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扁蓿豆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内蒙古野生扁蓿豆4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扁蓿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对引物共扩增出66个位点;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2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639,种内总基因多样性为0.2223;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2153,96.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3.1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312,基因流为15.5256;4个种群间有一定遗传分化,但遗传漂变不会引起遗传分化.UPGMA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群优先聚集.  相似文献   

2.
桑树种群遗传结构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探讨桑属植物种群间遗传变异规律 ,采用显性分子标记RAPD技术 ,对我国桑树现行分类的 15个种、4个变种及近缘属的 4 8份供试材料进行了桑属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桑树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78 95 %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 (h)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 (I)具有相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 ,即种群组成差异越大 ,h与I指数越大 ,桑属种群的h指数为 0 1893,I指数为 0 30 91;桑属种群总基因流值Nm<1(0 5 2 2 0 ) ,基因分化系数Gst为 0 4 75 3;AMOVA分析表明种群内的变异百分率为 72 6 5 % ,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 ;UPGMA聚类结果与基因流值、基因分化系数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内蒙古野生扁蓿豆4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扁蓿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对引物共扩增出66个位点;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2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639,种内总基因多样性为0.2223;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2153,96.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3.1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312,基因流为15.5256;4个种群间有一定遗传分化,但遗传漂变不会引起遗传分化。UPGMA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群优先聚集。  相似文献   

4.
驼绒藜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驼绒藜属7份材料在分子水平上,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距离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驼绒藜种的宁夏生态型、新疆生态型和荒漠生态型以及科尔沁生态型的华北驼绒藜种与华北驼绒藜聚成一个大类群。驼绒藜种和华北驼绒藜种的遗传关系较近。将北美驼绒藜种和心叶驼绒藜种划成两个独立类群。驼绒藜属内的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随机引物S64扩增的7种谱带类型可以区别7份材料。  相似文献   

5.
鱼腥草不同地理群体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军  王坤  仇萍  曾维军  熊兴耀 《草业学报》2011,20(2):227-233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南省怀化地区16个野生鱼腥草群体的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个鱼腥草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PB)为53.66%~85.3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7~0.23,Shannon表型信息指数(I)为0.10~0.34,说明在鱼腥草群体水平上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变异;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表明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均存在于群体间,同时群体内具有一定频率的基因流(Nm=0.326)。UPGMA聚类分析表明,16个群体在遗传距离为0.5处分为五大类群,并且有一定的地缘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虽然16个鱼腥草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生境因子相关均不显著,但基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随海拔的增加有上升而随着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普昶  赵丽丽  易津  张锦华  陈莹 《草业科学》2011,28(8):1517-1521
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为中国特有旱生灌木,其营养丰富,抗逆性强,是生态建设和改良草地的优良植物;目前其野生种群退化严重,并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基于笔者近年来对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基础,分析了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特征,进而探讨了华北驼绒藜种群退化的生殖和环境因素,最后提出华北驼绒藜种群恢复原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7.
俞靓  井赵斌  魏琳  程积民 《草业科学》2012,29(12):1876-188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宁南山区6个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其群体遗传结构,旨在探讨本氏针茅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生态机理,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在本氏针茅6个种群中,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4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9条,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7.9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 0.254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96 6,各种群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本氏针茅遗传变异的58.06%发生在种群内,41.94%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Mantel检测结果显示本氏针茅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地区栽培及野生蒙古黄芪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个栽培蒙古黄芪种群和6个野生蒙古黄芪种群,采用11条I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1条引物共扩增出225条带,多态性22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43。9个栽培蒙古黄芪种群基因多样度(HT)为0.314,种群内的基因多样度(HS)为0.235,遗传分化系数(GST)是0.250,基因流(Nm)为1.500;6个野生种群HT为0.383,HS为0.240,GST为0.374,Nm为0.837。对蒙古黄芪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进行Mantel检验,结果显示两者间无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无霜期和土壤速效磷是影响栽培及野生蒙古黄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蒙古韭不仅是荒漠草原上较好的饲草之一,而且其特殊气味和丰富的营养也可以作为野生蔬菜开发利用。为了能够保护且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试验采用SSR分子标记法,对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8个地理居群蒙古韭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出112条多态性位点,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3228,变幅在0.20840~0.4076之间。种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1588~0.3956,Shannon信息指数(Ⅰ)介于0.2637~0.5790之间;8个居群种内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0926~0.1743,Shannon信息指数(I)在0.1394~0.2657之间,体现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遗传基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5532,说明种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UPGMA聚类分析法将8个居群分为2个大类群,综合地理分布及距离分析得出遗传距离与地理生境有关,特别是与年均温和纬度关系比较明显。其研究结果可为蒙古韭引种驯化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俞靓  井赵斌  程积民 《草地学报》2012,20(3):512-517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陕西省不同地区的5个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自然种群进行遗传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旨在探讨本氏针茅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生态机理,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100个供试单株中,采用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23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82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61%,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887,Shannon 信息指数(I)为0.2975,各种群之间存在较高的多态性。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63.01%,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36.99%,遗传分化系数φst 为0.6300,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1468,表明本氏针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种群间,而种群内变异相对较小,且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1.
利用SRAP标记对来自西藏境内的4个光核桃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用20对引物对4个居群的70份材料进行扩增,检测到338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3.96%,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94 3和0.295 5。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89%,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246 0和0.383 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70 9,居群间的基因流为1.213 0。UPGMA聚类图中,70个个体未按4个居群各自聚在一起。结果表明,光核桃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小,居群间的基因交流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15对SSR引物和10个ISSR引物对紫花苜蓿复合体3个种黄花苜蓿、多变苜蓿及紫花苜蓿共10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SR标记下,10个居群中多变苜蓿VG 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ISSR标记下,黄花苜蓿FH居群以上3个指数均最高;黄花苜蓿居群FH在2种分子标记下都存在特有位点。说明在10个居群中多变苜蓿居群VG与黄花苜蓿居群FH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值得进一步保护。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2种分子标记下3个种可以被有效区分,结合它们在新疆境内的分布,本研究支持仍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多变苜蓿划分为3个种。  相似文献   

