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报告用因子血清玻板凝集反应首次从国内分离的54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中检出5株新表面抗原菌株,并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证实这种表面抗原为纤毛抗原。用玻板凝集反应、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源试验及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菌株进行分析鉴定的结果表明:5个菌株产生二种纤毛形态相同,但抗原性完全相别的纤毛抗原。其中2个菌株产生242菌株型纤毛抗原,暂标记为F242纤毛抗原;3个菌株产生293菌株型纤毛抗原,暂标记为F293纤毛抗原。二种新纤毛抗原菌株产耐热肠毒素(ST)性和部分动物红细胞的甘露糖抗性血凝特性测定表明:3株F293抗原菌产生ST,对豚鼠和兔红细胞具有甘露糖抗性血凝特性,而对绵羊红细胞不具有该特性;2株F242抗原菌对不产生ST,对豚鼠、兔和绵羊红细胞均具有甘露糖抗性血凝特性。  相似文献   

2.
乳糖促进大肠杆菌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乳糖,可明显地促进大肠杆菌增殖。用平板计数法,麦氏比浊法及离心称重法,对6株禽源E.coli和2株猪源E.coli培养产物的含菌量,菌泥湿重测定。结果表明;在普通肉汤中加乳糖可使E.coli产量增加约100%;在普通琼脂中,加乳糖可使E.coli产加200%以上。  相似文献   

3.
同染色电镜技术检查了1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形成纤毛的能力。除1个兔源I相菌株形成纤毛较稀疏外,5个猪源I相菌株均产生丰富的周在尾纤抟,但以两极端较密集,纤毛直径2-3nm、长40-100nm。由I相菌株传代获得的4个Ⅲ相变异菌株不形成纤毛。经过超声处理结合Tritonx-100溶解法由I相菌株制备的纤毛粗提物中也风到折断的大量纤毛段。往往有聚堆现象,应用两种方法已将纤毛分离提纯,SDS-PAGE证明纯化的纤毛由4种蛋白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23K、112K,02K和91K。  相似文献   

4.
仔猪大肠杆菌病流行株抗性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离的27株猪源性大肠杆菌进行抗性试验,选取10株双抗性菌株提取质粒DNA,电泳分析表明各菌株均存在2~4条质粒DNA带。将21.227kb和5.148kb质粒转化大肠杆菌MC1061/P3,使其获得了相应菌株的抗性,转化菌纤毛蛋白与K88、K99高免血清琼扩试验为阴性,证明21.227kb和5.148kb质粒未携带K88、K99基因。用21.227kb转化菌注射小鼠,则小鼠死亡,说明21.227kb携带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5.
犊牛和羔羊腹泻大肠杆菌F_(17)抗原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报告用因子血清玻板凝集反应和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从我国分离的68株犊牛腹泻大肠杆菌中鉴定出4株,51株羔羊腹泻大肠杆菌中鉴定出1株F_(17)纤毛抗原菌株。菌株产热稳定肠毒素性和部分动物红细胞的甘露糖抗性血凝特性测定的结果表明:5株F_(17)抗原菌均能产生热稳定肠毒素,对兔红细胞具有甘露糖抗性血凝特性,而对绵羊和豚鼠红细胞不具有该特性。  相似文献   

