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β-甘露聚糖酶在食品、饲料、造纸、洗涤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近几年,基因测序技术飞跃发展,研究人员挖掘到许多新颖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研究。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甘露聚糖及其降解酶,梳理了β-甘露聚糖酶的糖苷水解酶家族分类、来源、结构和催化机理,归纳总结了近几年微生物来源β-甘露聚糖酶的重组表达、酶学性质及分子改造,简述了甘露聚糖酶在食品和饲料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热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滇重楼种子休眠机理,为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滇重楼实生育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重量法、胚率测定、ELISA等方法对种子吸水特性、萌发抑制物及种胚休眠与发育的内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与休眠无关;滇重楼种子中存在着萌发抑制物;滇重楼种子休眠属于形态学-生理学休眠类型;内源激素ABA和GA3在滇重楼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BA是引起休眠的关键因素,ABA含量的降低是滇重楼种胚发育的始动因子,GA3有助于种子的生理后熟。【结论】滇重楼种胚发育不完全、种子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萌发抑制物的存在可能抑制了种胚发育,而与生理学后熟过程无关。在自然条件下,滇重楼生境中较长的低温时期可能是滇重楼种子具有较长时间休眠的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赤霞珠葡萄在自然休眠期间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氮素代谢规律。【方法】以杨凌地区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对其自然休眠及萌发过程中冬芽、韧皮部、木质部和根部中含氮化合物及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测定氮化物、总氮含量、总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等指标,并对葡萄各器官休眠期的蛋白质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总氮、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质在葡萄不同部位的含量高低为:冬芽>根>韧皮部>木质部,冬芽中的总氮和总蛋白在萌芽时显著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在葡萄不同部位的趋势为休眠期逐渐下降,萌发期渐渐上升。葡萄休眠过程中,不同器官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为冬芽>根部>韧皮部>木质部,从休眠期到萌发期,各部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在葡萄各器官中,冬芽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最高,在生理休眠期活性降到最低;冬芽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变化的总趋势为上升,并出现了两个峰值。在休眠初期,蛋白酶的活性随休眠的加深而降低,随休眠的解除和萌发的进行而升高(除冬芽外);在葡萄休眠期检测到大量蛋白质。【结论】在赤霞珠葡萄自然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冬芽、一年生枝韧皮部、木质部及根系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种类和酶活性在休眠前后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休眠期欧李碳水化合物代谢与休眠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休眠期欧李碳水化合物代谢与休眠的关系,以休眠期欧李1年生基生枝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韧皮部、芽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休眠阶段欧李韧皮部和芽中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淀粉,二者比值最高可达4.77,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蔗糖,其次是果糖、山梨醇和葡萄糖;自然休眠期芽中检查不到果糖含量,但在被迫休眠期和芽萌动期迅速增加,至芽萌动期质量分数达2.05%;休眠期韧皮部和芽中酶活性变化与糖含量变化一致;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大于其他酶的活性,在自然休眠期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迅速降低至自然休眠解除时达最低值,降低幅度分别为芽94.18%、韧皮部84.78%;β-淀粉酶活性高于α-淀粉酶活性。综上,欧李休眠期贮藏的碳水化合物以可溶性糖为主;蔗糖含量变化及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降低与自然休眠解除关系明显;果糖含量变化与芽的被迫休眠和芽的萌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简并PCR和TAIL-PCR技术,从来源于天山冰川土壤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 A1菌株基因组中扩增出β-甘露聚糖酶基因编码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960 bp,编码一个新的糖苷水解酶第5家族的β-甘露聚糖酶。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pET-22b(+)中,经过IPTG诱导表达,酶的胞外表达量达0.62 U/mL。酶学特性分析表明其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55℃,属中性β-甘露聚糖酶,具有较好的底物适应性,适宜用于鱼类等水产动物养殖饲料行业中。  相似文献   

