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设置70℃、80℃和90℃三个不同的制粒温度的处理组,采用饲养和代谢试验研究经不同制粒温度处理的日粮对艾维茵肉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旨在阐明不同制粒温度对饲料品质的影响并找到一个适宜的制粒温度。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组日粮对肉鸡营养物质采食量、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80℃时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最好。高制粒温度有降低肉鸡的生产性能的趋势。肉鸡颗粒饲料适宜的制粒温度为70℃-80℃。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饲料加工过程中粉碎、制粒、发酵、膨化4种主要的加工工艺对家禽饲料营养价值及其饲喂效果的影响,旨在指导家禽饲料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饲料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3.
高压调质环隙膨胀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调质技术的发展 由于低成本配方需求的增长,饲料生产者经常被迫使用低质量的制粒原料。因此在生产高质量的颗粒料要求下,在制粒之前的饲料混合的调质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步骤。90年代,制粒技术的发展已到达如下的阶段: 带有短时调质器处理的制粒,最高生产温度达到80℃左右,调质时间5~20s; 带有较长时间调质器处理的制粒,最高生产温度相似,凋质时间5~30min; 带有高温长时间调质作用的制粒,最高生产温度达到90℃,调质时间约为20min; 对于连续不断的揉捻效果来说,双重制粒最高生产温度达到90℃左右。 用于需较长时间的调质器,在制粒以前加入液体如12%的脂肪或12%的糖蜜,可以改善制粒质量。但由于空间的限制,制粒机如安装长时间调质器一般不大可能,现代发展的新的调质技术,可与任何现存的制粒机“兼容”,新的调质技术采用环隙膨胀机,有以下优点:改进了制粒质量并有较高的产出率;可加入高百分比的液体;提高了饲料转化率;杀菌;较少的故障时间;更低的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家禽在全世界占有很大比例。可是对于家禽的营养和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温带,尽管热带和温带环境对家禽的饲料效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不同。家禽在温度低于70°F(21℃)时,饲料效率降低;在温度低于50°F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烘箱干热法,对比包被粪肠球菌与普通粪肠球菌,在不同温度(70、85及100℃)下,分别处理不同时间(0、5、10、15、30及60 min)后的存活率,发现包被后的粪肠球菌存活率分别上升13.6%、13.7%和17.0%,可见微囊包被技术的确可提升粪肠球菌的耐高温性能。对比饲料制粒过程中不同制粒温度(65及75℃)与饲料中的包被粪肠球菌烘箱干热处理后的存活率发现:制粒温度为65℃时粪肠球菌存活率相当于饲料在烘箱75℃下热处理28 min,85℃热处理21 min或100℃热处理13 min;制粒温度为75℃时粪肠球菌存活率相当于饲料在烘箱75℃下热处理53 min,85℃热处理41 min或100℃热处理28 min;因此,将饲料中包被粪肠球菌添加至烘箱干热处理试验可快速对制粒过程中粪肠球菌的耐受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加工工艺对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然而在特定温度下,调质时间是影响糊化程度、制粒质量的主要因素。调质时间越短,糊化率越低,颗粒粉化率高,硬度小,同时营养物质消化率下降。调质时间从5s增至15s,每增加1s,糊化率增加3.5%,粉化率下降0.1%,硬度增加0.067kg。因此厂家可根据不同条件和质量要求,调节温度和调质时间,生产满意的产品。 3.2.3 制粒对营养物质损失的影响 制粒温度、湿度、压力和摩擦等都可影响饲料的营养成分,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据研究发现:提高制粒温度或延长制粒工艺时间可增强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造成维生素损失:①VC、VK和VE稳定性最差;制粒时间1 min,温度从71℃增至110℃,损失率为30%~45%,对温度最敏感;②最稳定的维生素是胆碱、VBi_(12)、VE醋酸酯和微胶囊VD_3,制粒时间为1 min,制粒温度从71℃提高至110℃,维生素损失分别为3%、4%、7%,损失率很低;③大多数维生素如微胶囊维生素A、VD_3、盐酸  相似文献   

7.
颗粒饲料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华孝 《饲料工业》1994,15(1):16-17
颗粒饲料生产技术南京粮食经济学院顾华孝我国饲料工业近几年来在颗粒饲料生产方面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家禽饲料、水产饲料和玩赏动物饲料制粒加工方面。很自然,生产的发展必然会对技术应用提出新的要求。本文着重介绍美国东南家禽及蛋品协会所属34家饲料厂肉用仔鸡颗粒...  相似文献   

