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对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和扎鲁特旗牧民家的乳样中分离的27株植物乳杆菌的耐酸及耐胆盐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20株菌能耐受0.3%的牛胆酸钠,且对pH3.0的生长环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其中8株菌耐受性较强,存活率最高可达150.6%,其余菌株从15.5%-39.8%不等。  相似文献   

2.
传统发酵酸马奶中瑞士乳杆菌耐酸性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地区牧民家庭32份自然发酵酸马奶样品中分离鉴定出的82株瑞士乳杆菌中,通过耐酸实验选出39株可在pH3.0和pH3.5酸性环境中生长的菌株进行pH为3.0的人工胃液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人工胃液的耐受能力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性状优良的益生性乳酸菌,并为制备优良的牧草青贮型发酵菌剂奠定基础,试验采用MRS-Ca CO3平板从青海高海拔地区牧草或青贮牧草中筛选乳酸菌,同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产酸能力、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燕麦草中共筛选获得水解圈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12株,其中植物乳杆菌4株,发酵乳杆菌3株,干酪乳酸杆菌2株,屎肠球菌1株,嗜酸乳酸杆菌2株;植物乳杆菌YZ05和屎肠球菌YZ06是同型发酵乳酸菌,与其他菌株相比,具有很强的产酸能力和良好的益生特性。说明植物乳杆菌YZ05和屎肠球菌YZ06是制备青贮饲料的优良菌剂。  相似文献   

4.
酸凝乳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种稳定剂对酸性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MC最适添加量为0.03%,且乳的产粘度最大;黄原胶最适添加量为0.03%,瓜尔豆胶在添加量0.06%时效果较好,但黏度相对较低;复合配比中,CMC、黄原胶、瓜尔豆胶的配比为2:3:1时,乳的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犬科动物源乳酸菌并对其益生潜能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测定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对低pH和高胆盐环境的耐受性、在体外模拟胃肠道溶液中的存活能力、抑菌能力、抗生素抗性、对蓝狐小肠上皮原代细胞的黏附能力及抗氧化性评价了菌株ZJBF004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固体乳酸细菌培养基从蓝狐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优势乳酸菌,将其命名为菌株ZJBF004,经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菌株ZJBF004产酸能力较强且在37℃培养时能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在pH=5的培养基中耐受6 h时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情况,在胆盐浓度为3 g/L的条件下至少可耐受6 h,且存活率高于70%,在人工模拟胃液和肠液中耐受3 h时存活率高于90%;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蓝狐小肠上皮原代细胞的黏附能力为(18.67±3.12)个/细胞;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8.50%,表明菌株ZJBF004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由此可见,新分离的蓝狐源约氏乳杆菌菌株ZJBF004具有优良的体外益生性能,可作为潜在犬科动物用益生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植物乳杆菌BLCC2-0001在胃肠道中的耐受性及作为益生菌的功能特性。人工模拟胃肠道环境,研究植物乳杆菌的耐受情况。同时对肠道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拮抗特性和安全性试验进行研究。作用4h,在pH2.5和pH3.5的酸性环境及人工胃液、肠液中的存活率皆在80%以上,在0.3%的胆盐环境中,存活率为60%左右。对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20mm以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株乳杆菌不会产生硝基还原酶、无溶血现象发生,能产生少量的D-乳酸。植物乳杆菌BLCC2-0001具有较强的耐受胃肠道环境的作用,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以作为动物微生态制剂的菌株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可提升高寒地区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青贮发酵品质的耐低温乳酸菌,本研究以‘青芋2号’菊芋青贮物料为材料,利用平板培养法分离乳酸菌株,分析菌株生理生化特性,并通过16S rRNA测序进行菌株种属鉴定。结果表明,菊芋青贮物料中共分离得到34株乳酸菌株,经低温及生理生化筛选获得13株耐低温乳酸菌株,包括11株同型发酵乳酸菌和2株异型发酵乳酸菌,其耐酸性和耐盐性均较强;经产酸和生长能力对比,GN02菌株生长最快(OD=2.63),GN10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pH=3.59),XN25菌株兼具较强的生长和产酸能力;16S rRNA测序鉴定出9株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1株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1株棒状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coryniformis)、1株短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brevis)及1株无法鉴定。本研究筛选出适合高寒地区菊芋青贮发酵的耐低温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短乳杆菌各1株。  相似文献   

