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试验进行了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干乳期)治疗奶牛干乳期乳房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选择75头即将进入干乳期且体细胞数在40万~80万个/mL的奶牛,分为5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按照临床推荐剂量每个乳区注入1支(含500mg头孢噻呋)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对由乳房内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盐酸头孢噻呋乳膏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试验选择80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乳管注入低、中、高剂量的盐酸头孢噻呋乳膏剂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入剂,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的试验组、阳性对照组药物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33.3%、71.4%、78.3%和76.7%,总有效率分别为57.8%、85.7%、87.0%和88.4%,治疗效果显著。建议盐酸头孢噻呋乳膏剂临床推荐剂量为,注入300 mg/乳管,1次/d,连用3d,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1.西安市未央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710016;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为观察中兽药制剂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联合用药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选用陕西省某奶牛标准示范基地15头患有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丹参酮组、头孢噻呋组、丹参酮及头孢噻呋联合用药组,每组5头,每天对奶牛感染乳室灌注药物,2次/d(早晚各1次),7 d为一疗程,进行乳样体细胞计数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显示,与用药前相比,3个组均可显著降低乳样体细胞数(P0.01);各组之间,联合用药组、头孢噻呋组均与丹参酮组之间体细胞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联合用药组的体细胞数与头孢噻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丹参酮组治愈率为0,头孢噻呋组治愈率为73.3%,联合用药组治愈奶牛临床性乳房炎治愈率可达83.3%。结果表明,丹参酮与头孢噻呋联合用药治疗奶牛乳房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奶牛急性产后子宫炎,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以及残留消除等内容,为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在治疗奶牛急性产后子宫炎上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牛乳中体细胞超标严重,严重影响该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为了明确引起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病原菌,筛选敏感药物给出治疗方案。本实验对该奶牛场中30份奶牛乳房炎乳汁进行乳样处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DNA提取和PCR扩增。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确定其主要致病病原菌大多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肠球菌及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样中并未检测出支原体、乳房链球菌及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场患病奶牛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敏感,对一种商品名为惠可宁的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耐药性明显。最终得出该厂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数为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和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当本地区奶牛检测为乳房炎时,可首选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敏感药物治疗,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某牛场24头经BLT检测为阳性的隐型乳房炎患牛,共发现有32个患病乳区,将24头牛分成4个组,每组6头(8个患病乳区)。分别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200U/乳区、400U/乳区、600U/乳区3个剂量,对照组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0.25g/乳区给药,每天早晚挤奶后乳池灌注,共用4d,研究不同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3个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均能降低牛奶中的体细胞数。2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略优于头孢噻呋钠(P〉0.05);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噻呋钠(P〈0.01);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无差异(P〉0.05)。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由各种病因(主要为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乳房实质或间质炎症。由于西医治疗此病会产生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中医治疗周期过长、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治疗奶牛乳房炎。选用中药材时,要根据奶牛症状选择,如奶牛乳房出现红肿,则需要川断、乳香、当归等,将药研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后给奶牛灌服;配合西医治疗,注射头孢噻呋钠、青霉素钠、葡萄糖、葡萄糖酸钙,持续3 d。建议治疗奶牛乳房炎期间应全程对奶牛进行防护,提供合理的全价饲料,保证畜舍以及奶牛的活动场地清洁卫生等。  相似文献   

8.