6.
硝酸钾和石灰氮打破苹果和葡萄自然休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打破苹果、葡萄的自然休眠。[方法]用浓度为1%、3%、5%、7%和9%的硝酸钾涂抹苹果品种嘎拉的休眠芽,用浓度为2倍液(石灰氮与水的重量比为1∶2,下同)5、倍液和8倍液的石灰氮涂抹葡萄品种巨峰的休眠芽,研究不同浓度的硝酸钾、石灰氮打破果树自然休眠的效果。[结果]2006年试验发现,浓度为5%、7%的硝酸钾打破嘎拉休眠芽的效果最好,平均萌芽率分别为72.00%和69.33%;2007年试验发现,浓度为5%的硝酸钾打破嘎拉休眠芽的效果最好,平均萌芽率为78.33%。2年试验发现,浓度为5倍液的石灰氮打破巨峰休眠芽的效果最好。[结论]浓度为5%和7%的硝酸钾打破苹果自然休眠的效果最好,浓度为5倍液的石灰氮打破葡萄自然休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紫花三角梅为材料,通过对紫花三角梅在成宁市的休眠习性、营养生长习性、生殖生长习性、扦插繁殖特点等进行研究后发现,紫花三角梅在成宁市的发芽时间是3月下旬~4月上旬,发芽期随2月份的平均气温升高而提早;花期在5~6月和8~12月;进入休眠的时期因表现型不同而异,有的在10月、有的在12月;休眠期如有持续的低温会使叶片冻伤和脱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谷子适应性强,抗旱耐瘠,是起源于中国的重要作物。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谷子萌发不同吸水期的转录组差异,以期获得谷子萌发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寻找调控谷子萌发的重要代谢途径和代谢物。【方法】以晋谷20为材料,构建谷子萌发过程中开始快速吸水期、滞缓吸水期和重新大量吸水期的cDNA文库,进行转录组分析;采用K-Means开展基因表达聚类分析;利用DE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COG、GO、KEGG等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利用KEGG富集挖掘不同吸水期调控种子萌发的关键代谢途径和关键基因;并采用qRT-PCR验证其可靠性;用HPLC分析关键代谢物含量。【结果】转录物测序分析获得谷子萌发开始快速吸水期、滞缓吸水期和重新大量吸水期覆盖整个基因组的基因表达谱,共获得33 643个基因,识别9个具有不同表达模式的共表达基因簇。比较种子萌发的开始快速吸水期与滞缓吸水期、滞缓吸水期与重新大量吸水期、开始快速吸水期与重新大量吸水期,分别筛选出3 893、4 612和8 472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表明,3个比较的差异表达基因都显著富集到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phenylalanine metabolism、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代谢途径;开始快速吸水期与滞缓吸水期、开始快速吸水期与重新大量吸水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还显著富集到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途径。并且3个比较中富集到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和phenylalanine metabolism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都最多,其中过氧化物酶基因(peroxidase)比例最高。通过qRT-PCR对4个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分析表明,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4-香豆酸-CoA连接酶3(4-coumarate-CoA ligase 3)在谷子种子中存在已形成mRNA,萌发吸水过程中呈先下调后上调再下调的表达趋势。苯丙烷类相关代谢物含量分析显示,芥子酸在种子中大量储备,在萌发过程中呈下调趋势;阿魏酸、对香豆酸和咖啡酸呈先上调后下调趋势。【结论】谷子萌发过程中,不同吸水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与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和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其上游基因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和下游基因过氧化物酶家族成员在谷子萌发响应水分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中间产物芥子酸可能参与种子的休眠与萌发。  相似文献   

9.
酸碱处理对不同条件贮藏的2种白刺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唐古特’白刺和‘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酸碱处理对不同温度和时间贮藏的2种白刺种子萌发的影响,探寻促进白刺种子后熟及破除硬实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变温贮藏有利于促进‘唐古特’白刺种子的后熟,破除休眠,显著提高了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室温(24~28℃)贮藏2a的‘西伯利亚’白刺种子生活力(80%)和发芽率(74.6%)最高;用70%H2SO4和0.5mol/L NaOH溶液破除种子硬实,显著缩短了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的总天数,其中0.5mol/L NaOH溶液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明显优于70%H2SO4处理.显著提高了2种白刺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
牛尾菜种子发芽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牛尾菜种子休眠期很长,休眠的原因主要是胚后熟,必须经过一个变温阶段;解除其休眠可采用变温层积或200mg/kg GA3处理,不仅促进种子发芽,而且大大缩短休眠期。  相似文献   

