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锡来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5,21(4):238-242
选择性分离了Nosemabombycis孢子表面蛋白和总蛋白,采用SDS-PAGE检测发现,孢子表面蛋白由分子量不同的3种亚基(32000、26000、24500Da)组成,其总蛋白至少包括25个条带。同时将从养蚕生产中收集到的两种微粒子MA-1和MD-1以及从野外昆虫收集到的微孢子虫Pha-M和Ha-M与N.bombycis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微孢子虫间蛋白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微粒子感染家蚕后血液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道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添食家蚕(Bombyx mori)在蚕体血液里所引起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变化。以正常微粒子孢子、四川大孢子和蒸馏水分别添食四至龄起蚕使蚕体感染微孢子后,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血进行SDS-PAGE,观察到感染微孢子的蚕血有大分子蛋白出现,在电泳图上分离明显。对感染微粒子的家蚕进行氨基酸分析研究,与对照比较,毒性大的正常种Nosema bombycis  相似文献   

3.
将中国广东的Nosema bombycis CGS,用02mol/LKOH 处理后,接种感染A.eucalypti 细胞系。孢子的发芽率达87% ,在A.eucalypti 细胞初期感染率为27 % 。发育各阶段具2 核,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和二次感染体形成,孢子芽母细胞按二分裂形成2 个双核的孢子芽,具典型 Nosema 属特征。Nosemabombycis CGS 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类型与日本Nosema bombycis NIS001 大致相同,但孢子大小、裂殖体的形态、在A.eucalypti 细胞寄生的细胞感染率、每个细胞的产孢数,2 种微孢子虫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测定的结果。采用SDS-蛋白酶K将孢子破碎,用苯酚一氯仿法提取孢子的DNA。将N.b孢子DNA与pTZ18R质粒重组,转化于大肠杆菌DH5,获得4个阳性克隆株:pTZ18RN.b1,插入片段为1kb;pTZ18RN.b2,为1.2kb;pTZ18RN.b3为1.8kb及pTZ18RN.b4为1.9kb,经Southern印迹杂交,证实插入的DNA片段为家蚕N.b孢子所特有。与MG1(Nosemasp.),蓖麻蚕微孢子虫、蓝萤叶甲微孢子虫及蚕卵的DNA均无同源性。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4个克隆株插入片段的部分DNA的序列,经检索尚未发现同源性的基因序列。讨论了PCR技术诊断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与近缘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测定的结果。采用SDS-蛋白酶K将孢子破碎,用苯酚一氯仿法提取孢子的DNA。将N.b孢子DNA与pTZ18R质粒重组,转化于大肠杆菌DH5,获得4个阳性克隆株:pTZ18RN.b1,插入片段为1kb;pTZ18RN.b2,为1.2kb;pTZ18RN.b3为1.8kb及pTZ18RN.b4为1.9kb,经Southern印迹杂交,证实插入的DNA片段为家蚕N.b孢子所特有。与MG1(Nosemasp.),蓖麻蚕微孢子虫、蓝萤叶甲微孢子虫及蚕卵的DNA均无同源性。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4个克隆株插入片段的部分DNA的序列,经检索尚未发现同源性的基因序列。讨论了PCR技术诊断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与近缘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石蜡切片一步银染法对14例马立克氏病鸡肿瘤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数目、形态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D肿瘤细胞中有2种形态的Ag-NORs,一种为团块状较大的Ag-NORs,生个肿瘤细胞平均为1.58个/细胞;一种为较小的散在分布的Ag-NORs,平均为5.81个/细胞。每人肿瘤细胞拥有7.37个Ag=NORs,MD鸡肿瘤细胞中Ag-NORs的数量、形态特征一其分化程序和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8.
bcl-2在鸡马立氏克氏病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来克亨 S P F鸡复制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 M D)肿瘤模型,取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液氮保存。 A G P C( Acid Guanidinium Thiocyanate Phenol Chloroform )法提取组织总 R N A( T R N A),紫外测定其浓度,甲醛变性胶电泳观察其纯度。将一个含鸡 bcl2 1.2 kb 片段的质粒( P T T B C1),经转化扩增,提取质粒 D N A,限制性内切酶( R E)消化,回收纯化bcl2片段,放射性 α32 P标记,制成探针。通过 Northern 分子交杂检测 M D 肿瘤组织中bcl2 的表达,并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比较。结果:①鸡 M D 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均有 bcl2 的表达;② M D 肿瘤组织中bcl2 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结合已进行的凋亡研究表明,bcl2 表达产物通过阻遏细胞凋亡促进 M D 淋巴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 E L I S 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病理组织学方法对鸡眼区相关淋巴组织在鸡新城疫( New castle Disease, N D)疫苗点眼免疫后的局部体液免疫应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Lasota 系 N D 疫苗点眼免疫后鸡眼区相关淋巴组织( Headassociated Lym phoid Tissue, H A L T)对 N D 疫苗可产生高效的局部体液免疫应答:①免疫组泪液和血清中 N D V特异性 Ig A、 Ig M 抗体及哈氏腺( Harderian Giand, H G)中 Ig A、 Ig M 型浆细胞出现较对照组早,且抗体滴度及浆细胞数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免疫组泪液和血清中 N D V特异性 Ig G 抗体滴度及哈氏腺中 Ig G 型浆细胞数量也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且哈氏腺中 Ig G 型浆细胞的出现早于对照组;②点眼免疫后泪液中 N D V特异性 Ig A、 Ig M抗体出现较血清中的早,且抗体滴度也显著高于血清中( P< 0.05);③ Lasota 系 N D苗点眼免疫后可使结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形成和发育明显提前,免疫组结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淋巴滤泡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相似文献   