6.
李斯特氏菌属特异单抗试剂的研制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核细胞增生.症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制备免疫原,应用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产生杂交瘤细胞,经ELISA试验筛选,得到6株分泌特异性单抗的细胞系,分别命名为C11、B18、B5、B6、D2、C5单抗与标准菌株反应结果显示,C11、B18、B5三株单抗能与全部24株李斯特氏菌发生反应,所试菌株中包括LM.14株,以及无害李斯特氏菌(L.innocua)、伊凡诺夫李斯特氏菌(L.ivanovii)、西里杰氏李斯特氏菌(L.seeligeri)、威斯福尔氏李斯特氏菌(L.welshimeri)和格氏李斯特氏菌(L.grayi)各2株.但这三株单抗均不与其他细菌发生反应.表现出它们的高度属特异性,说明它们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分布于整个菌属内。另三株单抗的反应谱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这组单抗为李斯持氏菌检验提供了优良候选试剂,同时.上述单抗在该菌的共同抗原和免疫保护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兔制备了3株引起鸡败血症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高免血清,对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30余株鸡致病性E.coli进行了玻板凝集试验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结果证明,在琼扩试验中,不同的E.coli菌株间存在着同源性抗原成份,这种同源性抗原在绝大多数E.coli间都有数种之多。但是,这种相互间的同源抗原在玻板凝集试验中有时并不能表现,甚至有沉淀线出现的血清与抗原之间在玻板凝集试验中也不能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8.
两种兔源肠致病性菌原生质体融合的耐药性遗传标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兔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WF-03-B3菌株和兔源A型魏氏梭菌XT-04-X5菌株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中,为了对融合子进行选择鉴定,在呼吸缺陷选择的基础上WF—03-B3菌株O2^r(氧气抗性);XT-04-X5菌株O2^r(氧气敏感性),再应用定性和定量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两种菌原生质体融合的耐药性遗传标记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WF-03-B3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AKN^s(丁胺卡那霉素敏感);XT-04-X5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AKN^r(丁胺卡那霉素抗性),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丁胺卡那霉素在选择培养基中的适用浓度。筛选出兔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WF-03-B3菌株的遗传标记为(AKN^s,O2^r)和兔源A型魏氏梭菌XT-04-X5菌株的遗传标记为(AKNr,O2^s)。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庆市部分养殖场动物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及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基因情况,从重庆部分养殖场采集共1 371份样品,经前处理、增菌,划线接种,挑取疑似菌落,PCR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nuc基因,对分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检测菌株中携带的ESBL基因。结果显示:从1 371份样品中分离到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25株猪源菌株、32株鸡源菌株、6株牛源菌株、10株羊源菌株和16株兔源菌株。89株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最为严重,其次为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除2株兔源菌株外,其余分离菌均为多重耐药,耐药数量从2种到21种不等,猪源菌株的多重耐药最为严重。ESBL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有86株细菌携带blaTEM-1a基因,携带率高达96.6%。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耐药严重,且广泛携带TEM-1a型ESBL基因。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直接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猪瘟兔化弱毒RNA,并根据猪瘟病毒Alfort株和Brescia株的核苷酸序列,将EI基因分两段,设计并合成上物。采用反转录,将EI基因分两段,设计合并成了4条引物。  相似文献   

11.
鸡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不同菌株间同源性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兔制备了3株引起鸡败血症的埃希氏大肠杆菌高兔血清,对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30余株鸡致病性E.coli进行了玻板凝集试验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结果证明,在琼扩试验中,不同的E.coli菌株间存在着同源性抗原成份,这种同源性抗原在绝大多数E.coli间都有数种之多,但是,这种相互间的同源抗原在玻板凝集试验中有时并不能表现,甚至有沉淀线出现的血清与抗原之间在玻板凝集试验中也不能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西藏地区藏猪源肺炎克雷伯菌荚膜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及遗传进化现状,试验对从西藏地区林芝市、拉萨市采集的60份腹泻藏猪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和特异性基因检测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荚膜血清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用17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并用分离菌对小鼠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西藏地区林芝市样品中成功分离鉴定出3株藏猪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5%(3/60),分别命名为P1、P2、P3菌株。3株分离菌能够发酵多种糖类,且不产生硫化氢。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1 400 bp和430 bp的目的条带。3株分离菌均与郑州红袋鼠源CP051490和广州鹦鹉源CP064129聚成一簇,其中P1菌株和P2菌株聚为一个小簇;P3菌株与广州鹦鹉源CP064129聚成一个小簇,亲缘关系最接近。3株分离菌均未鉴定出荚膜血清型。3株分离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100%;对派拉西林和红霉素的耐药率为66.7%;对头孢氨苄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33.3%。3株分离菌只携带2种耐药基因,分别为sul2、 blaROB...  相似文献   