11.
三种沙拐枣种子休眠原因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三种沙拐枣种子的休眠原因进行了分析。它们的种子休眠率均高于95%,休眠程度很深。种子活力高达93%左右,它不是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种子(或果实)在室温下清水浸泡24h后均能吸水膨胀,其形态构造有利于吸水和气体(O2)交换,本身不存在环境休眠。通过生物鉴定发现,引起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是果皮和种子内含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  相似文献   

12.
休眠期曙光油桃芽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膜渗透性在落叶果树休眠中的作用,为休眠的人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曙光油桃的花芽和叶芽为材料,研究油桃芽体休眠期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2月31日曙光油桃花芽、叶芽的萌芽率分别是54.52%、55.23%,表明其自然休眠已经解除。休眠期油桃芽体的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11月6日之前,花芽和叶芽的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1月6日以后,随着外界低温的来临,芽体进入休眠状态,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呈迅速升高趋势,并都稳定在较高水平。[结论]诱导芽体休眠时,芽体膜透性变化与其休眠关系密切,芽体休眠后,膜透性大而稳,说明芽体对低温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菟丝子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成熟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低温等因素对种子休眠解除的作用,结果显示:种子采收后30d进入休眠状态;在ABT生根粉200mg/L浓度下浸泡种子24h,对打破休眠有一定的作用,发芽率达33.0%;10℃低温贮藏30~40d,可以有效地解除种子休眠,发芽率最高可达66.9%;10℃低温贮藏40d后,再用浓度150~200mg/L的ABT生根粉浸泡种子24h,可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分别提高到85.2%、81.2%,且对实生苗的长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保存年限虞美人种子的萌发率、吸水特性和休眠特性,测定了新旧种子的吸水率和在0,1,5,10,15,20,25 mg/L质量浓度赤霉素处理下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并对种子不同休眠期的发芽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虞美人新种子的吸水量显著高于旧种子,种子的吸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种子的萌动能力;种子保存2 a后其发芽率显著下降,约下降50%左右,15 mg/L赤霉素处理可以更好地促进虞美人旧种子的萌发;虞美人的休眠期为90 d左右,5 d发芽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糖苷酶在番茄果实成熟和软化中的作用,以LA2895(GA突变体)果实为试材,研究了ABA和GA处理的番茄果实糖苷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GA对3-甘露糖苷酶具有负调控作用,而对α-L-阿拉伯糖苷、β-半乳糖苷酶和β-D-木糖苷酶起到正调控且放大酶信号的作用;ABA与GA以协同作用调控着β-D-木糖苷酶、β-半乳...  相似文献   

16.
解除紫椴种子休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紫椴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条件,主要对其解除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包括3种处理:不同时间的浓H2SO4处理(10、30、60min),4种不同的层积方式(无处理,0~5℃、30d,15~20℃、30d,15~20℃、10d→0~5℃、20d),不同浓度的GA3处理(0、100、300mg/L)。每种处理设置4个...  相似文献   

17.
蜡梅开花结实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蜡梅开花形成的种实是繁殖苗木的最基本的材料.种实在果托内达到形态成熟时,由于果皮及种胚发育等原因,致使处于休眠状态.休眠的种实必须采用层积处理,播种时才能提高场圃发芽率  相似文献   

18.
乳清蛋白及其活性多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清蛋白是存在于牛奶乳清中的一类优质蛋白质,含有β-乳球蛋白(β-LG)、α-乳白蛋白(α-LA)、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球蛋白、酪蛋白糖巨肽(CGMP)、乳铁蛋白(LF)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表明,乳清蛋白本身及其水解产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癌、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降胆固醇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综述了乳清蛋白的组成、生理功能及其活性多肽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出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以不同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发育及萌发期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籽粒不同发育时期PPO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基因型与发育时期互作,PPO活性差异不显著;籽粒从开始灌浆到成熟,PPO活性变化趋势是先降低然后又升高,但品种间变化幅度不同;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PPO活性也是不稳定的,籽粒萌发过程中,品种之间和萌发期之间PPO活性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化学试剂NaOH、HCl、H2O2、KNO3及激素GA3处理对稗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试剂及激素GA3处理对稗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NaOH对其萌发促进作用最大,用1.5%NaOH溶液浸泡稗草种子24 h后,萌发率高达94.67%,显著高于对照(6.67%);HCl、H2O2、KNO3处理对稗草种子萌发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萌发率均低于30%.GA3处理对稗草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浓度为800 mg/L时,萌发率为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