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尿素包合法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尿素包合法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尿素包合反应中温度、时间、溶剂配比等对产品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酸与尿素及溶剂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等条件对α-亚麻酸含量有很大影响。当脂肪酸、尿素、95%乙醇质量比为1:3:7,包合温度为-15℃,包合时间为15h时,产品α-亚麻酸含量可达87.2%。  相似文献   

2.
通过Lipozyme RM IM催化紫苏油与中链甘油三酯(MCT)进行酯交换合成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研究了酶添加量、底物中MCT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MLCT得率的影响。40%MCT和60%紫苏油在6%的Lipozyme RM IM催化作用下,于60℃进行4 h的酯交换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平衡后,MLCT得率超过70%。采用两步法除臭工艺纯化酯交换产物,产品中的甘油三酯纯度达到97%,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反式脂肪酸质量分数可以控制在1%以内。此外,在纯化产物中存在超过40%的α-亚麻酸,超过85%的长链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sn-2位置。  相似文献   

3.
以α-亚麻酸含量为指标,筛选富含α-亚麻酸的植物资源。将23种植物油进行甲酯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在23中植物油中有机紫苏籽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为64.42%;其次是胡麻油,为49.79%。它们各自所对应的植物资源分别是紫苏子和胡麻籽。这两种植物资源均栽培面积大、含油量高。因此,紫苏子和胡麻籽可以作为富含α-亚麻酸的植物资源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茶树菇油脂的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茶树菇中的油脂,并用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油脂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将油脂水解后再进行甲酯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茶树菇油中含有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8种,不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到总脂肪酸的43.70%,茶树菇油中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22.08%)、油酸(9.03%)、亚麻酸(7.22%)等,茶树菇油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子蒸馏技术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猕猴佻籽油中的α-亚麻酸进行了富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分子蒸馏的主要因素,即蒸馏压力、蒸馏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进行了优化,得到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馏压力3.0Pa,蒸馏温度110℃,进料速度20滴/min,刮膜转速400r/min,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到83.69%;4级分子蒸馏后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质量分数达到86.27%。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尿素包合富集鱼油中EPA和DHA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尿素包合富集深海鱼油中的EPA和DHA的工艺务件,研究了尿素和脂肪酸的质量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EPA和DHA含量的影响。得到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以95%乙醇作为溶剂、尿素和脂肪酸的质量比为3.8:1、结晶温度-1.0℃和结晶时间为23.2h。在优化工艺条件下进行1次包合后,富集产品中EPA和DHA含量从48.6%提高到了83.1%。  相似文献   

7.
以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超声法制备肉豆蔻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芯材比11.3g/g、包埋温度55℃和包埋时间79min,在此条件下实际包埋率为81.01%,与模型预测值80.31%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3个因素中,壁材芯材比对包埋率的影响极显著,包埋温度和包埋时间影响显著。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肉豆蔻油微胶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谢莹  林亲录  吴伟 《农业机械》2012,(30):36-39
采用溶剂浸取法提取稻米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溶剂种类、浸提温度、料液比和浸提时间等因素对稻米油的出油率及其谷维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高谷维素稻米油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浸提溶剂异丙醇和六号溶剂等比混合、浸提温度40℃、液料比5mL/g和浸出时间70min。在该条件下,稻米油的提取率为16.20%,谷维素含量为1.3739%。  相似文献   

9.
曹维金  陈娜 《农业机械》2011,(17):48-51
用溶剂浸出法、索氏抽提法和氯仿-甲醇法提取分离对罗勒子油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以出油率作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氯仿-甲醇提取法的油脂提取率在3种方法中最高为15.00%,并且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提取时间更短,效率更高。将罗勒子油经甲酯化处理,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脂肪酸成分,鉴定出亚油酸、油酸、棕桐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17种化合物。归一化结果表明:其中主要存在着4种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分别为亚麻酸(53.88%)、亚油酸(22.16%)、油酸(13.798%)、肉豆蔻酸(5.94%)。  相似文献   

10.
牡丹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5个影响因素(筛分粒度、CO_2流量、压力、温度和时间)进行考察.以油得率为响应目标,对3个主要影响因素(筛分粒度、压力和温度)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了超临界C_O2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条件为:筛分粒度60目,CO_2流量20L/h,压力35MPa,温度45℃,时间120min.在较优提取条件下,牡丹籽油得率可达到24.22%.GC-MS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3.34%和66.85%.  相似文献   