13.
为试验鸡大肠杆菌病中草药佐剂多价灭活疫苗而进行了制造和检验用菌种的选育试验。经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血清学特性等的观察和测定,选用A、B、C、SE4株血清型分别是O1、O2、O78及O24的鸡E.coli作为标准菌株,现地分离和鉴定有代表性疫区或病鸡群病原血清型作为地方菌株,经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结果证实,该4株血清型大肠杆菌作为疫苗制造和检验用菌种较好,并分别进行了冷冻真空干燥保存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分离自典型大肠杆菌病变和粪便的45株E.Coli通过4日龄雏鸡人工感染试验建立了大肠杆菌病的人工感染模型,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接种0.2ml菌液,接种后,前65h内雏鸡死亡率≥60%的菌株为强致病力菌株;死亡率<60%,或出现典型大肠杆菌病变为中等致病力菌株;试验期不引起雏鸡死亡也无病变者为无致病力大肠杆菌。试验的13株分离自粪便的苗株,2株为中等致病力,11株为无致病力;32株分离自典型病变的菌,9株为强致病力菌,15株为中等致病力,8株为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负染色电镜技术检查了1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形成纤毛的能力。除1个免源Ⅰ相菌株形成纤毛较稀疏外.5个猪源Ⅰ相菌株均产生丰富的周在性纤毛,但以两极端较密集,纤毛直径2~3nm。长40~100nm.由Ⅰ相菌株传代获得的4个Ⅲ相变异菌株不形成纤毛。经过超声波处理结合Tritonx-100溶解法由Ⅰ相菌株制备的纤毛粗提物中也见到折断的大量纤毛段,往往有聚堆现象。应用两种方法已将纤毛分离提纯。SDS-PAGE证明纯化的纤毛由4种蛋白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23K、112K,02K和91K。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中国川西北牦牛肉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携带情况及stx2的亚型和特征,试验将采集的204份川西北牦牛肉样品(各25g)增菌培养后,每份挑取5个可疑菌落,采用stx1、stx2双重PCR方法检测STEC,对分离株中的stx2分型并克隆测定stx2编码区序列。结果显示,在204份样品中分离出8株STEC,平均分离率为3.9%(8/204);存在4个不同的O血清型,分别为O38(4)、O50(1)、O74(2)、O150(1);在6株含有stx2的菌株中,其中有2株为stx2a型、4株为stx2c型。结果表明牦牛源分离株氨基酸序列与人源和牛源菌株同源性较高;由stx2A、B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可知,牦牛源分离株与人源、牛源菌株聚为一支,表明它们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牦牛源stx2各自分布在自己的小分支中,表明牦牛源STEC stx2与人源和牛源stx2相比,尽管亲缘关系较近,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对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标准株和分离的5株波氏杆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株分离菌与标准株同源性在99.4%~100%之间。后经Blast分析各分离株与已发表的32株波氏杆菌同源性均在98%以上。进一步的生化试验鉴定表明标准株与分离菌株生化反应结果均符合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化反应特征。综合各种试验结果表明5株分离菌株均为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相似文献   

18.
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和用产气荚膜梭菌ε类毒素免疫BALB/C鼠的脾细胞,以PEG为融合剂进行融合,获得分泌抗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3株,经鉴定,杂交瘤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在ELISA中均特异地与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反应,而不与α和β毒素反应,13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1亚类,经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测定,13株单克隆抗体中,12株具有中和ε毒素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从肿头综合征鸡分离出产Vero毒素E.col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哈尔滨郊区某鸡场肿头综合征( S H S)鸡分离出 3 株血清型为 O78 的埃希氏大肠杆菌( E.coli),从鞍山 S H S病料分离出 1 株血清型为 O8 的 E.coli。并证实这 4 株 E.coli 能够对 Vero 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与产 Vero 毒素的 E.coli一致。对哈尔滨市郊 S H S病鸡做病理组织学观察,主要变化为头部皮下组织,头盖骨气室及鼻粘膜下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症,水肿和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心、肝、肾等器官炎症变化并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和细菌团块。  相似文献   

20.
随机选择南昌某兔场养殖的的獭兔,从十二指肠中分离出多株乳酸菌,对其中7株优势菌用常规生化法结合分子鉴定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7株优势菌均为G+杆菌,生化特性与乳杆菌相符,分子特性与唾液乳杆菌相符。结论:7株优势菌均为唾液乳杆菌,唾液乳杆菌为獭兔肠道的优势常在菌。本试验可为开发獭兔源益生菌制剂提供优质的后备菌株分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