8.
饲料厂经理们赞同强烈的湿热短时处理会给饲料加工带来的好处。高温短时(HTST)或超级调质在代替或附加于常用的蒸汽调质器用于制粒操作上尤其令人关注。这种没有严格限定的超级调质器能使调质物料温度上升到90℃或更高,并且明显地提高制粒机的产量和粒料质量、灭菌和提高油脂、液体原料以及副产品的用量。通常它们在家禽饲料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 如螺旋式、带压力、环状间隙膨胀器之类超级调质器已经应用10多年了。今天,在这个饲料加工的特殊领域充满多种技术。现在饲料厂经理们希望超级调质器既有对某些产品好的性能参  相似文献   

9.
1调质技术的要求制粒质量在物理、生理和卫生方面的要求不断增长,同时低代价配方要求的增加,饲料厂被迫使用低质量的制粒原料,因此促使制粒技术不断发展。在高质量的制粒要求下,对制粒前饲料的混合和调质工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步骤。90年代,技术的发展已到达如下的阶段:1.1采用短时间调质器处理的制粒工艺,最高生产温度达到80℃左右,调质时间5─20秒。1.2采用较长时间调质器处理的制粒工艺,最高生产温度相似,调质时间5—30分钟。1.3采用高温较长时间调质器处理的制粒工艺,最高生产温度达到90℃,调质时间约20分钟。1.4连续不断…  相似文献   

10.
1.能否推荐畜禽料、水产料、膨化、制粒过程中各关键质控点的质量指标(如温度、含粉率等)以便指导生产和管理控制(江苏泰州正大饲料有限公司,李国祥)?答:在制粒过程中,制粒温度应根据配方而定。一般地说,以玉米-豆粕为主的日粮中,制粒温度应控制在80~110℃(一般畜禽料在80~90  相似文献   

11.
试验将含有制粒专用植酸酶制剂的日粮样本在4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制粒.制粒后的饲料应用植酸酶国标法进行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制粒专用植酸酶在调制温度70℃左右、蒸汽压力不高的情况下酶活基本未丧失,性能比较理想:当制粒温度达到80℃以上时,酶活明显降低,但总体保持在500U/kg以上.制粒用植酸酶仍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经过动物饲养试验表明.肉鸡和育肥猪饲养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差异都不显著(p〉0.01),这说明在添加制粒专用植酸酶后.对磷酸氢钙的量进行调整并不会影响肉鸡和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且同样能达到普通植酸酶在粉状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制粒温度和添加益生素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平均体重为(62.38±1.22)g的1日龄肉仔鸡6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8只。试验采用3个制粒温度(75、85和90℃)×益生素水平(0和5.20 logcfu/g),共6个日粮,试验分为1~21 d和22~42 d两个阶段。结果显示:日粮添加的益生素在75、85和90℃条件下制粒,制粒后,饲料中的益生素含量回收率达90%以上。与75和90℃制粒温度相比,85℃制粒温度显著降低了22~42 d和1~42 d肉鸡的日增重(P 0.05)。日粮添加益生素显著降低了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 0.05)。85和90℃制粒温度添加益生素较75℃肠黏膜sIgA分别提高了61%和51%(P 0.05)。日粮制粒温度和益生素对42 d黏膜sIgA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显著交互作用(P 0.05);与90℃制粒温度相比,75和85℃制粒温度添加益生素显著降低了黏膜sIgA的含量(P 0.05);日粮添加益生素,其中90℃较85℃显著降低了血清IgM的含量(P 0.05)。结论 :在不同制粒温度添加下,日粮添加益生素降低了采食量和料重比,提高肠道黏膜sIgA的含量。75和90℃制粒温度较85℃提高了42 d肉鸡的日增重。  相似文献   

13.
饲料制粒是饲料生产企业的一个重要工段,制粒质量和效率一直备受饲料企业所关注,制粒质量和效率除了一些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因素外,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用于制粒的原料组分和特性。从制粒原料的容质量、粒度和水分及原料中蛋白质、脂肪、纤维和淀粉含量不同等对制粒产量、制粒电耗、调质温度和颗粒含粉率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的趋势和相互间的关系,旨在帮助饲料企业了解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制粒产量、提升效率和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热敏性物质主要包括维生素、酶制剂、活菌制剂及一些风味物质。为了提高这些物质在饲料中的存留率 ,近年来对这些物质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加以保护。一是采用包埋、衍生化、载体吸附等手段对热敏性物质进行前处理 ,以提高这些物质的热稳定性 ;二是采用后添加技术 ,使热敏性物质避开饲料生产中湿热等不利的加工过程。从技术要求、科学性及经济性看 ,后者更为简单、合理和有效。1 热敏性成分在制粒过程中的损失1 1 维生素在制粒过程中的损失 BASF公司对调质时间为 1~ 2min、制粒温度为 77~ 88℃的饲料中维生素损失及ROCH…  相似文献   