11.
几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式脂肪酸(TFA)是所有含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已有研究表明食用油中大部分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为了比较常规浸提-精炼工艺和冷榨冷炼工艺提取的花生油、大豆油和核桃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采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对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冷榨冷炼工艺制取的油中未检测到反式脂肪酸,浸提-精炼工艺生产的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很低,两种工艺生产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都低于欧美标准,是非常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牡丹籽油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优化牡丹籽油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液料比、超声波功率、处理时间、处理温度为自变量,牡丹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牡丹籽油得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得到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11 mL/g,超声波功率300 W,处理时间60 min,处理温度54℃,提取次数为3次.在该工艺条件下,牡丹籽油得率达24.12%.GC-MS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78%和64.14%.  相似文献   

13.
以糖化液中还原糖含量和总黄酮物质含量为指标,对荞麦全粉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pH值、糖化温度、糖化时间和酶添加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荞麦糖化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为:pH值4.6、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2.0h及酶添加量为α-淀粉酶50U/g和糖化酶250U/g。在此工艺条件下,糖化液中还原糖含量为16.28%,总黄酮物质含量为0.02571mg/mL。  相似文献   

14.
油用牡丹是一种多年生小灌木,与许多油料作物一样,油用牡丹的种子可制取食用油,属木本坚果食用油。牡丹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其中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42%以上。α-亚麻酸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代替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之称。  相似文献   

15.
以油用萝卜籽为研究对象,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油用萝卜籽中的总黄酮化合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提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分析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4个因素及两两因素间对总黄酮提取含量的影响,得出影响最大的是超声温度,其次是超声时间,接着是料液比,最后是乙醇浓度。当料液比1∶25 g/mL,乙醇浓度70%,超声温度53 ℃,超声时间28 min时,提取率最高,此时总黄酮含量为15.18 mg/g。与模型预测值15.15 mg/g接近,表明此工艺较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蛋黄油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酶法提取的蛋黄油为原料,选择活性炭与活性白土为脱色剂,对蛋黄油脱色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蛋黄油脱色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活性炭与活性白土比例2∶1,脱色剂添加量5%,脱色温度70 ℃,脱色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蛋黄油的脱色率可达42%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花生冷榨饼为原料,采用乙醇洗涤法制备花生浓缩蛋白。以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为主要指标,蛋白质回收率为次要指标,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浸洗温度、浸洗时间、液固比和原料粉碎度对浸洗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温度55℃、时间60min、液固比8.5v/m和粉碎粒度过60目筛。在此最佳条件下所得花生浓缩蛋白产品中蛋白质含量64.36%,蛋白质回收率94.49%。  相似文献   

18.
龙眼多糖超声波-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龙眼果肉多糖的超声波-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建立了包括纤维素酶添加量、超声波功率、酶解温度、pH值和时间的五因素回归模型。经回归模型分析并结合验证试验,确定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龙眼干果肉(含水率8.47%)为原料,选取纤维素酶(酶活大于等于200 U/mg)添加量2000 U/g、超声波功率250 W、酶解温度55℃、pH值 5.0、时间60 min,在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38.71%,比传统热水法、酶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分别高9.85%、6.41%、4.35%和3.99%,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新鲜芝麻油脚为原料,经过滤和离心分离,再经正己烷萃取、丙酮脱油及真空干燥得到丙酮不溶物含量为98.2%的芝麻油磷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芝麻油磷脂的组分,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芝麻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芝麻磷脂中PE、PA、PI和PC含量分别为31.23%、15.54%、14.68%和34.22%。芝麻磷脂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酸的含量分别为20.65%、7.02%、31.41%、38.31%、0.35%及1.07%。芝麻油磷脂与芝麻油的脂肪酸组分差别:芝麻油磷脂中油酸含量较芝麻油低8.66%,亚油酸含量低5.11%,棕榈酸含量高10.69%,硬脂酸含量高1.84%。芝麻油磷脂与大豆油磷脂的组分差别:芝麻磷脂中PE含量较大豆磷脂高9.83%,PC含量低1.98%,PI含量相当,PA含量高15.54%。芝麻磷脂中含有大豆磷脂及其他磷脂中未有的独特成分即芝麻素,含量为11.6mg/100g。  相似文献   

20.
以亚麻油为原料,在NaOH催化作用下与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亚麻油脂肪酸乙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醇油比对酯交换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1h、催化剂用量0.9%和醇油比8∶1,在该工艺条件下,亚麻油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可达9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