在奶牛乳房内灌注头孢噻呋钠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牛乳中头孢噻呋的浓度,对其消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3头实验奶牛按每个乳房0.3g头孢噻呋灌注,牛乳中药物达到的最高浓度Cmax=107.89μg/mL,达峰时间Tmax=8h,药物半衰期T1/2=13.97h。在乳房内用药后的最初56h内,头孢噻呋浓度快速下降;最后一次给药88h后,所有乳腺中头孢噻呋的浓度都低于允许限量(0.1μg/mL)。故建议头孢噻呋在牛奶中的休药期为4d。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取乳房炎奶牛100头,分为4组,每组25头。第一组采用头孢噻呋钠治疗;第二组采用林可霉素治疗;第三组采用穿心莲注射液(无抗乳炎康)治疗;第四组为空白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穿心莲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最好,有效率和治愈率高达100%和92%,此结果为以后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物专用头孢噻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噻呋是第1个动物专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茵谱广,抗茵活性强,给药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药效持久等特点.近年来,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论文从头孢噻呋的理化性质、抗茵活性、抗生素后效应、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头孢噻呋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该药在兽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是导致牛奶产量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多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了乳汁中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造成了乳汁中抗生素的残留。中药由于无残留、无毒副作用和较少出现耐药性等特点而备受科研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奶牛乳房炎的危害、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和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上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该病是由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奶牛乳房发炎。该病的发生常常给奶牛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试验采集南京某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汁,并分离到3株细菌,经过对这3株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细菌均为O2血清型大肠杆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前,乳房炎仍然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每年给我国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解新疆某规模化牧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通过实验鉴定和分离其场内乳房炎奶样的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期为奶牛乳房炎临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有效指导意见。试验结果分离到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明该牧场乳房炎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对上述致病菌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乳房炎作为全球性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因对社会经济、养殖行业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使人们从发病机理、疾病诊断、预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作者立足于前期尤其是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以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原因——病原菌为中心展开,探讨其感染类型、奶牛与病原菌及病原菌相互之间的关系。奶牛乳房炎是由包括病原菌的侵袭及宿主奶牛自身抵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乳腺对病原菌的入侵应答能力,病原与病原之间或促进或抑制都对其发生产生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公认的奶牛乳房炎的主要传染性病原菌,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其在体内难以治疗,并且耐药性普遍存在;无乳链球菌是环境性还是传染性病原尚有争议,在中国感染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仍旧敏感,相对于其他病原菌治愈率较高,畜群清除容易;大肠埃希氏菌被作为环境性病原体,乳房炎感染的分离率仍较高,抗生素治疗结果还有待商榷,耐药性普遍存在并增强;牛支原体近十年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在国内外都是严重的乳房炎致病因素,治疗效果不佳,且耐药性正在增强,疫苗开发困难。文章对上述几种主要病原菌的流行、危害与防治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奶牛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奶牛因其废弃奶的产生,以及治疗和淘汰等相关费用的增加,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奶牛临床性乳房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而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病原菌的产生和牛奶中的药物残留等问题。作为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乳酸菌在防治病原微生物方面很有潜力,现综述了乳酸菌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作用效果、潜在机制及前景展望,以期为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实践与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奶牛乳房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作为奶牛较为常见且影响较大的一种疾病,给畜牧业与食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方法因其在临床上容易出现广谱耐药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受到广泛争议。所以,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以中草药制剂、疫苗等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因具有较多的优点而被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作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奶牛乳房炎的新型治疗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新疆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荧光PCR鉴定,并用纸片法对分离菌株开展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200 份奶牛乳房炎样品中分离出63 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31.5%。分离菌株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达到了93.65%,对美罗培南敏感率最高,达到了98.14%,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新疆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中大肠杆菌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制约着奶牛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应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各种方法和防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中草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乳腺炎通常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乳腺炎症反应,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牛奶产量及品质下降,奶牛利用年限减少,严重地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者们在奶牛乳腺炎分子调节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NF-κB及其信号通路可参与调控多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过程起关键性作用,也是奶牛乳腺炎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及NF-κB信号通路与机体免疫的关系,并重点综述了mRNA、非编码RNA(miRNA、lncRNA和circRNA)及生物活性物质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奶牛乳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奶牛乳腺炎的分子调控网络解析、抗乳腺炎分子育种与生物活性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奶牛乳房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以生物被膜的群落形式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降低药物敏感性,从而导致奶牛乳房炎反复发作,最终形成顽固性乳房炎。研究显示,天然抗生物被膜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可作为新的抗菌药物应用于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和天然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对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