13.
退化梯度对克氏针茅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重度退化、轻度退化和正常样地的克氏针茅种群进行RAPD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扩增条带总数、多态位点比率、种群内稀有位点数、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均是正常种群>轻度退化种群>重度退化种群。用Shannon指数估算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其中72.3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26.89%存在于种群间。重度退化与轻度退化种群,重度退化与正常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993和0.8159。在重度退化情况下克氏针茅种群遗传结构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4.
能源草芦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6省11个芦竹种群共8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从UBC801~900中筛选出7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4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38个。PCR产物的分子量为100~2 000 bp。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94,Nei指数为0.329,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826,平均基因流Nm为0.097。种群内的平均遗传多样度Hs为0.040。表明芦竹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种群内的分化极小。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 芦竹11个种群分为3个类群:浙江和江苏的芦竹聚为一簇,湖南、贵州和广西的芦竹聚为一簇,云南种群单独为一支。不同种群芦竹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它们的地理距离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居群红砂(Reaumuria soogoric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遗传结构。本研究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内蒙古、宁夏、甘肃16个不同居群的299份红砂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共扩增出67个等位基因,扩增等位基因多态率为83.58%,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396;居群的等位基因数(Allele number,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为3.735,2.221;香农信息指数(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为0.763;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ixation index,Fst)为0.041~0.210,平均值为0.088。AMOVA结果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差异仅占变异总来源的5.8%。本研究得出结论红砂的基因多态性为中度,等位基因不均匀的分布在染色体上。观测杂合度和固定指数说明居群内杂合度缺失,纯合体过量。Fst指数表明居群间分化程度较低,且红砂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源于个体内DNA序列的不同。Mantel检测得出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显著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是影响居群聚类的重要因素。STRUCTURE结构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第Ⅴ亚群内红砂个体血统较为纯正,第Ⅱ亚群内个体血统混杂。  相似文献   

16.
旨在揭示康西草原马匹的品种来源以及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采集了当地60匹健康状况良好、体重适中、3~6岁之间不区分公母马的血液样品,试验分为6个种群并以纯血马等4个国外马品种、1个我国地方马品种作为对照, 通过设计引物并提取基因组DNA结合微卫星扩增法对染色体上12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并对各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群体分化指数、瓶颈效应以及群体结构进行分析。试验按照群体个数为依据分为6组,每组1个重复,每个重复以该组样本量为标准。分析6个种群马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其中共检测到221个等位基因,平均Shannon指数为1.69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649~5.397;期望杂合度(He)为0.681~0.798;观测杂合度(Ho)为0.632~0.78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43~0.772。这些结果表明,6个群体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微卫星DNA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及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发现, 大多数位点的P值都大于校正值(P=0.006 5),表示较多位点都处于哈迪-温伯格及连锁平衡状态。各群体间群体分化系数(Fst)表明,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Fst<0.15)。基于Nei’s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Mantel相关性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性(R=0.502),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310);各马匹种群瓶颈效应分析表明,P值极显著(P(IAM)<0.01)说明该地区的马群体受到过瓶颈效应的影响且该马群体历史上数量有大规模的减少。通过 FCA因子分析、基于Nei’s标准遗传距离UPGMA树状图以及Structure贝叶斯聚类分析发现,该地区马种群与纯血马和温血马聚为一类,说明该种群最有可能主要来源于温血马和纯血马。这些结果揭示,康西草原地区马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该地马群体的血统与纯血马和温血马相近,这为当地马遗传资源评估以及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2个无芒雀麦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分子标记对12个无芒雀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9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9.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51.72%.无芒雀麦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数为7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36%,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33,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4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2735,说明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聚类结果显示,部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这可能与人类的广泛栽培加大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扁蓿豆不同品系ISSR标记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扁蓿豆4个品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差异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7个有效引物对4个品系进行PCR扩增,共获得73个等位基因位点,每条引物平均检测出10.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5%。各品系的Nei’s遗传多样性为0.2569,Shannon’s信息指数为0.4046。Nei’s指数估算和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扁蓿豆4个品系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品系内,4个品系间亦出现了较大的遗传分化(Gst=0.1324)。品系00-61、90-36、00-81和93-21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3.97%、79.45%、82.19%和83.56%;Nei’s遗传多样性(H)分别为0.2050、0.2153、0.2264和0.2474;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222、0.3396、0.3538和0.3821。各品系的遗传参数大小排序均为品系93-21品系00-81品系90-36品系00-61。采用系统聚类和主坐标分析(PCA)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聚类结果一致,即品系00-61和00-81遗传差异相对较小,其次是品系90-36,品系93-21与各品系的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甘肃省4个地区(合作、碌曲、阿万仓和阿孜)钝裂银莲花的11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3个引物共扩增出701条带,其中392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5.92%。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7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0;Nei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和AMOVA分析表明钝裂银莲花居群遗传分化大部分存在于居群间。在居群水平上,I为0.183,H为0.114,可见钝裂银莲花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依据Nei的遗传距离对不同居群进行UPGMA聚类,聚类结果为合作居群为一类,碌曲和阿万仓居群为一类,阿孜为一类。居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与海拔、含水量、有效磷和经纬度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与降水量之间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