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不同养殖密度、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清洗水泥池的方法和不同生长阶段四个实验来观察棘胸蛙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50尾/池个体长速最快,90尾/池总体增重最多;光照强度为(40-60)×100Lux时,棘胸蛙生长最快;一星期清洗一次水泥池和不清洗放养鲤组棘胸蛙长势好、发病率低.刚变态幼蛙增重率最高,青年蛙(第二年越冬)绝对增重最多.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中间球海胆(♀)×光棘球海胆(♂)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影响.水温18 ℃、盐度为31时,受精率最高,为54%;盐度为23~37时受精卵可孵化至棱柱幼体,孵化适宜盐度为29~33,其中盐度为31时,孵化率最高,为89.5%;浮游幼体期适宜盐度为29~33,最适盐度为31.  相似文献   

3.
棘胸蛙作为集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养殖品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价值较高,参与企业日渐增多,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传统繁养殖过程中,存在产卵量少,孵化率、变态率和成活率不高,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在棘胸蛙繁养殖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大大降低棘胸蛙繁养殖人工成本,可使棘胸蛙产卵量、蛙卵孵化率、蝌蚪变态率和幼蛙成活率得...  相似文献   

4.
周洵 《水产养殖》1993,(1):19-22
本文对棘胸蛙(R.spunosa Danid)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了亲蛙的性腺发育、发情、产卵情况及卵的孵化情况。与14组自然繁殖的亲蛙对照,11组由LRH—A人工催产的亲蛙受精率及孵化率均较高,能同时获得大量蝌蚪,且能做到集中产卵,同时孵化,个体间基本同步发育。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孵化方法的繁殖试验,比较了胡子鲶3种孵化方法的受精、孵化效果以及孵出10 d后的鱼苗成活率。试验结果:A组(对照组,常规孵化桶孵化模式)平均受精率为85.7%,平均孵化率为74.1%,10 d后鱼苗平均成活率为88.11%;B组(薄膜氧气袋充氧孵化模式)平均受精率为93.4%,平均孵化率为90.3%,10 d后鱼苗平均成活率为88.98%;C组(薄膜氧气袋充氧,并放在泡沫箱内保温的孵化模式)平均受精率为95.0%,平均孵化率为92.1%,10 d后平均成活率为84.57%。结果表明,B、C组薄膜氧气袋的孵化效果好于A组,薄膜氧气袋孵化模式具有保温、节能、节水等作用,且生产上方便、可操作性强,有利于胡子鲶苗种的规模化繁殖。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我国棘胸蛙仿生态养殖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但由于棘胸蛙对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养殖水质须符合野生环境水质标准,导致棘胸蛙的养殖用水量大、设施成本高、疾病多、成活率低。国内现行的人工养殖棘胸蛙技术,其养殖水源需利用天然洞穴和山溪水且水温需另外热源加温控制,且每养殖10天须添加土霉素等消毒药物。养殖池需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等6种池型,棘胸蛙每次从一种池型转入到下一  相似文献   

7.
舟山渔场银鲳人工授精及孵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5-2008年,在舟山海域银鲳(Pampus argenteus)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或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人工授精试验采用干法、湿法和半干法,比较受精率和孵化率.通过4年连续测量银鲳成熟卵的卵径、油球径等形态指标,对卵子成熟度进行判别,在水温16.0~18.5 ℃、盐度28.0±0.5的条件下进行孵化.结果表明,以干法受精后间隔3~5 min水洗和半干法受精的方法受精率最高,受精率达18.50%~33.50%,最高达40%;孵化率达到43.83%~51.00%,最高达66%.银鲳成熟卵子的卵径为(1.368±0.082)mm,油球径为(0.550±0.031)mm,油球1个.对影响海捕银鲳亲体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环境条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棘胸蛙的人工养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后进入了发展阶段,范围涉及全国有山区的省、市。但是,直至今日,规模化程度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棘胸蛙卵人工孵化的水霉病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浙江省丽水市是棘胸蛙养殖基地规模较大的山区市,如今基地数量已经达到100多个,基地面积超过500亩。笔者在技术指导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养殖企业均深受水霉病的困扰,有一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甚至还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2014年开始试行一种采卵孵化的新技术,取得理想的效  相似文献   