10.
新城疫病毒F48E9株HN基因的克隆与酶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深入探讨新城疫病毒(NDV)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扩增和克隆了F48E9株NDV的HN基因。首先以提取的F48E9株NDV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然后用HN基因特异性引物作PCR扩增HNcDNA,结果得到1条分子量约1.8kb的DNA带,与NDVHN基因的大小一致。Southernblot杂交进一步证实其为HN特异性cDNA。随后采用平端连接法将其克隆到pSV·Sportl质粒中,应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ScaⅠ、MluⅠ、ApaⅠ、PstⅠ、和SmaⅠ对NDVF48E9株HNcDNA重组质粒作单酶或双酶切,结果表明,NDVF48E9株HN基因较HitchnerB1株的HN基因缺少1个MluⅠ位点(705bp左右),多1个PstⅠ位点(802bp左右)。  相似文献   

11.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2001,27(3):197-199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172 5 0粒孢子 ,能在蚕体内经胚种传染给下一代。MZ1具有Nosema属的分类特征 ,初步定为Nosemasp .。  相似文献   

12.
从切根虫夜蛾亚科的一种昆虫中分离到能感染家蚕的微孢子虫 (MA) ,研究发现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对家蚕的致病性、寄生部位、传染方式及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简称N .b)相似 ,表明MA和N .b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野外昆虫与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体内分离发现的 5种微粒子虫中 ,除家蚕微粒子虫 ( N osema bombycis)外未发现对家蚕具有较强致病性和胚传性的微粒子虫。野外昆虫中已有大量微粒子虫被发现 ,其中有些对家蚕也有很强的致病性和胚传性 ,但其原始寄主尚有诸多不明之处。所以 ,蚕种生产中防止野外昆虫微粒子虫对生产影响的根本途径在于控制家蚕微粒子虫污染的扩散和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4.
从家蚕体分离的一种新微孢子虫SLN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cis无血清学关系 ,分类于Thelohania属。  相似文献   

15.
微粒子病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健康家要、感染微粒子病家蚕,以及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家蚕的消化道分离了200株肠球菌,并进行了数值分类学鉴定,以探讨家蚕消化道中肠球菌的生态学分布和家蚕微孢子与肠球菌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蚕相比,4龄或5龄起蚕添食微孢子的微粒子病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的数量分别增加5.5×10~5倍和0.74×10~2倍;菌种数从6个分别下降为3个和4个;生化表型数从27个分别下降为13个和14个;在菌种分布上,Ent.avium的分布频率从健康蚕的56%分别下降至20%和38%,而Ent.faecium的分布频率从健康蚕的2%分别上升至40%和16%;分离菌株共有59个生化表型。  相似文献   

16.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17.
将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孢子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和FO细胞融合,经克隆筛选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N.bombycis孢子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Nb_(1-6))。其中Nb_(1-2)和Nb4分泌的抗体属于IgM,Nb_3,Nb_5和Nb_6分泌的分别为IgG_2b、IgG和IgG_3。特异性检查结果表明,除Nb_4和Nb_6对柞蚕微粒子孢子有交叉凝集反应外,其余均对家蚕N.bombycisJ孢子具特异性。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N.bombycis孢子的凝集效价以Nb_1为最高,达1:256,由此细胞株诱发的腹水效价高达1:5000。建立了以普通聚苯乙烯酶标板为载体,完整的N.bombycis孢子为抗原的LEISA测定方法,最低检测量为700个孢子。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4.3%,接种24h内,细胞感染率变化不明显,但随后逐渐增加,到接种后的第7天达76.9%。接种后第12天起,细胞内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孢子。随后,大量细胞破裂,孢子逸出后,破裂的细胞内出现大量囊泡,且有合胞体(巨型多核融合细胞)出现。另外,将感染孢子的家蚕中肠组织和丝腺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后直接接种Sf21细胞,不经发芽处理,细胞也能感染。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养蚕环境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3年对农户养蚕环境中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分布状况与动态的监测,初步摸清了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农村养蚕环境中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规律。为农村蚕区防控家蚕微粒子虫病,以及蚕种生产企业制订原蚕区蚕种生产防病消毒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