15.
木聚糖酶在制粒工艺中热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试验研究了不同制粒工艺参数(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饲料中木聚糖酶在制粒前后的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在75℃、85℃和95℃温度条件下,制粒5min,酶活性的损失率分别为15.58%、24.54%和59.96%;制粒10min,酶活性的损失率分别为19.80%、27.40%和61.93%。不同制粒温度间,酶活性损失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制粒时间,酶活性损失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制粒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测定了不同制粒温度对纤维素酶、细菌淀粉酶、真菌淀粉酶和戊聚糖酶的影响。试验样品为含有不同酶制剂的大麦—小麦—大豆饼型饲料,压模直径为2.5mm,制粒温度分别为60、70、80、90和100℃。酶分析通过可溶性底物试验和测定酶降低饲粮粘度的能力来进行。可溶性底物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真菌淀粉酶和戊聚糖酶在制粒温度达到80℃时仍维持其活性,而细菌淀粉酶在制粒温度高达90℃时仍维持其活性;戊聚糖酶对饲粮粘度影响很小,甚至无影响;纤维素酶在不同制粒温度下均可降低饲粮粘度。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粗脂肪水平和不同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在粗脂肪水平分别为3.37%、4.0%和4.65%时,调质温度为60℃、70℃和80℃时进行制粒为9种饲料,测定制粒后不同风干时间颗粒饲料的硬度、颗粒耐久性指数(PDI)等加工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对于未经风干的颗粒饲料,当调质温度为60℃,当粗脂肪含量由3.37%提高到4.65%时,颗粒饲料硬度降低了30.6%(P0.05);而当粗脂肪含量为3.37%,调质温度从60℃升高到80℃,颗粒饲料硬度升高了138.5%(P0.05);与粉料相比,调质温度为60℃、70℃和80℃时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分别显著增加了67.9%、88.1%和130.5%(P0.05);随着颗粒饲料风干时间的延长,饲料水分降低,颗粒硬度却随之增加(P0.05);PDI与颗粒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2=0.954,P0.05)。综上可知,颗粒饲料的粗脂肪含量、调质温度和水分含量均会影响颗粒饲料的硬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提高调质温度,降低饲料中粗脂肪或水分含量,进而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  相似文献   

18.
肉用禽类对饲料颗粒质量要求不一样,其中鸭对颗粒质量要求特别苛刻。96 %的颗粒耐久性指数(PDI)鸭可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火鸡饲料的颗粒耐久性指数(PDI)为90 %,肉鸡为 80 %。然而,选择肉用家禽饲料颗粒耐久性指数的最好理由就是成本低的PDI,难点在于如何知道哪种管理技术和制粒工艺能生产成本低的特定家禽颗粒饲料。世界大多数的肉用禽类饲料不是破粹料就是全颗粒料。制粒优点包括:可减少选食,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消化饲料所需能量,减少饲料病菌传播(染),增加散装密度,降低运输费用,减少饲料损失,还可改善自动饲养设…  相似文献   

19.
影响饲料制粒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制粒在整个饲料生产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影响制粒质量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原料、设备、工艺等诸多方面,现作分析如下,供制粒时参考。1 原料的影响:1.1原料中水分的影响 原料水分的高低,影响水、热调质时添加蒸汽量的多少。要达到制粒的高质量,既需要热量又需要水分,试验表明,含玉米粉高的粉料制粒时,水分为16-17% 、温度高于82℃时,效果最佳(压模内的温度不宜超过 85℃)。在添加 1- 3kg/ cm2 压力蒸  相似文献   

20.
家禽易于受到牧业经营管理或生产方式、营养和环境等诸多应激源的影响,从而出现应激症状。而在热带国家里,环境温度则成为家禽最主要的应激来源之一,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温度在-5℃到35~43℃的时期相对较长;而对肉鸡来说,取得最佳体增重的理想温度是10~22℃;取得最佳饲料利用率的理想温度则为15~27℃。在10~30℃的温度范围内,蛋禽的产蛋率能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超过30℃,其生产性能包括生长、采食量、产蛋率、蛋的大小和蛋壳质量都会降低。倘若对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和饲料成品的质量控制差,而又缺乏适当的管理措施,往往会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