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广军  乐波灵 《蚕业科学》2011,37(4):725-729
21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蚕业生产第一大省。蚕业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竞争优势在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的蚕业技术创新主要是针对亚热带气候特点,以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蚕桑生产效益为目标,围绕选育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优质、高抗、高产的蚕、桑新品种以及研究高产、优质、高效栽桑养蚕新技术进行创新,并且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从生产中来再到生产中去、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西蚕业技术创新应以打造多元化蚕桑产业,实现桑品种和蚕品种的多样化、栽桑养蚕技术的省力化、蚕桑产业的高效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蚕业现代化是中国蚕业发展的方向.实现蚕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服务、推广、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根本改革,其中推行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直接关系到蚕业生产发展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加快实现蚕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设高效蚕业,淮安市楚州区蚕桑站不断加大创建高效蚕业示范园的工作力度,普及推广蚕业科技新成果.从2005年4月起到2006年10月止,以全面推广优良新蚕品种"群丰×富·春"和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为抓手,不断提高蚕茧质量和单产产量,以优质求高效,蚕茧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每亩桑园平均纯收入超2000元,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基本实现了建设高效蚕业示范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叶夏裕  汪萍  陈涛 《中国蚕业》2006,27(3):66-68
蚕业标准化是以蚕业产品生产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蚕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蚕业标准化是蚕业生产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蚕”的载体和基础。蚕业标准化作为一项上联蚕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下联蚕农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把蚕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综合组装,变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生产力,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关于蚕业…  相似文献   

5.
<正>本厂始建于1988年,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为依托,融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开发型企业,是通过国家农业部兽药GMP认证企业。本厂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生产蚕用消毒剂、抗生素和蚕生长调节剂三大系列蚕药。生产的亚迪牌蚕药多是国家攻关科研成果,具有品种新、质量优、适应面广等优点。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1项,"国家发明  相似文献   

6.
新疆蚕业科技发展50年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新疆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筛选、利用研究,农毛渠桑树立体栽培体系,干旱蚕区家蚕品种的选育及其丰产饲养技术体系,蚕桑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等蚕业科技发展的里程做了简要回顾,对新疆“十一五”蚕业科技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孙天洲 《北方蚕业》2001,22(3):9-10
蚕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在迈向新世纪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于分散的蚕业分布、规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务跟不上、劳动效率低以及忽视质量等都制约着蚕业效益的提高.加入WTO后,蚕业如何摆脱低效状态,使其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 1、建立示范园区的作用 建立能充分发挥蚕业科技的作用,高效利用蚕业资源,结构合理且生态环境优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蚕业示范园区,是蚕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提高蚕业的科技含量,增加蚕业收入,且能为蚕业的高效健康、持续发展树立示范样板,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传统蚕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21世纪的蚕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高新技术使蚕丝业极具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蚕业生产,使蚕业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高效产业;以知识和信息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是蚕业生产的主要方式;高新化的生物技术,使蚕种、栽桑、养蚕等蚕业生产科技化和高效化;茧丝在医药、保键、建材装饰等领域将广泛应用,使蚕丝业的生产经济效益优于其他农产品效益;高新生化技术将蚕业副产物利用于辟了与茧丝同值的高度,提高了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浅论提高蚕茧品质的蚕业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蚕茧品质的蚕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了蚕业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蚕业生产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雄蚕品种产业化、实施蚕业精品工程、名牌战略和开展现代蚕业园区建设等内容,而加快蚕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突破传统技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桑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之首,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蚕业总站)肩负着广西蚕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依据近50年来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以及蚕、桑新品种选育,种桑养蚕技术改进,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等蚕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评述蚕业总站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分析目前在人才队伍结构、基础创新能力、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蚕业总站今后应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科研条件建设,以及围绕产业发展高效化和多样化、种业集团化、技术省力化几个方面进行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韦炳佩 《广西蚕业》2014,51(4):42-46
通过剖析广西蚕业50年科技发展历程,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科技创新成就,重点分析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品种创新、种养技术、资源利用等科技创新的手段及成效;客观分析了广西蚕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种业、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不足,提出了广西蚕业今后在科技创新方面需着重从产业多样化、种业集团化、技术省力化、产业高效化方面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靠科技使产量增加,四川蚕业靠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创下过辉煌,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蚕业科技滞后,蚕业生产走入低谷。找出其中根源和症结,从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的共同心声。 1 蚕业科技和四川蚕业的昨天 1.1 蚕品种三次换代,走在农业良种实用化前列  相似文献   

13.
新蚕品种的选育与优良蚕品种的繁育推广对增加蚕茧的产量,改进品质,提高蚕茧的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历来都是蚕丝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蚕业生产上能够比较持久地起到增产作用,达到栽桑养蚕的低成本、优质高效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解放后,我省的蚕业工作者非常重视新蚕品种的选育和优良蚕品种的  相似文献   

14.
魏幼平 《中国蚕业》2002,23(4):48-49
近十几年,我国蚕业科技领域有一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科技风景线,这就是自"七五"以来国家组织实施的蚕业科技攻关计划.这一计划着重在桑种质资源、蚕品种选育及种质材料创新、规模化养蚕生产、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蚕丝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可以说,蚕业科技攻关对促进我国蚕业科技进步和推动蚕丝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在蚕业科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蚕业科技攻关计划内容及成就的分析与考察,触摸到当代蚕业科学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当代蚕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十五"以来在蚕桑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机遇,对广西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做出分析,并相应提出积极开展蚕桑品种选育与创新研究、加强蚕桑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蒋明媚 《北方蚕业》2003,24(2):19-20
从产业结构调整、蚕业科学技术研究、蚕业先进技术推广等方面阐述了开发蚕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提出了深化认识、扩大收藏范围、提高收藏质量、搞好深度开发 ,建立快速、高效蚕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蚕业的特点、蚕业生产的现状及我国蚕业科技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21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同时.提出了今后l5年我国蚕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蚕业的特点、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我国蚕业科技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二十一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同时,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蚕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蚕业的特点、蚕业生产的现状及我国蚕业科技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21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同时,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蚕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钱忠兵 《中国蚕业》2008,29(1):69-71
结合如皋发展高效规模化蚕业的进程,总结其在实施区域规模发展、探索高效配套技术、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在蚕业后道发展、蚕业龙头企业培植、市场体制建设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效规模化蚕业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