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细菌群体感应控制细菌毒力因子的分泌,抑制群体感应成为抗感染的新途径。本研究通过测定栀子的主要成分栀子苷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并检测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调控的毒力因子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栀子苷的MIC为12.5 mg/m L。在亚抑菌浓度下,栀子苷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总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绿脓菌素的分泌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推测栀子苷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而实现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黄藤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试验使用亚抑菌浓度的黄藤素(6.25×10~(-2)g/m L、3.13×10~(-2)g/m L)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并测定亚抑菌浓度的黄藤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曲线、外毒素A、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黄藤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下调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外毒素A、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表达。说明黄藤素能够通过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毒力因子的表达来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发挥抗病抑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被膜催化剂具有可再生、可持续和可扩展等优势,但其生长慢、产量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桑树黄酮苷生物转化中的应用。本文以产α-L-鼠李糖苷酶RhaB1的重组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过表达其生物被膜转录调控因子基因csgD,考察CsgD对胞外聚合物分泌、细菌运动和群体感应等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关键因子及其催化性能的调控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菌株形成生物被膜在20 h达到成熟期,比原始菌株延长了25%,生物被膜产量提高了61.51%,说明过表达csgD对生物被膜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培养24 h后,过表达菌株分泌的紧密型胞外多聚物中多糖和蛋白质质量浓度为47.54 mg/L和54.72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8.24%和37.44%;过表达菌株的游动、群集和蹭行运动半径分别为3.41 mm、7.29 mm和10.61 mm,比原始菌株提高了7.23%、8.00%和7.06%。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过表达菌株中胞外聚合物基因(pgaA、bcsA)、运动性基因(fimH、motB)和群体感应基因(luxS、lsrB、aph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表明过表达csgD对胞外聚合物分泌、细菌运动和群体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沙枣水提取物在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和试管连续(对倍)稀释法对新疆沙枣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菌株的抑菌圈直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新疆沙枣水提取物在体外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他菌种都没有抑菌效果,只对褔氏痢疾杆菌有轻微的抑菌作用。结论:新疆沙枣水提取物对褔氏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基于铜绿假单胞菌flgE基因的PCR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铜绿假单胞菌flgE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由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了目的基因。从退火温度、循环次数、Mg2+浓度、dNTPs浓度和引物浓度5个方面优化了反应条件,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成功扩增出了铜绿假单胞菌1 400 bp的flgE特异性基因片段,最佳退火温度、循环次数、Mg2+浓度、dNTPs浓度和引物浓度分别为56℃、30个循环、1.6 mmol/L、0.2 mmol/L和0.3μmol/L。特异性试验表明,仅铜绿假单胞菌中可扩增出目的片段,而多杀性巴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检测到最低10 pg/μL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以及100 CFU/mL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策略来缓解耐药问题。群体感应作为一种通讯机制,根据细菌细胞间的密度来调节其行为和生理反应,其中许多活性物质能通过群体感应系统在不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情况下影响病原菌的致病性,同时减缓耐药的产生。因此,近年来抑制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嗜水气单胞菌作为水产养殖业中的主要条件病原菌,严重危害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笔者介绍了嗜水气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机制,对细菌生物被膜的调节,以及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中草药和益生菌在防控嗜水气单胞菌中的应用,旨在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水产养殖业中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查耳酮A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平板计数法测定1MIC、2MIC、4MIC和8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吸光光度法测定1/16MIC、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8MIC、1/4MIC、1/2MIC和1MIC的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以及1/4MIC、1/2MIC、1MIC和1MBC甘草查耳酮A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建立小鼠皮肤刀伤模型和皮肤脓肿模型评价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和MBC分别为3.125和12.5 μg/mL。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2MIC和1MIC组在6 h内铜绿假单胞菌数量逐渐减少,之后基本维持在1×105 CFU/mL左右;8MIC和4MIC组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分别在14和16 h后均无菌落形成。1/16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影响不明显,而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细菌生长。1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约为70%,1MBC甘草查耳酮A可清除约50%预形成的生物被膜。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查耳酮A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刀伤的创口愈合,并减少皮肤脓肿。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查耳酮A和氨苄西林组脓肿中的细菌数量均极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可进一步用于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8.