8.
共轭亚油酸是天然存在于食品中的亚油酸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实验测试了发酵乳制品生产中常用菌株的共轭亚油酸产生能力,其中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db2显示了最高的共轭亚油酸生产能力,其共轭亚油酸产量为4.06μg/mL。并且对高产菌株产共轭亚油酸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菌株产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是:培养温度47℃,培养时间24h,pH值8.0。  相似文献   

9.
饲用干酪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株干酪乳杆菌生长特性、泌酸能力、耐酸性、胆盐耐受性和抑菌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在24 h时菌体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在28 h时产酸量最高,pH在3.80左右维持稳定;干酪乳杆菌分别经pH 2.0和1.0%胆盐处理3h后存活率分别为81.29%、150.81%;该菌株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47、18.53、16.36 mm.  相似文献   

10.
从肉鸡空肠黏膜上分离到6株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3株乳杆菌(R2、R4、R6),3株肠球菌(R1、R3、R5)。生理生化鉴定表明,R2为嗜酸乳杆菌;R4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R6为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R1、R3和R5为粪肠球菌。产乳酸能力分析表明,培养至12h时R2产乳酸速度最快,到24h时R4产生乳酸浓度最高,为69.59mmol/L。在抑菌试验中,R2、R4对鸡大肠杆菌O1、鸡伤寒沙门氏菌O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和R4对治疗性抗菌索青霉素、四环索、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对添加剂用抗菌索二硝托胺、硫酸多粘菌素、氨苯胂酸、杆菌肽锌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从动物肠道中筛选产酸能力较好的乳酸菌,采用MRS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通过溶钙圈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得到一株产酸能力稳定较优的菌株,并探究其抑菌性能。结果显示:本试验筛选得到产酸能力较强的L-2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三种食源性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5、18.3、17.8 mm;对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等真菌也具有明显抑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6、15.2、14.3 mm。  相似文献   

12.
副干酪乳杆菌L9是一株功能性益生菌菌株。本研究利用液氮深冷技术制备副干酪乳杆菌L9(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9)直投式发酵剂,并比较了液氮深冷与冷冻干燥工艺制备的发酵剂,菌株存活率及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液氮深冷组的菌体存活率可达93.7%±4.2%,显著高于冷冻干燥法组(77.5%±5.3%)(P0.05);液氮深冷组发酵产酸能力与未经冷冻处理的对照组没有显著区别,但显著高于冷冻干燥组;液氮深冷组的β-半乳糖苷酶及LDH活性下降也显著低于冷冻干燥处理组;储藏试验证明,深冷工艺制备的副干酪乳杆菌L9直投式发酵剂可以在3个月储存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产酸活性。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利用传统培养法从0–90 d打包青贮发酵的甘蔗(Saccharum sinense)尾中分离得到20株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API 50 CH生化试剂盒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产酸能力。结果显示,菌株Y42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Y32、Y59是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其余的17株是植物乳酸杆菌(L. plantarum);分离的20株菌株在培养18 h后,菌株发酵液的pH可降低至3.70以下,Y67菌株的pH最低,为3.57。从甘蔗尾中分离的20株乳酸菌产酸能力均较强,具备良好的青贮潜力,可作为制备青贮饲料发酵剂的菌种。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从健康的成年犬粪便中分离出11株菌株,采取抑菌试验筛选得到5株动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animalis) B5、B8、B9、B10、B11。5株菌株均有着良好的生长优势、产酸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菌株B5和B11在pH 2.0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达50%以上;在0.3%胆盐浓度下,5株菌株存活率高于70%;B8有较强的自凝聚能力,5 h可达到63.78%;B9的表面疏水能力高达90.07%;5株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普遍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及万古霉素不敏感;溶血试验表明所选动物乳杆菌为无毒菌株。因此,这5株动物乳杆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菌株应用于犬食品中。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以海藻酸钠和脱脂乳作为混合壁材对植物乳杆菌A409微囊化后在动物消化道中的稳定性,试验选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胆盐、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处理微囊化植物乳杆菌样品,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内菌体的存活率。结果表明:研究所用微囊化植物乳杆菌样品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能,用p H 2.5和3.5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其存活率均超过80.00%;处理3 h,p H 3.5的人工胃液菌株存活率仍超过80.00%,但p H2.5的人工胃液菌株存活率仅剩64.70%,对强酸环境的耐受性略有不足;用0.10%~0.50%质量分数的胆盐溶液处理微囊化植物乳杆菌样品2 h后仍有较高存活率(超过80.00%),3 h后存活率降至65.60%~82.80%;微囊化植物乳杆菌经人工肠液处理,在0~8 h内有较好的耐受性(超过85.00%),8 h后存活率下降速度较快。以海藻酸钠与脱脂乳作为混合壁材的微囊化植物乳杆菌对酸性条件、胆盐质量分数、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均有较高的耐受性,在动物胃肠道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几株乳酸杆菌耐逆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主要比较研究了6株乳酸杆菌对热(55℃和65℃)、酸(pH值1.0、2.0和3.0)、胆盐(0.1%和0.3%)、微量元素铜(0、10、50和250mg/L)和锌(0、120、600和3 000mg/L)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各菌株对这些因子的耐受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菌株LGG增殖速度、产酸性、耐酸性和耐温度55℃的能力都较其他菌株好,但该菌株在65℃下存活率极低;菌株ZJ614耐高温能力较强,在65℃处理20min后存活率能达到19.2%,但Cu2+(50 mg/L)对其增殖的不良影响较大;菌株ZJ621虽对酸的耐受性较强,但对胆盐的耐受性较差。经全面考察各菌株对各逆性因子的耐受性,初步推断,菌株ZJ610和ZJ617的综合耐逆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6株不同饲用乳酸茵固态发酵棉籽粕产有机酸情况。结果表明:德氏乳杆菌产酸量最高,可达18.56g/kg。为了增加产酸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德氏乳杆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Y1=25.07—1.0325*X1—0.47625*X2—1.28875*X5—1.8;5125*X1*X1+0.67*X1十X2+O.17*X1*X5—1.59575.X2*X2-0.6775.X2*X3—1.06;575*X5*X3,并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棉粕916.44g/kg,麸皮83.56g/kg,糖蜜27.91g/kg,水480.24g/kg。在此条件下,使德氏乳杆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有机酸含量达到25.64g/kg,比优化前提高了39.65%。  相似文献   