9.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称棘蛙,石鸡、石蛤蟆、石怪等,为棘蛙属动物,大型野生蛙类,是我国南方山区持有的名贵山珍,被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少量石蚌基本靠上山捕捉,野生石蛙越来越少,笔者通过几年的反复试验,总结了提高石蛙产卵率、孵化率、变态率、成活率的一整套人工繁养技术,且拟每年提留约2万只幼蛙放归大自然,以此起到保护珍稀物种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2002年商品蛙价格稳步上涨,养蛙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大大激发了养蛙积极性,市场上蝌蚪供不应求。然而2002年春季天气受“厄尔尼诺”影响,连绵阴雨,持续低温,严重影响了美国青蛙的正常发育、产卵、孵化,种蛙死亡率较高,产卵率低;即使有少量提早繁殖,但由于气温低,孵化时间延长,水霉病发生严重。孵化率极低,孵化出的小蝌蚪成活率也相当低。在此,提醒新、老养殖户注意要加强种蛙产前培育、蛙卵孵化及蝌蚪的喂养工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种蛙强化喂养饲料要求营养全面,推荐使用“常兴”、“大江”牌蛙料,也可以搭配小杂鱼、蚯蚓等活食。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胚胎适宜孵化水温,提高胚胎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初孵仔鱼畸形率,设置5℃、9℃、12℃、14℃、16℃、18℃、20℃、22℃共8个温度梯度进行拉萨裂腹鱼鱼卵孵化实验,统计各温度下的胚胎发育速度、鱼卵受精率和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及形体指标。结果显示,拉萨裂腹鱼胚胎卵裂期发育最快,到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分化期及出膜期,每个发育时期积累时间逐渐增长;随温度的升高,胚胎发育时间缩短,发育速度加快。各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时期与孵化时间均呈幂函数关系,孵化积温随温度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水温9~18℃的鱼卵受精率较高,均超过90%;水温12~16℃的孵化率较高,均超过95%;水温9~16℃的鱼苗畸形率较低,均低于4%。初孵仔鱼全长与孵化温度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不同水温的初孵仔鱼体高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卵黄囊体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研究表明,适当提高孵化水温能缩短胚胎孵化周期,但水温过高会影响胚胎孵化率,增加初孵仔鱼畸形率,影响仔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以及器官发育分化。综合考虑胚胎孵化周期、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及形体指标,拉萨裂腹...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阶段气候特点和棘胸蛙养殖生长规律,本文对棘胸蛙越冬过程中影响其成活率和增重率的几个因素光照、强化培育、体重规格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光照条件组棘胸蛙越冬后的体重减重率和死亡率显著地高于完全黑暗组;通过秋季强化培育,越冬棘胸蛙对比增重率差异不显著,越冬死亡率在A组间差异显著,B组差异不显著,小幼蛙通过秋季强化培育有利于棘胸蛙安全越冬;不同体重规格组越冬成活率差异显著,年龄越大,体重越大,成活率越高,表现为刚变态完成幼蛙越冬成活率较低。因此在棘胸蛙越冬过程中,可以使用黑暗的环境、减少人为的惊动、秋季强化培育来保证其成活率和增重率。  相似文献   

13.
1种蛙选择优选种蛙是做好棘胸蛙人工繁殖的关键。种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把握好时机,棘胸蛙种蛙的选择和运输一般在冬季冬眠之后进行最好,保证种蛙有足够时间适应新环境,减少应激反应,如果在春季选种和运输,将会影响当年的产卵率和受精率.  相似文献   

14.
蝌蚪是蛙类的水生幼体。棘胸蛙蝌蚪期全程生活在水环境中,其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受敌害生物、自然灾害、农药污染、营养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棘胸蛙蝌蚪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不足30%,但在人工环境条件下,通过改良环境、科学投喂与管理、积极预防等措施,可大幅度提高棘胸蛙蝌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了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9种组合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和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孵化方式,9种交配组合所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且各组合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交配组合斑鳢(♀)×斑鳢(♂)、斑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及杂交鳢(♀)×杂交鳢(♂)在繁殖过程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其他组合,具有较强的繁殖优势,但其子代的生产性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孵化方式对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有重大影响,其中以微流水孵化方式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孵化效果最好.雄亲鱼的重复催产次数会影响受精率及孵化率,一般以重复利用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6.
正棘胸蛙,俗称石蛙、石冻,仅栖居于深山野林的涧流之中,是珍稀动物,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捉,使既有的稀有野生数量骤减。为保护野生资源,并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十年来闽西各地努力探索研究人工养殖技术,建立了大小棘胸蛙养殖场50多家,其中达到2 000米~2以上规模化养殖的有26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很大,棘胸蛙繁育技术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7.
棘头梅童鱼人工授精方式和孵化盐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的人工授精方法和孵化盐度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ys lucidus)卵子受精率和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于2011年5~6月采用3种人工授精方法和3种孵化盐度(10、20、30)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3种不同的授精方式下,棘头梅童鱼卵子受精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3种孵化盐度下,受精卵孵化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仔鱼畸形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斑点叉尾孵化设备有:孵化槽、孵化环道、流水孵化池等,其孵化方式均是开放式流水孵化,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此类孵化方式用水量大,水体早晚温差变化大,病害较多,对受精率和孵化率有较大影响。鉴于此,2007-2010年期间,课题组连续4年开展了封闭式循环水孵化斑点叉尾的试验,并与常规水槽流水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开展了大黄鱼和鮸鱼的远缘杂交实验,结果表明:鮸鱼(♀)×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半个月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鮸鱼(♂)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此外,本文分析了鮸鱼(♀)×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9)×鮸鱼(♂)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研究,<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5):23-25.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2005年-2006年在厦门开展的神仙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结果,阐述了规模化繁育的技术工艺流程,试验共引进神仙鱼亲鱼1 000尾,产出受精卵3.84×104粒,孵化出3.46×104尾仔鱼,累计培育出全长1.5 cm以上幼鱼约2.33×104尾,鱼卵受精率为89.9%,仔鱼孵化率为91.9%,幼鱼成活率为7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