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获得具有杂交优势东方鲀苗种,开展了双斑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杂交组、对照组人工繁殖及育苗;正交组(SH)、反交组(HS)胚胎发育观察;杂交组、对照组幼鱼耐高温试验。结果表明:正交组、反交组、双斑东方鲀子一代对照组(SB)、红鳍东方鲀子一代对照组(HQ)卵受精率分别为95.6%、93.5%、96.0%、89.5%,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92.2%、80.6%、89.4%、79.9%,室内育苗成活率分别为28.4%、18.7%、27.5%、19.2%;正交组(SH)池塘生态培育成活率为18.3%;在18.0~20.0℃水温条件下,正交组(SH)受精卵经132 h孵出仔鱼,反交组(HS)受精卵经164 h40 min孵出仔鱼;在28.0~35.0℃水温条件,反交组(HS)、对照组(HQ)幼鱼不能存活,正交组(SH)、对照组(SB)幼鱼正常生长;杂交子代生物学特性与母本相近,正交组(SH)可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个不同水温的红鳍东方鲀育苗池的仔、稚、幼鱼的连续取样观察,分析比较在不同的培育水温对红鳍东方鲀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表明,在红鳍东方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的增温对红鳍东方鲀稚、幼鱼的影响效果明显,且不会降低成活率,从而可缩短育苗时间,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个不同水温的红鳍东方纯育苗池的仔、稚、幼鱼的连续取样观察,分析比较在不同的培育水温对红鳍东方(鱼屯)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表明,在红鳍东方纯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的增温对红鳍东方(鱼屯)稚、幼鱼的影响效果明显,且不会降低成活率,从而可缩短育苗时间,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4.
研究水温对鱼类生长影响,阐明最适生长温度及其机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鱼类的能量收支中,摄食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部分,在影响鱼类摄食量的诸多因子中温度和体重是最重要的两个。本试验设T=20℃、24℃、28℃、32℃四个温度梯度组,分两期进行:Ⅰ期研究在这四个不同温度下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的情况,Ⅱ期研究在这四个不同温度下不同体重红鳍东方鲀幼鱼对最大摄食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Ⅰ期中当水温T=28℃时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最快,日增重率和日增长率分别为1.684,0.588。在T=20℃和T=24℃时体重和全长的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超过28℃时开始降低。在Ⅱ期试验中发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大摄食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加,最大摄食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在试验水温为20~28℃范围内,二者呈正相关,超过28℃度时呈负相关。综合两期试验研究得出28~29℃是适合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封闭呼吸室对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的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幼鱼进行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8~15.6℃时,体质量(37.24±3.64)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3385±0.0161)mg/(g.h),体质量(14.45±1.08)g的菊黄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327±0.0241)mg/(g.h),体质量(27.96±1.38)g的杂交F1代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282±0.0219)mg/(g.h);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杂交东方鲀幼鱼的耗氧量分别为(12.5243±0.6720)、(3.3544±0.2975)、(5.8469±0.9537)mg/(h.尾);3种东方鲀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夜晚。水温为14.8~15.6℃时,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及杂交东方鲀幼鱼的临界窒息点分别为0.665、0.882mg/L和0.774mg/L。  相似文献   

6.
漠斑牙鲆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66d的控温、控光和加强营养等生殖调控措施,漠斑牙鲆雌性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69%,雄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85%,总计产卵8090ml,其中未受精卵6175ml,受精卵1915ml,受精率为24%。孵化水温18℃,盐度27~29,pH8.0~8.2,受精卵50h后孵化出仔鱼;共孵化出初孵仔鱼112.0×10^4尾,孵化率为58.5%。仔稚鱼培育水温为19~20℃,幼鱼培育水温为20~22℃,经过90d的培育,苗种全长达30mm。18个培育池120m3水体,共培育出全长大于30mm的鱼苗30余万尾,总成活率为26.8%;单位出苗量为1562.5尾/m^2;幼鱼白化率小于3%。试验结果表明,用“控温+控光+营养”调控法进行漠斑牙鲆苗种工厂化繁育可行并且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杜佳垠 《齐鲁渔业》2004,21(6):59-61
红鳍东方缶屯养殖,在日本历经30余年持续发展之后,于2000年遭受重创,近年,红鳍东方缶屯苗种生产业户逐年减少,苗种生产数量持续下降。目前,民间红鳍东方鱼屯苗种生产业户减少到38家。2002年红鳍东方鱼屯苗种产量只有1500万尾.约为2000年的84%,仅为1999年的68%。受长崎县养殖业者使用福尔马林事件影响,2003年红鳍东方鱼屯养殖更是雪上加霜,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1.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水域中收集质量为25.0~100.0 g的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沙鳅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注射人工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PC)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  相似文献   

12.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13.
