌而引起的一种致死性较高的疾病。该病通常发生于春夏季节并滋生有大量肝片吸虫的潮湿低洼地区,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绵羊和山羊都可感染发病,营养良好的肥胖羊易发,且超过1岁羊的发病率较高。易感性最高的是2~4岁绵羊,而羔羊和1岁羊基本不会发病。羊感染发病后会导致肝脏发生实质性损伤,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8年8~11月,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某乡的绵羊发病并急性死亡,3个月内死亡270余只。从其中12只症状典型的病死羊病料中分离到疑似诺维氏梭菌,经毒素测定和毒素中和试验、动物接种,证实其中10株分离菌为B型诺维氏梭菌,毒价测定最小致死量为400~3200,从而诊断为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羊黑疫。  相似文献   

11.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病原,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疾病。该菌常通过其外毒素危害人和动物机体,所产毒素主要有α、β、ε和ι4种外毒素。根据毒素产生的情况,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F和G 7个型。ε毒素毒力最强,主要由B型和D型菌分泌。论文通过致病机理、病理变化、流行特点及相关疫苗研究方面对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羊梭菌病是由梭菌引起羊的传染病,临床常见有腐梭菌引起的羊快疫,C型魏化梭菌引起猝狙、D型魏氏梭菌引起肠毒血症、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羊黑疫、B型魏氏梭菌引起羔羊痢疾,由于防制不当,羊只死亡,造成很大损失,需科学防制,减少损失。1流行病学绵、山羊都可发生,营养好、健壮的羊多发,营养不良瘦弱的羊发病较少。喂精料,尤其是喂玉米等高能量料的羊多发。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羊快疫多发于6~18月龄羊,羊猝狙以1~2岁绵羊多发,肠毒血2~12月龄羊多发,羊黑疫2~4岁羊多发。羔羊痢疾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2~3日龄…  相似文献   

13.
诺维氏梭菌又称水肿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小不一的厌氧杆菌,能形成芽胞,在猪体内可产生极强的外毒素,引起猪的突然死亡。此  相似文献   

14.
山羊水肿梭菌病,也称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Infections necrotic hepatitis),它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毒血症,并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其主要特征。山羊水肿梭菌常与肝片吸虫混合感染。现将1例山羊水肿梭菌与肝片吸虫混合感染病例的发病情况、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动物回归试验作简要介绍,供广大临床兽医工作者和养羊专业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羊黑疫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毒血症,其主要特征是肝实质发生坏死,主要感染对象为山羊和绵羊。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羊黑疫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疾病诊断,提出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多发生于春夏.2004年7月我市兴宾区兽医站门诊部接诊到病例,一农户饲养的山羊发生该病,共死亡山羊23只.  相似文献   

17.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常见于哺乳动物和禽类的胃肠道中,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外毒素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且多具有致死性。根据CP所产外毒素α、β、ε和ι的不同,将CP分为A、B、C、D、E5个毒素型,其中外毒素a是CP最为重要的致病性毒素之一,各毒素型CP均可分泌。A型CP只产生外毒素α,可引起牛、羊等多种动物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同时还可引起人食物中毒,是危害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23-1527
根据GenBank中已发布的产气荚膜梭菌α,β,ε,ι毒素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4对特异性引物,经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产气荚膜梭菌不同毒素型多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A,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目的条带,而对诺维氏梭菌和腐败梭菌扩增为阴性;灵敏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A,B,C,D,E型标准菌株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9.0,17.8,12.2,13.8,18.5pg;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重复性。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从21份羊临床病料中检测出9株A型和1株C型产气荚膜梭菌。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以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及5种毒素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山羊梭菌类疾病主要包括C型产气荚膜梭菌(羊猝狙)、D型产气荚膜梭菌(羊肠毒血症)、B型产气荚膜梭菌(羔羊痢疾)和B型诺维氏梭菌(羊黑疫),对养羊业生产危害较为严重。这几种病原菌在羊舍普遍存在,如在粪便、尿液及污水中大量存在,特别是老养羊场(舍),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到位,暴发该类疫病的机会更大,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根据毒素一抗毒素中和试验,魏氏梭菌可分为A、B、C、D、E五种类型。A型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从土壤、粪便、污水中均可分离到,产生的外毒素进入动物血液中,可引起动物肠毒血症。该病以急剧腹泻、排带血胶胨样粪便、盲肠浆膜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为主要特征。2002年鞍山市动物园先后有4只梅花鹿死于魏氏梭菌A型。现针对梅花鹿发病前后经过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