布鲁菌病(布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菌作为布病的病原可以导致患病动物的流产及人类的马耳他热。群体感应系统对布鲁菌在胞内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细菌的Ⅳ型分泌系统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在布鲁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论文对布鲁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鱼腥草素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生物被膜的抑制活性,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考察了鱼腥草素钠对S.aureus浮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用琼脂平板法测定了其对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MBIC)和最小杀膜浓度(MBBC);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了鱼腥草素钠对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通过Western-blot考察了鱼腥草素钠对S.aureus毒力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素钠对浮游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MIC、MBC:16~64μg/mL),对成熟的生物被膜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BIC、MBBC1 024μg/mL),但其亚抑菌浓度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抑制α-溶血素、肠毒素A和肠毒素B的分泌。说明鱼腥草素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和早期生物被膜有较好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1996年9月,某鸡场1~3日龄雏鸡发生急性死亡。分离培养到一株分泌暗红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确定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氧哌嗪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陕西省某羊场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取该羊场8只病死羊的肺脏组织依次检测支原体、小反刍兽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结果均为阴性。无菌采集病死羊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测,经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到5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命名为PA1~5),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生物被膜试验。结果显示,注射菌液的小鼠均在24 h内死亡,剖检发现小鼠肺脏、肝脏、脾脏出血肿大,且有大小不等、散在分布的化脓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PA1~5分离株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泰乐菌素、泰万菌素、多西环素均表现耐药性。生物被膜试验表明PA1具有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PA2~5具有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能是造成本次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且5株羊源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并可形成不同强弱程度的生物被膜,可交替使用恩诺沙星、庆大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结果可为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羊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导致世界范围内多重耐药菌和广泛耐药菌的广泛传播,这些病原菌多数为ESKAPE病原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普遍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系统有着天然的抵抗  相似文献   

13.
从辽宁和黑龙江2个水貂养殖场死亡水貂肺中分离出13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鉴定分别为C型和D型,命名为PK13-C和H2F-D。为了解其作为疫苗株的免疫效果,测定了其运动能力、绿脓菌素生成能力、生长曲线、毒力、免疫原性及耐药性。结果表明,PK13-C对小鼠和水貂的毒力分别为7.5×106CFU和7×105CFU,泳动能力及群集运动能力较强,抽动能力较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中等;H2F-D对小鼠和水貂的毒力分别为2.05×107CFU和2.2×106CFU,泳动能力较弱,但群集运动及抽动能力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二者对本血清型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均为100%,对异种血清型菌株的保护率为80%~90%。2个株菌均可产生绿脓菌素。生长曲线显示2个菌株于4h进入对数生长期,于18h左右进入平稳期。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个株菌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究大高良姜提取物对饲料微生物污染中常见的4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2种真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稳定性,优化提取工艺。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溶剂的大高良姜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活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为指示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乙醇回流提取工艺,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该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对pH值、温度和紫外光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6种试验菌中,大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较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为指示菌时,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5%、料液比115(mV)、55℃水浴回流提取2 h,提取物对这2种菌的MIC均为0.313 mg/ml,MBC分别为1.25 mg/ml和0.625 mg/ml;提取物对pH值极不稳定,加热和紫外光照射均使其抑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果提示,大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体外抑菌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临床分离鸡致病菌,并分别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并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各种抗生素对非产酶菌、产ESBLs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鉴定分离的33株致病菌有大肠埃希氏菌30株、阴沟肠杆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法氏柠檬酸杆菌1株。在这些菌株中,首次从鸡中检测出法氏柠檬酸杆菌,所分离的33株致病菌中产ESBLs8株。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而抗生素与抑制剂联用能降低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  相似文献   

16.