18.
发酵乳制品具有风味、营养、功能等特性上的优势,在乳制品消费中比例逐年上升。本研究以菌株间碳源间的互作为中心,分析了传统酸奶发酵剂菌株利用碳源的能力及在不同碳源中的生长特性,对菌株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预测。研究发现:所有菌株均能利用葡萄糖,嗜热链球菌C4和C1-2能利用乳糖,干酪乳杆菌CM1和嗜热链球菌C4能利用半乳糖;通过分析菌株在不同碳源中的生长速率及迟滞期,发现嗜热链球菌C4在乳糖中的迟滞期最短(1.30±0.02),其降解乳糖产生的葡萄糖和半乳糖供干酪乳杆菌CM1生长(2.84±0.16),随后嗜热链球菌C1-2利用乳糖生长(2.89±0.22)。在此发酵剂菌株中C4菌株为发酵产酸的关键菌株,其快速产酸能力促进产品的凝乳,其降解乳糖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供其他菌株生长;干酪乳杆菌CM1快速利用半乳糖和葡萄糖的能力可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凝乳;产酸较慢的嗜热链球菌C1-2是一株产黏的菌,能促进酸奶组织状态和良好质地的形成。本研究对菌株利用碳源能力的分析为复合发酵剂的开发提供了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传统酸马奶中嗜酸乳杆菌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蒙古乌兰巴托周边牧民家庭采集的5个酸马奶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30株嗜酸乳杆菌,从中筛选出4株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进行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7℃发酵24h,嗜酸乳杆菌发酵乳平均产酸为147.40T,pH值在3.69~3.53之间,粘度在366.3~384.3cP之间,12%TCA可溶性氮为6.262L~9.241mmol/L;4℃冷藏过程中,发酵乳pH降低缓慢,乳糖含量呈降低趋势,且仍有较高活菌数;4℃冷藏4周时,MG1-5、MG2-1、MG4-2和MG1-12的存活率分别为96.86%、90.39%、89.73%和89.39%,乳糖分解率分别为39.52%、58.2%、46.57%和40.22%;4株菌表现出不同的发酵特性,MG2-1有较强产酸能力、蛋白水解能力和乳糖分解能力(P<0.05),MG1-5则具有更高存活率,MG1-12表现出更强产粘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ROGOSA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泡菜、腐乳等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得到12株乳杆菌。采用镉-茚三酮方法,以各菌株总肽酶活力为指标,得肽酶高产菌株SP-3。经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该菌为植物乳杆菌。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其能在pH4-6及6% NaCl的液体MRS中生长良好,并且在脱脂乳中具有较低的产酸能力,表明SP-3具有作为干酪生产附属发酵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