温度、盐度对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10℃、15℃、20℃、24℃、27℃、30℃6个温度组和0‰、2.5‰、5‰、10‰、15‰、太湖湖水组6个盐度组,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胚胎发育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9.5℃,适宜的发育水温为20~24℃。水温10℃时胚胎卵裂异常,未能进入原肠期;水温升至30℃时胚胎在发育至原肠期前后死亡。水温度为24℃时孵化时间仅为73.5 h,孵化率高达80%,畸形率为0,为最适孵化水温;水温对胚胎发育速率的影响后期较前期大。盐度实验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对盐度有一定的耐受力,各盐度梯度下的胚胎发育速率差异不大,但孵化率的差异极显著。在水温18℃、盐度为2.5‰的水体中胚胎的孵化率为81.67%,高于太湖湖水组的孵化率,此盐度应为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较适盐度。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盐度为5不同温度(22、24、26、28、30、32和34℃)下,比较观察奥尼罗非鱼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以上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初孵的奥尼罗非鱼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32℃,受精卵孵化率较高(84.3%~91%),温度高于34℃和低于22℃时,孵化率较低。温度与培育周期呈负相关关系,函数关系为y=0.3607x2-26.836x+553.5,R2=0.973。仔鱼生存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的温度是24~26℃。温度为22℃时,SAI值分别为19.9,但是仔鱼发育的缓慢,部分仔鱼的身体色素一直没有出现,不适合仔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17.
张克烽 《福建水产》2014,(2):149-153
2007-2011年,在34口面积共为100.17 hm2的土池中将阴干的青蛤挂于竹筏上进行流水刺激,催产63次,获得受精卵8150.55-108粒, D形幼虫1970.74×108只,孵化率为24.18%;幼虫正常发育变态为稚贝423.85-108粒,变态率达21.51%;培育到壳长0.50 cm的苗,收获377.02-108粒,育成率达88.95%;平均产量达3.76-108粒/hm2,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不同盐度的海水对(鱼免)状黄姑鱼受精卵的沉浮性、胚胎发育的孵化时间、孵化率、仔鱼的分布状态和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鱼免)状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26.9‰以下的海水呈沉性,在盐度40.7‰以上的海水呈浮性,盐度26.9‰~40.7‰则由沉性向浮性过渡。(鱼免)状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13.7‰~53.0‰均可孵化,但孵化适合盐度为26.9‰~40.7‰。从仔鱼的分布状态、活动情况、成活率等几方面综合分析、(鱼免)状黄姑鱼仔鱼的合适盐度为26.9—33.4‰。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循环水孵化系统的俄罗斯鲟受精卵孵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绝大多数海淡水增养殖鱼类的苗种繁育几乎完全是人工繁殖,但对受精卵的孵化方式的研究较少,尤其循环水孵化方面。为探索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对鲟鱼(Acipenseriformes)受精卵孵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受精卵孵化率、孵化酶组成和含量以及孵化过程中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中总氨氮浓度随孵化时间呈线性增长,受精卵的排氨率为60~90 mg/(g·h),破膜6 h后孵化率为86%,孵化水体中孵化酶累积较严重。俄罗斯鲟的孵化酶主要由分子量为41.3 k Da的蛋白质组成,受精卵的孵化液由23种蛋白质组成,其中包括7种水解酶。研究表明,对氨氮的去除及孵化酶控制技术是循化水孵化系统急需攻克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提高人工增殖苗种的产量与质量,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比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及其受精卵的形态差异,探究了光照周期与受精卵胶质外膜对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群体性成熟规格远大于养殖群体,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卵巢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养殖亲体所产黑卵在12D12L光照周期条件下孵化率最高,所产白卵在24D和24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野生亲体所产卵在24D和12D12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受精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光照周期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实验发现,将受精卵胶质外膜剥离处理后,养殖亲体所产黑白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建议在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大规格野生乌贼作为繁育亲体。此外,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对孵化池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避免受精卵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照环境中,以提高孵化率和仔乌成活率。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