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散和白头翁散超微粉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方法将黄连解毒散、白头翁散粉碎成超微粉(300目)和细粉(65目),用其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采用管碟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黄连解毒散、白头翁散超微粉比细粉的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增大(P〈0.05)。说明超微粉碎可明显提高黄连解毒散和白头翁散的体外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连解毒汤细粉及超细微粉组织特征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中药细粉和超细微粉形态学上的差异。方法:黄连解毒汤中药分别进行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不同粉碎方式得到的粉末进行观察。结果:超细微粉碎颗粒大小均匀,电镜下观察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结论:黄连解毒汤经超微粉碎后,粉末颗粒细微均匀,复方均质度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细胞破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对黄连解毒汤中黄芩苷溶出量的影响。方法: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Nova-PakC18(3.9mm×150mm),流动相为甲醇-重蒸水-磷酸(47∶53∶0.2),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波长为280nm。结果:超微粉碎可增加黄芩苷的溶出,在超声提取下超细微粉中黄芩苷溶出量比细粉提高32.5%;而在简化提取(开水冲搅)下,超细微粉中黄芩苷溶出量比细粉提高51.15%。结论:超微粉碎没有改变黄连解毒汤固有的药效学物质,但提高了黄连解毒汤中黄芩苷溶出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胃给予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和细粉的家兔血浆中黄芩苷的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Pharmaceutical Kinetics Software,PKS)处理,比较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和普通细粉中黄芩苷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如下: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组、普通细粉组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最佳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97 h-1,t1/2α=2.556 h,t1/2β=8.46 h,AUC0→∞=3.401μg.h/mL,Vd=6.752 L/kg,Tpeak=3.005 h,Cmax=0.311μg/mL;黄连解毒散普通细粉主要药动学参数:Ka=0.419 h-1,t1/2α=2.74 h,t1/2β=5.83 h,AUC0→∞=2.611μg.h/mL,Vd=12.890 L/kg,Tpeak=3.645 h,Cmax=0.215μg/mL。与细粉比较,黄连解毒散超微细粉中黄芩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0.26%。上述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散经超微粉碎后吸收相增大,可显著提高其有效成分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进行药效学研究,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考察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的体外抑菌效果,以仔猪为实验动物考察其临床药效。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的体外抑菌效果是普通散剂的2倍,临床治疗效果比普通散剂提高了30%。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显著提高了黄连解毒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考察穿梅三黄散超微粉和细粉的显微特征及药效区别。方法 通过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超微粉和细粉显微特征进行观察,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饲喂试验对药效进行考察。结果 穿梅三黄散经超微粉碎后,粉末粒径更小,失去常见的显微鉴别特征;超微粉对3种水产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小于细粉;穿梅三黄散能够降低试验草鱼血清中AST、ALT酶活性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提高试验草鱼肝组织中CAT、SOD及GSH-PX酶活性,且作用效果优于细粉(p<0.05或p<0.01)。结论 穿梅三黄散超微粉能够显著提高抑菌能力及鱼类肝脏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对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和小檗碱溶出量的影响.方法:用HPLC法测定.结果:超微粉碎可增加栀子苷和小檗碱的溶出量,在超声提取下超微细粉中栀子苷和小檗碱含量分别比细粉提高26.26%和37.07%.结论:超微粉碎没有改变黄连解毒汤固有的药效学物质,但对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和小檗碱溶出量而言,超微粉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超微粉碎对黄连解毒散中成分溶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微粉碎目的是通过超微粉碎增大药物颗粒的比表面积、促进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最终达到节省药材资源的目的[1].微粉化技术在中药材及方剂中的应用研究是目前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试验通过对黄连解毒散中主要药效成分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其溶出特性,为黄连解毒散超微粉体的应用与粒径控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黄连解毒散经超微粉碎后和普通粉相比有效成分小檗碱、栀子苷从鸡体内排出的规律及对其吸收利用度的影响。将150只鸡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50只。甲组灌胃给80目的黄连解毒散,2 g/只;乙组灌胃给400目的黄连解毒散,2 g/只,丙组灌胃给400目的黄连解毒散,1 g/只,给药2.5 h后开始收集粪便,2.53.5 h,3.53.5 h,3.54.5 h、4.54.5 h、4.55.5 h、5.55.5 h、5.56.5 h、6.56.5 h、6.57.5 h、7.57.5 h、7.58.5 h、8.58.5 h、8.59.5 h、9.59.5 h、9.510.5 h时间段收集粪便。60℃以下温度充分干燥,称重,研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粪中小檗碱和栀子苷的排出量。结果灌服相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散,超微粉组和普通粉组相比,鸡粪便中小檗碱的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超微粉组的剂量是普通粉剂量的1/2时,鸡粪中小檗碱的量也基本减半。说明经过超微粉碎并没有增加小檗碱在鸡体内的吸收。超微粉组鸡粪中栀子苷的总量明显减少,相同剂量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栀子苷的吸收利用度增加约44%。表明超微粉碎后可以增加黄连解毒散中栀子苷的吸收利用度,而对小檗碱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超微粉碎技术亦称为中药的细胞破壁技术。从理论上讲,植物类中药经过超微粉碎后细胞壁大部分被破坏,有效成分不需要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就释放出来,这样就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因此小剂量的超微细粉就可达到大剂量普通粉碎药材的药效。黄藿散是由黄芪和淫羊藿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成的一个纯中药复方制剂。为了探讨其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微粉制剂与普通粗粉制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分析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应用于鸡大肠杆菌病临床治疗中取得的效果。