旨在考察鼠源抗菌肽CRAMP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在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采用兔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性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毒性考察CRAMP的安全性;采用不同温度、蛋白酶、金属离子和酸碱梯度对CRAMP抗菌活性的影响,考察其稳定性;通过在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成熟生物被膜,以人源抗菌肽LL-37和3种抗菌药为对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量,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生物被膜活菌数进行计数,苯酚-硫酸法结合Folin-酚试剂法检测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CRAMP干预PAO1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显示,CRAMP在所测试浓度下对兔血红细胞溶血率均<2%;在62.5~125 mg·L-1时对 RAW264.7没有细胞毒性。温度(25~100 ℃)、两种盐离子(Na+、K+)以及pH为5~10时对CRAMP的抗菌活性没有影响;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同程度影响了CRAMP的抗菌活性。6孔细胞培养板中,4倍MIC 的CRAMP极显著降低了PAO1生物被膜量(减少率为76.74%,P<0.01),极显著减少了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量(减少了1.2个CFU·mL-1,P<0.01),效果优于LL-37和3种抗菌药。CRAMP组的胞外基质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CLS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4MIC浓度下,CRAMP组的细菌总荧光强度(PI+SYTO)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LL-37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RAMP组和LL-37组的死菌荧光强度/活菌荧光强度比值 (PI/SYTO)均极显著增大(P<0.01)。综上表明,CRAMP具有低溶血性、低细胞毒性,除蛋白酶作用不稳定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PAO1成熟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效果优于LL-37,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能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阴性菌,作者综述了PA生物膜形成的生物学机制,包括菌体黏附、胞外多糖Psl和Pel、藻朊酸盐等参与细菌生物膜成熟的过程及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因子表达,从而调控细菌形成生物膜应对不良环境。此外还概括了将生物膜作为靶点开发的药物等生物膜相关的研究进展。生物膜是菌体逃避有害刺激的护盾,研究其结构、形成及致病机理,了解PA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对于通过调节生物膜形成或调控生物膜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优化PA的抗感染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牛胃溶菌酶(rcsLYZ)蛋白,试验构建了能分泌表达rcsLYZ的重组酵母菌株,并通过因子筛选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了接种量等参数对rcsLYZ活性的影响,并且利用管碟法检测了rcsLYZ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培养体积、诱导时间和甲醇浓度对rcsLYZ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P0.01);响应面法优化后rcsLYZ活性为415.2 U/mL(培养体积为42 mL,诱导时间为89 h,甲醇浓度为1.1%),与理论预测最大值(431 U/mL)接近;rcsLYZ活性相较于优化前有较大提高;rcsLYZ对溶壁微球菌、藤黄微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无抑制作用,说明rcsLYZ可以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优化后活性较好,对部分细菌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毛果算盘子粗提物提取条件,研究其体外抑菌效果,试验采用水提法提取毛果算盘子粗提物,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以纸片法和微量肉汤释法对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果算盘子粗提物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100℃提取0.5 h、提取2次;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头孢喹肟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00±0.82)mm、(30.70±0.94)mm、(14.00±0.47)mm、(11.70±0.82)m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 mg/mL、1.56 mg/mL、3.125 mg/mL、3.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56 mg/mL、3.125 mg/mL、3.125 mg/mL、6.25 mg/mL。说明毛果算盘子粗提物对四种试验菌株的抑制作用不同,对耐头孢喹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20.
漠中泉 《中国家禽》2002,24(8):47-47
刚出生的小鸡很显然可以自由地生长而不感染弯曲杆菌,但是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快就会感染,这就暗示环境是病原体的传染源,成功地控制弯曲杆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弯曲杆菌的潜在传染源。乔治亚大学食品科技部JosephFrank教授一直在研究消毒剂在鸡舍里和加工厂产生的生物膜中被发现的弯曲杆菌,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评价使病原体失活的氧化类型,对鸡舍饮水系统应采取的措施发表自己的见解。典型的微生物从鸡舍饮水系统形成的生物膜中被分离出来并且被用来培养实验室条件下聚氯乙烯(pvc)表面的生物膜,从与肉质有关的假单胞菌属分离株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