通过人工诱发构建鸡人肠杆菌病模型,选择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实施临床治疗工作,此外,另采用黄连解毒散散剂以及氟苯尼考西药开展治疗,设为对照,对几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三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愈率和有效性不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针对鸡大肠杆菌病,黄连解毒散超微粉能够针对鸡大肠杆菌病发挥较明显的效果,跟分散剂形态的黄连解毒散相比,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只要采用粉散剂1/2的剂量,即可达到与之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测定超微粉碎和常规粉碎木薯叶的饲用价值,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两种粉碎类型木薯叶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产气量,并测定了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超微木薯叶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4.55%、22.77%和68.43%,均显著高于常规粉碎木薯叶(P0.05);两种木薯叶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超微粉碎木薯叶体外产气量要高于常规粉碎木薯叶。饲用价值方面,常规木薯叶粉和超微木薯叶粉的RFV值分别为:172.38%和169.85%,均属于特级粗饲料的评级标准范围,其中常规粉碎木薯叶粉略高于超微粉碎木薯叶粉。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可以提高木薯叶的消化率,但综合考虑饲用价值等方面因素,建议使用常规粉碎木薯叶粉进行饲喂。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4,(9):104-110
采用体外溶出法考察黄芪细粉和超微粉中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溶出率。按照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进行不同粉碎粒度黄芪体外溶出试验,考察不同粉粹粒度的粉末体外溶出行为和释药机制。结果显示,前3060 min,黄芪中成分溶出率为细粉>超微粉,60 min后,溶出率为500目>300目>200目>1000目>80目。结论:黄芪经超微粉碎后的有效成分的溶出与黄芪的粒度大小和浸润有关,而且浸润后存在最佳溶出率粉粹粒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复方黄连解毒散对患鸡白痢孔雀的防治效果,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分别测定高(3 g/m L)、中(2 g/m L)、低(1 g/m L)剂量复方黄连解毒散对孔雀鸡白痢病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从而选出对沙门氏菌抑菌效果最佳的浓度。在开食7日龄的雏孔雀饲料中添加高、中剂量的复方黄连解毒散,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每隔7 d对比2组雏孔雀的身高、体长及体重等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复方黄连解毒散对雏孔雀鸡白痢病沙门氏菌抑制效果不同,高、中浓度对沙门菌有抑制作用,低浓度对其无明显抑制作用,其中高浓度组对孔雀鸡白痢病沙门氏菌抑制效果最明显;预防试验中,B组(中剂量组)雏孔雀在7~49日龄的身高、体长、体重均高于A组(高剂量组)和C组(对照组)。说明复方黄连解毒散对抑制孔雀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效,可提高雏孔雀的生长性能并减少或避免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降低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通过人工诱发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用黄连解毒散超微粉进行治疗,同时设黄连解毒散散剂对照和氟苯尼考西药对照,观察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内毒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散超微粉、黄连解毒散散剂和西药氟苯尼考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不显著;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和黄连解毒散散剂降低血清内毒素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体质量的作用显著优于西药氟苯尼考.黄连解毒散超微粉对人工鸡大肠杆菌病有很好的疗效,与其散剂比较,使用剂量可以节省一半.  相似文献   

16.
实验旨在研究千目超微粉碎技术制成的新型荆防解毒散,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断奶仔猪200~250头,饲喂添加2kg/t荆防解毒散的饲粮。结果表明:新型荆防解毒散对断奶仔猪的日增重量影响显著,对断奶仔猪的料肉比和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仔猪从断奶开始日粮中添加荆防解毒散可提高其日增重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药白头翁散各组分(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以及其他6种中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用传统水煎法分别提取10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两药联合组成药对及自制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白头翁散各组分均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其中黄连的MIC为6.250 mg/mL,抑菌效果最佳。单味中药中对大肠杆菌杀菌效果较好的是黄连、秦皮、诃子,MBC均为200.000 mg/mL;药对中白头翁+黄连、大青叶+诃子对大肠杆菌的MIC均为3.125 mg/mL,抑菌效果最佳;白头翁+黄连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2.500 mg/mL,杀菌效果最佳。自制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125 mg/mL、MBC为100.000 mg/mL。结果提示,白头翁散4种单药相加的抗菌效果优于单药和部分药对。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散组方中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4味中药水提物及其组成的药对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药对精简组方。单药中黄连抑菌效果(MIC为50 mg/mL)和杀菌效果(MBC为50 mg/mL)最强,黄连与秦皮联合组成药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MIC为12.5 mg/mL)最强,将4味药物联合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佳(MIC为6.25 mg/mL、MBC为100 mg/mL)。由此表明,白头翁散组方中两种药物联合比单药的抑菌效果好,4种药物组成的方剂比2种药物组成的药对抑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上接第4期 )牧草超微细粉碎加工技术一、技术简介牧草超微细粉碎加工技术在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工作原理是 :采用涡轮湍流技术 ,将牧草加工成超微细粉体。其切线速度为120~140米/秒 ,撞击率为120万次/每分钟 ,由于高速气流冲击产生高速湍流层 ,振动频率在1500次/秒。使物料运动方向和速度瞬间发生剧烈变化 ,促使颗粒间急促摩擦 ,互相撞击成为超微细粉体。粉碎细度可达到细胞级 ,由于颗粒小产生许多新的特性 ,可改变物料的理化性能 ,如混合均匀度 ,分散性、延伸性、吸附性、溶解性、亲和力等均发生巨大变化。既改变牧草的物性 ,提高牧草…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超微粉碎技术亦称为中药细胞破壁技术。从理论角度讲,植物类中药经过超微粉碎后细胞壁大部分被破坏,有效成分不需要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就释放出来,这样就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因此小剂量的超微细粉就可达到大剂量普通粉碎药材的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